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工作关系,今天重登贴吧看了看,忙完工作顺手进到这里,看到一中的变化,打开了回忆阀,以前在一中的事儿一股脑冒出来,好长时间没写这种闲文,忍不住在这里写两句......
从头儿说起吧,那会儿的校长还是郭小明,上初中的时候郭小明就挺耳熟,我们那会儿高中三个校长有个顺口溜饼圣、**、郭小明来表明呼市高中排名,这么多年过去不知道现在还提高中排名不了。听院里老大爷传说曾经的一中很**,后来没落到不如铁一中,到郭小明狠抓教学质量,重新又进入呼市高中的第一梯队,但让我不能理解的是,每次开会向学生介绍郭小明,总是要挂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名头,不合适,不知道这几年全国性的党员教育和反新四风在一中开展的如何,汤俊文还挂那么多头衔不了。其实郭小明还是挺不错的,去他办公室聊过一次,我觉得一个校长的称呼对于学生就足够了,看看老蒋,陈赓见了也就是一句校长问候,要那么多虚的名头没用,有好多学生到毕业都没和校长认真聊过几句。那会儿记得小明打造了一个百年一中的招牌。自己一直对历史感兴趣,对这种年代久了的古董没有抵抗力,赶上中考前几天,不等一中组织参观,自己就蹬个自行车绕着一中瞻仰,可惜的是,那时候学校里面历史的痕迹很淡(110年校庆回去一趟,看现在不错了),学校外面(就现在体育馆的位置周围)古董级的老房子倒是很多,走街串巷,感觉一中附近还是挺有市井生活气息的。等到报志愿的时候,因为学习成绩也就报了一中。中考的事儿不多说了,学生大致都经历过,回头看看当时天大的事儿也就那么回事儿,因为一中录取通知书晚发了两天,紧张的我爹差点儿给我悠到十四中去,自己吓自己,索性经历一番波折也进了一中。
那会呼市高中有三宝,一中:平头、跑操、口号高。附中:红衣、潇洒、恋情早。二中:二代、牛人、父母闹。看了看现在一中行情发展,貌似查头发的成老朱了,我们那会儿还是张文远,外号“丢发”,进一中第一天就把手插上我的头皮,操一口此地话说:“你的丢发不合格呐,欢欢儿给nia落实到位了”。还不等军训,头发就成圆寸了,后来圆寸伴随了我整个大学生涯,上班以后回忆起来,总结了一句,有圆寸的地方就有青春!那会儿军训在军区教导大队,海西路那个,十几个人住一屋,晚上还伴随着各种小动物。邻舍30几个人一个屋,军训那周每天半夜两点起来喝酒闲撇,我们的军训就在白天劳累,夜夜笙歌中度过了,也挺快乐的,都说那会儿一中管得严,再严的地方自己找漏洞还是能开小差,不过确实管得严,因为老师都很负责。我碰到的每一位一中的老师,都是兢兢业业的,因为三年换的老师太多就不一一点名了。差的老师也有,不过一中这点做的挺好,淘汰机制,好多差的老师就调整了,反正我就碰到一位,后来也不在教学岗位。唯独可惜了一位给我们代过两节课的历史老师,男的,没记住名字,讲课从来不带书,直接说翻开多少页,然后开讲。后来听说高人闲散管了,不服管,不写教案,和领导嚷了一架,回班里上课留了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就没在一中见过。好老师永远是校园热门话题,一中的老师几天几夜说不完,每个老师也有每个老师那么一两个名句,太多了就不细数了。
一中地理位置好,北衔植物园,南连大昭寺,往东是中山路和大教堂,往西是扎达盖河,不管是自己散心,还是找对象,都挺好的,高中三年和我爱人周边几乎都转了个遍,现在有时候吃完饭还要去那边走一走,不过很少再上一中的桥,也很少从一中门口过,点对点比较多。现在一中感觉里面就和景点似得,适合文艺青年沉思、写东西、游玩。
因为地理关系,附近的早点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每天早上从KFC游击队转悠到河南鸡蛋灌饼,再到校园里卖年小卖铺(那会儿的小卖铺还在现在新楼方位,我们那会儿叫天文楼)的豪华焙子,有钱可以吃的贼好,没钱也可以吃的挺饱,相比大学周围的吃的简直是物美价廉,良心早点。小吃也还好,那会儿奶茶还不流行,有时候身上有两个钱去北门铁兆义割二两熟肉,没钱的时候就门口串串、烤面筋。高三上晚自习以后几乎就天天曹忠,从炒饼到炒面,再到烩菜,烧卖不敢吃味太大,在河后面还有一个杂碎小馆,上大学回来还总去坐一坐,吃一口杂碎,喝两杯砖茶,可惜的是14年那个小店关门了。那天和爱人晚上睡不着,聊起一中的生活,还对一中吃的挺向往,不知道现在啥行情了。
林林总总说了不少,感觉还有好多东西存在回忆说不出来,靠想,漫无边际,却抓不住重点,人说七年一个周期,从毕业到现在不止七年,一中发生的变化天翻地覆,汤校长上来以后,一中可见的变化大了很多,党建工作做的要比以前突出很多,尤其是宣传。如果能把校园官方新媒体平台再做的活泼一点,形式多样一点,权限多下放给学生一点我觉得就更好了。新的教学体系,因为不是从事教育工作不好评论,单从总结提炼来看,也是下了功夫了。希望有朝一日,校歌再次响起时,自己能在篮球场再看一次一中的校旗高高飘扬。
