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迄吧 关注:9贴子:463

(十二)学佛心得1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妄为真,觉遍十方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证而取是谓妄取,证而不取乃真证。
  云何一毛孔能藏十方刹? 云何妄能生?
  於佛性里妄生,於妄里断妄证真后,而能觉遍十方,这只是「必然的二功能」。


IP属地:天津1楼2018-03-30 18:50回复
    1、
    因为...於是...,就把自己的学佛心得片段,聚为一帖吧,以飨有缘人!
    1楼2012-09-20 21:10删原帖,转贴 2012/08/19 学佛心得


    IP属地:天津2楼2018-03-30 18:51
    回复
      2、
      1、佛性无生
        无生不可说,说必惟佛性,境风吹识浪,变相仍是海。
        譬如本来金,假名为本体,妄铸成碗筷,碗筷名为相。
        碗能盛诸物,筷具挟功用,体相用是一,随宜方便说。
      2、妄生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自诸妄想,展转相因。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虽佛发明,犹不能返。
           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识迷无因,妄无所依。尚无有生,欲何为灭。
        於无生中,自觉生灭,觉与生灭,皆名为妄!此妄如梦,梦中非无,
        及至於醒,了不可得!
      3、转妄为真,觉遍十方
        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
        证而取是谓妄取,证而不取乃真证。
        云何一毛孔能藏十方刹? 云何妄能生?
        於佛性里妄生,於妄里断妄证真后,而能觉遍十方,这只是「必然的二功能」。
      4、众生无量誓愿度
        成佛名证真,不住断灭空,断灭名二乘,离苦自了汉。
        若住断灭者,不再落轮回,不住断灭故,势必度众生。
      以上是最近的心得,对於敝人对佛性与无生义理见解感兴趣者,可以参考以下帖子:
      「无生、开悟、明心及见性」
      2楼2012-09-20 21:11


      IP属地:天津3楼2018-03-30 18:51
      回复
        3、
        补充说明2楼不足之义理
        原文:
          云何一毛孔能藏十方刹? 云何妄能生?
          於佛性里妄生,於妄里断妄证真后,而能觉遍十方,这只是「必然的二功能」。
        说明:
          指,断妄之后,「才了知」一毛孔藏十方刹,及妄之产生,是无生的「必然的
          二功能」。这里说「必然」是指一定会发生、一定有此现象。然,无生就是没
          有产生,既没产生又哪里来功能呢? 所以也是无八识。
          但若某人一定要坚持没八个识,那可以用时速120公里速度去撞墙,来证实
          您的坚持是否正确。但,即便如此而撞死,也不代表八个识就不存在。
          所谓存在与不存在,还是要看论议的出发点而异,於第一义谛则不可思议,以无
          生之故;於俗谛则不无,如梦,及至於醒了无可得。
          「一毛孔藏十方刹」是很难以理解如何达到,但对於已断妄的佛而言,那就如同
          抬眼就能见物,想听就能闻音,如此一般的自然。妄的习气澄清之后,就必然能
          够具有一毛孔藏十方刹的能力。
        11楼2012-09-29 19:15


        IP属地:天津4楼2018-03-30 18:58
        回复
          4、
          识之生灭,暨其缘起之因,都是大乘佛法很关键之处。
          以下几帖有兴趣的法友可以参考,以后本吧中若有关於识之生灭之重要帖子时,再於此系列帖中提个醒。
          【经文典故】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
          【经文典故】识与智之差别
          【经文典故】八地菩萨一切心意识不现在前
          【经文典故】识的迁移作用
          商羯罗之问难
          刹那论求解
          3楼2012-09-20 21:18


