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迄吧 关注:9贴子:463
  • 9回复贴,共1

(七)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修行心得。


IP属地:天津1楼2018-03-28 19:45回复
    修行心得: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IP属地:天津2楼2018-03-28 19:45
    回复
      1、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2、修行心得:顿悟望天阙
      3、(第三贴,有人问一个“公案”的问题,,)
      关于轮回无始无终与众生界不增不减以及清凉众前三三与后三三的公案
      4、在《我是谁?这宇宙人生是场梦吗?》一贴中的发言


      IP属地:天津3楼2018-03-28 19:46
      回复
        1、(第一帖:)
        吧主 11
        开题帖主旨是坛经之语,由於该经是后人编撰,吾人可以参考,但不能尽信。所以,其所用语,吾人须先审量是否符合佛於《大般涅盘经》如来性品所开示:「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1)有人问何解:「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轮刀上阵,亦得见之」
        覆:
          金属,可以做出黎田的刀,但也可以做出菜刀。智者用它於对生活有益之处,
          愚痴者或邪恶者,使用来杀人,但这不是刀本身的错误,是用者之过。
          同样的,若真见性者,已知本来无生,了知当下十方一切都只是妄之生灭现象
          (对众生而言),虽活在妄中,却不影响已见性者之如实知。如同梦者,自知
          在梦中,虽活在梦里,却不改他的认知。


        IP属地:天津4楼2018-03-29 18:52
        回复
          (2)另一个,《圆觉经》中能令人生疑之问: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此悟净圆觉,是道理入也?抑或幻化根尘境中,
            当下现量照彻也?
          覆:
            悟净圆觉者,依该经的义理,理入就已符合要求。但某些人的根器不同,不但理上
            已悟,同时定力也进入不同境界,例如发展出各类神通力,或入某种三昧境界等等。


          IP属地:天津5楼2018-03-29 18:52
          回复
            2、(另一个帖子)修行心得:顿悟望天阙•
            曾经得到,更多失去。失去时心中有憾,得到后心中有喜。在反复失去与获得之后,忽然觉得二者都没意义!
            因为获得之后,又失去,获得之喜在喜什麼? 譬如梦中获大宝,忽然醒来却怅然,之后才了知,为梦中事惆怅不叫愚痴人又能叫什麼呢?
            譬如日日反复吃同一样菜,吃了几十年,难道自己的味觉不会令心中感到「腻」了吗? 别人我不知,但我自己感到腻了。
            因为理解,更来自於肉体反应,而对同一个行为感受到再去做它并没有意义。於是,现今认同了,无论获得什麼,或失去什麼,乃至引起肉体的欢乐与痛苦,这都只是业力执行业种的过程(业报反应),这个过程会一直反复到无量劫之后。
            若无量劫之后,我还在反复做同一类事,那麼现在我又有什麼可喜可憎的呢?
            所有的获得都将失去;所有失去又将重新获得。我如同水上行舟,顺流又逆流,来来去去,於是感到累了,感到没有什麼再值得去重视。
            於是,现今生活只注重在当下!过去已过去,追悔或自傲并没有意义;未来当未来,去幻想获得更是愚痴。所有的一切都只剩下当下,我一直要求自己在每一个七情六欲发生的当下,要能「觉醒」自己正在七情六欲之中,由察知而觉!每一个当下,去要求自己符合无所住的要求,也就是知而不住。要求事事在这样的应对时磨练自己的习气。
            七情六欲与无量的悲欢离合都已不重要,这些情绪、所有获得,它们并无法帮助我远离痛苦。佛陀是大智者,祂早已了知这类事,所以开示了「什麼是苦,及苦的止息之方式」。
            修行真的就只剩当下,於当下时,又须进一步的去体会它也是刹那刹那的生灭,那麼,是谁在当下体会呢?
            而实际,我的自觉就是当下那一刹那的相续,也许是一刹那,也许是多个刹那的相续,而让我自觉有我的存在。功夫,就要用在每一当下都不相续习气,所谓不串习。当下解脱了,未来也必然解脱,从此不是阿罗汉就是六地(含)以上的菩萨。
            即说偈曰:
            「人生知何似,恰如掬水月,次次无所得,顿悟望天阙」
            •1楼•2015-03-25 03:16


            IP属地:天津6楼2018-03-29 18:53
            回复
              从大约9年前开始有更深的体会,自己的人生就是反覆的过程:曾经发生过的,反复再发生。
              於反复发生后,自己会得到不同的心情,这......令人莫名其妙。同一件事之同一个反应,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幸好,我还是有得到不少的相同心情。於是在某一日,终於「如实知」三毒之七情六欲对轮回的催逼力量。
              这种「知」我在19岁时就非常清楚自己已有,而在17岁时,我现在回忆,那时候应该也已知,只是比19岁时信心还弱,因为受到情绪影响,而没有信心,於是自己也不敢肯定。二者的差别,现今看来,也只是情绪控制力、意志力上的差别罢了,於理智认知上差别不大。
              所以,终究的议题是这个「知」要反覆多少次才能达到「如实知」的境界罢了! 这过程譬如在砍大树,反复动作的砍,若速度比树的生长慢,那就是在做一件永远无法完成的事,「如实知」是相当於砍掉的意思!整个人生,都是在磨除七情六欲的情绪,而使理智产生力量,而继续的执行下去!
              对於这种可以舍弃三毒情绪,而因循智慧判断结果去做事的状况,是否能熟练的达到,就跟一个人对一门学科或专长的熟悉度一样,都要反复去经历这个过程,并且刻意的远离三毒情绪影响,才能够磨练出这类控制情绪的能力。简单的说,这就是转识成智的过程!
              •9楼•2015-04-08 02:53


