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似梦吧 关注:158贴子:3,640
  • 4回复贴,共1

﹊-------、红楼似梦oоΟ{赏析}╱/.初探《红楼梦》的终极关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_______________红楼似梦原非梦_______________》     


1楼2009-04-04 12:26回复
    守望生命——初探《红楼梦》的终极关怀(哲文)


    2楼2009-04-04 12:26
    回复
      (有点儿深奥,但应该能懂) 
       《红楼梦》作为一部充满了现实主义风格的小说,他的传奇故事却是从那虚无缥缈的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开始的。一切都还是宇宙开辟之初的样子,无所谓善恶,无所谓有无,无所谓因果,无所谓你我,现实世界的所有存在形式都在此处崩溃,化为生命诞生前的混沌。然而,一块顽石突然不知根由地萌生了要去尘世间经历一次幻缘的欲念,缥缈的雾气骤然散去,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片温柔富贵之乡,花柳繁华之地。世界仿佛就是由一个极原始的生命欲念的启动,一生二,二生三………演化出了这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这块顽石在尘间幻化为宝玉,作为诗礼簪缨之族中的一员,与众人一起承受着生活的悲喜祸福,聚散离合,同时却以认识者的姿态去审视、思考着他所经历的这一切。他亲历了黛钗进府、元妃归省、入住大观园,遭受过情感折磨、严父痛打,享受过雪中联诗、元宵欢宴,见证过家族内斗、诸芳流散,铭记过黛玉泪逝、公府抄没、家亡人散,忍受过雪夜围毡、水涸烛冷……… 如花儿的凋零,一切的美好伴随着众多的罪恶都不可挽回的走向了毁灭。最后,他的归复鸿蒙标志着他人生历程的结束,只是他心中似有未了之意,终于在那历尽沧桑的表面留下了一行行隽永的文字………


      3楼2009-04-04 12:27
      回复
        通过对遗失的后几十回的考据,我们知道《红楼梦》最后是要有一张“情榜”的,它是宝玉回归天界后由警幻所列,以总结宝玉所经历的所有情感的。这样的结局,恐怕比现在的后四十回单纯的“悬崖撒手”有一个更深的含义。《红楼梦》最深刻的主旨很可能体现在“情榜证情”这一段。对榜首宝玉的“情不情”,我们能较清楚的知道是他作为一个大觉醒者,对芸芸众生的悲悯情怀。因为有大悲悯,所以对生命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都无比珍惜,使这些幸福成为天上璀璨的群星,不求照亮太空,但求永恒闪烁。 
         黛玉的“情情”则另有一番意味。自古关于还债报恩的佳话有很多,但“绛珠还泪”却意境来得更深:第一,这笔债并不产生于现实生活中,而是产生于这个世界以外的“灵河边,三生石畔”,绛珠是带着债来到凡间,来报神瑛侍者的恩的;第二,她的偿还物并非什么有形之物,而是流不尽的泪珠儿,象征着爱慕,象征着相思,象征着关怀,而且她也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报恩”。总之,黛玉一生都在用“情”的眼光来审视这个世界,她怀着一种不自觉的感恩,原以为所爱的人而消耗自己娇弱的身躯。如果说宝玉的“情不情”是带着一种智者的关怀的话,那么黛玉的“情情”则更接近于我们人性本身。生命自诞生起,就为自己的存在与罪行欠这个世界一笔债,所以会感恩的生命,她的灵魂永远是崇高的。 
         一个人如果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忏悔、悲悯、珍惜与感恩的话,那么他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就是一种真正道德的典范。“情榜”上宝、黛、钗三人各占据了部分崇高的生命理念,而这些理念在本质上都是相通的。不仅如此,还有湘云对生活的洒脱豁达,晴雯对人性的张扬………….用一句话来概括:“妙就妙在各人有各人的好处。”曹雪芹将这些隐藏在污浊背后的人性亮点,具体化为一个个的活生生的人物(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最后又归结为一张情榜,似乎是在向世人传达一种全新的生命理念——唯情思想(主义)。


        7楼2009-04-04 12:27
        回复
          虽然在《红楼梦》的时代,理学占统治地位,但体现唯情思想的书著并不只有《红楼梦》。例如在冯梦龙的《情史》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地若无情,不生一切物,一切物无情,不能环相生,生生而不灭,由情不灭故,四大皆幻没,惟情不虚假。”“情”由此上升为等同于“道”的哲学概念,成为宇宙的本体,这与西方十九世纪叔本华用“意志”来取代康德哲学中的“物自体”的情况很类似。应该说,“情”与“意志”是一个概念,但“情”更加强调生命欲求在现实世界中对生命个体性的层层突破,以保证生命整体生存的恒久性。这是个自发的过程,不带有任何目的性,更无所谓过度的约束与强制,因为每个人都已在用宽广的心态去与大家分享有限的物质资源,这是现有的道德所达不到的一种状态。同时,惟情主义更不同于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后者主张用一个“超人”的自我扩张来取代他人的生命意志,而前者则认为更高的生命意志应融合了每一个人的欲求,任何一个人受苦都会影响所有人的幸福感。《红楼梦》的贡献就在于她更细致,更全面地传达了这种惟情理念,暗示了它在现实生活中只有作为“纯道德”的形式才具有可操作性,《红楼梦》还极力挖掘了每个人内心的人性美,认为这些将来都能作为培养“情”的温床。更重要的是,《红楼梦》为惟情理念加了一个很好的外延——一切生命都应对宇宙永远保持忏悔、谦卑与感恩,只有这样才能坦然面对一切死亡与毁灭。 
           然而,曹雪芹究竟是在进行人生的赌博。看似柔弱无比的“情”,真能撞破这紧闭了千万年的现实的铜墙铁壁?我们无法预知。不管怎样,他还是下了这个前人从未敢下过的赌注,不为胜利,只为对生命的守望。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曹雪芹用一双颤颤微微的老朽的手,恭敬地向娲皇捧上了这经过了烈火淬炼与流水温润的,最后一块补天的石头。


          8楼2009-04-04 12: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