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俗吧 关注:1,141贴子:211,688
  • 20回复贴,共1

河洛张氏一家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常听人说:亲情百代,族谊万年。以前我对本家族的迁徙发展,繁衍生息等事宜,一直处于模糊不清的状态。
自去年秋,在微信上,通过学姐雨落秋桐的牵线搭桥,认识了洛河南的本家浪迹天涯哥,在以后和他的聊天中得知,他从事着姓氏文化的研究工作,虽长年在外打工,但他无时无刻都在关注收集着姓氏文化方面的资料。而我也在他的影响下,开始接触一些姓氏文化方面的知识。并在他的安排下,去县城认识了县姓氏委员会的几位前辈。才知道,有一些人,虽说到了花甲古稀之年,仍在为姓氏文化,家谱资料的收集整理,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他们在一起研讨河洛姓氏迁徙发展的专注劲头,那种细致入微的工作精神,值得我去认真学习!
至此,我才对姓氏文化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网上搜,在村里各家族收集这一方面的资料,给浪迹天涯哥提供文字信息,并拍实物资料,做为考证。与村里家谱资料的保存者交流沟通,并得到他们热情帮助和支持,使我对家谱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
年前从外地打工回家,得知村内本家族,趁在外打工人员回家过年的空余时间,续修家谱。并准备在年后初七到洛河南几个村子联谊族情,就有心和家族的几位成员一起,去洛河南几个村里走走看看,叙一叙族情,认识一下门庭,对以后我们张氏后人的往来联系,有着更好的发展。
我村张氏家族,在元末明初,为避兵灾,由始祖仁美公携三子,从陕西省同州府大荔县雁羌村(今东埝桥村),迁徙到永宁县(今洛宁县)刀环川大门楼村以来,长子仲文公迁居洛河南金门川德里村,三子仲昆公下洛阳邙山失考,次子仲武公世居大门楼。繁衍生息六百多年,传二十六世之多,计三万余众,遍布我县洛河南北,周边县市,实乃河洛地区一望族名门!但也仍有一些家族成员,由于近代连年征战,世道不平,雨水不丰,逃荒迁徙,外出未归等原因,失去了与家族的联系。
现如今,国富民强,百废俱兴,修志续谱,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大事,而联谊族情,则是拉近外迁家族成员的血脉之情,更是增加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纽带,是一件有着重要意义的事情。
过年期间,为了查明外迁到河底镇南河村,韩城镇南驿头村的家族成员基本情况,我在大年初一下午,只身一人骑摩托到南河村,虽从未去过那里,也没和族人见过面,但到了南河村,说明情况后,受到了良平和宏礼的热情接待。聊起我同时也是在为县姓氏委员会收集家谱资料的时候,南河村的王海永,就说起他的祖上是从宜阳县宋屋村迁徙过来的,而宋午村王氏始祖又是从宜阳县张午迁徙过来的,还拿出打印出来的精美家谱资料,让我翻看,甚是热情好客。
而去韩城镇南驿头村,则是我和龙涛一起去的,到南驿头村,当时虽没有找到家族后商,但在南驿头村明刚家,聊起村里在过年期间,抽空续修家谱的事情时,也是分外热情。虽不是一支张氏成员,但天下张氏是一家,彼此之间也留下电话,方便以后再联系。回家时,天已晚,又下起了小雨,我骑的电动车半路电量不足,就用绳子拴在龙涛的摩托车后座上,把我和车一起,拖回村里。虽说淋了点雨,挨了点冻,但想到是为了家族的事情,自己受这么一丁点儿苦,又有什么关系呢!到家后,通过电话多方联系,最终南驿头村回过来电话说,有我村张氏家族的后裔。通过这两个地方寻亲,让我看出,每一个家族里面,都有几个关心家族文化传承的热心人,正是有了他们,每一个家族的家谱文化才得以流传千古,而不至于遗失和焚毁。
