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寄才志 画中言切切 怀心事 院内思沉沉
暮春的长洲,时常有雨,铺天盖地,将万物罩在一片朦胧之中。而雨中的仁家园林,从不会有难堪模糊的灰黯,反而更呈现一种葱郁曼妙的仙气。
雨打在长廊上,沿着青花瓦,洒下一张晶莹雨帘。一位白衣男子,站在长廊尽头的六角亭里,手搭在横栏之上,望着亭下的一汪池水出神。水里倒映的,是他挺拔的身影,还有雕梁画栋,朱红雀绿,说不尽道不尽的繁华景象。四面围着的,却是白墙,青砖,黑瓦,在繁华中显出一份古朴。后园门的台石比一般人家高出许多,彰显出身份。
男子二十来岁年纪,身上的白衣一尘不染,在水光的折射下映出温和的纹路,原来暗里是极讲究的竹叶花纹,用隐针嵌在上好齐纨的经纬里。下摆处微微露出里面银色镂空木槿花的镶边,和腰上的玉带扣是同一个花样。
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的公子,多是意气风发,何况水中映着的是位面如冠玉,目似明星的美男子。可他的脸上,分明流露着无法掩盖的忧伤和落寞。
池塘中的荷花还未开,嫩荷露出紧裹的叶尖,池边垂柳荡漾,林中百花齐放。此时墙上已经爬满了紫藤,有小花绽放开来。他心想,几年不见,这园子也长了年岁,变得娴静起来了。
这一处庭院,是诺大的园林中他最喜爱的一角,八年未归,家人不曾怠慢,每一处角落都维护得如他临走时一样。
小小庭院,不知承载多少相思。和她的故事,就是在这里发生,一草一木,皆有回忆。虽然细想起来,也不过尽是当时只道是平常的琐事。
从记事开始,她就常常和母亲来家里,他家中的姐姐们,都不大敢和她说话,大约才智逊色太多,一处玩耍总是讪讪的,反倒是他和她意趣颇合。两个聪明孩子的友谊,从游戏开始,从诗文开始,从书画开始,在课后的园子里像新生的小树一样迅速地挺拔耸立起来。童年的时光是无忧的,有了她,又多出许多欢娱。作诗,下棋,写字,煎茶,看家人夏天粘知了,秋天扑红枣,冬天捕兔子。
她十岁那一年,母亲去世。她父亲把她捧在手心里,有好长一段日子,依然没有任何事能够令她开怀。那一年过后,园子修葺,是他的主张,里面也有她的主意。例如这条回廊,她手指点着草图,“就加在这里,将园门和园内的景致隔开”。这还不算,中间还需起一道清水墙,然后在墙中砌嵌青瓦花窗。用她的话说,一入园来,如果园中景致尽收眼底,还有什么趣味?等园子完工,他邀她过来,两人在树荫花影下穿梭,她的笑容,终于如雨后的晴光,慢慢洋溢出来。
他们几乎一同度过了少年的时光。有一年夏天过后,他身体突然拔高,眼看着圆圆儿的脸蛋变长,有了小伙子的模样。他的眉毛变得更浓黑,眼睛更清亮,人们见了都要‘惊艳’,这孩子的五官像画出来一样漂亮。他父母亲可谓男俊女靓,在长洲是有名的。他呢,是老天偏心创作的那一位,把父母的优点精挑细选了来的。
至于她,在这个年纪便开始理家,再繁琐的账目过了她的眼,都能一清二白起来。清晨,下人就听见她在念书,那些老大人们都绕口的繁文冗词,她都能朗朗成诵。经过她的窗前,常常看见她写字的笔挺身影,分外端庄。从那时候开始,他们都成了大人传颂的对象,虽然女才郎貌,似乎反了过来,在众人眼里他们仍是一对金童玉女。
荷乡的大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荷塘。他家的,自然又比别人多一份心思和精巧。盛夏时节,他教家人摘了荷叶,裹了糯米,香菇和猪肉,大火蒸了,配桂花酒吃。家里的厨子,是他父亲从叔父羽非将军府里挖来的,那可是有名的食客。厨子姓郑,父亲叫他郑大。每逢郑大下厨,远远地,后厨就有香气飘出。然而无论郑大做什么,他总是“浅尝辄止”。金灿灿的蟹黄银丝面,吃完浇头便放下筷子,一尾红汤黄鱼,只在鱼尾上挑上几口,大白菜鲜奶汤翅,要的就是那两口汤,就连应季的荷叶青,沏过了第二回,翠色减了也要撤下去。她时常摇头,取笑他是“长洲公子哥儿的作派,再这样造孽,下辈子不知要受什么罪。”
回廊尽头的六角亭,是他设计建的,临着荷花池,为的也是给他俩一个临摹的所在。她自幼喜画,也从名师。她写字崇古,只详究工整,画上却竞近。父亲常说,书是道,画是意境。她的画,就是有那个‘趣味’。她每回做完了画,一定他要给她题款。他父亲的书法名满新罗,他从小得真传,同辈中无人可比。
