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太长久的陪伴,但也有三年多的时间了吧。
熬了半个通宵,写了篇长文。
期待归来。
“郎心自有一双脚,隔江隔海会归来。”
2018年3月31日,记着早上还得起来运动,记着我还有快递没去取,记着我还得写点莫名其妙乱七八糟的东西,记着九点AJ11 复活节会发售,记着SUPERTOFU晚上八点上新,记着明天又得好好听听《似水流年》,记着今天的月亮的确很美很圆……
但直到这天已经结束的时候,才猛然想起:
《无限挑战》第一季完结了。
这大概是件让人很错愕的事情。
毕竟经历过去年MBC连着好几个月的大罢工,而如此低迷事件之后有的应该是一次高潮式的复兴:事实上,曹世镐补强式的加入似乎也印照着如此。
只是,随着《无限挑战》不可或缺的“第八人”,那始终引领着无挑前进的主制作人金泰浩,在罢工事件后而升任了MBC综艺部部长。具备了更大权力自由的他,与此同时,也就有了更强的创作欲望:不只是与过去十三年一样,始终执着于那为MBC带了巨额收益的《无限挑战》。
从如我国一样的“季播式”的考量,再到欲图用数周的休息来调整创作计划,乃至于培育新的制作人团队让节目得以延续……从制作团队,到几名主持人,再到MBC公司,乃至于观众,讨论始终都在持续着,每一方都想妥协而让节目持续下去。
但协调也是有限度,尤其是当各方都有各自的道义、底限与需求的时候。
所以本季《无限挑战》也总到了该结束的时候。
这当然并不是一件让人痛愤或悲痛的事情,毕竟他将拉开一个新的篇章——之于《无限挑战》的每一个人,也包括作为观众的我们。
只是无论如何,避不开的必然是感伤、惋惜与怀念。
只是非常离奇的是。
三月得知了本季《无挑》将于月底终映,但我却始终没有保有着更多的情绪,不觉得遗憾,不觉得难舍:乃至于我近乎忘掉了这事。
直到今天为止。
当想起来的时候,一种极其强烈的失落感汹涌而来,不可阻拦。
一种寄托了你无限情感的事物将离去,你却只能旁观着,无法挽回。事实上,我们唯一能做得就是承担它离开后,那些情感不断被收回所延续着的哀伤。
这应该就是哀悼吧。
——关于此,我突然想知道,我究竟是将《无限挑战》作为着什么,才能让我发起如是的哀悼呢?
事实上,在某段时光里,我都将周六深夜或周日凌晨的一个半小时作为了一周的希望——甚至于,它是一个我好好生活下去所需要的念想:因为只有《无挑》,才能将我置于一个最为纯粹的娱乐性的时空。
但当然,或许是因为诸多失去色彩的事情又为我重新找回其乐趣,又或者是诸多无趣的事情又被我考究出其深藏的光泽,也有可能是是囿于反复的期待与观看后,《无挑》也如曾经的兴趣一样逐渐失去那些色彩与光泽,当然也会是我逐渐察觉出生活的色彩与光泽本身就都只是黑白并灰暗的——我逐渐并不太在意《无挑》了。
即便周六或周日,我仍会坐在电脑前傻笑着渡过那一个半小时,但却并不会将无挑放在心心挂念的位置。
——我以为真是因为如此,我才会毫不在意着所谓的完结。
否则,明明罢工那段时间还唉声叹气,每到周六就苦笑连连,但为什么没过多久就变成如是的毫不在意呢,仿佛看一期就少一期的《无挑》,那近在眼前的终映,也都只是漠然与无所谓?
但我却确凿地忘记了:人仿佛永远都不会死,直到临死。
我们总会理所当然地沉浸在它给予的每一瞬间的快乐中,即便我们知道这是它死去的过程——但总还有时间,总还不会到来,不是吗?
