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谈萍踪的写作技巧
梁老自述《萍踪》是他最为用心的一部作品,甚至对儿子陈心宇说:我的其他作品你都可不看,只有萍踪你不可不看。可见《萍踪》凝聚了梁老多少的心血,到老仍为之得意不已。《萍踪》虽只是一部武侠小说,供人娱乐消遣之用,但让梁老如此用心,且经历了时光的考验,必有它独到之处。细细体会,我们可以总结出很多写作技巧。
1、独特的行文视角
谈到《萍踪》的写作技巧,最值得推崇是独树一帜的行文视角。很少见一部长篇作品会把核心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在大半篇幅中尽数从旁观者的眼中所见、心中所想来呈现。在《萍踪》中,这旁观者还不止一个,前半部分大多是从云蕾的角度写她眼中的张丹枫,后来又写云重和澹台镜明眼中的张丹枫,中间还零碎夹杂了毕道凡、周山民、张风府、上官天野的视角。这些人,是张丹枫的爱人、仇人、仰慕者、情敌、不熟的世交长辈、一面相知的陌生人,甚至是师门大敌。由他们不同的视角看到张丹枫的各个侧面,交叉重合又互相补充,共同汇聚完成对张丹枫这个核心人物的描摹,令他光芒四射。而不同观察者的性格和闪光点,也在其中隐现。作者达到了同时完成核心人物和观察者的双重创造,既节省笔墨,又别开生面。
2、层层递进的人物塑造
通常为了加深读者对书中人物的印象,会突出他某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固化下来,就此成为一种人物模板。而这种固化性的塑造,一般会在人物出场的时候完成,或者在人物出场之前借由他人的描述来完成。同时为了避免混乱,这种固化性的设定通常不会再改变,而是在事件中一以贯之的被体现出来。
而《萍踪》因为独特的行文视角,对张丹枫的形象塑造就没办法采用常规模式来一次性固化。作者于是不吝笔墨,用了整部作品,如同推理探案般抽丝剥茧,一步一步、层层递进完成对张丹枫全方位立体化的塑造。事业线上,从最初的酸腐搞怪,到哭笑随心的疏狂,到睥睨群雄的傲慢,到运筹帷幄的大气,到肯使神州竞陆沉的慨然,到散宝献图的阔朗,到不辞奔波的投入,到内联外交的筹划,到重重安排的周密,成就了一个惊才绝艳、光风霁月的名士型狂侠形象。而感情线上,从最初的试探捉弄,到意气相投的吸引,到百般本领的展示,到恩仇难解的失落,到直抒胸臆的悲愤,到无可奈何的放手,到绝境之中的念念不忘,到久别重逢的情不自禁,到相思难耐的郁闷苦恼,到千里同行的春风得意,到奇变陡生的痴狂迷失,又成就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千古情痴形象。事业线与感情线相互映衬,张丹枫几成无人可比的完人,如同朗日一出,群星避退。
甚至到《萍踪》故事完结,这一人物塑造仍未全部完成。读者觉得恋恋不舍,作者也觉得言有未竟。又在后续作品中频频让他出场,进一步丰富完善这一人物。每看到他的出场,你都会感觉到作者用笔背后的心意,毫不吝啬任何溢美之词,不怕捧坏了他,只怕词不达意,损了了理想形象。这是闲话,不必多提。
3、清晰的地理位置与时间轴
据说梁羽生写文时会悬挂一幅中国地图,根据地图安排笔下人物的行进路线。在《萍踪》中更是如此,不仅地理位置的转换有据可察,连时间的安排也清晰可见。云蕾甫一出场,是雁门关外的峡谷,时已暮春三月,边关地寒,桃花盛放的晚;她在金刀寨逗留三日后出发进京,不几日到了山西阳曲酒楼,与张丹枫相遇,应在四月;石家庄盘桓未久就到了晋王古墓,养伤三日世上已千年,虽时过境迁也未出四月;又三日,张丹枫遍邀群雄至获鹿毕道凡家;双剑合璧战败张风府后两人分手,云蕾前往正定,已是河北地界,在正定谋划袭番王、劫囚车未果,也耽搁了两三日;这一夜,张丹枫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白马奔袭,了救周山民、杀贯中、败铁臂金猿三花剑,完成各种谋划,最后在青龙峡与云蕾二次分手,海棠未雨,梨花先雪,四月末五月初的样子;接着两人各自进京,逗留十几日直到武状元之争结束,是五月中事;其后张丹枫、云重、云蕾分别来到苏州洞庭山庄,荷花已开,应是六月;从苏州出发张、云一路护送地图北上,土木堡事变发生,二人于战场救出张风府后,恰值中秋;复又进京经历