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巢老人,一般是指子女离家后的中老年人。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在如今的农村,空巢老人现象更为严重,如今,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为了生计背井离乡进城务工;农村老家只剩下年迈的父母,幼小的孩子。在农村,仅靠几分薄田是种不出老婆,种不出房子,种不出一家人的幸福生活,除了外出务工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文字:心素如简
图片:截屏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电影《爱在记忆消逝前》,有触动,就写了点文字。文友风中李子读后给我留言,并向我倾情推荐另一部电影,我答应他一定观看并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对,《大雪冬至》就是这部影片的片名。
影院已不再上映此片,我在网上搜来看的。3月6日下午看了一遍,晚上又看了一遍。
影片的色调:从始至终都是沉郁的。
时间:二O一六年十二月二十日至十二月二十一日(冬至)。
主要人物:一个独居的老太太,一只犬。
生活场景:北京的老胡同,有年代的一个四合院,屋里的墙壁上有一架老式的报时挂钟,一幅挂历,像框里是一家三口过去的照片,另一面相对的墙上是辞世的丈夫的遗像。
故事情节:更像是纪录片的形式,白描一个独居老太太的日常生活,老人的孤独与寂寞没有丝毫刻意的渲染。在嘀嗒的钟声里,在电视与收音机的人声里,在小狗与老人的对视里,无处不在。世事无常,生命也一样。冬至这天晚上,老人吃完自己包的饺子,像往常一样坐在靠椅里泡脚,突感不适。此时时针指向二十点二十分。弥留之际有太多的牵挂与不舍,眷恋的人与事其实也并不多,想见的人想说的话放不下的心,在气若游丝之间见了说了放下了。像风吹熄了一盏灯,戛然而止。此时时钟定格在二十点二十二分。
影片的风格:以画类比,是素描;以文形容,是纪实散文。画面的色彩以黑白为主。节奏、情节看起来平淡,但平淡中充满张力。
八十岁的老演员祝希娟饰演女主角独居老太太魏大雪。
魏大雪出生的时候,正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父亲便为她取名大雪。魏大雪的丈夫四十年前受不了那个年代的动乱之苦,遗书一封:"大雪吾妻,见信如晤。光阴十余载,你心所恨,我是懂的。佳妻佳儿,我也是牵挂难舍。芳儿尚幼,我对你不起,累你半生。世事无常,妖魔乱,我已心死。我决自缢于堂前,与世绝,与君绝。来生叙,勿念。庆予绝笔。"自此抛下佳妻佳儿天人两隔。魏大雪含辛茹苦一个人把芳儿拉扯成人。芳儿成家立业,在上海。家庭事业两头都忙都累,无暇兼顾老母。魏大雪偶尔与芳儿通个电话,芳儿也总是在忙,三言两语便匆匆挂掉。芳儿也并非不孝女,愿意接老母到上海同住。但魏大雪不想给女儿的生活添乱,愿意守着这住了一辈子的老院子,守着丈夫堂前自缢的那根房梁,守着他们老俩口的家,守着与她相依为命的小狗冬子,守着这年深日久的岁月。
祝希娟的表演:张弛有度,炉火纯青。我看到的不是表演,而是一个八十岁的老艺术家与角色之间亳无缝隙的一种自如的切换。剧中她基本上都是独角戏,动作、语言也都很简单,也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一遍两遍地看下来,仍觉得意犹未尽。耐品的细节有很多:街角蹒跚的背影,坐在门口石墩子上发呆的神情,在人群之外的疏离与落寞的神色,与小狗冬子对话时的宠溺,和女儿通话时无法畅谈的失落,接到外孙子毛毛电话时的难得的展颜,以及对待租住东厢房的年轻男房客的一丝道不明的情感……这一切,在老艺术家祝希娟的表演里不着痕迹,却又是入木三分。
不妨再回味电影中的一些镜头吧:
老太太每天一大早都要和冬子一起出门去买早餐的,走出胡同,拐角处,这个老大爷总是一个人寂寂地坐在这儿,手里搓着两只球。
中国,有多少这样的独居老人呢?