在过年初四,初五,初六,这三天里,走完亲戚的家族成员,都在为整理家族资料而忙碌着。本村的,外村的,都要填表造册,好一并上谱。最忙碌的要算是本族户首京武哥,他过完年后,还要准备出去打工,所以他每天都要忙碌到深夜,但他从来没有丝毫的怨言,尽心尽责地把族人送来的名单往家谱上填写。
在过完年初六的晚上,京武哥打来电话,说定于明天初七到洛河南张窊村,下高村,磨头村续族情,送家谱。听此消息,让我兴奋不已,本村本族千余口人,能让我去,可见京武哥对我是多么的关爱,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感慨万千。
初七的早上六点,天还未亮,我就匆匆起床,吃完家人做的凉粉饺子后,和京武哥通过电话,他让我到指定地方等候他们。初春的早上,无风,但还是凉嗖嗖的,可想到今天去洛河南,和本家族的亲人们见面,心里非常兴奋和激动,让我丝毫也感觉不到早春的寒冷。车开来后,坐在车上,才看到,今天和我一起去洛河南的有敬文爷,京武哥,魁旺,群良,治伟,司机松虎,共七个人。群良和京武哥,对我们说起他们以前去洛河南,受到本家族成员真诚接待的热情场景。让我这从未去过的人,心中更多了一份期盼与渴望。
车在乡村公路上飞驰,过三乡,到在礼,走洛河大桥,新建的洛河南中医院大楼,巍峨挺拔,在早春阳光的照射下,更加漂亮,大气!新修的滨河南快速通道,干净宽敞,一尘不染。隔河相望,早晨的洛宁县城,高楼林立,树木丛生,人工湖的永宁阁,古香古色,雄伟壮观。
车到西王村中沟村,停车后,几个人走进路边的超市,买了几箱礼品,而我则顺手拍了几张照片,晨曦中的西王村,寂静祥和,兴华开往洛阳的早车刚好从身边经过。买完礼品,等人员全部上车后,车子又飞快地往景阳镇张窊村方向开去。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8-04-04 07:10回复
    洛河南,西王村的早上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8-04-04 07:12
    回复
      景阳镇张窊村
      景阳镇张窊村,是我村张氏十一世祖守荣公后裔居住的地方。第一次来洛河南景阳镇,对于车窗外的村庄,和两旁山区的景色充满好奇。打开手机导航,走孟村,到张沟,继续前行,在一路口处右拐,没开多远路程,就到了此行目的的第一站——张窊村。
      在张窊村的村口处,恰遇几个做彩钢棚的工匠,在水泥路上下料,停车问路,才知多行了十多米,走岔了路口,司机倒车往后开。而我发现村口路下沿有一处庙宇,也许这就是缘份吧,让我看到,怎能不上前去看个究竟。下了路沿到庙宇门口,看到墙上固定有一铭牌,写着张窊村关帝庙,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雄伟壮观,高大,前殿,后殿,侧房,都保存完好。在庙门口,竖着两根旗杆,一红一黄两面旗帜,高高地悬挂在旗杆上,整个关帝庙,沐浴在早上祥和的太阳光线之中。为了能拍出全境照片,我又跑到路上沿的边上,拍了两张。站在路上沿的地方,看张窊村地形,背靠蜿蜒起伏的长岭大山,面对着通往景阳镇的水泥公路,村子座落在半坡处的平地上,视线开阔,对面的山岭清晰可见,村子避风朝阳,确实是个好地方。车子和同来的人员都已前往村里,已看不见了人影,我这才慌忙迈开大步,赶紧往前追去。
      到了村里,赶上众人,三保哥已经走出门来,迎接我们的到来。三保哥身材高大,腰背挺直,满头银发,纹丝不乱,精神矍铄,满面红光,让人丝毫看不出已是七十多岁的高龄,看此面容,让我想起了同是景阳镇的王德生老师,询问得知,王老师也是张窊村人,是名老中医,看来此处水土不错,空气清新,环境益人,人长寿,也在情理之中。
      随着众人,提着礼品,跟着三保哥走回家中,三保哥住的还是以前的小青瓦土坯房,房子也不是太大,三间房子,一明两暗,坐在里间,两张床,已经占了大部分空间,仅剩一米左右的通道了,靠山墙的正中,摆着一张桌子,在两张床中间的过道上,放着取暖用的火炉,由于来的人员太多,我和司机就坐在外间的凳子上,听三保哥和京武哥们续着家常,说着族情。
