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反映,登瀛桥周围垃圾满地,臭气熏人;桥身、石柱及其雕刻损毁严重,岌岌可危

被垃圾围困的沧县古桥
受访专家: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刘建国
本报记者 谭卓曌
本报近日收到山东读者张新玲的来信。信中反映,他到河北省沧县游玩时发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的登瀛桥周围全是垃圾,臭气熏人;桥身、石柱及其雕刻损毁严重……整个古桥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着实让人心痛。为此,《生命时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该地进行了调查采访。
古桥成了垃圾堆

3月23日中午12点左右,记者到达古桥所在地——河北省沧县杜林乡。登瀛桥是一座三孔敞肩拱形石桥。它横跨滹(hū)沱河故道,连接杜林东街与西街,是沧县的交通要道。桥上残留的精美石雕和花纹,述说着它昔日的风采。桥的东北侧立有一石碑,上面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不远处有个蓝底牌子,写着“保护文物,禁倒垃圾”八个大字。但放眼望去,桥向南、向北200多米的河岸,是两条令人震撼的垃圾带。河边的槐树,树干已被垃圾埋住,红色、黑色的塑料袋挂在枝头。桥头不远处有刚倒的垃圾,剩菜里的汤蜿蜒一地,混杂着快要腐烂的香蕉皮、胡萝卜皮、动物内脏等,散发着一股恶臭。此时,从桥西南侧的小马包子铺里走出一名服务员,拎着一桶垃圾,走到桥边就往下倒,顿时尘土飞扬。
记者从岸边走到桥底,河道2/3的宽度已被垃圾侵占,这座三孔的石拱桥有两孔已没了水流。因为富营养化,河水已经发绿、发黑、发臭,上面飘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泡沫板、饮料瓶、零食袋等。整条河毫无生机,不见鱼的踪迹。旁边土层发黑的地方,还能见到垃圾袋焚烧的痕迹。
问起登瀛桥的过往,一位老人娓娓道来。登瀛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杜林原名登瀛镇,桥因此得名。之所以建此桥,是为了方便盐运。该桥于光绪年间重修,公元1957年加固,文革期间,桥上精美图案和石猴遭到损毁。
杜林东街一家烧烤店的大姐说,她小的时候,桥下河道的水挺多,小孩会在里面摸鱼捉虾、游泳戏水。那时,大家吃自己种的粮食蔬菜,剩下的用来喂鸡,垃圾不多。“大概是十几年前开始,村里的垃圾多起来了。尤其是杜林东街和西街上,有很多商铺卖吃的、喝的,垃圾都往桥下倒。”
“过去,红白喜事摆酒席,用的都是从家中带来的碗筷。现在,都买一次性的塑料碗筷,吃完就扔。”桥头一家蛋糕店的老板说,塑料袋、电池、农药瓶、农膜等各种化工产品进入村里后,垃圾越来越多了。
沿着杜林东街东行,整条街道上满是废弃物。一家叫康达药房的店铺右边,就是一个露天垃圾堆。当问及村民为何不将垃圾交由统一的环卫车辆处理时,村民说,乡里的环卫每隔三天清理一次垃圾桶,但这些垃圾桶基本一天就满了。记者再问登瀛桥下的垃圾有没有人管,村民只是笑笑。
垃圾到底有没有人管
沧县环保局环境监察队长孟峻峰也向记者证实,每个乡镇都有垃圾中转处理站。但问及登瀛桥下的垃圾,他表示不清楚,应向当地住建局和乡政府咨询。
3月26日,记者拨通了杜林乡政府的热线。对方回应,现在村里有志愿者不定期到登瀛桥底下清理垃圾,街道上有垃圾桶,比如北街这边就有50~60个绿色垃圾桶。
沧县杜林乡杜林东街村主任胡金秀告诉笔者,垃圾问题至少有一二十年了。这个桥距离市集不远,乡亲们赶完集,垃圾就随手乱扔。杜林东街放了垃圾桶,配备两位保洁人员,每天清理、回收垃圾,转运到离乡政府不远的垃圾处理站。但街上乱扔的现象仍屡禁不止。
胡金秀表示,她也不知道登瀛桥的垃圾具体归谁管,在她看来,仅靠杜林东街的两位保洁人员是移不了这座垃圾山的。“垃圾回收已重视起来了,村里组织了一批志愿者,每家每户定点清理垃圾,教村民垃圾分类。不过,志愿者的力量仍旧有些薄弱。今年是27个人负责200多户人的垃圾清运。”
农村垃圾如何破局

