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源泉吧 关注:3贴子:633
  • 0回复贴,共1

乡村振兴看温岭丨箬横镇海城村:步步皆景,处处惊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漆的竹篱笆、门前屋后栽种的各类花卉、简约的彩绘缸罐……经全村上下齐心协力整治,曾经“脏乱差”的箬横镇海城村,家家户户都被打造成了美丽庭院,透着村庄应有的田园味儿。身处村中,只要放松心情徜徉于此,便能感受到田园乡村风情的美妙。

81岁的村民叶宝玉
今年春节,一些在外经商的村民回家过年时,都夸村庄变得干净又美丽,变得都让他们认不出来了。

清理垃圾150多吨,
“脏乱差”典型村变得干净有序
与眼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整治前的海城村,是一个“脏乱差”典型村。
彼时,大量违建遍布于村庄的各个角落。多年来,村民形成了卫生陋习,随意倾倒大量生活垃圾。不少建筑垃圾堆放于旧址无人清理,为村庄增添了许多“烂疮疤”。

整治前
  去年,海城村被列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村。当年8月份,村里正式吹响了治理“脏乱差”的号角,驻村干部林丹霞和村两委班子一道,严格对照“四治一化”,投入到紧张的整治工作中,以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等突出环境问题。
  清理拆违后的建筑垃圾,治理村庄“烂疮疤”,成了首要任务。但也因此,整治工作遭遇了第一头“拦路虎”。
  “当时有一户村民,自家的违建机械加工厂房被政府拆掉后,他心里有怨气,一直将拆后建筑垃圾堆砌在原地不予清理。”几次三番无法做通对方的思想工作,林丹霞考虑到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便以个人名义出资5000元,组织人工清理上述建筑垃圾。

房前屋后摆放的花卉
  成功打响第一炮后,林丹霞和村两委一道,因势利导,白天向村民宣传村庄整治的重要意义,晚上则解答大家的疑问,做好资料整理。期间,村里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整合各种资源,强化各项措施,加快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几个月的共同努力,村里共拆除违建20多处、1000多平方米,清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150多吨,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干净有序。

妇女义工队助力
“做义务劳动通知一声就来”
 乡村整治,得到了广大村民们的拥护,也提振了大家扮靓村庄的信心。在完成村庄“脏乱差”整治后,海城村趁势而上,以美丽庭院建设为抓手,以打造“处处是景点、我是美容师”为目标,发动群众打造美丽庭院。
  打造美丽庭院,需要一支骨干团队,村里将目光锁定在了妇女们身上。

驻村干部林丹霞与江兴福、江巧云等村干部一起商议景观设置。
  如果说男人是家中的顶梁柱,那么妇女就是家中的主心骨。“美丽庭院主要还是靠妇女来打造,只有发挥好妇女的作用,才能更好地推动美丽庭院建设。”在达成了这一共识后,村里立即组织了部分妇女到新河镇六闸村等美丽乡村典型村去参观考察,学习先进经验。
  在参观学习的基础上,村里组织了一支20多人的妇女义工团队,所有队员都是自愿报名参加的。搭建竹篱笆,给房前屋后的缸罐上漆,义务参与村庄保洁……在村妇女主任江巧云等人的组织带领下,妇女义工队活跃在街头巷尾,为村庄整治贡献着自己的心力。

花小钱办大事
废旧轮胎、旧缸罐等变身精美饰品
  在海城村一隅,一畦葱翠欲滴的菜园后面,是一整幢石屋。石屋的烟囱与大门都被涂上了白漆,泛黄的墙面上悬挂着一个个写有汉字的竹匾。没有夸张的装饰点缀,但古朴自然的田园气息却在不经意间扑面而来。

整治后,简单修饰的石屋,与菜园构成淳朴的田园风光。
  考虑到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海城村在推进乡村整治过程中,本着“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发动村民们就地取材,变废为宝。通过村民们灵巧的双手,废旧轮胎、旧缸罐、旧竹排等变身为一件件精美饰品,妆点了庭院,也美化了村庄。

草坪中的缸罐上作了美工处理,成了精美装饰品。
  村民江春梅家的庭院就是个典型。在整治前,江春梅家边上设有一个垃圾筒。但因村民卫生习惯较差,许多人嫌开筒盖麻烦,直接将垃圾丢弃在垃圾筒旁,时间一长,垃圾筒周边形成了一处垃圾堆。风一起,垃圾四处飞散,一到夏天,更是臭味熏人。在整治过程中,村里清理了垃圾,并在垃圾仓位置安装上了崭新的垃圾筒。看到垃圾堆得以清理,江春梅喜出望外。
  但垃圾清理后的空地该如何处置?江春梅利用空闲时间,就地取材,从附近搬运来黄泥、石块等,用竹篱笆围成一处小花园,再在里面栽种上了许多花草。同时,边上的破旧缸罐也被刷上了彩色油漆,变身为精致的装饰品。

