红楼似梦吧 关注:158贴子:3,640
  • 4回复贴,共1

﹊-------、红楼似梦oоΟ{评论}╱/.心随黛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心随黛玉——多维视野下的黛玉《葬花词》分析 


1楼2009-04-01 19:44回复
    多维视野下的黛玉《葬花词》分析 
     ——一种中西对比解读体系的探索性建构 
    ---------------------------------------------------------------- 
     
    【作者】冯越


    2楼2009-04-01 19:44
    回复
      【前言】 
        《葬花词》原文: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⑴


      3楼2009-04-01 19:44
      回复
        一、传统视野下的三种解读 
          《葬花词》在《红楼梦》中的地位和《芙蓉女儿诔》在书中的地位是不相上下的,而就民间的知名度而言,《葬花词》更胜一筹。《葬花词》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是作者在全书中最为着力创作的两篇诗文之一,该词仿效初唐体的歌行,抒情淋漓尽致,艺术成就极高。 
          在传统的文化视野中,对于《葬花词》的解读,我个人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三种类型: 
          第一,性格说: 
          这是对《葬花词》的传统解读中,最主要也最深入人心的一种。众多的红学家在分析这首词的时候,首先便将之与林黛玉的人物性格相互关联。认为这首词是作者用来塑造人物形象,集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创作。由此而展开的种种解读将此词剖析为以下情况: 
          1、此词反映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敏而多虑的性格特征; 
          2、此词反映了林黛玉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倍感凄凉的心态; 
          3、此词是林黛玉不愿受辱、不甘低头屈服、好胜要强的情绪宣释。从侧面反映了林黛玉孤傲不阿的性格特征。 
          第二,诗谶说: 
          持此说的人认为《葬花词》实际上就是林黛玉自作的诗谶⑵。引用的证据是与曹雪芹同时代人明义所作的一首名为《题红楼梦》的绝句: 
          伤心一首葬花词,似谶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缕,起卿陈痼续红丝⑶。 
          明义说得很简单:希望能够有起死回生的返魂香,可叫宝黛二任重续红丝,再继姻缘。在这首绝句的提示或佐证下,部分人将《红楼梦》中的《葬花词》又解析如下: 
          1、该词是对黛玉个人命运的一种暗示,指出黛玉将“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死于一种寂寞悲惨的境况之中。 
          2、这首词还预示了贾家各人的最终命运——“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指出贾家必将走向衰落,而各人难免遭祸,四处漂泊。 
          3、这首词预示出了宝玉的命运。黛玉将宝玉比作梁间燕子,自身为三月香巢,而“梁间燕子太无情”。黛玉深知自己在这样的境况下必死无疑,同时她也表明了宝黛之间的关系——“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暗示如果“我”去了,宝玉自己也是无处安生的。 
          4、这首词预示了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黛玉在诗中写到“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表明自己有长久追寻宝玉的意愿和决心,但是“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自己也知道这种追寻是没有归属的,悲剧必然发生无疑。


        4楼2009-04-01 19:45
        回复
          第三,抗争说: 
            抗争说主要针对的是林黛玉的另一种性格特征——孤傲不阿——而言的。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葬花词》并不是一味的哀伤凄惨,而是渗透出一种不平之气,反映了主人公在幻想自由和幸福而不得时宁死不屈的品质。在这种观点下,对该词的解析如下: 
            1、曹雪芹自己曾说:“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我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大无可如何之日也⑷。”这句话表明了曹雪芹的写作动机,而作为他最出力描写的诗文之一,当然也应深深蕴涵了这个写作动机。因而《葬花词》是封建社会压迫下,女性意识觉醒与抗争的体现。在词中黛玉不仅是在哀花悼己,而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女性在对自我命运进行思考,并且得出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结论。这所展示的正是封建女性不甘压迫、屈服、不甘为“人”的抗争之音。 
            2、从女性身上推而广之,女性意识的觉醒意味着人的觉醒,意味着一个社会阶层的觉醒。《葬花词》体现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渴求自由与幸福的愿望,展示的也是在封建势力压迫下的人渴求自由和幸福的决心与希望。这不仅是某一个人、某一类人,而是在历史进步之中整个社会阶层所发出的觉醒和抗争之音。


          5楼2009-04-01 19: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