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迄吧 关注:9贴子:463
  • 8回复贴,共1

(十七)法无定法-渐修至顿修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修行心得:法无定法,渐修至顿修


IP属地:天津1楼2018-04-04 18:50回复
    ************************************************************************************************
    本帖发文,源於以下法友之问(第6楼之回覆文)
    ************************************************************************************************
    我的理解是您并没有按照步骤来。没有看到您平时是如何观不净,如何在嗔起观慈悲的心得。相反您是用您在佛法学到的第八地的心在要求您自己。个人认为是不可取的。
    另外,我个人认为从初地到第八地所遇到的各种无明,菩萨都要实证一次,只是时间不一,有一些再来菩萨可能三,十内年全搞定。但有一些可能一生都不能搞定一地。要不然没办法对后学做细微的指导。无量法门都要学,要证。
    1楼2015-07-24 06:52


    IP属地:天津2楼2018-04-04 18:50
    回复
      【2】顿渐修
      ①依《圆觉经》开示,有三种净观,排列组合共有25种定轮的顿渐修法,都可以断无明证佛地。
      吾人要挑哪一个,若有过来人指引则最佳,若没有,那就必须自我省察自己的习气是什麼,才能决定自己要修哪一个法门。甚至佛还教导《占察善恶业报经》(上卷)的占卜方式来决定,不过我个人不赞同使用此方式,因为能正式持用《圆觉经》「净觉心」者,我的观察个个都已得「法眼净」,有足够的智慧自我省察要用哪一个方法。
      我本人过去所使用的方法,也是渐修的方法。贪欲重就不净观,瞋怒重就慈悲观,愚痴重就因缘观,而这三种也是对治三毒的最好、最直接的方式。那麼,为何我后来改用顿修法而不续用此三种渐修方式呢?
      ②每个人之人生中不同阶段,因应业报及习气,都会有不同的决定,这些决定形成这个人未来行事方式,我本人因为逐渐的深入习气、深入佛法,於是渐渐的了知一件事:「所有的轮回,最基本的原因,来自於贪欲」
      因为上述的了知,知道贪爱重者,必有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之故,也必然将因此三苦而能产生嗔怒!嗔怒与贪爱如同手之二面,要一时俱断此二毒的方式,对我本人而言,只需要断贪爱即可!因为有这样的了知,所以我本人不再用渐修法,而改用顿修法。
      ③顿修法又名「总持法」,术语称为「陀罗尼法」,这里是指「义陀罗尼」。
      它只需要顾到一个对象,使自己不犯禁,就能有成就,这也是禅宗的法门:简单又有效!
      这个方法,我一向立有二句偈,以便加深记忆:「无欲为体,无住为用」 (「内存无欲,外无所住」或「内无所欲,外无所住」)
      ④但如同所知的法无定法,简单有效是对我本人而言,对某些众生来说,就不必然也一样爱用这个方式。
      这没有谁对与错,只是「根器(习气)」不同而已,例如某些人偏爱密宗的繁琐仪轨,或爱往生佛土的持名念佛方法。对一位每顿都要吃五大碗的人,而要求他只能吃一碗,因为体质问题,也许他会饿死;对每顿只适合吃一碗的人,要求一定要吃五大碗,反而会撑死他。所以「法无定法」!
      您询问我为何不如何如何时,应该是不理解上述的道理,或是已理解,但却不知我本人也同时已理解上述道理,而变更修行方式。
      2楼2015-07-24 06:53


      IP属地:天津4楼2018-04-04 18:51
      回复
        【4】「无欲为体,无住为用」
        当有缘人看到本人行文至此时,而您又同样是顿修法行者,或是朝向顿修法用功的人,那麼,您应该已理解何以我用「无欲为体,无住为用」这个二句偈的本意了吧?
        ① 不过,我仍然乐意多嘴加以说明它们的意思,以免令某些还没准备好的有缘人,丧失学法机缘。
        a、佛法之体相用含意,从毕竟空角度来说:
          譬如以虚空为体,云(相)自生(妄)於虚空而浮动(用),
        又自灭於虚空,而虚空不随其生而生,亦不随其灭而灭。
        b、从胜义有角度来说:
          譬如以金块为体,经铸工(妄)而成金碗(相)、金筷(相)
          ,金碗具有盛物功能(用),金筷具有挟物功能(用),金块
          虽变形,但本质不变。
        c、其它适合说明的,还有圆镜喻、水月喻、空花喻、梦喻...等等。
        ②当行者已顿悟佛法之体相用含意,那麼就能了知,「体本无生」!
        a、而「体」的别名又另有佛性、自性、真如、如来、如来藏、第八识真相...等之用辞。
        b、吾人於相用(妄)中自觉有我,而以为此我为真,因此无量劫来不断的轮回,但在轮回中,因为接触某些善知识,给予吾人种下学佛法的种子,因此投胎诸世界经过学习佛法后了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於是,对某些根器者,他们以为,要使自己不再轮回,只有令相用(众生自己)如浮云一般的入灭,於是以为「涅盘寂灭」才是人生最终究之目的。我个人只能说:这三法印,只适合这类根器者学习而已!


