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为鉴,野生动物一丝不挂。
金国《嵇氏宗谱》所谓“唐序”记载——“嵇”源自“稽”。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0caec0f7ccf3bc7e800cde4e101babd/b16b174c510fd9f960e9456b292dd42a2934a44d.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54379f0a97504fc2a25fb00dd5dde7f0/74e086d4b31c8701da92a1e42b7f9e2f0708ff1b.jpg)
那篇文章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按嵇氏之来也,夏后少康(大禹之后)封子季杼于会稽(今绍兴)。
遂为稽氏。
秦有大夫稽熊,秦之贤大夫也;
汉有博士稽叔年,
叔年之后有稽康者,字叔夜,晋之异士也,避怨徙上虞移谯郡铚县,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始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嵇姓源自稽姓,晋朝有一个异士叫稽康,因为避难,从上虞(即绍兴)迁到安徽铚县,铚县有嵇山,稽康的家就安置在嵇山之侧,故而改为嵇姓。
是这样的吗?还是让我们翻开中华国史仔细寻找真实的答案。
陈寿 (233~297年)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出现“嵇”的史书,书中有关嵇康的记载仅有二十七字:“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华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坐事诛。”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f68f73bbfde9c82a665f9875c8180d2/7c0454ee3d6d55fb2fcb652461224f4a20a4dd32.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e4e27db3501213fcf334ed464e636f8/6381be1bb051f819f5461048d6b44aed2f73e7e0.jpg)
陈寿创作《三国志》约130余年,南朝宋文帝因《三国志》记事过简单,就下旨命令裴松之(372-451年)为《三国志》作注。
裴松之不但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就是同一件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也都一一收录进来,以备后世参考。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原文,注解文字超过原文近三倍之多。
裴松之在注嵇康传记时,引用了虞预(约285-340年)《晋书》的原文:“康家本姓奚,会稽人。先自会稽迁于谯之铚县,改为嵇氏,取“稽”字之上“山”以为姓,盖以志其本也。一曰铚有嵇山,家于其侧,遂氏焉。”
并注曰:案《嵇氏谱》(晋代嵇康家谱,嵇姓最早的谱书),康父昭,字子远,督军粮治书侍御史。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039ea8d6081800a6ee58906813433d6/e8684e166d224f4a81c5601105f790529922d1e3.jpg)
金狗谱如下:白纸黑字天下皆知,谱中没有嵇昭,倒是有一个野生动物……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5450bc7ecfe9925cb0c695804a95ee4/50426fd9f2d3572c9eb38fde8613632763d0c3f6.jpg)
金国《嵇氏宗谱》所谓“唐序”记载——“嵇”源自“稽”。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d0caec0f7ccf3bc7e800cde4e101babd/b16b174c510fd9f960e9456b292dd42a2934a44d.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54379f0a97504fc2a25fb00dd5dde7f0/74e086d4b31c8701da92a1e42b7f9e2f0708ff1b.jpg)
那篇文章的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
按嵇氏之来也,夏后少康(大禹之后)封子季杼于会稽(今绍兴)。
遂为稽氏。
秦有大夫稽熊,秦之贤大夫也;
汉有博士稽叔年,
叔年之后有稽康者,字叔夜,晋之异士也,避怨徙上虞移谯郡铚县,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始焉。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嵇姓源自稽姓,晋朝有一个异士叫稽康,因为避难,从上虞(即绍兴)迁到安徽铚县,铚县有嵇山,稽康的家就安置在嵇山之侧,故而改为嵇姓。
是这样的吗?还是让我们翻开中华国史仔细寻找真实的答案。
陈寿 (233~297年)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流传千古的历史巨著《三国志》。《三国志》是我国第一部出现“嵇”的史书,书中有关嵇康的记载仅有二十七字:“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华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坐事诛。”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0f68f73bbfde9c82a665f9875c8180d2/7c0454ee3d6d55fb2fcb652461224f4a20a4dd32.jpg)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fe4e27db3501213fcf334ed464e636f8/6381be1bb051f819f5461048d6b44aed2f73e7e0.jpg)
陈寿创作《三国志》约130余年,南朝宋文帝因《三国志》记事过简单,就下旨命令裴松之(372-451年)为《三国志》作注。
裴松之不但补充原书记载的遗漏和纠正错误,就是同一件事几家记述不同的,也都一一收录进来,以备后世参考。为了注释《三国志》,他收集了三国时期的原始材料达一百五十多种,博引各家著作原文,注解文字超过原文近三倍之多。
裴松之在注嵇康传记时,引用了虞预(约285-340年)《晋书》的原文:“康家本姓奚,会稽人。先自会稽迁于谯之铚县,改为嵇氏,取“稽”字之上“山”以为姓,盖以志其本也。一曰铚有嵇山,家于其侧,遂氏焉。”
并注曰:案《嵇氏谱》(晋代嵇康家谱,嵇姓最早的谱书),康父昭,字子远,督军粮治书侍御史。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7039ea8d6081800a6ee58906813433d6/e8684e166d224f4a81c5601105f790529922d1e3.jpg)
金狗谱如下:白纸黑字天下皆知,谱中没有嵇昭,倒是有一个野生动物……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b5450bc7ecfe9925cb0c695804a95ee4/50426fd9f2d3572c9eb38fde8613632763d0c3f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