那年他家塘里的荷花败落了,她在亭子里作了一副秋水沁芙蓉。他兴致勃勃拿去表了,给她看时,她指着题款中那个‘沁’字笑道:“这个字‘点’多,难得写得最好,入笔有神,可谓点上心头,有伯父的神韵。”他悄悄红了脸,那个沁字,正是父亲的手笔。
转眼他们就到了桃李年华,看着她把头发放下,插上待嫁女儿的梅花簪,玛瑙镯,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起来。再后来,她渐渐不过来了,家人再不开他俩的玩笑,看他的眼神却暧昧起来。他便知道日子就要到来,心中忽然变得静怡,行事说话也沉稳下来,果真像个要成亲的模样。忍不住想见她,便借故找她爹,跑到府里去看她。见了他,她每每只是静静一笑,仿佛也不好意思起来。
那应该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尽管当时看来都是理所应当。幸福离他俩,曾经只有一步之遥。
紧接着第二年的三月,她的《暮春》问世了。初读之下,他竟然有一时的眩目,那文字犹如父亲笔下的劲楷,落笔处带出尖锐的锋芒,熠熠生辉地灼烧着他的眼睛。当时他隐隐有种说不出的不安,却怎么也没有想到,那一篇佳作,终成她的绝笔。
“秋风惟苦吟 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 灯前万里心”, 他分明记起少年时的一个深秋,雨后的黄昏,她在窗下读这首诗。那时的他,在窗外缓缓地接下去:“汉江月,映沱洋,一声天地孤雪霜。相思那得不相见?梦里伊人水一方。”
郁兰嫣的案子悄声无息地了结在两年之后,终归没有人为此负上责任。那时他早已离开家乡,在武试中脱颖而出,成了京城的新晋权贵。八年来,他在鸡林几乎日日风花雪月,夜夜歌舞升平,身虽不曾落单,心却一直寂寥。如果不是这次父亲离世,自己回乡丁忧,不知他还要逃离家乡多久。
如今回来了,再看这家里,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一步一景,都还在诉说着她。可是景依旧,心依旧,伊人已经不在。
当年她没有拥有正常的下葬和祭吊,直至今日,她的死仍是长洲一个最大的谜案。也因为如此,他从来没有一个和她正式的告别。
暮春的长洲,时常有雨,铺天盖地,将万物罩在一片朦胧之中。而雨中的仁家园林,从不会有难堪模糊的灰黯,反而更呈现一种葱郁曼妙的仙气。
雨打在长廊上,沿着青花瓦,洒下一张晶莹雨帘。一位白衣男子,站在长廊尽头的六角亭里,手搭在横栏之上,望着亭下的一汪池水出神。水里倒映的,是他挺拔的身影,还有雕梁画栋,朱红雀绿,说不尽道不尽的繁华景象。四面围着的,却是白墙,青砖,黑瓦,在繁华中显出一份古朴。后园门的台石比一般人家高出许多,彰显出身份。
男子二十来岁年纪,身上的白衣一尘不染,在水光的折射下映出温和的纹路,原来暗里是极讲究的竹叶花纹,用隐针嵌在上好齐纨的经纬里。下摆处微微露出里面银色镂空木槿花的镶边,和腰上的玉带扣是同一个花样。
这样钟鸣鼎食之家的公子,多是意气风发,何况水中映着的是位面如冠玉,目似明星的美男子。可他的脸上,分明流露着无法掩盖的忧伤和落寞。
池塘中的荷花还未开,嫩荷露出紧裹的叶尖,池边垂柳荡漾,林中百花齐放。此时墙上已经爬满了紫藤,有小花绽放开来。他心想,几年不见,这园子也长了年岁,变得娴静起来了。
这一处庭院,是诺大的园林中他最喜爱的一角,八年未归,家人不曾怠慢,每一处角落都维护得如他临走时一样。
小小庭院,不知承载多少相思。和她的故事,就是在这里发生,一草一木,皆有回忆。虽然细想起来,也不过尽是当时只道是平常的琐事。
从记事开始,她就常常和母亲来家里,他家中的姐姐们,都不大敢和她说话,大约才智逊色太多,一处玩耍总是讪讪的,反倒是他和她意趣颇合。两个聪明孩子的友谊,从游戏开始,从诗文开始,从书画开始,在课后的园子里像新生的小树一样迅速地挺拔耸立起来。童年的时光是无忧的,有了她,又多出许多欢娱。作诗,下棋,写字,煎茶,看家人夏天粘知了,秋天扑红枣,冬天捕兔子。