村民江春梅在打理自家的庭院。
  而今,江春梅家的庭院成为了村里的一处亮丽景点。过年时,他还在树上挂起了小红灯笼,给满园绿意点缀上新春的喜庆。在去年镇里开展的海城村田园美化评比活动中,他一手打造的庭院还荣获第一名。
  妇女义工们也将勤俭持家的作风带入到村庄整治过程中。例如石松一级公路海城村段公路桥下的垃圾堆被清理后,村里原计划在桥洞下种防蚊草,“但大家一合计,要花费8千元,太贵了。于是我们就铺设了普通草坪,仅花费1千元,效果也不错。”江兴福说,“本着量力而行、‘花小钱办大事’的原则,我们边建边改,以最小的花费取得了令村民们满意的成效。”

处处是景点
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去年年底,81省道改建工程通车,加上原先穿村而过的的石松一级公路,如今的海城村,同周边道路沿线村一样,成了展现温岭乡村面貌的“窗口”。

村道旁的上漆缸罐成了一道风景线
  驱车从石松一级公路驶入村口,你会发现村口民房旁有一处用竹篱笆修筑、顶上搭满稻秆的农家风情棚屋,走近一瞅,原来是一处用来停放农用机械的车棚。
  而此处别具匠心的车库,也凝聚着驻村干部林丹霞等人的心血。

整治前的农业机械临时车棚
  林丹霞介绍,这个紧挨着民房的农用机械车棚为隔壁民房户主所有,正对着石松一级公路驶入村口的路口。此前,该车棚只是在4个钢柱顶上盖上一面塑料遮阳板,作为一处简易停车大棚,瞧着既寒酸,又影响美观。当晚8时许,林丹霞叫上村民江春梅与户主,一起商议停车棚改造事宜。
  次日一早,江春梅亲自动手改造该车棚。他利用现成的竹篱笆和稻秆等,仅耗时一天半,便将原先有碍观瞻的车棚,改造成了一个美观大方且富有田园气息的车棚。改造后的车棚也成为了村口及石松一级公路沿线的一道亮丽风景。
  彩色的缸罐摆放于村道边,废弃的红砖被制成了路条,精美的墙绘不时印入眼帘……漫步于村道上,你会发现,类似这样的景点不胜枚举。

村庄整治后,村民的环卫理念也跟着提升,严家浦河已不见菜叶踪影。
  改变的除了村容村貌,还有村民们的生活卫生习惯。
  海城村有许多蔬菜种植户,此前蔬菜丰收时,大量菜叶会被农户直接丢进了河里。而今,河道内已不见菜叶的踪影,因为菜叶都被农户规范倾倒在了垃圾筒里。
  采访中,叶宝玉等许多村民为村庄整治由衷点赞。环境变美了,村民们看在眼里,乐在心头,对村庄的未来也有了更多期待。“现在,很多村庄都建起了文化礼堂和沿河绿道,希望我们村里将来也能有。届时,在沿河绿道上散步健身,在文化礼堂里休闲娱乐,咱们农村的生活条件会越来越好!”

记者手记 〉〉
因地制宜深化乡村整治,打造个性魅力村庄

没有“高大上”的风景线,在这里,你却能收获到一份田园牧歌式的“小清新”。箬横镇海城村在村庄整治过程中,其因地制宜、打造自身特色的做法,令记者印象深刻。
  因地制宜,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同样是开展村庄整治,一些地方花了不少冤枉钱,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造景”“树牌”,搞形象的多,而真正提升村庄环境、从村民的需求意愿出发的并不多。
  将搜罗而来的竹条制成竹篱笆,把废旧轮胎打造成彩色景观带,用废弃的红砖制成路条……这些“神来之笔”,在眼下的海城村随处可见,可谓是特色纷呈。在村庄整治工作中,村里做到了设施配套,因地制宜,注重效果,不求大求全,把有限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做到了“花小钱办大事”,体现出了村庄的个性与魅力,也给其他村庄的整治工作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尊重群众意愿,发动全民参与,也是因地制宜深化乡村整治的题中之义。
  例如,缸罐在农村房前屋后很常见,这些物件破旧影响美观,即便许多已空置不用,许多村民仍不舍得丢弃。为此,海城村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给缸罐刷漆精心打扮一番,让这些破旧缸罐在保留农村韵味的同时,成为了一件件扮靓村庄的精美饰品。
  此外,在竹篱笆配色方案、装饰材料选材等方面,村里也是多方征求群众意见,并且通过组建村级妇女义工队等,发动群众参与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好家园的行动中来,变“要我建”为“我要建”,变“群众看”为“主动干”,让村庄整治真正变成顺民意、惠民生、得民心的实事工程。
来源:温岭日报
文字/陈祥胜
视频/徐伟杰
END


1楼2018-03-15 10:58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