          IP属地:天津5楼2018-03-30 18:59
          回复
            5、
            ● 苦,来自於轮回;惑,有来自轮回,称为见思惑。亦有来自生灭,称为尘沙惑。
            ● 修行人的烦恼与苦闷,来自於「无成就」,由於前途茫然,使得修行人心旁徨而
             丧志,因为,他无法确定目前的执行方式是否有效。如同堕於迷雾中无法辨识路
             途,经过不断的行走,至疲累时,所见仍然还是一片白茫茫......
            ● 烦恼与苦闷之来源,除了无成就所导致之外,已悟无生者,而没有执行断惑的行
             为,或无法坚持者,也会产生。
            ● 人生只有一个主张:断惑。二个注意:专心工作,不受贪欲所摇。其余心情都应
             舍弃,即便是给人欺负,也要真心的感谢他的考验。读书不考试,是无法了解自
             己是否真的已学会。
            ● 时时保持当下无欲,使得我感到轻安、愉悦,因为,我还是有欲之人。
            ● 反复的执行「时时无欲」,於不苦不乐时,不再思议,而远离善恶,亦忘无记。
             所谓平常心是道,此差堪比拟也!
            4楼2012-09-20 21:39


            IP属地:天津6楼2018-03-30 18:59
            回复
              6、
              补 2012/03/12 ,题目:起心动念时,如何用功?
              --------------------------------------------------------------------
              在世俗中密行的修行人,要先厘清自己到底要用什麼法门来修行? 确定之后,就可依所用法
              门来对治。
              (1) 於世俗中,起心动念是乃必然,所以,察知心念生灭是必要的要求。由此而论,应以
                 禅那法为主。
              (2) 当已察知心念动时,若只了知而不相续心念,则不能做事,所以,於相续心念时须无
                所执著,也是必要的要求。由此而论,应以三摩钵提法为主。
              首先,时时察知心念是必须的,这就不多说。重点在察知之后,如何以正确方式来相续以便
              做事呢?
              例如,见地上肮脏,若不能忍受而扫它,则有洁癖或贪爱之染习。但若懒惰不扫它,又堕於
              懈怠安逸之习气中,这也同样是贪爱习气。此时该如何应对呢?
              敝人认为,於察知心念产生时,须先分别或了知或感知(用哪一种,要看功夫深浅而定)这
              个念是否有必要? 例如不是食时,却有贪食的欲念产生,这就是染习,一点都不需要,於
              察知后,就直接不相续,当下无所住,复归於无欲之寂灭中。
              若所起心念於察知后,被判断是必要的,就直接去做它,做完毕后,复归於无欲之寂灭中。


              IP属地:天津7楼2018-03-30 18:59
              回复
                7、
                在如上的修行中,比较困难的是所判断是否为正确判断? 有许多的事件,并不在必须做,也
                不在绝对不能做之中,其带有灰色空间,会令人无所措。所以,先立定一个判断标准,反而
                是必须的。
                省力的判断标准,就是以不犯十戒为前提。符合不犯的就执行,不符合的就不执行。若执行
                的不错,再把十戒变成十善,把消极防护心,改为中道心。於应鼓励他人时鼓励,若多说惹
                人厌,即便见他/她必遭灾,也不必多说。若中道心能执行的有成就,可再进趣成十善,
                把中道心改成积极心去宣扬,於宣扬时而不生贪欲妄习。如是再执行不错,可以把十善增
                进至其他菩萨戒条。但即便如此行去,还是会遇到许多的灰色地带!
                例如,现在有空多做一点事,则以后就可以工作的「更有效率」。为了达到以后更有效率
                的结果,现今就强迫自己去多做一点事,这个情形就有执著的现象。应该问自己,为何以
                后要更有效率做事呢? 是为贪欲而多赚钱吗? 是为恐惧遭责而工作吗? 如此是自问,把自
                心中的习气,一一厘清。须知,有时即便是为利他而做,吾人也会有乐受,如此而做,也
                仍是贪爱习气。
                所以,要如何判断,也有阶段性的标准产生!
                吾人可以先判断,目前的习气、定力、知识及其它各类会影响修行的因素,适合吾人用什
                麼方式来应对? 如此自问自答而列出修行应对清单。若此清单中的应对方式,都能如实执
                行,则习气必然变薄,若自觉有这现象时,可以再制订进阶的标准来遵守。
                一时修行心得,暂时先记录到这里,若有必要再补充。
                12楼2012-10-02 19:04