登瀛桥的环境问题只是中国农村垃圾现状的一个缩影。调查显示,67.5%的农村受访者表示自己家乡垃圾无序堆放问题严重。根据住建部数据,我国农村垃圾每年产生量是1.5亿吨,其处理率只有50%左右。这些垃圾对土壤、水源存在二次污染。
“农村的垃圾治理有其特殊性。”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城市有专门的队伍、充足的资金、健全的设施去处理垃圾,但农村地域广、人口密度低、污染分散,垃圾的收集和转运难度大。再加上基层环卫人员数量有限、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环境监管与保护工作不尽如人意。
刘建国认为,登瀛桥的垃圾堆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方能解决。如果乡镇解决不好,可以由区县去统筹规划,制定一个可行的方案。但改变垃圾围村现状,最关键的是完善垃圾治理的法律法规,明确管理部门和惩罚条款,避免部门推诿、职责不清。“归根到底,农村垃圾治理还是没有得到跟城市垃圾同等的重视和支持。城乡二元体制不打破,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环保组织“自然大学”的陈立雯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已有10年。她认为,要从源头分类来解决农村垃圾问题。浙江金华曾在三个乡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在每户农民家里放两只垃圾桶,分别标上“可腐烂”和“不可腐烂”。实施后,垃圾外运量明显减少。
读者张新玲在来信中,呼吁当地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抢救性地修复、加固登瀛桥。他建议,在附近修建一座新桥,疏导机动车辆通行,杜绝各类机动车上桥;拆除桥头两端保护范围内乱搭乱建的厕所、铁棚等;禁止倾倒垃圾;对两株百年古树实施特殊保护,重新竖立石碑,安排专人看管,让这座历经400多年风雨的古桥焕发新颜。▲
记者手记:
采访后,在网上看到一段文字很受感动:垃圾围村,并不仅仅只是农村的“伤疤”,更是整个社会的“伤痛”。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能力,化解垃圾堆积如山的困局,不仅是为了实现文明社会的体面生活,更是为了维护一种底线性的“安全生活”。
我去了杜林回族乡,为这个乡的垃圾问题而痛心,更为村民的不以为意而痛心。我不愿看到的一个的局面是,村民认为垃圾问题是政府的事,政府则认为这是村民的素质问题。绿水青山在这种相互指责和漠然中就消失了。
没有谁愿意生活在垃圾围城的世界里。面对自然,我们应该谦卑点。
来源:生命时报

被垃圾围困的沧县古桥
受访专家: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刘建国
本报记者 谭卓曌
本报近日收到山东读者张新玲的来信。信中反映,他到河北省沧县游玩时发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明代的登瀛桥周围全是垃圾,臭气熏人;桥身、石柱及其雕刻损毁严重……整个古桥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着实让人心痛。为此,《生命时报》记者第一时间赶赴该地进行了调查采访。
古桥成了垃圾堆

3月23日中午12点左右,记者到达古桥所在地——河北省沧县杜林乡。登瀛桥是一座三孔敞肩拱形石桥。它横跨滹(hū)沱河故道,连接杜林东街与西街,是沧县的交通要道。桥上残留的精美石雕和花纹,述说着它昔日的风采。桥的东北侧立有一石碑,上面刻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不远处有个蓝底牌子,写着“保护文物,禁倒垃圾”八个大字。但放眼望去,桥向南、向北200多米的河岸,是两条令人震撼的垃圾带。河边的槐树,树干已被垃圾埋住,红色、黑色的塑料袋挂在枝头。桥头不远处有刚倒的垃圾,剩菜里的汤蜿蜒一地,混杂着快要腐烂的香蕉皮、胡萝卜皮、动物内脏等,散发着一股恶臭。此时,从桥西南侧的小马包子铺里走出一名服务员,拎着一桶垃圾,走到桥边就往下倒,顿时尘土飞扬。
记者从岸边走到桥底,河道2/3的宽度已被垃圾侵占,这座三孔的石拱桥有两孔已没了水流。因为富营养化,河水已经发绿、发黑、发臭,上面飘着五颜六色的塑料袋、泡沫板、饮料瓶、零食袋等。整条河毫无生机,不见鱼的踪迹。旁边土层发黑的地方,还能见到垃圾袋焚烧的痕迹。
问起登瀛桥的过往,一位老人娓娓道来。登瀛桥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杜林原名登瀛镇,桥因此得名。之所以建此桥,是为了方便盐运。该桥于光绪年间重修,公元1957年加固,文革期间,桥上精美图案和石猴遭到损毁。
杜林东街一家烧烤店的大姐说,她小的时候,桥下河道的水挺多,小孩会在里面摸鱼捉虾、游泳戏水。那时,大家吃自己种的粮食蔬菜,剩下的用来喂鸡,垃圾不多。“大概是十几年前开始,村里的垃圾多起来了。尤其是杜林东街和西街上,有很多商铺卖吃的、喝的,垃圾都往桥下倒。”
“过去,红白喜事摆酒席,用的都是从家中带来的碗筷。现在,都买一次性的塑料碗筷,吃完就扔。”桥头一家蛋糕店的老板说,塑料袋、电池、农药瓶、农膜等各种化工产品进入村里后,垃圾越来越多了。
沿着杜林东街东行,整条街道上满是废弃物。一家叫康达药房的店铺右边,就是一个露天垃圾堆。当问及村民为何不将垃圾交由统一的环卫车辆处理时,村民说,乡里的环卫每隔三天清理一次垃圾桶,但这些垃圾桶基本一天就满了。记者再问登瀛桥下的垃圾有没有人管,村民只是笑笑。
垃圾到底有没有人管

