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一个孩子,
幸福一个家庭,
影响一个社会。
“春天变成夏天你不害怕。夏天变成秋天,你也不害怕。
这是自然的变化。
那么,你为什么要害怕这个死的季节呢?
有一样东西比树更强。这就是生命。
它将永存,我们大家全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活过,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是为了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为了看到四季。
难道这还不够吗?”
“妈妈,****?我会死吗?”
“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但我们现在都会活很久很久。就像树上的叶子,我们曾经绚烂过,最终落下。但到了来年的春天,新的树叶又会长出来,就像宝宝出生一样”。
“哦, 原来生命是有连接的”......
希望读完今天这篇稍有沉重的话题,你获得的却是满满的爱和力量。因为死亡教育,就是关于爱的生命教育!
妈妈,你什么时候死?
当孩子第一次接触“死”这个话题后,他们的小脑袋就会开始自我消化吸收。然后我们就会遇到孩子问的很多奇怪,甚至非常粗鲁的问题,常常会让我们很生气,甚至觉得这是在““咒我们死”。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学龄前孩子问这个问题时,他们对于“死亡”还是一知半解。他们认知里的“死亡”是暂时的,也许就像奥特曼没电了,充一下电就又复活了;或者像海绵宝宝那样压扁还能再站起来。这对他们来说,“死亡”是件很酷的事情。所以他们蠢蠢欲动想了解,什么时候妈妈可以像“奥特曼”那样,什么时候自己可以像“奥特曼”那样。
另一种可能性是,现实生活中发现的事让他产生担心了,也许是家里亲戚的离世,他看到了大家都很伤心难过,也许是同学之间在谈论。他开始担心自己。他真正想问的是,妈妈死了,谁来照顾自己。
当我们解读了这个问题后,其实就不难发现,孩子不是“咒我们死”,而是真的有不理解。这时,如果我们简单粗暴地回应,不准问这样的问题,谁教你的啊,就不利于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了。
不管是基于怎样的原因,当孩子问了这个问题后,我们可以这么回答,“妈妈还会活很久很久,妈妈会等到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后才会死”。如果你感觉到孩子是担心无人照顾他,可以多加一句,“即使妈妈死了,你还有爸爸、XX、XX,他们都会照顾你的,大家都会很爱你的。但是妈妈一定还会活很久很久”。
妈妈,生病了就会死吗?
这也是很多孩子会有的困惑,因为很经常的,我们会告诉孩子,“XXX生病了,所以他死了”。但孩子无法理解,原来生病也有轻重之分,于是当他们发烧感冒时,会出现特别大的反应了。有时,父母就会疑惑,孩子小时候并没那么娇气啊,为什么大了,一点点小毛病就各种虚弱闹脾气呢?
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生病唤起了孩子之前还并不怎么理解明白的“死亡”概念,之前我们的随口的回答就像种子一样埋在孩子的心里,现在当他经历“生病”,他突然就把这两者联系了起来。
因此,当我们和孩子说“XX生病了,所以死了”的时候,请一定要多加一句,“只有生很重很重的病时,人才会死。大部分人都会活很久很久的”。
抓住其他机会谈论“死亡”
死亡教育远远不该当真的发生家庭变故时才开始的,很多孩子从1岁半开始就接触到“生命”:地上的落叶、死去的昆虫、或者是自己的宠物离世了,这就该是我们第一次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机会,就好比我文章开头分享的那个幼儿园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小动物的死去,就像我妈妈当年做的,随手扔了,抽水马桶抽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折射了我们成人内心深处对于这类话题的害怕、恐惧和不安,这就很难真正地去帮助孩子理解“死亡”。
死亡这个话题的讨论,归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接纳生命是有始有终的过程,也许我们就更能坦然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
幸福一个家庭,
影响一个社会。
“春天变成夏天你不害怕。夏天变成秋天,你也不害怕。
这是自然的变化。
那么,你为什么要害怕这个死的季节呢?
有一样东西比树更强。这就是生命。
它将永存,我们大家全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活过,是为了享受太阳和月亮,是为了过那么长一段快乐时光,是为了把影子投给老人和孩子,是为了让秋天变得五彩缤纷,为了看到四季。
难道这还不够吗?”
“妈妈,****?我会死吗?”
“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会死,但我们现在都会活很久很久。就像树上的叶子,我们曾经绚烂过,最终落下。但到了来年的春天,新的树叶又会长出来,就像宝宝出生一样”。
“哦, 原来生命是有连接的”......
希望读完今天这篇稍有沉重的话题,你获得的却是满满的爱和力量。因为死亡教育,就是关于爱的生命教育!
妈妈,你什么时候死?
当孩子第一次接触“死”这个话题后,他们的小脑袋就会开始自我消化吸收。然后我们就会遇到孩子问的很多奇怪,甚至非常粗鲁的问题,常常会让我们很生气,甚至觉得这是在““咒我们死”。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学龄前孩子问这个问题时,他们对于“死亡”还是一知半解。他们认知里的“死亡”是暂时的,也许就像奥特曼没电了,充一下电就又复活了;或者像海绵宝宝那样压扁还能再站起来。这对他们来说,“死亡”是件很酷的事情。所以他们蠢蠢欲动想了解,什么时候妈妈可以像“奥特曼”那样,什么时候自己可以像“奥特曼”那样。
另一种可能性是,现实生活中发现的事让他产生担心了,也许是家里亲戚的离世,他看到了大家都很伤心难过,也许是同学之间在谈论。他开始担心自己。他真正想问的是,妈妈死了,谁来照顾自己。
当我们解读了这个问题后,其实就不难发现,孩子不是“咒我们死”,而是真的有不理解。这时,如果我们简单粗暴地回应,不准问这样的问题,谁教你的啊,就不利于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了。
不管是基于怎样的原因,当孩子问了这个问题后,我们可以这么回答,“妈妈还会活很久很久,妈妈会等到你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后才会死”。如果你感觉到孩子是担心无人照顾他,可以多加一句,“即使妈妈死了,你还有爸爸、XX、XX,他们都会照顾你的,大家都会很爱你的。但是妈妈一定还会活很久很久”。
妈妈,生病了就会死吗?
这也是很多孩子会有的困惑,因为很经常的,我们会告诉孩子,“XXX生病了,所以他死了”。但孩子无法理解,原来生病也有轻重之分,于是当他们发烧感冒时,会出现特别大的反应了。有时,父母就会疑惑,孩子小时候并没那么娇气啊,为什么大了,一点点小毛病就各种虚弱闹脾气呢?
有一种可能性就是生病唤起了孩子之前还并不怎么理解明白的“死亡”概念,之前我们的随口的回答就像种子一样埋在孩子的心里,现在当他经历“生病”,他突然就把这两者联系了起来。
因此,当我们和孩子说“XX生病了,所以死了”的时候,请一定要多加一句,“只有生很重很重的病时,人才会死。大部分人都会活很久很久的”。
抓住其他机会谈论“死亡”
死亡教育远远不该当真的发生家庭变故时才开始的,很多孩子从1岁半开始就接触到“生命”:地上的落叶、死去的昆虫、或者是自己的宠物离世了,这就该是我们第一次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机会,就好比我文章开头分享的那个幼儿园的故事。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小动物的死去,就像我妈妈当年做的,随手扔了,抽水马桶抽了。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折射了我们成人内心深处对于这类话题的害怕、恐惧和不安,这就很难真正地去帮助孩子理解“死亡”。
死亡这个话题的讨论,归根到底是生命的教育,如果我们真的可以接纳生命是有始有终的过程,也许我们就更能坦然面对孩子的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