                IP属地:天津8楼2018-03-30 19:00
                回复
                  8、
                  今夜再次的感悟寂灭、色空不二及智之意旨!
                  ● 寂灭
                    寂灭,所有生起都必灭,灭后不再生称为寂灭。寂灭又名涅盘。生,乃由於三毒习气,亦是因缘所致,亦是妄之业力所致,此三义於轮回而言,都是同一意思。
                    所以,有了「贪欲爱习」,於是不能免於轮回而有八苦。这是非常简单的义理,只要学佛者,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的体会它的真义? 知理者,如游泳的技巧,看书就能学会;能行者,如下水游泳,又是几个知理者能真正存活呢? 学佛毕竟是行义,而不是知义,但又不能不知,所以知行合一是在必然!
                    当五根不用时,只存意识。当意识不动时,不知有我,不知亦不知,乃至不可说、不可思议。当意识再动时,才了知何谓寂灭!寂灭,不是入灭者所能知亦不能说。
                  ● 色空不二
                    所有生起其性空,似生却又不异空。形而上暨形而下皆由基本粒子组成,不断分化粒子,最后只得邻虚尘,再分化下去就剩虚空。至於虚空之存在,那是缘於识,有心在自觉,所以虚空存在。而识又由妄所成立。
                    『迷昧不能自主』就是妄,又称为无明,所以,觉遍十方不再迷昧,就能破无明,假名为佛!
                  ● 智
                    能寂灭之圣人,而不住寂灭时所用之识,转名为智。
                  13楼2012-10-03 19:07


                  IP属地:天津9楼2018-03-30 19:00
                  回复
                    9、
                    -------------------
                    今晨心得:修行要义
                    -------------------------------
                    1、修行前,应当「立志」「自许」为修行人
                    2、立誓愿度众生
                    3、立下须修改行为的项目
                      项目若要化繁为简,可以专注在六根触六尘时之反应,以「察知当下」是
                      否有贪欲爱习?
                      以上是慧解脱路,但慧深时定亦深,当修行人无欲时,要入定只在须臾之
                      间。请参考注一的经文。
                      在这里,要特别注意「察知」的使用,吾人常常是不察的。而常察,那就
                      可能他事也不能做,专心之故。所以,想要能随时察知心行,是比较难的
                      切入点,这要自己去体会。
                      我个人认为,养成察知的净习是很重要的事。要养成之前,应该先立志断
                      惑(无贪欲爱习)!士之心是谓志。
                    4、所有当下已察知之习气,皆应舍离而不随,而入於寂灭中。若住於寂灭,
                      若不是二乘阿罗汉,就是初地至八地菩萨(注一),此二者皆於命终后不再
                      度众生。为避免此事,所以应该先立度众生的誓愿
                    *********************************************************************
                    注一
                    **********
                    【经文典故】证慧解脱阿罗汉方式及须臾得神足通


                    IP属地:天津10楼2018-03-30 19:01
                    回复
                      10、
                      5、反覆执行察知与舍离的心行
                      若不打算先走慧解脱路,可以定慧同时走。若欲入禅定,有空就打坐、入静。
                      但只纯粹喜好打坐,这喜好本身就是错误心行,以彼含贪欲的习气在里面之故
                      。再者,纯粹打坐比较难发慧,除非已先悟净圆觉,而行奢摩他法。慧若不能
                      发,就成了外道,而不是佛所教。
                      有五神通者,是很神气,但命终之后也不过是住劫若干,於住劫中可能一无所
                      知,如无想天定。出定后,却又堕入**道(意识不行,以致迷昧),这样一
                      世禅定的辛苦,又有何智在呢?
                      最后,个人认为念佛法门是易行道,无论是否要执行上述五项的行为,都应发
                      愿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净土!以免今世不能解脱,来世再来就忘了要修行。其实
                      绝大部份再来人,都忘了要肯切修行,吾人是不是这类人,扪心自问就能了知。
                      17楼2012-10-05 08:24


                      IP属地:天津11楼2018-03-30 19:01
                      回复
                        12、
                        ----------------
                        执著与精进的差别
                        -------------------------
                        具有三毒习气的就是执著。一直做同一件事,而此行为可以导致解脱(例如念佛),它就是精进而不是执著。
                        20楼2012-10-07 17:44