      当京武哥问起嫂子的时候,三保哥才说,她身体不好,在景阳镇住院了。听了这话,京武哥就对三保哥说,来一趟不容易,往日来张窊,全是嫂子热情接待,如今嫂子有病,说什么也得去医院看看,不然心里实在过意不去,也枉费了嫂子往日的接待之情。经三保哥同意,便一起出门,到院子里,用手机拍了一张合影,以做留念。出了门,走在街上,三保哥又领着众人,看了三保哥家两个孩子的住所,为以后本族人再来张窊村联谊,提供了便利。看完后,和三保哥一同坐上车,往景阳镇医院奔去。
      在镇医院,穿过门诊楼,到后院病房,看到了躺在床上的嫂子,有几个人围在一起,护士正在为嫂子扎针输液,由于是医院病房,地方狭窄,又是放了两张病床,便由几位来过的族人代表进去查看,嫂子两眼茫然,面无表情地看着我们,不知道是否还能认出曾经来过的几位族人,纵使认识,她也说不出话来,让人看后,喉咙发紧,两眼湿润,心情格外不舒服,使人不忍心再看下去。往日热情的嫂子,如今成了这样,怎能不让人心里难过。
      看到这情况,京武哥和几位族人,两只眼睛已是眼泪汪汪,就和三保哥说,嫂子这情况我们也看到了,心里也是很不得劲儿,人生在世,只有身体好,一切才好呀!三保哥,你的岁数也大了,希望以后能多注意身体,嫂子的病情我们也看到了,因为我们今天来,还有两个村子需要去,时间紧,我们这就要走了。
      三保哥送我们出来医院,非掏钱让我们吃了饭再走,可是我们看到嫂子这情况,怎能再让他再破费,就上车,隔着车窗,挥手和三保哥作别,车子原路返回,往底张乡下高村成武爷家开去。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8-04-04 07:13
      回复
        景阳镇张窊村,村口处的关帝庙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8-04-04 07:15
        回复
          写到后半部,去医院看嫂子一节,令人感动。期待下文。


          6楼2018-04-04 17:39
          收起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8-04-04 18:42
            回复
              底张乡下高村
              从景阳镇张窊村到底张乡下高村,还要从来时的原路返回,走磨头村,过作家张宇的家乡大阳村,北沟,进入下高村地界。
              下高村是我村张氏十一世祖大奇公后裔居住的地方,主要联系人就是成武爷。
              下高村在公路的边上,进村没多远,就看到一个路边堆垛着木材的胡同口,一同来的族人中,群良曾来过这里,对这里路况非常熟悉,所以也不用手机导航,轻车熟路就到了成武爷家门口,下车,直接提着礼品往成武爷家里走。成武爷听到我们说话的声音,三步并作两步,满脸含笑快步迎接过来,和我们一一握手问好,拆盒递烟。看我们一行人已经到了房子台阶处,慌得又转身去屋里搬来小椅子,让我们先坐廊檐下晒晒太阳,又从屋里拿出来桔子,瓜子、花生、糖,热情的端到我们跟前,一手端盘,一手抓着食品推让着,让我们拿着吃。手里的桔子还没剥开填进嘴里,成武爷又从屋里拿出一大盘核桃,又找来把锤子,并准备帮我们砸核桃吃。看到成武爷如此热情好客,我们又怎能让他给我们砸核桃吃呢,还是自己动手的好。
              今天天气不错,太阳暖融融的晒在身上,让我们这穿着棉衣出门的几个人,顿时感到热的难受。成武爷看在眼里,又进屋里给每个人倒了杯茶水,放在茶几上,然后才把我们让进屋里,等大家都坐下后,这才有空坐在一起,聊聊家常和相互的身体状况。成武爷说,他这两年身体也不是太好,曾到医院住院一段时间,后来听说别人喝麦苗水好,就坚持喝麦苗水,身体竟然慢慢恢复了,我们听后,都替他感到高兴。偏方治大病,看来确实没错,何况麦苗在农村到处都是,就是不是生长的季节,抓把麦子,撒进土里,过段时间,也是青春一地,如韭叶般肥壮。京武哥提醒他注意身体,保持健康,我们张氏家族准备在2020年,在家庙祠堂搞大的庆典,到时候一定要前去聚会助兴,再续族情,成武开心的大笑,连声说:“好,好,好!”
