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迄吧 关注:9贴子:463
  • 13回复贴,共1

(九)博至精,生灭至涅盘-5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无--生


IP属地:天津1楼2018-03-29 20:37回复
    ◆ 无生、佛性、无欲、不动、体
     ▲无生、体
      无生譬如虚空。浮云(妄)自生於虚空(体),自灭於虚空,而虚空不随其生
      而生,
      亦不随其灭而灭。因此说虚空无生,妄有生灭。依生灭而有相及用。
     ▲佛性
      佛性本无生灭,因此说它常、无常、有、无、存在、不存在...等等,都是无
      义语。但以妄如浮云一般,能不断的自生与自灭,於是假立有一个类似虚空的
      本体,而被称为「佛性」甚至有时被称为「自性」(乃以佛性为通用语,以免
      出现意义相扞格)。
      佛性是否要被假立,要视修行人根器而定。对於二乘人,不谈佛性还是照样断
      三毒入涅盘。不只二乘人适用无佛性,对我本人而言,无佛性也不会妨害我断
      无明成佛的修行。
      因为,轮回及无明来自於「妄之生灭」,所以断妄不是真把妄断掉,除非要成
      为二乘人入涅盘。否则,大乘人必然是在转识成智。而这些所有的行止,都与
      是否有佛性被假立不相干。但若以释迦牟尼佛教区(本银河系)之佛法而言,
      则有假立佛性之需要。


    IP属地:天津2楼2018-03-30 18:37
    回复
       ▲无欲
        当修行人心中已无欲时,当下就无生,当然也无灭,此时境界若不入阿罗汉乘
        之涅盘,则必然已转识成智。若很不幸的未转识成智,那麼,一般会被以为瞎
        猫碰上死耗子,暂入此境界而已,但我不认为有这类例外。有这类见解者,应
        该是对於妄(识)之生灭还没有清晰认知。
        在《楞伽经》有开示,识之生灭非常的快,当吾人以为自己不动心、无想、无
        欲时,识的生灭(包括意识生灭)就已停住.....,这是错误的见解,我建议
        此类人要去详阅《楞伽经》。
       ▲不动
        真正的不动,我的理解只发生在阿罗汉入涅盘时!因为因与缘已解离之故。如
        同树种为因,阳光、泥土、水等养份为缘。因缘和合则树长出,而阿罗汉之涅
        盘,是令树种之因,与诸缘解离「不和合」,是以被称为涅盘。以不和合之故
        ,树不能长,又怎会有死亡(无生则无灭)出现呢,更不用说不断地轮回现象
        ,所以阿罗汉入灭无有去处!
        即便是佛境界亦不是不动,所动的是「智」。即便所有的智都消除,只留大圆
        镜智如同一个圆镜立在当地而「不动」,但吾人也要了知,该圆镜本身存在就
        是一种生灭现象,而有生灭,皆不能说是不动。
        是以,不动的用辞,除了阿罗汉之涅盘之外,它就如同佛性一般,只是「假立
        名辞」而已,它於生灭中并不存在!


      IP属地:天津3楼2018-03-30 18:37
      回复
        ◆ 佛之大圆镜智是否真的无生灭吗?
           以前,我读《佛说阿弥陀佛经》及与阿弥陀佛净土相关的经文时,我那时的印
          象是彼净土寿命无限,所以阿弥陀佛又名无量寿佛,后来,在不断的深入经藏
          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阿弥陀佛也有退位的时候,先是观世音菩萨接位,再次
          是大势至菩萨接位。
          所谓无量、无限等等之类的用辞,只是形容很难数尽,但不是不能数尽!
          再回头讨论佛之大圆镜智是否真的不生灭这议题,我本人这里所指「不生灭」
          含意是等同於「不动」含意。
          不用见闻者指出,本人直接承认自己就是轮回众生,所以这类的讨论,都是揣
          测而已,我个人的推断是否正确,只提供有缘人参考!
          以我个人的见解,譬喻就只是相近义的说明,令人可用比较的方式,去理解自
          己所不知之事物的含意而已,所以并不一定会百分之百等同於原事物之含意。
          佛之大圆镜智用世俗的圆镜来比喻时,也适合上述原则。
          於事物,若吾人已经可以认同,十方世界(注3)中所有一切都在刹那刹那生
          灭不停, 那麼,就只剩佛智是否也如此(生灭不停)的探讨。


        IP属地:天津5楼2018-03-30 18:38
        回复
          ********************************************************************
          注3
          *********
          要小心「十方世界」的含意,它不必然等同「十方法界」。
          世俗对十方世界用辞,是以阎浮提世界为标准所立的同一维度中的十方之世界。
          而十方法界就很明显的不是以阎浮提世界为标准。它是泛指不同维度之十方,也就是说,阎浮提世界之十方世界,只是十方法界内中的某一个维度而已。
          因此,在本文中我用辞是「十方世界」而不说「十方法界」,是因为佛境界也包含在十方法界之内,若把十方法界定义成等同十方世界,那麼就不必论佛之大圆镜智,因为此智也必然是生灭不停。
          *********


          IP属地:天津6楼2018-03-30 18:38
          回复
              ▲七地菩萨境界
              依《华严经》(六十华严)十地品中之第七地品所云,菩萨在第六地就已具有
              能入寂灭的能力(注4),稀奇的是到第七地,就能「於念念中。能入寂灭。
              而不证寂灭」。探讨第七地菩萨之境界,对修行非常有助益!


