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迄吧 关注:9贴子:463
  • 10回复贴,共1

(十八)佛乘頓修法:無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IP属地:天津1楼2018-04-08 18:37回复
    1、佛乘頓修法:無欲
    2、断见惑证初地与闭关没有正比例的相关性
    3、修行心得:先立志无欲,再观心才无弊病
    4、【经文典故】阿那罗王虐众生,乃得菩萨如幻解脱
    (1-4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帖子)


    IP属地:天津2楼2018-04-08 18:38
    回复
      ⑴第一帖
      1、佛乘頓修法:無欲
      某法友問:
      >無妄想時,了了分明的心,是真心嗎?
      復:
        要問真心,要先把它的義理定義清晰才行。
        (1)依第一義諦
           第一義諦無生、不二,所以無真、無假,不可思議!
        (2)依俗諦

           俗諦有生滅,於眾生則意指不自在之生滅,稱之為妄、業、識;於佛則意指
           自在之生滅,稱之為真、願、智。所以心有二義,於眾生是染心,於佛是真
           心。
           妄想,一般的定義是心念生起而分別,是比量,所歷境在定中可能三境都會
           出現。
           無妄想,外道無想定亦能達到,這不是佛境,當然不是真心。

           於心中自覺了了分明,正處在觀照中,此時也無妄想,這是現量,是性境,
           但由於仍有自覺,且於自覺時未斷三毒,這不是真心。
           若真心惟佛能證,說什麼都不是真心!

           若此處只討論,令心情、心態保持在某種狀況(以無生法忍、寂滅忍之心態為
           準),一直保持這狀況就能斷無明證佛地,以這個前提為準的話,有了了分明
           的心仍不正確,但有特例要審查!
           用者已斷見惑,無妄想之了了分明時,有可能達到十地菩薩境界,詳參考禪宗
           五祖《最上乘論》。此論不是五祖自作,是其弟子記述,所以所說不一定正確
           。假設《最上乘論》所說為真,但這也只是 「可能」 達到十地位而已。

           基本上,我個人不同意上述能達到十地位,因為菩薩八地已斷三界能所習氣(
           註一),已入無生法忍,是無功用行,不生自覺而有了了分明之二法:能覺與
           所覺!何以故,無心想恒與定俱(註二),常覺不住(註三)之故!
           心情不能入無生法忍的相似境,怎麼說都與 佛之真心 搭不上邊。
           無妄想時,了了分明的心,並不是真心!


      IP属地:天津3楼2018-04-08 18:38
      回复
        ⑵  (3)無欲時是真心

             所有狀態中最能符合真心的,只有無生境界!對七、八、九地菩薩而言,是無生
             法忍。對十地、等覺菩薩、佛而言是寂滅忍。
             無生法忍與寂滅忍的主要差別在於能否覺遍十方,也就是否具有佛之十力、四無
             畏、四無礙解、四無量心、十八不共法。

             無欲時,若人打我,我不生瞋心;若人給我財產、美色、名譽、美食、大床而我
             不生貪心。
             A、以無欲而能斷貪瞋二習時,二乘根器證三果阿那含,菩薩乘證五地位。
             B、如是增進,二乘根器可斷痴習而證阿羅漢果,菩薩乘可證六地。
             C、如是增進,菩薩可證七地,念念能入寂滅而不證寂滅,證無生法忍,但仍有
              功用行。
             D、如是增進,菩薩可證八地菩薩位,而斷能所二元分別習氣,證無生法忍,無
               功用行。
             E、如是增進,菩薩可證寂滅忍,證佛地位。
             凡有生滅者,聖人墮變易生死,眾生墮分段生死於三界輪迴。

             所以,上智利根者,於初發心即等同佛之果地覺(註四),當下保任直到因緣成
             熟(或許六根觸六塵而頓超入佛地,註五)而斷無明證無所證,假名為佛!