                        IP属地:天津13楼2018-03-30 19:02
                        回复
                          【经文典故】识与智之差别
                          识与智的最大差别在於,智无执著,而识有执著,二者功能相同,只是用心不同而已。
                           怎麼是用智呢? 例如,吾人眼见路边石头时,心中无贪爱、憎恨,亦不对其产生忧悲
                            苦恼欢乐喜悦等等轮回习气,这就是用智的第一步。
                          区别四:从有生识,无生名智。
                          【又舍利子。从境界生是名为识。从作意生是名为识。从分别生是名为识。无取无执。无有所缘。无所了别。无有分别。是名为智。】
                          区别一:识住其他四蕴,而智不住五蕴,且能了达识蕴。
                          【佛言。舍利子。有四识住识。依此住故名识住。何者为四。
                          所谓色识住者。识缘於色。识住色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转加增长坚固广大。
                          受识住者。识缘於受。识住受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转加增长坚固广大。
                          想识住者。识缘於想。识住想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转加增长坚固广大。
                          行识住者。识缘於行。识住行中。由如此故生喜住著。转加增长坚固广大。
                          舍利子。如是等相名之为识。
                          复以何等名之为智。所谓不住五受蕴中了达识蕴。是名为智。】
                            佛经中所说的「分别」是常带有执著的意味,并不是指用智时没有分别能力。
                          ,,,,
                          所以了知,用智时并不是没了知、分别能力,而是没有执著习气而已。


                          IP属地:天津14楼2018-03-30 19:02
                          回复
                            ,,,,,
                            又舍利子。所言识者。住有为法。何以故。无为法中识不能行。
                            若能了达无为之法。是名为智。
                            又舍利子。住生灭者名之为识。不生不灭无有所住。是名为智。
                            舍利子。如是诸相。若识若智。是名如来第三不思议大智。若诸菩萨摩诃萨。闻如是不思议
                            大智无障无碍。一切法中依之而起。信受谛奉清净无疑。倍复踊跃深生欢喜发希奇想。
                            ,,,,
                            佛告弥勒。汝岂不忆古昔无数阿僧只劫。去此西北六十二恒河沙刹。
                            佛名平等。其刹名无形。如今现在说法。无有辟支佛声闻乘。无有日
                            月时节劫数多少。彼佛教化尽一佛界。现界众生。尽得成佛。更不移
                            处他佛世界。
                            ,,,,,
                            佛即问弥勒。心有所念几念几想几识耶。
                            弥勒言。拍手弹指之顷。三十二亿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
                            识念极微细不可执持。佛之威神入彼微识皆令得度。此识教化。非无识也。
                            复次。微识极微细过於微尘。此微尘识不可睹见。如来威神入彼教化皆令得度。
                            弥勒当知。未有狐疑。此微尘识亦受四气亦有四生。
                            ,,,,,


                            IP属地:天津15楼2018-03-30 19:03
                            回复
                              尔时世尊赞长者言。善哉善哉。跋陀罗波梨。如是如是。如汝所问。汝今至心谛听谛受。我当为汝说神识去来移灭。
                              ,,,,
                              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而现色。此识界亦复然。
                              ,,,,
                              如是如是。以识大故受亦大。受大故识亦大。识大故诸界亦大。然知此善此恶也。譬如画师既善成就板。随欲出向作即能为。善意解故随色能作。然彼画师若无色不可现色。如是如是。此识成就六色身。所谓因眼见色。所有识智因眼见色者实无有色。因耳闻声者亦无色。因鼻闻香者亦无色。因舌知味者亦无色。因身觉触者彼触亦无色。因意有诸大者彼亦无色。所有知者亦无色。当知彼境界内亦无有色。如是次第此识当知皆亦无色。当应如是观。而汝问此识云何舍此身至於彼世者。跋陀罗波梨。夫命终时此识以业持故。此业及命尽时。譬如入寂灭三昧人有识身体。此识身体灭已。然后入寂灭内住。如是如是。此识於死人边。舍身及以诸大。舍已唯有念力。如是知我是彼某甲。凡人舍身之时。有二种触正念。何等为二。一者正念。二者触。而彼人命终之时。於身有触二受。一身受二念受。死后念有触
                              复次汝问识者何义。然有子能生牙。从智生识即名为念。是故智及子故名为识。然后还受於触。苦乐智知故名为识。后复受善恶。亦能知善恶境界故名为识。犹如从子生牙。其身成就故名为识
                              ,,,,


                              IP属地:天津16楼2018-03-30 19: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