她十岁那一年,母亲去世。她父亲把她捧在手心里,有好长一段日子,依然没有任何事能够令她开怀。那一年过后,园子修葺,是他的主张,里面也有她的主意。例如这条回廊,她手指点着草图,“就加在这里,将园门和园内的景致隔开”。这还不算,中间还需起一道清水墙,然后在墙中砌嵌青瓦花窗。用她的话说,一入园来,如果园中景致尽收眼底,还有什么趣味?等园子完工,他邀她过来,两人在树荫花影下穿梭,她的笑容,终于如雨后的晴光,慢慢洋溢出来。
他们几乎一同度过了少年的时光。有一年夏天过后,他身体突然拔高,眼看着圆圆儿的脸蛋变长,有了小伙子的模样。他的眉毛变得更浓黑,眼睛更清亮,人们见了都要‘惊艳’,这孩子的五官像画出来一样漂亮。他父母亲可谓男俊女靓,在长洲是有名的。他呢,是老天偏心创作的那一位,把父母的优点精挑细选了来的。
至于她,在这个年纪便开始理家,再繁琐的账目过了她的眼,都能一清二白起来。清晨,下人就听见她在念书,那些老大人们都绕口的繁文冗词,她都能朗朗成诵。经过她的窗前,常常看见她写字的笔挺身影,分外端庄。从那时候开始,他们都成了大人传颂的对象,虽然女才郎貌,似乎反了过来,在众人眼里他们仍是一对金童玉女。
荷乡的大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荷塘。他家的,自然又比别人多一份心思和精巧。盛夏时节,他教家人摘了荷叶,裹了糯米,香菇和猪肉,大火蒸了,配桂花酒吃。家里的厨子,是他父亲从叔父羽非将军府里挖来的,那可是有名的食客。厨子姓郑,父亲叫他郑大。每逢郑大下厨,远远地,后厨就有香气飘出。然而无论郑大做什么,他总是“浅尝辄止”。金灿灿的蟹黄银丝面,吃完浇头便放下筷子,一尾红汤黄鱼,只在鱼尾上挑上几口,大白菜鲜奶汤翅,要的就是那两口汤,就连应季的荷叶青,沏过了第二回,翠色减了也要撤下去。她时常摇头,取笑他是“长洲公子哥儿的作派,再这样造孽,下辈子不知要受什么罪。”
回廊尽头的六角亭,是他设计建的,临着荷花池,为的也是给他俩一个临摹的所在。她自幼喜画,也从名师。她写字崇古,只详究工整,画上却竞近。父亲常说,书是道,画是意境。她的画,就是有那个‘趣味’。她每回做完了画,一定他要给她题款。他父亲的书法名满新罗,他从小得真传,同辈中无人可比。
那年他家塘里的荷花败落了,她在亭子里作了一副秋水沁芙蓉。他兴致勃勃拿去表了,给她看时,她指着题款中那个‘沁’字笑道:“这个字‘点’多,难得写得最好,入笔有神,可谓点上心头,有伯父的神韵。”他悄悄红了脸,那个沁字,正是父亲的手笔。
转眼他们就到了桃李年华,看着她把头发放下,插上待嫁女儿的梅花簪,玛瑙镯,一切都那么顺理成章起来。再后来,她渐渐不过来了,家人再不开他俩的玩笑,看他的眼神却暧昧起来。他便知道日子就要到来,心中忽然变得静怡,行事说话也沉稳下来,果真像个要成亲的模样。忍不住想见她,便借故找她爹,跑到府里去看她。见了他,她每每只是静静一笑,仿佛也不好意思起来。
那应该是他最快乐的一段时光,尽管当时看来都是理所应当。幸福离他俩,曾经只有一步之遥。
紧接着第二年的三月,她的《暮春》问世了。初读之下,他竟然有一时的眩目,那文字犹如父亲笔下的劲楷,落笔处带出尖锐的锋芒,熠熠生辉地灼烧着他的眼睛。当时他隐隐有种说不出的不安,却怎么也没有想到,那一篇佳作,终成她的绝笔。
“秋风惟苦吟 世路少知音 窗外三更雨 灯前万里心”, 他分明记起少年时的一个深秋,雨后的黄昏,她在窗下读这首诗。那时的他,在窗外缓缓地接下去:“汉江月,映沱洋,一声天地孤雪霜。相思那得不相见?梦里伊人水一方。”
郁兰嫣的案子悄声无息地了结在两年之后,终归没有人为此负上责任。那时他早已离开家乡,在武试中脱颖而出,成了京城的新晋权贵。八年来,他在鸡林几乎日日风花雪月,夜夜歌舞升平,身虽不曾落单,心却一直寂寥。如果不是这次父亲离世,自己回乡丁忧,不知他还要逃离家乡多久。
如今回来了,再看这家里,亭台楼阁,花草树木,一步一景,都还在诉说着她。可是景依旧,心依旧,伊人已经不在。
当年她没有拥有正常的下葬和祭吊,直至今日,她的死仍是长洲一个最大的谜案。也因为如此,他从来没有一个和她正式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