沧县环保局环境监察队长孟峻峰也向记者证实,每个乡镇都有垃圾中转处理站。但问及登瀛桥下的垃圾,他表示不清楚,应向当地住建局和乡政府咨询。
3月26日,记者拨通了杜林乡政府的热线。对方回应,现在村里有志愿者不定期到登瀛桥底下清理垃圾,街道上有垃圾桶,比如北街这边就有50~60个绿色垃圾桶。
沧县杜林乡杜林东街村主任胡金秀告诉笔者,垃圾问题至少有一二十年了。这个桥距离市集不远,乡亲们赶完集,垃圾就随手乱扔。杜林东街放了垃圾桶,配备两位保洁人员,每天清理、回收垃圾,转运到离乡政府不远的垃圾处理站。但街上乱扔的现象仍屡禁不止。
胡金秀表示,她也不知道登瀛桥的垃圾具体归谁管,在她看来,仅靠杜林东街的两位保洁人员是移不了这座垃圾山的。“垃圾回收已重视起来了,村里组织了一批志愿者,每家每户定点清理垃圾,教村民垃圾分类。不过,志愿者的力量仍旧有些薄弱。今年是27个人负责200多户人的垃圾清运。”
农村垃圾如何破局

登瀛桥的环境问题只是中国农村垃圾现状的一个缩影。调查显示,67.5%的农村受访者表示自己家乡垃圾无序堆放问题严重。根据住建部数据,我国农村垃圾每年产生量是1.5亿吨,其处理率只有50%左右。这些垃圾对土壤、水源存在二次污染。
“农村的垃圾治理有其特殊性。”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刘建国表示,城市有专门的队伍、充足的资金、健全的设施去处理垃圾,但农村地域广、人口密度低、污染分散,垃圾的收集和转运难度大。再加上基层环卫人员数量有限、村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环境监管与保护工作不尽如人意。
刘建国认为,登瀛桥的垃圾堆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方能解决。如果乡镇解决不好,可以由区县去统筹规划,制定一个可行的方案。但改变垃圾围村现状,最关键的是完善垃圾治理的法律法规,明确管理部门和惩罚条款,避免部门推诿、职责不清。“归根到底,农村垃圾治理还是没有得到跟城市垃圾同等的重视和支持。城乡二元体制不打破,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环保组织“自然大学”的陈立雯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工作已有10年。她认为,要从源头分类来解决农村垃圾问题。浙江金华曾在三个乡镇开展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在每户农民家里放两只垃圾桶,分别标上“可腐烂”和“不可腐烂”。实施后,垃圾外运量明显减少。
读者张新玲在来信中,呼吁当地政府采取切实措施,抢救性地修复、加固登瀛桥。他建议,在附近修建一座新桥,疏导机动车辆通行,杜绝各类机动车上桥;拆除桥头两端保护范围内乱搭乱建的厕所、铁棚等;禁止倾倒垃圾;对两株百年古树实施特殊保护,重新竖立石碑,安排专人看管,让这座历经400多年风雨的古桥焕发新颜。▲
记者手记:
采访后,在网上看到一段文字很受感动:垃圾围村,并不仅仅只是农村的“伤疤”,更是整个社会的“伤痛”。提升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能力,化解垃圾堆积如山的困局,不仅是为了实现文明社会的体面生活,更是为了维护一种底线性的“安全生活”。
我去了杜林回族乡,为这个乡的垃圾问题而痛心,更为村民的不以为意而痛心。我不愿看到的一个的局面是,村民认为垃圾问题是政府的事,政府则认为这是村民的素质问题。绿水青山在这种相互指责和漠然中就消失了。
没有谁愿意生活在垃圾围城的世界里。面对自然,我们应该谦卑点。
来源:生命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