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铁饭碗
国营,这是一个对年轻人而言已经比较陌生的字眼了。但在几十年前,国营二字代表的就是铁饭碗,就是面子,就是一种地位。
家里如果有个在国营单位上班的,那腰杆子都比别人挺得直,因为国营=吃皇粮。
作为计划经济下的特定产物,国营单位由于福利多,养职工,包分房因此备受追捧。
除了国家投资之外,中国的国营单位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收归国有”,那些百年老字号的国营饭店、商铺就是这么来的。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经营几辈子,突然一纸文件下达让你把祖产上交国家,尽管对于产业持有者来说这很难接受。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谁也不能多说什么。
客观来讲,也正是因为国营化的推进让很多以前寻常百姓不能享受到的“高大上”商品走入寻常百姓家。比如一些高端的传统餐馆,像长沙的玉楼东,四川的荣乐园,那些高端菜式在以前绝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而杭州的王星记的工艺扇那更是前清的贡品,寻常人见都见不着。
但在国营之后这些事物都变得不再神秘高端,所谓“昔日王谢门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国营做出的贡献。当然……玉楼东国营之后开始主打过一阵工薪阶层的菜,而王星记也做过一阵便宜货……
那时候全国市场的规则都处于计划之下,计划中的定量,计划中的产品,计划中的员工、计划中的福利、计划中的退休、计划中的接班……一切都有计划,似乎这种状态永远也没有尽头。
注定衰退的老国营们
但当计划经济再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需求时,市场经济的时代终于到了。几乎就是在一夜之间,原本的铁饭碗碎了,原本的香饽饽也变得无人问津。
当时的国内的“老国营们”,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出现了各种不适症。他们喜欢在国家保障中“有安全感”地保守前进,却不敢在市场经济中自己迈步奔跑。
新的经济规则出现时,一些“老国营”却停滞在过去,甚至向过去倒退。
不管是玉楼东还是王星记或者是天津有名的百年老店宴宾楼,在国营化之后都出现了经营能力上的极大倒退。当市场大门再一次打开时,当他们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这些“大国营”惊恐地发现,原来自己根本就不懂怎么做好生意。
让小编印象深刻的是一则关于太原百年老字号双合成的报道,2013年有媒体报道了这家创办于道光年间的糕点老铺,1965年双合成收归国有,根据媒体的说法,双合成老字号在经历几代掌门人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在1990年左右实现了扭亏为盈……
小编看了之后是感慨万千,从道光年就有的老店家能留到被收归,那肯定是一直在盈利至少不可能亏吧,没听说过有哪个亏损亏成百年老店的吧!可结果收归之后再回到市场,却需要几代人才能重新达成扭亏为盈……这就尴尬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归根结底就是七个字,叫做:崽卖爷田不心疼!
对于国营单位的基层管理者来说,我和下面的员工是一样的,都是编制员工,这店不是我的,我做得好与不好都是一样的领工资,尽管可能在奖金上有些差别,但这并不足以激发什么工作热情。说白了,就是干好了,不是我的功劳,做倒了我也不用背锅!
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资源分配统筹全靠政府,而作为唯一的带有些许商业性质的分配终端,国营商号自然是门庭若市!从来不愁生意不好,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干不干都拿工资,做不好也饿不死”的风气。
国营饭店的一天
以国营饭店为例,国营饭店最牛的是餐厅经理,相当于一把手,一般还兼职书记,其次最牛的是炒菜大师傅厨师,相当于现在生产厂长或者车间主任兼技术主管。有时候餐厅经理还得哄着大师傅来。
饭店一般上午10点开始营业,门一开,大家一窝蜂就往里冲,比上车抢座都卖力!没办法,那年代饭店就在火车站繁华地带有几个国营大店,你要想下个馆子还就得去那吃。
一会儿,服务员们开始收钱,边收还得边嚷嚷“同志们,都把钱和粮票准备好了啊,快点啊。别耽误别人吃饭”,然后挨个问你吃什么,然后收钱,再撕一张饭票给你。整套动作都必须在几秒钟内完成, 如果你没准备好粮票,对不起,服务员就去问下一桌了你要就好好等着吧!