            IP属地:天津8楼2018-03-30 18:39
            回复
                吾等试问,阿罗汉已断三毒,却没入涅盘,依然在人间游行,那麼,阿罗汉的
                心态是怎样的呢? 六地菩萨所证也等同阿罗汉,祂的心态又是怎样的呢?
                要理解上述圣人的修行境界,一定要先悟无生的义理,因为阿罗汉所证与佛所
                证都相同,不同之处在於「智」之运用。如同一恶人一善人皆死,对活人而言
                只是二具尸体,没有差别,没有谁的尸体比较高贵(有人会不认同这见解,若
                您是的话,那麼我的文章没有看下去的必要),高贵与否,是世俗人类的执著
                。
                试问,对顾饥饿的动物来说,所看到的就是二具食物而已,还有何差别了? 人
                类因为执著不放,於是常落入烦恼与痛苦之中。
                阿罗汉,识已转智,名为一切智,所以其意识所用,也与菩萨之妙观察智相同
                ,差别在所见深浅之不同,如同人类的眼睛,所用方式相同,但视力有深浅不
                同。阿罗汉与六地菩萨,与含七地以上菩萨之不同也如此。
                於是,吾人就能理解,这些圣人的心行现象,如同世俗人路过看到一颗石头一
                般,知是石头,但对它无爱所以不贪求得到它;对它无恨所以不瞋怒排斥它。
                於心态上,就是「知而不住」的状况,这也是大修行人的心态,持净觉心亦是
                此义。


              IP属地:天津10楼2018-03-30 18:39
              回复
                  虽然圣人的心行相似,但还是有微细差别。七地菩萨与六地菩萨(阿罗汉)之
                  差别,在於七地菩萨不是心行常如此,而是念念皆如此。
                  心行常如此而不是念念皆如此,它代表,偶尔会有失念的状况,於八万四千念
                  之中,也许会失一念而失智,因此生心而有空住之类的现象。各个六地菩萨与
                  阿罗汉们,如同几位世俗人见事,所见同一事却有所不同一样(有实验数据,
                  例如车祸调查,从同角度看见的人所说话内容不一定完全相同),。
                  失智,指的是於当下用心时,不能符合佛智标准(注5),因此心不平等,而
                  生各类现象,例如住於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三昧,重点在於「发生」「住」
                  的事件。
                ********************************************************************
                注5
                *********
                所谓佛智标准,指的是「无生」、「无住」、「平等」之类的含意。


                IP属地:天津11楼2018-03-30 18:40
                回复
                    而七地菩萨,由於念念皆能入寂灭,但又不住寂灭,所以没有阿罗汉(注6)
                    及六地菩萨的弊病。
                  ********************************************************************
                  注6
                  *********
                  阿罗汉中,又分出声闻阿罗汉及缘觉阿罗汉。上文所指的阿罗汉,特指声闻阿罗汉。没有含入缘觉阿罗汉,原因是,没有看到有关缘觉阿罗汉心行的相关佛经,所以无法臆测祂的心念是如何表现、持用。
                  声闻阿罗汉的证境等同於六地菩萨,但智慧力较劣。
                  缘觉阿罗汉,又有另名为辟支佛,由观察十二因缘而断三毒而得名,祂的证境约等於七地菩萨。因其胜於六地菩萨,所以六地菩萨会被问倒,但智慧却劣於七地菩萨,所以问不倒七地菩萨。
                  ********************************************************************


                  IP属地:天津12楼2018-03-30 18:40
                  回复
                      ▲八地菩萨境界
                      七地菩萨之特点是念念能入寂灭而不住寂灭,这仍在比较粗糙的生灭中做功夫
                      。而八地菩萨特点,则是已没有七地菩萨的那一种「念念已觉」的现象,而是
                      念已自由,不再专注在念之上(但仍然有念),一般常用无念来形容八地菩萨
                      ,但我认为是否无念,要视见闻者对「念」(注7)之定义、认知而异。
                      此处对念的定义,是等同於五阴。换句话说,有念就有生灭。生灭(死)有二
                      类:变易生死、分段生死。
                    --------
                    ********************************************************************
                    注7
                    *********
                    念,若是指「今心」,代表识之生住异灭的现象的话,那麼,佛亦将有念。
                    若把念之产生,定义在被变易生死所控制之不自在,而不是上述识之生住异灭,那麼,佛则无念,其余菩萨皆有念。
                    依下列金刚三昧经义来说,则所谓的「念」等同於五阴(蕴),果地菩萨皆未断五阴,所以菩萨皆有念。上述「果地菩萨皆未断五阴」说法,某些人不赞成,因为他们以为阿罗汉就已能断五阴。我的说法是依大乘法而说。
                    【经文典故】一切境本空。一切识本空。空无缘性。如何缘起