              在屋里续了一会儿家族情谊,魁旺提议,想到成武爷以前居住的老宅看看,感受一下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成武爷欣然应允,就带上我和魁旺,出来大门,顺着坡路往山沟里走去。而治伟早在我们之前就和成武爷的儿子,去拜访二十多年前,他参加县工作组,来下高村慰问中苏珍宝岛战役复员回来的功臣去了。当我们到上坡处十字路口时,刚好碰到他们两个回来,问起那个功臣,他说已经作古,惟留遗孀还在世,年岁已大,生活依然清贫。虽说是功臣,打仗得了残疾,可作为农民,当时他没有花国家的抚恤和补助,当年他来的时候,那人的军功章多的可以摆满一吃饭桌面,这次来下高村,他算是故地重游。
              治伟他们二人回成武爷家里,而我们三个人继续往坡上走。在上坡的路上,看到两个人在路边坡上栽树,那两个人看我们面生,问成武爷:“这两个人来村里做啥的?”成武爷高兴的回答说:“是大门楼俺一家子人过来看我来了,我带他们两个去老宅看看。”上来沟边坡上,是以前下高村人居住的窑洞,石头土坯垒砌的青瓦房,多年无人居住,院墙多数都已坍塌,房屋历经多年的风雨浸霪,如同暮年的老人一般,墙倾屋斜,残瓦烂椽,豁口露齿一般。而在窑洞上方的土崖上,侧柏青翠,盘根错节。成武爷说:“在下高村这里,崖顶上栽柏树,可遮风避雨,柏根又不伤崖壁,崖头上栽柏树,在这里已成为一种习惯。”
              后随成武爷一起去看沟壕对面的一处泉水,池旁的沙土崖上,有一小腿般粗细的侧柏,成武爷说:“多年了,还是这么高,丝毫没看到它发粗长大。”而沟壕里栽种的杨树,已长的如碗口般粗了。而泉水池就在沟壕边上七八平米大小的平坦处,青石垒砌,深约五六尺左右,水清的可以看到底部的石子,和一蓄水池连接,蓄水池用水泥板覆盖。据成武爷讲,此水泉由来已久,是村里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天旱不少,天涝不多,刚刚够用。听此一说,看来这水源还挺神奇!成武爷又说:“随着村庄规模的扩大,村内人员的增多,水源就没有以前那样够用,有点儿紧张了!还有外地人,听说此水泉的神奇,有时也会带着水壶水桶来此取水,回家饮用。”
              在水池边儿的沟壕处,一块下半截石碑正面朝上,放在那里,上有繁体“贤聲”二字,右边落款处有廪生,监生数人,后有孙,曾孙凤江,凤魁,凤阁字样,年代不详,碑边有精美图案花草纹,下边有莲花瓣状石纹。成武爷说:“以前这是一整块,因沟壕里有水,铺垫在此当桥用,人来打水都从这碑上过。如今沟壕里溪水消失,碑也断成两半截,至于那半截,已无踪迹,也可能埋在这沟壕里面了。
              看罢水池,按原路返回,在下坡的路边,意外发现一块如同灵芝般的树菌,捡起来拿在手里,如同宝贝似的让成武爷观看。成武爷说:“这东西在这里很常见,农民也不知道有啥作用,也没有人回收,在这里如同普土废草一般。”听完成武爷的话,拿着树菌,一块儿回家,给做中医的治伟看看,说不定是个宝贝呢!