无法否认,这已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似乎从中看到了自己老去时可能的一种境况,我不知道该做如何的准备。
我想要优雅地老去,老去之后依然从容依然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所能做的准备:多走路,多读书,多记录。我不知道所做的这一切能否帮助自己达成自己的心愿。
因为,一切都算不过世事无常。
这就是老院子里的光阴。
老太太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是离不开的所在。
透过窗玻璃,院子里这平常的一幕却令人动容:
老太太清扫院子的动作是迟缓的,冬子在院子里来回地跑着却是欢实的。一人一犬在这动静里有着相依为命的感情。晨曦里透出的光与影与老去的岁月一样有些斑驳,这一方光阴好像与世隔绝。
其实,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这样不被尘世打扰的光阴,有些孤独我们只能自己去面对,有些话我们只能对着没有回声的空空的四壁去说。孤独终老,有时候不是情愿,也不是选择,只是命定的生活。
一种生活,不必怨天尤人。就像她,独居的老太太魏大雪,守着这一方光阴,也安于这一方光阴。
亲情被镶嵌在镜框里,成为一种回忆。
对于老人的孤独,人们会习惯性地去谴责子女的疏于陪伴与关心。但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都知道,父母子女一场,舐犊与反哺永远是不可能平衡与对等的。作为子女,父母的晚年需要自己尽孝的时候,往往恰是自己人生中最忙最累的时候,事业正在向一个高处冲刺,孩子也需要自己尽心尽力的教育与陪伴,于此已难两全,父母处有心也已无力,抽时间回去看看也总是匆忙,自知愧对却也是分身乏术。住在一起,又不可避免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在一个屋檐下亲情更显逼仄。任是谁也都会有这样的理想:住大房子,请保姆,把父母侍奉得通体宽泰。只是,有这样能耐的子女,毕竟是少之又少。
要做到尽心无愧,也当然不容易。
对于的确是不孝的子女,即使法不能拘他,情理也是不能饶他。
为人子女者,多尽力吧。
这是魏大雪平常生活中的一幕:晚上,坐在靠椅里,看着看着电视就睡着了。陪伴老人的是趴在脚边的冬子,还有电视机里的声音。
冬至这一天。
魏大雪与芳儿通电话,嘱咐芳儿再忙也要回家给毛毛(外孙子)包顿饺子吃,芳儿却总是忙得不可开交。不想再让女儿为自己操心,老太太对着话筒说了一声"我好着呢"。
内心却是彷徨的,无处话凄凉。
包好了饺子,锅里的水也已沸腾,却等不到回来吃饺子的人。
遂与冬子一起吃饺子,过冬至。
吃完饺子,与素常一样,坐在靠椅里一边泡脚一边看电视,电视里演的是京剧《平贵别窑》。
魏大雪突感不适,对着还想玩闹的冬子撂下一句话:"今儿个不玩儿了。"
此时,是冬至夜里八点二十分。
弥留之际,耳畔回响的是电视里京戏中的台词"平贵回来了"……
依稀仿佛,是有人回来了。
是她惦记的租住在东厢房的房客吴辰泰回来了。
有好几天了,他没回这院子里,走的时候也没打声招呼。老太太一直念叨着呢。
好了,回来了,没什么事就好。但是吴辰泰说:要退租了,因为父亲突然离世,这次离开好几天就是回去忙父亲的后事,家中只留下母亲一人,不放心,决定回去陪母亲。
吴辰泰留下了这个月的房租,他准备次日就离开。
老太太第二天一大早出去买早餐之前敲了敲吴辰泰的房门,在门前留下一封信:
"辰泰:见信如晤,你这十几年的辛苦,我是懂的。生而不易,事也无常,丧父之痛,也不可过悲。回去吧,母前多尽孝,钱你且收下,勿念。魏大雪笔。"
信的口吻是仿丈夫的遗书写的,退还了吴辰泰的房租。
平时魏大雪称吴辰泰小吴,吴辰泰则叫老太太魏大妈,是两代人。
老太太弥留之际念他回来,想着也拟书一封有个正式的告别,而这书信里的称呼分明拉近了两人的距离。我突然想到魏大雪的丈夫遗书上写的"来生再叙",我想老太太分明是把吴辰泰依稀当成是年轻时的丈夫了吧。
吴辰泰是个画家。
这幅画作《大雪冬至》很传神地刻画了魏大雪生活中的一个影像。
一封书信,一幅画作,老太太弥留之际心里希冀的一个正式的告别。
平贵回来了。
可是,怎么又是分别
相依为命的冬子离家出走了。
它怎么能丢呢?只剩下它了,无论如何,也要把它找回来。
出门前,锁好门上的铜链子锁,再推一下门,留一道门缝,说不准冬子自己就回来了。
到处张贴寻狗启示,赏金从无到有再加。
也到派出所备案。
数日过去,杳无音讯。
这天,似是梦中,丈夫与年幼的芳儿还有冬子一起走进了院子里。这画面这场景不正是魏大雪梦寐以求的圆满的家吗?但是一道门却把她与他们隔开了,任她怎么拍打,门不开,门外的人与犬也无回应。最后,她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渐无声。
啊,终究都是要离开的。
若是她先离开了,冬子该怎么办?与其说她在找冬子,毋宁说,找不回的冬子,其实是她放不下的牵挂。
平贵回来了。
最终盼的是谁回来呢?