                    IP属地:天津13楼2018-03-30 18:40
                    回复
                       ▲佛之大圆镜智是否无生灭?
                         依注7金刚三昧经所开示文而言,「无有出入才是入佛智地」,那也代表没有
                        生灭,而念又等同五阴,於是吾人可以推得:有用则有生灭。
                        不管所用是什麼,是智、是识,都在生灭范围之内。而佛与众生之异,在於佛
                        之生灭是自在的、可以不用堕轮回的。甚至无五阴的。
                        五阴、念之定义,都属於染,把此二者放在佛身上,就变成非染义,念从识都
                        变成念从智,於是识念变成智念。虽有生灭,但不碍自在(指不受分段生死及
                        变易生死之拘束)!
                         在断言大圆镜智是否有生灭之前,要先对大圆镜智之用途定义。
                        若大圆镜智,纯粹只是佛性、庵摩罗识、无生之异名,则它没有生灭。
                        若大圆镜智的用途,涉及到佛本身之度众生誓愿(例如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
                        之满足时,那麼它就有生灭。无论如何的比喻它怎麼不动,都有生灭现象。因
                        为众生有生灭,要一一对应众生的好恶而给予最好的度化方式,不能排除生灭
                        作用。


                      IP属地:天津15楼2018-03-30 18:42
                      回复
                          若见闻者能如此认同本人上述的推演,那麼在看某些了义佛经时,就会对一些
                          以前一直搞不清楚的翻译用语,不再感到迷惑(即便上述推演并不完全正确,
                          但还是可以此类推演来解释各部佛经中的用语,使成一个能令人理解的系统。
                          这也解释了南传佛法有二十部众,对佛戒律甚至佛法的解释不完全一致,但却
                          各自都有证阿罗汉果者)。
                        跋:
                          本文从撰写开始至贴出,共花了近24小时。写完之后,我也没有校文,若发
                          现义不顺之处,请多包涵也请自行脑补!
                          以上,普愿见闻者得法味!
                             合十
                        回复(1)4楼2015-07-05 12:51
                        有缘的法友,无论是眼根见物,还是其它五根触尘,是修行人都要在当下用到断惑之上。若眼见文章,而被文章所转,不是把对文章之理解,用来断己惑,那麼,文章就白看了。
                        个人修行经验,提供给有缘人参考,不要荒废了!
                        18楼2015-07-06 00:42


                        IP属地:天津16楼2018-03-30 18:43
                        回复
                          解脱三毒有二路,慧解脱及俱解脱。禅定神通是俱解脱路,要把这说法当成基本佛法知识来看。
                          修行人一定要尽量令自己「具智」。至少要学会一个自知的技能,那就是「我不是全知」。因为已自觉不是全知,所以才能令心谦虚去学习新知。
                          对於不相信菩萨也有慧解脱路(不必靠禅定就能断三毒)的人,可详阅以下佛经的开示:
                          => http
                          ,,,可没说大圆镜智绝对有生灭。而是要有缘人,依其功用去理解它。於本人开题帖中,有提到「若大圆镜智,纯粹只是佛性、庵摩罗识、无生之异名,则它没有生灭」。而您却有错误的断定,这是什麼原因呢?.....,我说,这是因为个人的习气所致。例如,善人,见事总以善的角度去思惟,恶人则反之。


                          IP属地:天津17楼2018-03-30 18:43
                          回复
                            再论大圆镜智之作用
                            大圆镜智,是异熟识(由阿赖耶识转名)的正向名称。而异熟识是大圆镜智之负向名称。
                            如同第八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的三种功能,大圆镜智与第八识同义,只是转名而已,所以也具有此三种功能。
                            而第八识是由业力驱动而成,它是有生灭现象。那麼,由第八识所转名的大圆镜智,岂不也有生灭? 它转由佛菩萨的度众愿力而驱动,这个推断符合逻辑!
                            对於符合逻辑的见解,很多人是不认同的。例如,一个平常人,忽然被人告知自己慈爱的父母,竟然是国际犯毒集团的首脑,而他不相信、不愿承认。众生,总是有三毒习气,於是不离贪爱。原来的美好,因为贪爱的习气之故,即便一时之冲击而变成不美好,众生的直觉反应,就是拒绝!
                            对於某些已有成见者,即便吾人以符合因明、逻辑的方式,推论出一个与他见解不同的结论,他还是会拒绝,因为他是众生!
                            怎样让众生变成圣人或具智者,有要花多久时间,这是一件无法被断定的事!也许几秒钟后他的观念忽然就变了;也许,过了三十年他还是故步自封。修行人对於大圆镜智的作用是有生灭的,也有类似的不被苟同的现象。
                            --
                            对於大圆镜智是否有生灭一节,我个人的结论是它有生灭现象!
                            因为第八识之业相,本身是有生灭之故,由它所转名的大圆镜智,当然也有生灭。
                            而第八识之真相,本身则无生灭,所以密宗特别给它一个专用名称,称为「法界体性智」,它也是佛性、真如的异名。


                            IP属地:天津18楼2018-03-30 18: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