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迄吧 关注:9贴子:463
  • 5回复贴,共1

(八)比较与探讨-3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与回归一,,,


IP属地:天津1楼2018-03-28 19:55回复
    一与回归一之错误见解的说明
    网友A说:
    >我们就是一直住在家里而不知道自己在家里的人类,也就是你所说的
    >在发梦。我们无处可去,我们就在上帝里,
    网友B说:
    >我们都是一,一就是我们


    IP属地:天津2楼2018-03-28 19:55
    回复
      复:
      关於我不同意二位所说的我们是一的这观点,而主张,「一是妄,妄就是轮回,回归一是错误的见解,回归一就是继续轮回」一节,这个观念的确是比较不容易理解。在此帖中,我再次尝试把它说清楚!
      当我们化入「一」之内时,则此时并无一。若说此时有一,则您没在一之内,您用自己的理解,去理解有一个「一」存在,则能理解的本身则是一,所了解的「一」就成为二,於是二元性的对待就产生了。
      因此,化入「一」之内时,并不说一,也不说我就是一。如同死人不说我同意或我不同意,因为死人已超越同意与不同意的二元分辨,当然这是举例。
      所以,当您说我是一,我们是一时,您及您们并不是所要诉求的那个无二元对待的「一」,您们是「二」,是「三」,是万物,无论什麼就不是「没二元对待的一」。


      IP属地:天津3楼2018-03-29 20:20
      回复
        当吾人未化入「一」之内时,那就更不用说了。
        古人对这「化入」的观点,使用「和光同尘」来形容。什麼是「和光同尘」呢?
        是否有看过「白马过隙」?这指在黑暗中看到缝隙中出现的阳光。在这过隙的光中,我看到了平常看不到的飞尘,在吾人看到光与尘时,则您与光尘就是二,是对待的局面。惟有将自己化入光尘中,才能混同无彼此,所以才得出「和光同尘」的成语。
        **************************************
        当吾人有「一个」目标可以追求时,就说我有「一」。如同口渴,把消除口渴现象当成目标来追求,於是就有「一」。此时,其实不是只有一,而是有二,有「我」及「我的渴欲」。而一旦得到口渴消除时,还有我吗?
        若说,没我又如何说话,殊不,「我」与「所说话」又成了对待的二元性。
        真正的「一」,叫「不可思议」,一旦思议之后,那就是二、三或万物,无论叫什麼已不是「一」。如同量子有混沌的四态,未被观察前,它可能是任一态,一旦吾人去观察它之后,它就只能变成四态中,所被观察到的那一态,而且就此固定下来。


        IP属地:天津4楼2018-03-29 20:20
        回复
          **************************************
          未化入「一」时,此时并不只有一。化入「一」之后,此时「一亦无」。所以,「一」只是一个抽象名词,可以说它并不存在,如同数学中的共轭虚根,它的作用就只是为了使数学运算更顺利的「抽象假设变数」。在实际世界中,永远没有共轭虚根这种数值。
          同样的,「一」也只存在於观念中,它也只是为了「便利理解」之目的,才被施设、成立。在实务上,永远没有「单独只有一」之存在的现象。
          所以,修行人之目的,并不在「归一」,而是在「消除我执」,「消除二元性的对待」。
          修行,是消去法,而不是固著法。只是一直的消除执著而已!这个执著又被称为「我执」。一旦我之执著已消尽时,我都不存在了,又怎会有「我回归一」的见解呢?此时是是谁来说「我」,来说「一」呢?
          所以,未消我执之前无一,既消我执之后,仍然无一!
          若一定要说有一,则此「一之坚持」是妄!因「吾人之坚持的妄想」而产生。
          如同有人作梦发大财,醒后一直认为自己已发了大财。这心理就是「妄」。妄,常与「想」一起被提起,这是中国用辞的叠字习惯。所以,用「妄想」来形容醒后认为自己已发大财的状态,更易被人理解。
          12楼2010-09-03 02:07


          IP属地:天津5楼2018-03-29 20:20
          回复
            回复:13楼
            1、一的法则说法,只是相似於佛法,并不等同佛法
            如同佛教中有所谓「成实宗」。若只论佛理,它说的也很透彻,却被历来中国古德列入小乘中,为什麼呢?
            因为,成实宗的创立者,本人并没有达到自己所说的那个境界,所以它的理论是从「臆测」而产生。而佛法却是从释迦牟尼佛本身之「证悟」才流出。
            臆测的东西,能相信吗?也许某人会说,只要与佛法相同就是能相信,这看似很有道理,但殊不知臆测之言,在大略上也许相似而难辨,但在细节的执行上却生出差别。依这类臆测之言去修行,也只能达到缘觉的境界,而达不到佛的境界。
            古德看出它的弊病,才把它列入小乘宗之中。须知,「魔鬼藏在细节里!」


            IP属地:天津6楼2018-03-29 2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