这是小年夜了。
老太太抿一小盅二锅头,对着墙上丈夫的遗像碎碎地说着一些话。
接到外孙子毛毛的电话,魏大雪的脸上展开了难得一见的欢颜。
小年过了,大年很快就要到了。
魏大雪常坐在院子外门口的石墩子上,她的守望,只有她自己知道。
那个常在胡同的对过里一个人玩耍的红衣小姑娘,她多像小时候的芳儿啊。
有一天,小姑娘也走出了胡同,不再出现了。
都走了。
是自己要走了吧?恍恍惚惚中,魏大雪看到:胡同里,到处都挂起了红灯笼,要过年了,她的芳儿和毛毛来到了她面前……
冬至夜八点二十二分,一切戛然而止。守在魏大雪身边的,是冬子。
其实,是她离开了冬子,所以,她找不到它了。
此际,片尾曲《我想找你》在冬至夜下雪的街头忧伤地飘零着。
我想找你 在时过境迁之后
没有过往没有保留
我想找你 在秋天落叶之后
在冬至夜晚下雪的街头
我想找你 在看到黄昏之后
带你去看日出的早晨
我想找你 在经历风雨之后
和你一起去找彩虹
呜~~~~~
我想找你 在时过境迁之后
没有过往没有保留
我想找你 在秋天落叶之后
在冬至夜晚下雪的街头
我想找你 在看到黄昏之后
带你去看日出的早晨
我想找你 在经历风雨之后
和你一起去找彩虹
呜~~~~~
那段路有多遥远
才能和你遇见
我需要有多勇敢
在找到你之前
那段路有多遥远
才能和你遇见
我需要有多勇敢
在找到你之前
我需要有多勇敢
在找到你之前
我需要有多勇敢
在找到你之前
文字:心素如简
图片:截屏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电影《爱在记忆消逝前》,有触动,就写了点文字。文友风中李子读后给我留言,并向我倾情推荐另一部电影,我答应他一定观看并写下自己的观后感。
对,《大雪冬至》就是这部影片的片名。
影院已不再上映此片,我在网上搜来看的。3月6日下午看了一遍,晚上又看了一遍。
影片的色调:从始至终都是沉郁的。
时间:二O一六年十二月二十日至十二月二十一日(冬至)。
主要人物:一个独居的老太太,一只犬。
生活场景:北京的老胡同,有年代的一个四合院,屋里的墙壁上有一架老式的报时挂钟,一幅挂历,像框里是一家三口过去的照片,另一面相对的墙上是辞世的丈夫的遗像。
故事情节:更像是纪录片的形式,白描一个独居老太太的日常生活,老人的孤独与寂寞没有丝毫刻意的渲染。在嘀嗒的钟声里,在电视与收音机的人声里,在小狗与老人的对视里,无处不在。世事无常,生命也一样。冬至这天晚上,老人吃完自己包的饺子,像往常一样坐在靠椅里泡脚,突感不适。此时时针指向二十点二十分。弥留之际有太多的牵挂与不舍,眷恋的人与事其实也并不多,想见的人想说的话放不下的心,在气若游丝之间见了说了放下了。像风吹熄了一盏灯,戛然而止。此时时钟定格在二十点二十二分。
影片的风格:以画类比,是素描;以文形容,是纪实散文。画面的色彩以黑白为主。节奏、情节看起来平淡,但平淡中充满张力。
八十岁的老演员祝希娟饰演女主角独居老太太魏大雪。
魏大雪出生的时候,正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父亲便为她取名大雪。魏大雪的丈夫四十年前受不了那个年代的动乱之苦,遗书一封:"大雪吾妻,见信如晤。光阴十余载,你心所恨,我是懂的。佳妻佳儿,我也是牵挂难舍。芳儿尚幼,我对你不起,累你半生。世事无常,妖魔乱,我已心死。我决自缢于堂前,与世绝,与君绝。来生叙,勿念。庆予绝笔。"自此抛下佳妻佳儿天人两隔。魏大雪含辛茹苦一个人把芳儿拉扯成人。芳儿成家立业,在上海。家庭事业两头都忙都累,无暇兼顾老母。魏大雪偶尔与芳儿通个电话,芳儿也总是在忙,三言两语便匆匆挂掉。芳儿也并非不孝女,愿意接老母到上海同住。但魏大雪不想给女儿的生活添乱,愿意守着这住了一辈子的老院子,守着丈夫堂前自缢的那根房梁,守着他们老俩口的家,守着与她相依为命的小狗冬子,守着这年深日久的岁月。