              回到成武爷家里,喊叫治伟,拿出手里的树菌让他看,真没猜错,治伟惊奇万分,连问我几句从哪里弄来的这东西?什么树上的,还有没有?我说我是在路边捡的,也不知道是啥树上的。他说那走,咱再去那里看看,看附近树上还有没有?这时,成武爷已端着两碗饺子出来,治伟看到吃饭,就把树菌放在来时的车上,一起走回屋里,准备吃饭。
              屋里的茶几上,一人一碗满满的饺子,那个实在,确实让人感到有满满当当的族情在里面。桌子正中,放在一塑料筐从笼里刚拾出来,溜的热腾腾的油果和馒头。当我端起碗吃了几个饺子,对面的魁旺又把他碗里的饺子,又往我碗里拨了不少,堆满一碗,看这情况,让我发愁,怎能吃的完,剩下在碗里,又觉得不太好。魁旺说:“吃吧,你个子大,多吃点儿!”一句话,让我感到不吃完,对不起他的这份情谊。一碗饺子下去,肚里满满,感觉再也吃不下任何东西了。
              吃完饭,稍停片刻,让抽烟的几位过过神仙瘾。吃饱喝足,就和成武爷告辞,说是还要到磨头村,虽说磨头村是在回去的路上,但到那里,再坐一会,回家可能就不会早了。成武爷表示理解,但还是希望再坐一会,仿佛还有很多的话没有和我们说完说够一样,依依不舍和孩子送我们出来家门,看我们坐上车。坡下路口处刚好有一辆面包车挡住了去路,还没等我们下车,成武爷就慌的跑下坡来,叫出那家车主,把车开在僻路,我们的车,刚好通过。我们摇下车窗,向成武爷道谢,挥手作别,车子开出了胡同口,到了大路上,透过车后窗玻璃,成武爷和他的孩子,站在胡同口处,还在挥手和我们再见,我们车上几个人都在为成武爷的真诚待客,为人实兴,而心存感动!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8-04-04 21:20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8-04-04 21:21
                回复
                  底张乡磨头村
                  车子出了下高村,顺着来时的公路,过大阳村,往磨头村开去。
                  磨头村张氏是由我们村十二世祖洛西公迁徙过来的。道光年间壬午科进士张际庚就是洛西公的后裔,为了和德里村兵部张鼎延后裔区分,此地张氏,都称呼自己是进士爷的后裔。
                  车子过了磨头村桥,京武哥说:“快到地方了,文林哥就在这附近住,多年没来,沿街建的新房太多,至于是哪个胡同,有点儿不清楚了。”看到路边儿有人,就下车上前问路,才知道就在前面第二个胡同里,尽头一家即是。
                  胡同不宽,车子刚好能过,往胡同里开,路人看车过来,往边上有门楼的地方停站,以避车。在胡同尽头处,一栋高大的门楼出现在眼前,大门两边贴着手写的大红对联,一看就猜出是文林哥的手笔。以前听浪迹天涯哥说过,文林哥以前从事教育工作,做过老师,能写一手好毛笔字,今天看来,确实身手不凡!