        IP属地:天津6楼2018-04-04 18:52
        回复
          ③由於佛菩萨之出世,令人了知佛法并不只有「三法印」而已(所以佛不出世,只有辟支佛而无佛法,辟支佛命终之后只能寂灭,而不能再出世度化众生),另还有「一实相印」,此印曰「无生」。
          a、无论相用之生与灭,它的本质都是妄,妄就是生灭,生灭就是众生,众生就是妄,这其实是一体多面的现象。如同冰化为水,水化为汽一般的变化现象。
          b、吾人在某国家,必须遵守该国之法律,否则可能违法而被系狱,所以在该国生活,须以该国法律为准。
          而学佛法者呢? 当然必须以佛的立场、角度去看事物为准,这样才能断无明,而不是只能断烦恼证阿罗汉果而已。
          c、所以,凡是论佛法或弘扬佛法,若不是必须要因应众生、求法者根器之需求,基本都要以「体」义来弘扬。
          ④那麼,什麼是佛法之体义呢?
          a、佛,不是二乘阿罗汉,所以佛乘、金刚乘、菩萨乘之弘扬者,言体义,必言无生!
          b、於人世中生活,因为是众生,所以必有贪瞋痴三毒之七情六欲等表现,既然要学佛,那就要以佛角度去看人生,也就是上文所说的,要以「体」(无生)角度去看人生。
          c、若本来无生,那麼是谁在受果报呢?(注三)
          其实,一直是妄生妄灭,妄(众生)自己受自己的妄(果报),一切都是妄!所以,我以前曾说过,佛法不一定要立无生义,它如同数学中的共轭虚根,本身并不存在於自然界,只是为了数学运算便利而施设而已。无生也是如此,它没有生与灭,只是为了断众生执著而施设的一个说法而已!
          ⑤对於不需要这类「体」义(无生义)施设者,他们所学的就是断除相用(妄、无明)的作用,於是有涅盘可入,但并不是每一个断除相用(无明)者,都一定是二乘人,我本人就不认为自己是二乘人,但对我来说,无生之施设是可有可无!
          毕竟,众生要学习的只是断除无明(妄)之作用而已,懂不懂无生并不是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在数学上具有不同定义)。有缘人可以参考注四经文,以了解从相用之因绿法也可以断无明之事。
          *******************************************************
          注三
          **********
          【经文典故】 既无有我,谁受果报?
          =>
          *******************************************************
          注四
          **********
          【经文典故】见十二缘者即是见佛性
          =>


          IP属地:天津7楼2018-04-04 18:52
          回复
            ⑥话题拉回所立这个二句偈的意义。「无欲为体,无住为用」
            a、体:基本。我的陀罗尼就是以无欲为体,因为於妄(相用)中贪爱是一切根本,有了贪爱之后,就想去取,取时就有求不得苦,取得之后又有爱别离之苦,於取得过程遇到阻碍,又产生了怨憎会之苦,等等各类的苦,都源於「贪爱」的习气。
            所以,要断三毒烦恼,就必须先断贪爱!那麼,怎麼断呢?
            b、很简单的道理,就是「无欲」!
            如见路边石,对它不贪爱,所以当下无欲。当下无欲,所以对它不贪爱。因此,路边石被拿走、被压碎,自己都不起心动念。当无欲成为净习,成为修行人六根应六尘的直接反应时,修行人就无情,所想转为智(意识逐渐转变成「妙观察智」)。由智生(入世智)之故,般若(出世智)就逐渐跟著产生。所以我常诵注五的偈语,来解除当下不可遏止的三毒习气。
            *******************************************************
            注五**********
            甘愿偈与解脱偈=>
            c、因为贪爱为一切苦本,所以行者无论是否悟四谛、悟十二因缘、悟无生,都必须断贪爱。
            贪爱能断,则瞋怒齐断,二乘人当下即证三果,大乘人当下则证五地菩萨位。而痴的习气因为已断贪爱之故,不久将断贪爱之净习,而自动证得!最差的二乘三果贤人也能往生五不还天中,慢慢自发的证得。(大乘五地菩萨则会往生佛土)
            d、我因为悟到这个道理,所以陀罗尼就立下「无欲为体」(内存无欲)。
            但又了知,这只是二乘法,依此法最后只能入涅盘,但我不依二乘法,於是另立「无住为用」(外无所住),这指不排斥所有作用,但於任一作用中,因为无欲,所以无所住,不被其所影响,而产生新的贪爱或瞋怒习气,乃至不生愚痴习气。
            3楼2015-07-24 06:53
            断三毒够彻底的方式,可以参考此部经典的说明。「【经文典故】见十二缘者即是见佛性」=>