祝希娟的表演:张弛有度,炉火纯青。我看到的不是表演,而是一个八十岁的老艺术家与角色之间亳无缝隙的一种自如的切换。剧中她基本上都是独角戏,动作、语言也都很简单,也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但一遍两遍地看下来,仍觉得意犹未尽。耐品的细节有很多:街角蹒跚的背影,坐在门口石墩子上发呆的神情,在人群之外的疏离与落寞的神色,与小狗冬子对话时的宠溺,和女儿通话时无法畅谈的失落,接到外孙子毛毛电话时的难得的展颜,以及对待租住东厢房的年轻男房客的一丝道不明的情感……这一切,在老艺术家祝希娟的表演里不着痕迹,却又是入木三分。
不妨再回味电影中的一些镜头吧:
老太太每天一大早都要和冬子一起出门去买早餐的,走出胡同,拐角处,这个老大爷总是一个人寂寂地坐在这儿,手里搓着两只球。
中国,有多少这样的独居老人呢?
无法否认,这已是一个社会问题。
我似乎从中看到了自己老去时可能的一种境况,我不知道该做如何的准备。
我想要优雅地老去,老去之后依然从容依然可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我所能做的准备:多走路,多读书,多记录。我不知道所做的这一切能否帮助自己达成自己的心愿。
因为,一切都算不过世事无常。
这就是老院子里的光阴。
老太太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是离不开的所在。
透过窗玻璃,院子里这平常的一幕却令人动容:
老太太清扫院子的动作是迟缓的,冬子在院子里来回地跑着却是欢实的。一人一犬在这动静里有着相依为命的感情。晨曦里透出的光与影与老去的岁月一样有些斑驳,这一方光阴好像与世隔绝。
其实,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这样不被尘世打扰的光阴,有些孤独我们只能自己去面对,有些话我们只能对着没有回声的空空的四壁去说。孤独终老,有时候不是情愿,也不是选择,只是命定的生活。
一种生活,不必怨天尤人。就像她,独居的老太太魏大雪,守着这一方光阴,也安于这一方光阴。
亲情被镶嵌在镜框里,成为一种回忆。
对于老人的孤独,人们会习惯性地去谴责子女的疏于陪伴与关心。但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都知道,父母子女一场,舐犊与反哺永远是不可能平衡与对等的。作为子女,父母的晚年需要自己尽孝的时候,往往恰是自己人生中最忙最累的时候,事业正在向一个高处冲刺,孩子也需要自己尽心尽力的教育与陪伴,于此已难两全,父母处有心也已无力,抽时间回去看看也总是匆忙,自知愧对却也是分身乏术。住在一起,又不可避免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在一个屋檐下亲情更显逼仄。任是谁也都会有这样的理想:住大房子,请保姆,把父母侍奉得通体宽泰。只是,有这样能耐的子女,毕竟是少之又少。
要做到尽心无愧,也当然不容易。
对于的确是不孝的子女,即使法不能拘他,情理也是不能饶他。
为人子女者,多尽力吧。
这是魏大雪平常生活中的一幕:晚上,坐在靠椅里,看着看着电视就睡着了。陪伴老人的是趴在脚边的冬子,还有电视机里的声音。
冬至这一天。
魏大雪与芳儿通电话,嘱咐芳儿再忙也要回家给毛毛(外孙子)包顿饺子吃,芳儿却总是忙得不可开交。不想再让女儿为自己操心,老太太对着话筒说了一声"我好着呢"。
内心却是彷徨的,无处话凄凉。
包好了饺子,锅里的水也已沸腾,却等不到回来吃饺子的人。
遂与冬子一起吃饺子,过冬至。
吃完饺子,与素常一样,坐在靠椅里一边泡脚一边看电视,电视里演的是京剧《平贵别窑》。
