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另一个帖子)修行心得:顿悟望天阙•
曾经得到,更多失去。失去时心中有憾,得到后心中有喜。在反复失去与获得之后,忽然觉得二者都没意义!
因为获得之后,又失去,获得之喜在喜什麼? 譬如梦中获大宝,忽然醒来却怅然,之后才了知,为梦中事惆怅不叫愚痴人又能叫什麼呢?
譬如日日反复吃同一样菜,吃了几十年,难道自己的味觉不会令心中感到「腻」了吗? 别人我不知,但我自己感到腻了。
因为理解,更来自於肉体反应,而对同一个行为感受到再去做它并没有意义。於是,现今认同了,无论获得什麼,或失去什麼,乃至引起肉体的欢乐与痛苦,这都只是业力执行业种的过程(业报反应),这个过程会一直反复到无量劫之后。
若无量劫之后,我还在反复做同一类事,那麼现在我又有什麼可喜可憎的呢?
所有的获得都将失去;所有失去又将重新获得。我如同水上行舟,顺流又逆流,来来去去,於是感到累了,感到没有什麼再值得去重视。
於是,现今生活只注重在当下!过去已过去,追悔或自傲并没有意义;未来当未来,去幻想获得更是愚痴。所有的一切都只剩下当下,我一直要求自己在每一个七情六欲发生的当下,要能「觉醒」自己正在七情六欲之中,由察知而觉!每一个当下,去要求自己符合无所住的要求,也就是知而不住。要求事事在这样的应对时磨练自己的习气。
七情六欲与无量的悲欢离合都已不重要,这些情绪、所有获得,它们并无法帮助我远离痛苦。佛陀是大智者,祂早已了知这类事,所以开示了「什麼是苦,及苦的止息之方式」。
修行真的就只剩当下,於当下时,又须进一步的去体会它也是刹那刹那的生灭,那麼,是谁在当下体会呢?
而实际,我的自觉就是当下那一刹那的相续,也许是一刹那,也许是多个刹那的相续,而让我自觉有我的存在。功夫,就要用在每一当下都不相续习气,所谓不串习。当下解脱了,未来也必然解脱,从此不是阿罗汉就是六地(含)以上的菩萨。
即说偈曰:
「人生知何似,恰如掬水月,次次无所得,顿悟望天阙」
•1楼•2015-03-25 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