            IP属地:天津8楼2018-04-04 18:52
            回复
              【5】慧解脱者能有神通吗?
              慧解脱者能有神通吗? 我的说法:不打坐也一样可有神通。
              ①很多人不同意这个议题,我只能说,反对者是本身没有这方面经验,而知识又不足所导致。
              a、例如,有些人过去世有修行到神通,而今世投胎后,虽然忘了此事,但以前世带来的业报之故,而能有五种神通。
              我小时候就曾有天眼通的经验,那时我曾经可以透视瓦楞纸箱,而那时候我也没有在打坐!
              b、其实,所谓神通,是经由打坐行为来解除今世业报对肉体的拘束,使得六根具有一般世俗人所不具有的能力,例如肉眼不再只有肉眼视力,而能看透物质,耳朵等其它五根反应也类推。
              c、那麼,要达到上述解除业报对肉体拘束一定要靠打坐吗?
              其实不是,它的来源有几项。以走顿修或慧解脱路者来说,则是由慧力而产生定力效应(注六)。而这类慧力所产生之定力,并不只是从打坐才能产生(从如实知而生)。就算从来没能入过初禅,但以足够慧力,要产生神通也不用多久时间,佛经说是须臾之间,参考注七。
              *******************************************************
              注六
              **********
              【经文典故】不须天眼。自然观见十方世界
              =>
              *******************************************************
              注七
              **********
              【经文典故】证慧解脱阿罗汉方式及须臾得神足通
              =>


              IP属地:天津9楼2018-04-04 18:53
              回复
                ②我想行文至此,有缘见闻者比较可能感兴趣的是,如何经由慧力而产生定力呢? 而这类定力,能入三昧吗? 能发神通吗? 这的确是个好问题,以下略说。
                a、顿修行者,即便不打坐,因为心静,他也会有「行气通脉」的效应。
                以我本人为例,心够静时,气脉就通畅。初时就是这里发热,那里发热,渐渐的就有热气走脉。跟打坐没有多大差异。
                b、轮回的原因在於有三毒习气,而要断三毒习气却并不必一定要打坐,这是搞错目标,而不能理解,障碍使吾人轮回的是什麼?
                修行方法中有一种叫「般舟三昧」,它就是不必打坐,纯靠行走来入定的方式。
                修行,并不是一定要打坐才行,行住卧也一样可以修行,重点是这个心(心念、习气)是否能「无欲」?
                於用功无欲时,虽然没有打坐,但心念也一样束於一,於是就产生「一心禅支」,由心念束一之故,於是就能反业报拘束,而逐渐进入禅定中。
                ③吾人真能无欲,就进入中庸所谓「未发」的状态(参考注八)。
                *******************************************************
                注八**********《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a、用功无欲时,心自然就容易宁静,宁静时心念就能专一,於专一时(一心禅支)肉体的气机就能发动而走脉。
                就算不谈这些物理现象,於用功无欲时,三毒习气也会渐薄,三毒习气浓薄才是解脱轮回者要注意的目标!
                b、或许还有人会起疑问:
                「为何用功於无欲,而能解脱轮回。但我们所知的,没有禅定的话,之前的用功都不够稳固。今日不想的,但在明日却又想要了」。对於一般世俗人,或知见不足者,或没有经过慧解脱之过来人指导者,有上述之类疑惑是正常现象!
                c、这类人,应该去仔细的思惟,什麼才叫做定?
                定在《大学》中是经由止之后才产生: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很容易可以与一般对「定」之定义合并而得到理解,「定」,就是守戒律(知止)之后的一个自然行为。
                例如,常做不净观,得到成就之后,看人都是血肉筋脉,此时看到裸女在前面奔过,跟看一个恐布片中没有皮肤的怪物奔跑一样,又怎可能动心而生出色欲呢? 此时就称此男人对女人裸奔具有「定力」。


                IP属地:天津10楼2018-04-04 18:53
                回复
                  跋:
                  本次帖子,打了近七个小时,打完后没有校稿,若用语不顺,请有缘人自行脑补一下。其实,很多要说的皆散於往昔已贴出的各帖中,即便本帖不谈,多看我的帖子也可以得出同样结果。打这麼久时间的帖子,不知未来是否还有这样机缘发生?
                  (之前的某一帖还曾花了近24小时,现在想想都觉得不可思议)
                  ---------
                  建议有缘人同时参考以下帖子。
                  净圆觉,奢摩他、禅那、三摩钵提 以下第20楼
                  修行心得:动中修行
                  =>
                  「修行心得:大修行人之顿修行」
                  =>
                  法迄巴学佛心得
                  =>
                  5楼2015-07-24 06:56


                  IP属地:天津12楼2018-04-04 18:5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