魏大雪突感不适,对着还想玩闹的冬子撂下一句话:"今儿个不玩儿了。"
此时,是冬至夜里八点二十分。
弥留之际,耳畔回响的是电视里京戏中的台词"平贵回来了"……
依稀仿佛,是有人回来了。
是她惦记的租住在东厢房的房客吴辰泰回来了。
有好几天了,他没回这院子里,走的时候也没打声招呼。老太太一直念叨着呢。
好了,回来了,没什么事就好。但是吴辰泰说:要退租了,因为父亲突然离世,这次离开好几天就是回去忙父亲的后事,家中只留下母亲一人,不放心,决定回去陪母亲。
吴辰泰留下了这个月的房租,他准备次日就离开。
老太太第二天一大早出去买早餐之前敲了敲吴辰泰的房门,在门前留下一封信:
"辰泰:见信如晤,你这十几年的辛苦,我是懂的。生而不易,事也无常,丧父之痛,也不可过悲。回去吧,母前多尽孝,钱你且收下,勿念。魏大雪笔。"
信的口吻是仿丈夫的遗书写的,退还了吴辰泰的房租。
平时魏大雪称吴辰泰小吴,吴辰泰则叫老太太魏大妈,是两代人。
老太太弥留之际念他回来,想着也拟书一封有个正式的告别,而这书信里的称呼分明拉近了两人的距离。我突然想到魏大雪的丈夫遗书上写的"来生再叙",我想老太太分明是把吴辰泰依稀当成是年轻时的丈夫了吧。
吴辰泰是个画家。
这幅画作《大雪冬至》很传神地刻画了魏大雪生活中的一个影像。
一封书信,一幅画作,老太太弥留之际心里希冀的一个正式的告别。
平贵回来了。
可是,怎么又是分别
相依为命的冬子离家出走了。
它怎么能丢呢?只剩下它了,无论如何,也要把它找回来。
出门前,锁好门上的铜链子锁,再推一下门,留一道门缝,说不准冬子自己就回来了。
到处张贴寻狗启示,赏金从无到有再加。
也到派出所备案。
数日过去,杳无音讯。
这天,似是梦中,丈夫与年幼的芳儿还有冬子一起走进了院子里。这画面这场景不正是魏大雪梦寐以求的圆满的家吗?但是一道门却把她与他们隔开了,任她怎么拍打,门不开,门外的人与犬也无回应。最后,她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渐无声。
啊,终究都是要离开的。
若是她先离开了,冬子该怎么办?与其说她在找冬子,毋宁说,找不回的冬子,其实是她放不下的牵挂。
平贵回来了。
最终盼的是谁回来呢?
这是小年夜了。
老太太抿一小盅二锅头,对着墙上丈夫的遗像碎碎地说着一些话。
接到外孙子毛毛的电话,魏大雪的脸上展开了难得一见的欢颜。
小年过了,大年很快就要到了。
魏大雪常坐在院子外门口的石墩子上,她的守望,只有她自己知道。
那个常在胡同的对过里一个人玩耍的红衣小姑娘,她多像小时候的芳儿啊。
有一天,小姑娘也走出了胡同,不再出现了。
都走了。
是自己要走了吧?恍恍惚惚中,魏大雪看到:胡同里,到处都挂起了红灯笼,要过年了,她的芳儿和毛毛来到了她面前……
冬至夜八点二十二分,一切戛然而止。守在魏大雪身边的,是冬子。
其实,是她离开了冬子,所以,她找不到它了。
此际,片尾曲《我想找你》在冬至夜下雪的街头忧伤地飘零着。
我想找你 在时过境迁之后
没有过往没有保留
我想找你 在秋天落叶之后
在冬至夜晚下雪的街头
我想找你 在看到黄昏之后
带你去看日出的早晨
我想找你 在经历风雨之后
和你一起去找彩虹
呜~~~~~
我想找你 在时过境迁之后
没有过往没有保留
我想找你 在秋天落叶之后
在冬至夜晚下雪的街头
我想找你 在看到黄昏之后
带你去看日出的早晨
我想找你 在经历风雨之后
和你一起去找彩虹
呜~~~~~
那段路有多遥远
才能和你遇见
我需要有多勇敢
在找到你之前
那段路有多遥远
才能和你遇见
我需要有多勇敢
在找到你之前
我需要有多勇敢
在找到你之前
我需要有多勇敢
在找到你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