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钲旺吧 关注:2贴子:55
  • 0回复贴,共1

江苏省普通高中智慧校园建设指标体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江苏省普通高中智慧校园建设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三 级 指 标 分值
一智慧环境(25分) (一)校园网络(7分) 1.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千兆进校、百兆进班。 1
2.无线校园网络覆盖主要教学、办公、活动场所。 1
3.校园网络接入江苏省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1
4.建有基于校园网络的数字广播、电视、会议等应用系统。 1
5.建有物联网并有相关应用。 1
⒍建有能效监控系统,对设备进行能效监控和管理。 1
7.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校园文化环境。 1
(二)信息终端(6分) 1.教师配有办公用计算机,师机比不低于1比1。 1
2.学生配有学习用计算机,生机比不低于6比1。 1
3.移动学习终端能支持学生移动学习需求。 1
4.配备数字化智能输入输出设备。 1
5.公共服务区域(图书馆、活动室、行政楼等)配备为师生提供信息化服务的公用终端。 1
6.校园建有智能一卡通等系统。 1
(三)智慧教室(6分) 1.每个教室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备。 0.5
2.具有智能型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 0.5
3.所有教学班配备电子班牌,能实现学生考勤管理、选课走班管理、电子课表、信息发布等功能。 1
4.建有自动录播室,能够支持教学和科研。 1
5.建有创新实验室,开展探究实验、智能机器人、3D打印、创客教育、VR/AR、STEAM等学习活动。 1
⒍建有智慧教室,能全过程采集教学与学习行为数据,促进个性化学习,支持混合学习。 1
⒎依托区域教育云和教学资源平台等,实现课堂教学云端一体化。 1
(四)信息安全(3分) 1.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制度,根据实际需要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设备、系统。 1
2.定期开展网络与信息安全等保测评工作。 1
3.配备统一上网管理系统,对互联网的使用可控制、可管理、可追溯。 1
(五)智能安防(3分) 1.建有智能校园安防系统,覆盖校园主要场所,能根据规定与区域行政部门数据同步,与当地公安部门安全防范系统联网。 2
2.部署消防报警、紧急广播与疏散、食品安全和其他特殊类型智能安防子系统。 1
二数字资源(20分) (一)资源建设(6分) 1.配备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学科数字化教学资源和虚拟实验资源并及时更新。 2
2.建有数字图书馆或与区域数字图书馆互联互通。 1
3.建有云阅读中心、电子阅览室,支持移动阅读。 1
4.建有数字化校本特色资源并及时更新。 2
(二)资源应用(10分) 1.实现优质资源班班通,能利用省级及其他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优质资源开展教学。 2
2.90%以上教师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能有效利用资源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3
3.70%以上学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能有效利用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3
4.学校能够通过数字化学习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资源推送。 2
(三)资源共享(4分) 1.学校内部实现学科教师之间的资源共建共享。 1
2.每年有网络课程或特色资源通过省市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区域共享。 1
3.每年有10%以上的教师上传教学资源至省市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并共享。 1
4.每年有学生作品在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展示并共享。 1
三应用能力(15分) (一)学生发展(5分) 1.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能获取、筛选、加工信息,能利用技术进行学习、交流、创造。能解决信息技术应用中的常见软、硬件问题。 1
2.能通过个人空间进行资源管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
3.100%学生有数字作品,近两年内有学生参加省级教育部门组织的相关竞赛并获奖。 1
4.能遵守网络文明礼仪,自觉尊重知识产权,不使用盗版软件,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1
(二)教师发展(5分) 1.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全员通过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1
2.能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教学、教研、评价和管理。 2
3.近两年有省级以上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应用论文、课题等研究成果或参加市级以上信息化相关竞赛并获奖。 2
(三)信息化领导力(5分) 1.校长及管理团队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有清晰的信息化发展目标和思路。近两年参加省级以上信息化领导力培训,达到国家《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要求。 2
2.校长及管理团队能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学校管理,有效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和评价。 2
3.校长及管理团队能带头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1
四融合创新(25分) (一)智慧教学(12分) 1.利用信息化备课支撑平台和资源平台等进行备课,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90%以上。 3
2.开展智慧课堂研究,综合运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资源平台、网络空间、智慧教室等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智慧课堂学科覆盖率达100%。 3
3.利用信息技术改革实验手段,开展真实与虚拟环境互补的实验教学。 2
4.注重教与学过程大数据的采集、汇聚、整理、分析,实现教情、学情的及时反馈,推进精准化的教与学。 2
5.利用移动学习终端,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在线学习,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个性化学习。 2
(二)智慧管理(10分) 1.建有安全的校园门户网站,能及时对校内外公开信息,并为智慧校园应用提供统一入口,门户信息及时更新。 2
2.实现单点登录,提供统一的电子身份,支持多平台、多终端统一的用户认证方式,实现各种应用系统无缝集成。 2
3.部署教学、行政、学生、后勤等管理信息系统并有效应用,实现与省市县平台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 3
4.设置数据分析模型和评估指标体系,积极推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 1
5.运用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 2
(三)智慧服务(3分) 1.提供基于PC端和移动端的家校互动平台服务,进行有效的家校互动。 1
2.为学生科技实践、社区活动等提供信息化支持。 1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其他学校、家庭和社会提供教师课程及综合实践活动的公益服务。 1
五支撑保障(15分) (一)组织领导(3分)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智慧校园工作领导小组,每学期专题研究信息化工作。 1
2.设有校级首席信息官。 1
3.制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规划并按计划推进实施。 1
(二)机构人员(4分) 1.单独设置中层管理部门或机构,专门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 2
2.配备持有市级以上相关证书的专职管理人员。 1
3.每门学科需安排1名信息化教研员,负责推进信息技术与本学科教学的融合创新。 1
(三)经费保障(6分) 1.财政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 2
2.学校安排不低于生均公用经费的5%,用于信息化资源更新和日常运维。 3
3.开展校企等合作,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 1
(四)制度建设(2分) 1.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运营和管理制度。 1
2.建立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融合创新的激励制度。 1
六特色发展(10分) (一)前沿探索(3分) 1.主持或参与教育主管部门及其他研究机构的前沿教育信息化实验项目,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得到认可和推广。 2
2.积极探索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明显成效并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1
(二)突出成果(6分) 1.积极开展智慧课堂建设,在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变革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形成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推广价值的智慧课堂教学范式。 2
2.在教学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有效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1
3.学校师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突破,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
4.创新应用的特色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或宣传推广。 1
(三)机制创新(1分) 建立可复制、可推广的智慧校园建设与应用机制,有效促进智慧校园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
评价指标共21大类78小项,评价总分值100+10分,达标分值80分。


IP属地:北京1楼2018-03-20 19:1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