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吧 关注:5,565贴子:102,011

回复:【女主称制】读书分析贴——分析鸦片战争时的清军军事力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1840年7月15日,两江总督伊里布获悉定海失守,从江苏、安徽等处调兵3550名增援宝山、上海,共涉及徐州镇、寿春镇、扬州营、狼山镇、福山营、京口左右奇兵营、镇江营、常州营、太湖营、高资营。每处300至500名不等。


IP属地:江苏107楼2018-05-20 18:44
回复
    二、1841年1月16日,湖广总督裕泰等遵旨从湖南调兵1000名增援广东,结果从提标抽兵300名、镇筸镇标抽兵200名、永州镇标抽兵200名、绥靖镇标抽兵100名、抚标抽兵100名、辰永沅道标练勇抽勇100名。


    IP属地:江苏108楼2018-05-20 18:45
    回复
      正是如此,道光帝从各省抽调,各省督抚从各标营抽调,各标营长官又从各汛塘堆拨哨卡抽调。此处数名、十数名,彼处数名、十数名,积少成多,临时任命将弁督率出征。鸦片战争中,广东曾得外省援军共1.7万人,来自湘、桂、赣、鄂、云、贵、川七省,浙江先后共得外省援兵共约2万人,来自闽、皖、苏、赣、湘、鄂、豫、普、川、陕、甘、桂十二省。这些临时拼凑的部队,兵与兵不熟,兵与将不习,必然会使整体战斗力水准下降。


      IP属地:江苏109楼2018-05-20 18:46
      回复
        那么,这种抽调的方法究竟能集结多少兵力呢?


        IP属地:江苏110楼2018-05-20 18:48
        回复
          鸦片战争中,清廷共三次下令沿海各省加强海防:第一次是1841年7月获悉定海失陷后(是年9月英军南下时下令撤减);第二次是1841年1月获悉虎门开战之后(是年7月因奕山谎报军情而下令撤减);第三次是1841年9月获悉厦门失守之后。沿海各将军督抚皆从本省的内地抽调兵丁增援海口,其数量为:


          IP属地:江苏111楼2018-05-20 18:50
          回复
            从上表可见,除海口原设防兵外,抽调内地的兵力至多不过占其额兵的四分之一。此一数字可视为其最大抽调兵力之数,因为各省督抚们此后纷纷奏称“实无一兵可调”,又极为担心当地的“盐枭”、“烂匪”又会乘此兵力抽调之机生事。其中绿营兵抽调比例最低者为山东,而1842年1月28日山东巡抚托浑布奏称:“各口岸调防弁兵仅止于三千余名,在沿海尚形单薄,在腹地已涉空虚……”[注释]尽管山东抽调的防兵仅占其额兵的六分之一,统治者就已感到难以维持地方上的正常秩序,只能抽回一些。


            IP属地:江苏112楼2018-05-20 18:52
            回复
              由于沿海各省的清军不敷调用,清廷从内地各省区抽调兵丁增援沿海,其数字为:


              IP属地:江苏113楼2018-05-20 18:54
              回复
                由上表可见,为了支撑战争,关内各行省及东北地区,都有调兵行动。只有新疆和蒙古地区未抽兵参战。


                IP属地:江苏114楼2018-05-20 18:55
                回复
                  以上清廷从内地各省区抽调的兵力,共达5.1万人,分别增援广东(1.7万)、浙江(最高时为1.8万)、江苏(最高时为1.3万,其中大部分为原增援浙江的军队)、直隶(1万)、锦州(1000)、芜湖(1000);若加上沿海各该省增援部队及海口原设防兵,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实际动员的部队共约10万。


                  IP属地:江苏115楼2018-05-20 18:56
                  回复
                    以上先更新到这,后续有空时再接着更。


                    IP属地:江苏116楼2018-05-20 18:58
                    回复
                      当然,不能说清王朝无法再集结更多的部队,但若要有很大的增加,则是不可能的。


                      IP属地:江苏118楼2018-06-03 13:30
                      回复
                        尽管清军的编制非常不适应近代战争,但是,总兵力80万毕竟是一庞大的数字,鸦片战争中也毕竟集结了10万军队,与英国远征军最高兵力时的2万人相比,仍为绝对优势。


                        IP属地:江苏119楼2018-06-03 13:31
                        回复
                          然而,有一项因素致使上述态势发生根本性的逆转,这就是上节提到的英军舰船。


                          IP属地:江苏120楼2018-06-03 13:34
                          回复
                            英军“船坚炮利”,是当时清朝上下已经达成的共识,而在此共识之下,放弃海上交锋又成为清军的必然选择。也就是说,清军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只能在陆地被动地等待对方的进攻。


                            IP属地:江苏121楼2018-06-03 13:35
                            回复
                              英军的舰船不仅是凶猛的进攻手段,而且是高效的运输手段,英军由此可重复使用其数量有限的军力。一艘战舰使用两次等于两艘。一名士兵参战两次等于两名。清军因其陆上调兵速度比不上英军的海上调兵,且不知英军的战略目标和作战指导方针,只得处处设防。也就是说,全国几千里海岸线,都是其防御的范围。


                              IP属地:江苏122楼2018-06-03 13: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