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常见花卉都有一个称号,比如花中之王 牡 丹、 花中皇后 月 季、花中君子 兰花。记得,在小学教科书上有“花中小人”茉莉花的称呼。而茉莉花的这种称号虽不如牡丹、兰花的那样尽人皆知,却也是为大众接受的。那茉莉花的“小人”帽子是何时又是由和人赐予的呢?本文根据《浮生六记》中对茉莉花的一点记载作一初步探寻,以求还原“茉莉小人”的源来。
《浮生六记》第一卷 闺房记乐:觉其鬃边茉莉浓香扑鼻,因拍其背,以他词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 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三舍矣。”芸乃止 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余曰:“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爱小人耳。”
就是陈芸的这句:“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从此让茉莉花蒙上了“花中小人”的“不白之冤”。在沈复夫妇的对话中评定茉莉花为“小人”的主要依据是“沾油头粉面之气”“借人之势”,也就是说,茉莉花的香气是借了油头粉面之气才会浓香扑鼻的,茉莉花的香气要靠人来散发。
这一论断对与不对先不去说他,来看这段放入《浮生六记》一书时的效果。陈芸和沈复夫妇二人感情甚笃,寻常谈词赋诗、评古论今以至掐尖斗嘴都是有的,此段中陈芸发一篇对茉莉花的独到见解既见得她“淡泊的天性”(张思红《“真性情的闲人”与“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浮生六记>主要人物论》),又可见夫妇二人日常生活的温馨和谐。而陈芸将茉莉花比作小人显然是对女性的一种蔑视。
茉莉花在古代文化传统中与女子有这天然的契合,“古代妇女喜欢把它簪在发髻上或者用细线把它串成球,挂在衣襟上。早在晋代就有“倚枕斜簪茉莉花”的风尚,到唐宋时期,长安妇人头簪茉莉花己习见。”这一点在《浮生六记》中也有提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清代王士禄的《茉莉花》诗: 冰雪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琐窗开。 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 把茉莉花描述为妙龄少女,喻为睡梦中的美人,香气可人,同时说此花常被美人簪与发上,人花俱香美。 茉莉花从首饰逐渐演变成女子的一种代表符号。清代的陈芸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身为女身的陈芸将茉莉花比作小人不知用意何在,是在迎合沈复的“沾油头粉面之气”还是对“红颜祸水”观的变相支持呢?但陈芸又说“我笑君子爱小人耳。”是为自己“远君子而近小人”做的开脱还是对身世的感叹又可商讨。
究竟后人的“花中小人”是不是化用了《浮生六记》的典故呢?因为没有找到更多的证据证明在这之前有人曾称茉莉作“花中小人”。所以,笔者凭臆断将“花中小人”的源起“归咎”于《浮生六记》中陈芸与沈复的这段对话。
另,“我笑君子爱小人耳”作“我取笑君子,偏爱小人”解,还是“我笑君子(沈复)为什么爱小人(陈芸)解呢?《闲书四种》中的译文作前者解,但个人觉得后者也说的通。此处存疑,祈望高人指教。
《浮生六记》第一卷 闺房记乐:觉其鬃边茉莉浓香扑鼻,因拍其背,以他词解之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 不知此花必沾油头粉面之气,其香更可爱,所供佛手当退三舍矣。”芸乃止 笑曰:“佛手乃香中君子,只在有意无意间;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余曰:“卿何远君子而近小人?”芸曰:“我笑君子爱小人耳。”
就是陈芸的这句:“茉莉是香中小人,故须借人之势,其香也如胁肩谄笑。”从此让茉莉花蒙上了“花中小人”的“不白之冤”。在沈复夫妇的对话中评定茉莉花为“小人”的主要依据是“沾油头粉面之气”“借人之势”,也就是说,茉莉花的香气是借了油头粉面之气才会浓香扑鼻的,茉莉花的香气要靠人来散发。
这一论断对与不对先不去说他,来看这段放入《浮生六记》一书时的效果。陈芸和沈复夫妇二人感情甚笃,寻常谈词赋诗、评古论今以至掐尖斗嘴都是有的,此段中陈芸发一篇对茉莉花的独到见解既见得她“淡泊的天性”(张思红《“真性情的闲人”与“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子”——<浮生六记>主要人物论》),又可见夫妇二人日常生活的温馨和谐。而陈芸将茉莉花比作小人显然是对女性的一种蔑视。
茉莉花在古代文化传统中与女子有这天然的契合,“古代妇女喜欢把它簪在发髻上或者用细线把它串成球,挂在衣襟上。早在晋代就有“倚枕斜簪茉莉花”的风尚,到唐宋时期,长安妇人头簪茉莉花己习见。”这一点在《浮生六记》中也有提到:想古人以茉莉形色如珠,故供助妆压鬓”。清代王士禄的《茉莉花》诗: 冰雪为容玉作胎,柔情合傍琐窗开。 香从清梦回时觉,花向美人头上开。 把茉莉花描述为妙龄少女,喻为睡梦中的美人,香气可人,同时说此花常被美人簪与发上,人花俱香美。 茉莉花从首饰逐渐演变成女子的一种代表符号。清代的陈芸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所以身为女身的陈芸将茉莉花比作小人不知用意何在,是在迎合沈复的“沾油头粉面之气”还是对“红颜祸水”观的变相支持呢?但陈芸又说“我笑君子爱小人耳。”是为自己“远君子而近小人”做的开脱还是对身世的感叹又可商讨。
究竟后人的“花中小人”是不是化用了《浮生六记》的典故呢?因为没有找到更多的证据证明在这之前有人曾称茉莉作“花中小人”。所以,笔者凭臆断将“花中小人”的源起“归咎”于《浮生六记》中陈芸与沈复的这段对话。
另,“我笑君子爱小人耳”作“我取笑君子,偏爱小人”解,还是“我笑君子(沈复)为什么爱小人(陈芸)解呢?《闲书四种》中的译文作前者解,但个人觉得后者也说的通。此处存疑,祈望高人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