高牧
戊戌春日
从头儿说起吧,那会儿的校长还是郭小明,上初中的时候郭小明就挺耳熟,我们那会儿高中三个校长有个顺口溜饼圣、**、郭小明来表明呼市高中排名,这么多年过去不知道现在还提高中排名不了。听院里老大爷传说曾经的一中很**,后来没落到不如铁一中,到郭小明狠抓教学质量,重新又进入呼市高中的第一梯队,但让我不能理解的是,每次开会向学生介绍郭小明,总是要挂一个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名头,不合适,不知道这几年全国性的党员教育和反新四风在一中开展的如何,汤俊文还挂那么多头衔不了。其实郭小明还是挺不错的,去他办公室聊过一次,我觉得一个校长的称呼对于学生就足够了,看看老蒋,陈赓见了也就是一句校长问候,要那么多虚的名头没用,有好多学生到毕业都没和校长认真聊过几句。那会儿记得小明打造了一个百年一中的招牌。自己一直对历史感兴趣,对这种年代久了的古董没有抵抗力,赶上中考前几天,不等一中组织参观,自己就蹬个自行车绕着一中瞻仰,可惜的是,那时候学校里面历史的痕迹很淡(110年校庆回去一趟,看现在不错了),学校外面(就现在体育馆的位置周围)古董级的老房子倒是很多,走街串巷,感觉一中附近还是挺有市井生活气息的。等到报志愿的时候,因为学习成绩也就报了一中。中考的事儿不多说了,学生大致都经历过,回头看看当时天大的事儿也就那么回事儿,因为一中录取通知书晚发了两天,紧张的我爹差点儿给我悠到十四中去,自己吓自己,索性经历一番波折也进了一中。
那会呼市高中有三宝,一中:平头、跑操、口号高。附中:红衣、潇洒、恋情早。二中:二代、牛人、父母闹。看了看现在一中行情发展,貌似查头发的成老朱了,我们那会儿还是张文远,外号“丢发”,进一中第一天就把手插上我的头皮,操一口此地话说:“你的丢发不合格呐,欢欢儿给nia落实到位了”。还不等军训,头发就成圆寸了,后来圆寸伴随了我整个大学生涯,上班以后回忆起来,总结了一句,有圆寸的地方就有青春!那会儿军训在军区教导大队,海西路那个,十几个人住一屋,晚上还伴随着各种小动物。邻舍30几个人一个屋,军训那周每天半夜两点起来喝酒闲撇,我们的军训就在白天劳累,夜夜笙歌中度过了,也挺快乐的,都说那会儿一中管得严,再严的地方自己找漏洞还是能开小差,不过确实管得严,因为老师都很负责。我碰到的每一位一中的老师,都是兢兢业业的,因为三年换的老师太多就不一一点名了。差的老师也有,不过一中这点做的挺好,淘汰机制,好多差的老师就调整了,反正我就碰到一位,后来也不在教学岗位。唯独可惜了一位给我们代过两节课的历史老师,男的,没记住名字,讲课从来不带书,直接说翻开多少页,然后开讲。后来听说高人闲散管了,不服管,不写教案,和领导嚷了一架,回班里上课留了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就没在一中见过。好老师永远是校园热门话题,一中的老师几天几夜说不完,每个老师也有每个老师那么一两个名句,太多了就不细数了。
一中地理位置好,北衔植物园,南连大昭寺,往东是中山路和大教堂,往西是扎达盖河,不管是自己散心,还是找对象,都挺好的,高中三年和我爱人周边几乎都转了个遍,现在有时候吃完饭还要去那边走一走,不过很少再上一中的桥,也很少从一中门口过,点对点比较多。现在一中感觉里面就和景点似得,适合文艺青年沉思、写东西、游玩。
因为地理关系,附近的早点是我吃过最好吃的,每天早上从KFC游击队转悠到河南鸡蛋灌饼,再到校园里卖年小卖铺(那会儿的小卖铺还在现在新楼方位,我们那会儿叫天文楼)的豪华焙子,有钱可以吃的贼好,没钱也可以吃的挺饱,相比大学周围的吃的简直是物美价廉,良心早点。小吃也还好,那会儿奶茶还不流行,有时候身上有两个钱去北门铁兆义割二两熟肉,没钱的时候就门口串串、烤面筋。高三上晚自习以后几乎就天天曹忠,从炒饼到炒面,再到烩菜,烧卖不敢吃味太大,在河后面还有一个杂碎小馆,上大学回来还总去坐一坐,吃一口杂碎,喝两杯砖茶,可惜的是14年那个小店关门了。那天和爱人晚上睡不着,聊起一中的生活,还对一中吃的挺向往,不知道现在啥行情了。
林林总总说了不少,感觉还有好多东西存在回忆说不出来,靠想,漫无边际,却抓不住重点,人说七年一个周期,从毕业到现在不止七年,一中发生的变化天翻地覆,汤校长上来以后,一中可见的变化大了很多,党建工作做的要比以前突出很多,尤其是宣传。如果能把校园官方新媒体平台再做的活泼一点,形式多样一点,权限多下放给学生一点我觉得就更好了。新的教学体系,因为不是从事教育工作不好评论,单从总结提炼来看,也是下了功夫了。希望有朝一日,校歌再次响起时,自己能在篮球场再看一次一中的校旗高高飘扬。
高牧
戊戌春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