北京保卫战,十月十七日瓦剌于京城退兵,半月之后,退出雁门关外;二人再度出京,经阳曲、黑石庄、六樟山沙家寨,到得雁门关遇上潮音、谢天华,是正统十三年十月十六日(这一处是大bug,应该从头修订为十一月就好了,因为北京保卫战历史记载就发生在十月十五前后);与萧韵兰一战后七日到珠穆沁草原,得到云母消息;两日后到瓦剌京都,展开一番筹谋行动,门前伤永别,魔窟遇魔头,已是新年之后;而同时云重于新年之初离开北京,一个多月深入瓦剌国境,张丹枫前去迎接,又走了十多天到达瓦剌京城,二月末吧;震慑过也先后和谈十天,签约第二日“太上皇”回国,也先炮轰相府,张宗周服毒自杀,是三月初事;两个月后,江南初夏,盈盈一笑尽把恩仇了。
《萍踪》前后,时间进度紧密安排在一年之内。前期张云相遇分手,兜兜转转用了两三个月;中间洞庭山庄汇合到门前永别,用了六个月,这么一算两人的朝夕相处倒有半年之久,那期间的柔情似水、甜蜜温馨可谓数不胜数,我们所知的唯有同舟妙境、清秋俪影、风雪并辔而已。也难怪张丹枫会因云蕾裂袍断交而伤心欲狂了,任谁在热恋期间受此打击也承受不住啊。
4、令人心痒的留白
不同于梁著中其他作品事无大小的详尽描绘,有时候梁老恨不能自身穿越到书中去,代书中人物解释这是什么来历,那是什么用意,直白到令人无语。而在《萍踪》中,他不仅没犯这个毛病,反而又吝惜笔墨,将某些场景留白,一点而过,好像毫不引人注意,而注意到的人会忍不住浮想联翩。
譬如说古墓之中云蕾初换女装的场景,他写都不写,只在回忆中点了一句,以带出紫罗衣这一关键道具。但对读者而言,我们更想看到云蕾如何的美丽、张丹枫如何啧啧称赞的动心状态好不好。作者偏偏就是不写,真让人心痒难挠。好吧,这算是行文视角所限,当时所有的观察角度都是从云蕾出发的,她自然不能看到自己的样子,也不方便夸大张丹枫的反映。
譬如说云蕾紧随张丹枫、云重南下,一路行到苏州。她的所思所见所闻,她是如何获知二人下落赶来汇合的,又是如何从出场天真动人的桃花精灵一路成长,蜕变为既清且艳的太湖仙子的。梁老全不赘述,直接给你一个结果,让你惊艳。
譬如说荷塘一夜的留白。云蕾与澹台镜明一席谈话解了心结,不由自主的因了张丹枫的招手走入荷塘深处,第二日两人才一同出现在众人面前。这一夜发生了什么,作者硬是不提,只让你自行想象:你可想象丹枫的欣喜若狂,云蕾的脉脉娇羞,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唯有四目痴痴相望不舍挪移,于无言中静坐一夜;你可想象丹枫的无限怜爱,云蕾的无限信赖,他象以前那样轻抚她的秀发,给她哼唱催眠曲,让她沉沉睡去,而他贪看她的睡颜,一夜未眠;你可想象丹枫终于可携了她手,尽情倾吐别后相思,而云蕾再不挣脱,静静地听他诉说,身边是朝夕思慕的人,耳边是他喁喁不绝的情话,轩外有明月清风,荷花摇曳,缕缕幽香在空气中浮动,不知不觉黎明即晓。反正你大胆尽情的想象吧,你的推理、你的希望,完全随你所欲。
还有不可不提的结局,已经写到张宗周服毒自尽,张丹枫悲痛出走,看似是无可挽回的悲剧了。读者的心已经跌落谷底,万万不能接受这样的结局:你让我看了整部书的惊才绝艳闯关破阵所向披靡,最终还是要承认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意不可挽回吗?前面的种种努力都付诸东流吗?所有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都真的只是一场梦幻泡影吗?估计《萍踪》要是这样结文,很多读者会愤然抛书,从此将作者拉入黑名单,再不光顾。
而作者早就胸有成竹,笔锋一转,干脆利落快刀斩乱麻地给出了截然相反的结局,寥寥数语即描绘出春光满眼春意盎然的画面,把你跌落谷底的心又瞬间拉到了云间天上,完全被这满眼春光填满了。悲到极致,又复喜到极致。读者在一悲一喜间掩上书卷,细细回味才发觉不对:这神转折也太快了吧,这理由说得也太简单了吧,不行不行我得再看看前面有没有迹象可寻。总之在大悲大喜中起降的读者不舍得推翻那么美好的结局,纷纷对作者的留白给出各种自以为是的解释,来进一步美化自己的阅读体验。而也许这正是作者留白的真实目的,让你在自行推理想象中加深认识,将之刻入心底。读者不过是入其彀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