于是3月31日已经过去了,于是《无挑》本季已然结束了。
所以我也确凿地忘记了,人不只是囿于兴趣而与事物趋近并联系着,人总是需要着某些情感的。
我们的确无时无刻不目睹着万物死亡的过程,却永远难以去认真面对那凋零的刹那:尤其当情感牵引着我们的目光,对以其发出无比认真的凝视时。
事实上,我们可能已经将《无挑》作为如人一样的有机体,一个值得我们投入无限情感以驱使其长存下去的存在——所以它才值得我们哀悼,值得我们凝视,值得我们回避,值得我们感伤与失落。
存在于影像中的《无挑》,也适宜着电影理论的“镜子”:所以它也容许着我们代入至每一个主持人,每一个嘉宾的身上,去亲身体验着一场场挑战的魅力——但《无挑》虽作为着“挑战”,但其本身却是生活。
恰如关于《无挑》的那篇著名的文章《一位台湾哲学博士中的<无限挑战>》中所谈论的,在观看中《无挑》所给予我们那尤为重要的东西,其实是“道德价值的重量”:一场场的挑战,一次次的企划,一个个或易于达成或难以企及的目标,它们都如同生活中那悬挂于眼前驱使我们不断前进的东西——于是成员们也总想完成它,乃至于竭尽全力。
但不管最终完成与否,在这个拼命迈步的过程里,却已经收获到了那些内在的道德价值。
这种道德价值,是关于成长及转变的。
故而,总展现着价值获得过程的《无挑》,其揭露的其实是更深层面的成长与转变的力量。
这也即是生活的力量。
事实上,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才能拍摄完成的《无挑》,也恰如它多次展现着的那样,成员们与制作团队也已经将其自身生活融入了其中。
它总是关于生活的,也总是一体的。
我们当然能藉由“镜子”,将自身代入于综艺的影像中,获得尤为丰富的体验:如RM中那游戏秀的乐趣,如RS与HaTo等脱口秀节目中关于语言的狡黠与生活琐碎的欢乐,如选秀节目关于竞争的紧张与蜕变的喜悦,甚至有如《熊孩子》、《独自生活》和《同床异梦》等生活纪实节目中于综艺里体会到他者正儿八经的生活。
只是,让生活与综艺的合而为一而供由我们体验,乃至让综艺释放出生活的力量,《无限挑战》独一无二。
我们观看着《无挑》,我们体验着挑战,我们也生活着生活。
我们生活于成员们生活的一道道脉络中。
所以我们也宛如作为“家人”,所以我愈发哀伤。
今夜我并不想看《无限挑战》的最后一期,我舍不得。
所以我也总选择以“本季”、“第一季”为词缀来谈论所谓的“终映”与“完结”。
想起我总笑称作为着我们症候的《一代宗师》,又想起总会萦绕在感知与记忆中的《Cowboy Bebop》。
撰写于这俩作品中的两段词句,我将其作为了这文的标题与摘要,也同样适合文末。
”See you,무한도전.Someday,somewhere.”
“郎心自有一双脚,隔江隔海会归来。”
熬了半个通宵,写了篇长文。
期待归来。
“郎心自有一双脚,隔江隔海会归来。”
2018年3月31日,记着早上还得起来运动,记着我还有快递没去取,记着我还得写点莫名其妙乱七八糟的东西,记着九点AJ11 复活节会发售,记着SUPERTOFU晚上八点上新,记着明天又得好好听听《似水流年》,记着今天的月亮的确很美很圆……
但直到这天已经结束的时候,才猛然想起:
《无限挑战》第一季完结了。
这大概是件让人很错愕的事情。
毕竟经历过去年MBC连着好几个月的大罢工,而如此低迷事件之后有的应该是一次高潮式的复兴:事实上,曹世镐补强式的加入似乎也印照着如此。
只是,随着《无限挑战》不可或缺的“第八人”,那始终引领着无挑前进的主制作人金泰浩,在罢工事件后而升任了MBC综艺部部长。具备了更大权力自由的他,与此同时,也就有了更强的创作欲望:不只是与过去十三年一样,始终执着于那为MBC带了巨额收益的《无限挑战》。
从如我国一样的“季播式”的考量,再到欲图用数周的休息来调整创作计划,乃至于培育新的制作人团队让节目得以延续……从制作团队,到几名主持人,再到MBC公司,乃至于观众,讨论始终都在持续着,每一方都想妥协而让节目持续下去。
但协调也是有限度,尤其是当各方都有各自的道义、底限与需求的时候。
所以本季《无限挑战》也总到了该结束的时候。
这当然并不是一件让人痛愤或悲痛的事情,毕竟他将拉开一个新的篇章——之于《无限挑战》的每一个人,也包括作为观众的我们。
只是无论如何,避不开的必然是感伤、惋惜与怀念。
只是非常离奇的是。
三月得知了本季《无挑》将于月底终映,但我却始终没有保有着更多的情绪,不觉得遗憾,不觉得难舍:乃至于我近乎忘掉了这事。
直到今天为止。
当想起来的时候,一种极其强烈的失落感汹涌而来,不可阻拦。
一种寄托了你无限情感的事物将离去,你却只能旁观着,无法挽回。事实上,我们唯一能做得就是承担它离开后,那些情感不断被收回所延续着的哀伤。
这应该就是哀悼吧。
——关于此,我突然想知道,我究竟是将《无限挑战》作为着什么,才能让我发起如是的哀悼呢?