菜都是大锅菜为主,别去催,越催越慢!上菜的时候国营饭店的服务员气性都比较大,除了汤水多的菜之外,上桌的食物基本都是半扔状态,哐当一下往桌子上一敦,吃去吧~
你想要个酱油,那更是费老劲,一般你喊一声“服务员同志,给来点酱油~”你喊第一遍的时候服务员大姐听到了,但是大多都会装听不到。还在一起聊天。你又提高嗓门“没有酱油啦!”这时候服务员们集体卫生球眼翻起,然后就会有人怼你:“叫什么叫啊!没看到在忙吗?”你只得陪笑脸说“服务员同志,酱油没了……”
服务员大姐一把夺过酱油瓶,嘴里嘟囔着“事儿多”,然后回去加满给你又咣当一声放桌子上……
晚上7点开始不点菜了。7点半,厨师下班。8点饭店关门,没吃完?强行打包回家吃去吧您内!
在当年,几乎所有的人在国营饭馆都会碰到这种情况。这要搁现在还不被客户投诉死?但那个年代爱吃不吃,就是这个尿性!似乎从经理到服务员,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傲娇!
在这种氛围下,你要他们去突然直面市场竞争,那当然就不适应。
即将逝去的历史见证者
如今,国营商店、国营饭店们都已经逐渐凋零,过去老师傅们羡慕的国营招牌也早就没有任何吸引力了。
穿街走巷有个明显的感觉,只要建筑物破旧,门前罗雀的,一定是以前曾经风光无限的国营单位遗址。在注射了生长剂一样快速发展的城市水泥林里,因为这些国营单位是国有土地,一时也不好处理,得以幸存,给城市的流浪汉以及麻雀、老鼠、蜘蛛一个安乐窝。
现在的国营更多的是一种承载过去记忆的载体,在这里时间仿佛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装修风格,一成不变的产品和味道,甚至那种一成不变的服务态度。
曾几何时,国营单位是人们心中的大锅饭,金招牌,人人趋之若骛。又曾几何时,国营单位下岗人员雪纷纷,心里眼泪连连。
而现在,曾经的老国营们纷纷转型改制,剩下的则在不断流逝的时光中静静等待着成为历史的尘埃,他们就像是一座座博物馆,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段属于他们过去的历史。
国营,这是一个对年轻人而言已经比较陌生的字眼了。但在几十年前,国营二字代表的就是铁饭碗,就是面子,就是一种地位。
家里如果有个在国营单位上班的,那腰杆子都比别人挺得直,因为国营=吃皇粮。
作为计划经济下的特定产物,国营单位由于福利多,养职工,包分房因此备受追捧。
除了国家投资之外,中国的国营单位最常见的形式就是“收归国有”,那些百年老字号的国营饭店、商铺就是这么来的。
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经营几辈子,突然一纸文件下达让你把祖产上交国家,尽管对于产业持有者来说这很难接受。但在当时的社会氛围下谁也不能多说什么。
客观来讲,也正是因为国营化的推进让很多以前寻常百姓不能享受到的“高大上”商品走入寻常百姓家。比如一些高端的传统餐馆,像长沙的玉楼东,四川的荣乐园,那些高端菜式在以前绝不是一般人能消费得起的,而杭州的王星记的工艺扇那更是前清的贡品,寻常人见都见不着。
但在国营之后这些事物都变得不再神秘高端,所谓“昔日王谢门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是国营做出的贡献。当然……玉楼东国营之后开始主打过一阵工薪阶层的菜,而王星记也做过一阵便宜货……
那时候全国市场的规则都处于计划之下,计划中的定量,计划中的产品,计划中的员工、计划中的福利、计划中的退休、计划中的接班……一切都有计划,似乎这种状态永远也没有尽头。
注定衰退的老国营们
但当计划经济再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需求时,市场经济的时代终于到了。几乎就是在一夜之间,原本的铁饭碗碎了,原本的香饽饽也变得无人问津。
当时的国内的“老国营们”,在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出现了各种不适症。他们喜欢在国家保障中“有安全感”地保守前进,却不敢在市场经济中自己迈步奔跑。
新的经济规则出现时,一些“老国营”却停滞在过去,甚至向过去倒退。
不管是玉楼东还是王星记或者是天津有名的百年老店宴宾楼,在国营化之后都出现了经营能力上的极大倒退。当市场大门再一次打开时,当他们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这些“大国营”惊恐地发现,原来自己根本就不懂怎么做好生意。
让小编印象深刻的是一则关于太原百年老字号双合成的报道,2013年有媒体报道了这家创办于道光年间的糕点老铺,1965年双合成收归国有,根据媒体的说法,双合成老字号在经历几代掌门人的不懈努力之后,终于在1990年左右实现了扭亏为盈……
小编看了之后是感慨万千,从道光年就有的老店家能留到被收归,那肯定是一直在盈利至少不可能亏吧,没听说过有哪个亏损亏成百年老店的吧!可结果收归之后再回到市场,却需要几代人才能重新达成扭亏为盈……这就尴尬了!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归根结底就是七个字,叫做:崽卖爷田不心疼!