              IP属地:天津7楼2018-03-29 18:53
              回复
                3、又一个帖子(第三贴,有人问一个“公案”的问题,,)
                关于轮回无始无终与众生界不增不减以及清凉众前三三与后三三的公案
                1》众生的轮回无始无终,那为什么还会成佛;或者换句话说,成了佛还有轮回在吗?
                2》我佛无量劫数来度生无尽,但是为什么众生界不增不减?换句话说,就是佛还会不会谜?
                3》为什么文殊菩萨说他的清凉寺众,依然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个具体故事参见下问。
                故事如下:
                 无著游五台,至中路荒僻处。文殊化一寺,接他宿。遂问:“近离甚处?”著云:“南方。”殊云:
                “南方佛法,如何住持?”著云:“末法比丘,少奉戒律。”殊云:“多少众。”著云:“或三百,或五百。
                ”无著却问文殊:“此间如何住持?”殊云:“凡圣同居,龙蛇混杂。”著云:“多少众?”殊云:
                “前三三,后三三。”却吃茶。文殊举起玻璃盏子云:“南方还有这个么?”著云:“无。”殊云:
                “寻常将什么吃茶?”著无语,遂辞去。文殊令均提童子送出门首。无著问童子云:“适来道‘
                前三三,后三三’,是多少?”童子云:“大德。”著应喏。童子云:“是多少?”
                又问:“此是何寺?”童子指金刚后面,著回首,化寺、童子,悉隐不见,只是空谷。
                彼处后来谓之金刚窟。
                2楼2014-04-23 13:33
                这三个公案其实是一回事。


                IP属地:天津8楼2018-03-29 20:09
                回复
                  (,,,回答:)
                  若要我来回答楼主疑问,也只是目前理上所知,非实证所得。
                  >众生的轮回无始无终,那为什麼还会成佛;或者换句话说,成了佛还有轮回在吗?
                  复:
                    这是交错误说!
                    所说众生并非专指某一众生,而是无量众生「衔接著冒出头」,所以才会无始无终
                    。若专指某一众生,如释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那麼,现在他已不再是众生。
                    如《圆觉经》偈所云:「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
                    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成佛之后不再堕入众生之数中。
                  >我佛无量劫数来度生无尽,但是为什麼众生界不增不减?换句话说,就是佛还会
                  >不会谜?
                  复:
                    众生来自妄,而妄所来并无原因,换句话说,众生是不断的产生,如活泉眼,所以
                    众生无限数。但若专指某一众生而言,只要这个众生已发菩提心,那麼任一佛就能
                    在某一时间将此众生度成佛。
                    已成佛者不再轮回,所以也无迷!
                  >为什麼文殊菩萨说他的清凉寺众,依然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个具体故事参见下问。
                  复:
                    前三三是凡,努力的在修行成为后三三。
                    后三三是圣,已证三三昧: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又名无愿三昧)。
                   


                  IP属地:天津9楼2018-03-29 20:09
                  回复
                    4、又一贴(第四贴)
                    在《我是谁?这宇宙人生是场梦吗?》一贴中的发言:
                    无论是学世俗知识、技术,或要学习佛法知识、断惑方法,首先就是需要「令心柔软善法义」,这指要把心放软去学习,否则,就如同行於大漠要寻金字塔,连眼都瞎了无法分辨东南西北,又想要一个人找金字塔...,我除了称此人为「愚痴人」之外,也没有多余的话了。
                    正见,是学习佛法的基本要求,那麼,什麼才是佛法的正见呢? 在此处二乘人与菩萨乘人是有些差异,渐修与顿修又另有些差异。
                    有缘人若相信我的话,请先去学习佛法的正见,令自己决信无疑,先断下三结得法眼净,之后有关於断惑的知识就不再受迷惑。至於修行方法,那就比较特殊一些,是客制化的,随人的业报不同要选择适用自己的方式。有些方式很稀奇,连听都没听过,吾人也不必去否决它,智者皆知:「那不是我的菜」,如此而已!
                    佛法的正见,基本就是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灭」,这是通於各乘。
                    了义的菩萨乘、佛乘人又能悟解一实相印「本来无生」。
                    至於方便的金刚乘人,则依所修法不同有其它的多出的某些事的悟解,但也不离三法印及一实相印。
                    三法印与一实相印的境界分别,主要在菩萨八地(含)之后与菩萨七地(含)之前,这在楞伽经、华严经等大乘或了义佛经中都有说到。
                    在七地(含)之前,是有法可修,如在梦中,所以可见三法印;入八地时,则从梦觉醒,已无法可修,所以本来无生。


                    IP属地:天津10楼2018-03-29 20: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