事实上,在某段时光里,我都将周六深夜或周日凌晨的一个半小时作为了一周的希望——甚至于,它是一个我好好生活下去所需要的念想:因为只有《无挑》,才能将我置于一个最为纯粹的娱乐性的时空。
但当然,或许是因为诸多失去色彩的事情又为我重新找回其乐趣,又或者是诸多无趣的事情又被我考究出其深藏的光泽,也有可能是是囿于反复的期待与观看后,《无挑》也如曾经的兴趣一样逐渐失去那些色彩与光泽,当然也会是我逐渐察觉出生活的色彩与光泽本身就都只是黑白并灰暗的——我逐渐并不太在意《无挑》了。
即便周六或周日,我仍会坐在电脑前傻笑着渡过那一个半小时,但却并不会将无挑放在心心挂念的位置。
——我以为真是因为如此,我才会毫不在意着所谓的完结。
否则,明明罢工那段时间还唉声叹气,每到周六就苦笑连连,但为什么没过多久就变成如是的毫不在意呢,仿佛看一期就少一期的《无挑》,那近在眼前的终映,也都只是漠然与无所谓?
但我却确凿地忘记了:人仿佛永远都不会死,直到临死。
我们总会理所当然地沉浸在它给予的每一瞬间的快乐中,即便我们知道这是它死去的过程——但总还有时间,总还不会到来,不是吗?
于是3月31日已经过去了,于是《无挑》本季已然结束了。
所以我也确凿地忘记了,人不只是囿于兴趣而与事物趋近并联系着,人总是需要着某些情感的。
我们的确无时无刻不目睹着万物死亡的过程,却永远难以去认真面对那凋零的刹那:尤其当情感牵引着我们的目光,对以其发出无比认真的凝视时。
事实上,我们可能已经将《无挑》作为如人一样的有机体,一个值得我们投入无限情感以驱使其长存下去的存在——所以它才值得我们哀悼,值得我们凝视,值得我们回避,值得我们感伤与失落。
存在于影像中的《无挑》,也适宜着电影理论的“镜子”:所以它也容许着我们代入至每一个主持人,每一个嘉宾的身上,去亲身体验着一场场挑战的魅力——但《无挑》虽作为着“挑战”,但其本身却是生活。
恰如关于《无挑》的那篇著名的文章《一位台湾哲学博士中的<无限挑战>》中所谈论的,在观看中《无挑》所给予我们那尤为重要的东西,其实是“道德价值的重量”:一场场的挑战,一次次的企划,一个个或易于达成或难以企及的目标,它们都如同生活中那悬挂于眼前驱使我们不断前进的东西——于是成员们也总想完成它,乃至于竭尽全力。
但不管最终完成与否,在这个拼命迈步的过程里,却已经收获到了那些内在的道德价值。
这种道德价值,是关于成长及转变的。
故而,总展现着价值获得过程的《无挑》,其揭露的其实是更深层面的成长与转变的力量。
这也即是生活的力量。
事实上,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与时间才能拍摄完成的《无挑》,也恰如它多次展现着的那样,成员们与制作团队也已经将其自身生活融入了其中。
它总是关于生活的,也总是一体的。
我们当然能藉由“镜子”,将自身代入于综艺的影像中,获得尤为丰富的体验:如RM中那游戏秀的乐趣,如RS与HaTo等脱口秀节目中关于语言的狡黠与生活琐碎的欢乐,如选秀节目关于竞争的紧张与蜕变的喜悦,甚至有如《熊孩子》、《独自生活》和《同床异梦》等生活纪实节目中于综艺里体会到他者正儿八经的生活。
只是,让生活与综艺的合而为一而供由我们体验,乃至让综艺释放出生活的力量,《无限挑战》独一无二。
我们观看着《无挑》,我们体验着挑战,我们也生活着生活。
我们生活于成员们生活的一道道脉络中。
所以我们也宛如作为“家人”,所以我愈发哀伤。
今夜我并不想看《无限挑战》的最后一期,我舍不得。
所以我也总选择以“本季”、“第一季”为词缀来谈论所谓的“终映”与“完结”。
想起我总笑称作为着我们症候的《一代宗师》,又想起总会萦绕在感知与记忆中的《Cowboy Bebop》。
撰写于这俩作品中的两段词句,我将其作为了这文的标题与摘要,也同样适合文末。
”See you,무한도전.Someday,somewhere.”
“郎心自有一双脚,隔江隔海会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