对于国营单位的基层管理者来说,我和下面的员工是一样的,都是编制员工,这店不是我的,我做得好与不好都是一样的领工资,尽管可能在奖金上有些差别,但这并不足以激发什么工作热情。说白了,就是干好了,不是我的功劳,做倒了我也不用背锅!
计划经济时代,物资匮乏,资源分配统筹全靠政府,而作为唯一的带有些许商业性质的分配终端,国营商号自然是门庭若市!从来不愁生意不好,久而久之也就养成了“干不干都拿工资,做不好也饿不死”的风气。
国营饭店的一天
以国营饭店为例,国营饭店最牛的是餐厅经理,相当于一把手,一般还兼职书记,其次最牛的是炒菜大师傅厨师,相当于现在生产厂长或者车间主任兼技术主管。有时候餐厅经理还得哄着大师傅来。
饭店一般上午10点开始营业,门一开,大家一窝蜂就往里冲,比上车抢座都卖力!没办法,那年代饭店就在火车站繁华地带有几个国营大店,你要想下个馆子还就得去那吃。
一会儿,服务员们开始收钱,边收还得边嚷嚷“同志们,都把钱和粮票准备好了啊,快点啊。别耽误别人吃饭”,然后挨个问你吃什么,然后收钱,再撕一张饭票给你。整套动作都必须在几秒钟内完成, 如果你没准备好粮票,对不起,服务员就去问下一桌了你要就好好等着吧!
菜都是大锅菜为主,别去催,越催越慢!上菜的时候国营饭店的服务员气性都比较大,除了汤水多的菜之外,上桌的食物基本都是半扔状态,哐当一下往桌子上一敦,吃去吧~
你想要个酱油,那更是费老劲,一般你喊一声“服务员同志,给来点酱油~”你喊第一遍的时候服务员大姐听到了,但是大多都会装听不到。还在一起聊天。你又提高嗓门“没有酱油啦!”这时候服务员们集体卫生球眼翻起,然后就会有人怼你:“叫什么叫啊!没看到在忙吗?”你只得陪笑脸说“服务员同志,酱油没了……”
服务员大姐一把夺过酱油瓶,嘴里嘟囔着“事儿多”,然后回去加满给你又咣当一声放桌子上……
晚上7点开始不点菜了。7点半,厨师下班。8点饭店关门,没吃完?强行打包回家吃去吧您内!
在当年,几乎所有的人在国营饭馆都会碰到这种情况。这要搁现在还不被客户投诉死?但那个年代爱吃不吃,就是这个尿性!似乎从经理到服务员,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傲娇!
在这种氛围下,你要他们去突然直面市场竞争,那当然就不适应。
即将逝去的历史见证者
如今,国营商店、国营饭店们都已经逐渐凋零,过去老师傅们羡慕的国营招牌也早就没有任何吸引力了。
穿街走巷有个明显的感觉,只要建筑物破旧,门前罗雀的,一定是以前曾经风光无限的国营单位遗址。在注射了生长剂一样快速发展的城市水泥林里,因为这些国营单位是国有土地,一时也不好处理,得以幸存,给城市的流浪汉以及麻雀、老鼠、蜘蛛一个安乐窝。
现在的国营更多的是一种承载过去记忆的载体,在这里时间仿佛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装修风格,一成不变的产品和味道,甚至那种一成不变的服务态度。
曾几何时,国营单位是人们心中的大锅饭,金招牌,人人趋之若骛。又曾几何时,国营单位下岗人员雪纷纷,心里眼泪连连。
而现在,曾经的老国营们纷纷转型改制,剩下的则在不断流逝的时光中静静等待着成为历史的尘埃,他们就像是一座座博物馆,展现给我们的是一段属于他们过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