                  当我们提着礼品进门的时候,迎面碰到门口的邻居,抱着小孩从文林哥家里出来,串门回家,看到我们提着礼品进来,就大声往屋里喊:“家里来客人了!”听到喊声,文林哥和家人一齐迎到院里,向我们热情地打招呼,并埋怨我们来的晚了,中午饭早就给你们做好了,打几次电话再也来不了了,怎么到现在才来?京武哥连忙解释说明情况,到张窊没敢呆多久,只是到镇医院看了嫂子一趟。去下高村,成武爷还雇人包了饺子,到了吃饭时间,不吃饭成武爷就要生气,这才吃了饭,也没敢在那里坐多大时候,知道你在屋里一直等着我们,就和成武爷告辞,开车赶过来。我们也都知道,文林哥只是嘴上说说,高兴都来不及,他会生我们的气,所以也都没往心里去。今天他在家里知道我们要来的消息,一家人就做好饭菜,一直等着,几次打电话催着我们过来吃饭,这事儿确实让我们感动。
                  文林哥高大的个子,戴顶鸭舌帽,穿一身黑呢子上衣,文质彬彬,说话不起高腔。进到客厅围着茶几坐下,家人端来水果,花生,瓜子,让我们吃。随后端来几大盘热菜,荤素都有,又拿来热馒头,鸡蛋汤让我们吃喝。由于在成武爷家刚吃了饺子坐车到这里,肚里没有一丝的饥饿,但端上来的饭菜,又怎能原封不动地让人家端走。京武哥就招呼大家,能吃就吃,真吃不了的,把碗里汤喝了,这叫吃饭腾碗,吃馍腾筐,吃菜腾盘。我们都为京武哥说的这玩笑话,逗笑了!我的肚子不饿,没吃菜,也没吃馍,把碗里的汤喝了,算是腾空了碗。
                  由于众人肚子都不饿,三下两下就算是吃过了饭。收拾走碗筷,菜和馍,抹了茶几,倒了茶水。文林哥打电话,通知磨头村两位管家族事务的人,经过文林哥的介绍,算是认识了,并留了各自的手机号,为了方便以后联系。这才拿出三本打印好的磨头村张氏家谱,让我们看,有家谱文化,有人物志,整理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费了一番心血,才整理出这样的家谱资料。文林哥随后又拿出一本用书夹夹在一起的纸条若干,说这都是家谱的原始材料,经过整理,才打印出这三本家谱资料。看到文林哥如此用心,我们都佩服文林哥的细致耐心,作为一个文化人,为家族办了一件流传千古的大事,后辈子孙能有这样的张氏家谱,实在是文林哥的功劳。
                  看着他们在聊家谱,我拿出手机,把文林哥整理出来的家谱资料拍了几张,保存在手机上,为以后整理资料,备份收藏。随后我让大家都坐在一起,用手机拍了两张合影,以做留念,众人都说我,你拍照了,也坐下来和我们一起合个影,我就把手机交给文林哥的家人,让她为我们又拍了两张,留下了这难忘的一幕。为了方便联系,我和文林哥也相互加了微信,方便以后在网上联系。
                  拍完照,京武哥拿出我村的家谱,交给文林哥,让他帮忙打印,又交代了一些家谱方面的事情,我们就告别文林哥,开车出了胡同,听从文林哥送我们出门时的指引,拐进另一个胡同,直行就能上洛河南快速通道的路,往洛宁方向飞速开去。
                  今天一行,去了三个地方,认识了三位家族负责人,他们都热情好客,畅快聊天,叙说着家族深厚情谊,虽说他们都是多年未曾见面,而我又是第一次来,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让我也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家族情意,这就是见证了族情万年的古话,今天的天气也是暖融融的,正如同这血浓于水的家族情!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8-04-05 18:17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8-04-05 18:20
                    回复
                      又有新内容了


                      IP属地:河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4-05 22:51
                      收起回复
                        难得的好资料。作者辛苦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4-07 23:30
                        收起回复
                          象贾平凹的《秦腔》,人物动作、场景转换,都是为了“族情”二字,感人。这期的“成武爷”形象入心,写得不错!


                          14楼2018-04-10 12:26
                          回复(2)
                            维吾尔文呜呜呜呜呜呜呜呜说的是对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5楼2018-09-27 07:22
                            回复


                              16楼2018-10-09 01: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