             我若妄語誑汝,必墮地獄!若不信我語者,與佛無緣!
             普願見聞者得法味!
             合十
        法迄巴的菩提誓愿 =>


        IP属地:天津4楼2018-04-08 18:38
        回复

          **************************************************************************
          註三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卷1)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按:能)及寂滅者(按:所)。
          /-- 凡夫隨順覺性 --/
          善男子。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由妄想我及愛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滅。故起憎愛耽著五欲。若遇善友教令開悟淨圓覺性。發明起滅即知此生性自勞慮。若復有人勞慮永斷得法界淨即彼淨解為自障礙。故於圓覺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隨順覺性。
          /-- 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
          善男子。一切菩薩見解為礙。雖斷解礙猶住見覺。覺礙為礙而不自在。此名菩薩未入地者隨順覺性。
          /-- 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
          善男子。有照有覺俱名障礙。是故菩薩常覺不住。照與照者同時寂滅。
          ^^^^^^^^^^^^^^^^^^^^^^^^^^^^^^^^^^^^^^^^^^^^^^^^^^^^^^^^^^^^^^
          譬如有人自斷其首。首已斷故無能斷者。則以礙心自滅諸礙。礙已斷滅無滅礙者。修多羅教如標月指。若復見月了知所標畢竟非月。一切如來種種言說開示菩薩亦復如是。此名菩薩已入地者隨順覺性。
          **************************************************************************
          註四
          ************
          首楞嚴經 (卷4)
          爾時世尊哀愍會中緣覺聲聞。於菩提心未自在者。及為當來佛滅度後。末法眾生發菩薩心。開無上乘妙修行路。宣示阿難及諸大眾。汝等決定發菩提心。於佛如來妙三摩提不生疲惓。應當先明發覺初心二決定義。
          云何初心二義決定。
          阿難第一義者汝等若欲捐捨聲聞。修菩薩乘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
          阿難。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以是義故汝當照明諸器世間。可作之法皆從變滅。


          IP属地:天津6楼2018-04-08 18:39
          回复

            開題帖之註三,少了以下一段經文沒貼上。
            /-- 如来随顺觉性 --/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盘。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
            2楼2016-03-15 19:33


            IP属地:天津8楼2018-04-08 18:39
            回复
              有缘人要了解「默照禅」之弊病,可以参考 ,,,,,,
              2楼2015-08-13 18:13
              纠正开题帖错误。
              原文:拿刀柴
              纠正:拿刀「砍」柴
              3楼2015-08-13 18:30


              IP属地:天津11楼2018-04-08 18:40
              回复

                请教先生!
                为什么只谈无欲,而不谈无住呢?
                为什么只淡无想,却不谈无念呢?
                我想是不是从无念无住的角度看无想无欲,会不会更圆融一些呢!
                5楼2015-08-15 18:38
                回覆5楼。
                能提疑问甚好,基本到我这程度或对佛法已相当熟悉的人,发帖大都是有目的,但若没人提问则基本上不加以进一步解说。
                ------------------
                >>为什麼只谈无欲,而不谈无住呢?
                复:
                  若一个人对石头没有贪瞋之欲,那麼,此人对此石头於眼见、耳闻、鼻嗅、舌尝、
                  身触就不会有任何反应,乃至於意上,想都不会去想它。当吾人对一颗石头不生
                  三毒习气时,这就是无住!
                  有些人的心性在某时间内比较粗旷,例如暴发户,钱多到花天酒地都花不完,看
                  自己房子被烧了也能不在乎,这不在乎也有「无住」之意义。或某些修行人对六
                  根、对自己的财物被毁损而不在乎,它也是「无住」之意思。
                  所以,能无住者,不代表他本人已无欲,反之,已无欲者却能无住。谈无欲其理
                  已盖括无住,不必专谈无住,附谈则可。而已真正无欲者,最少证三果阿那含或
                  菩萨三地位。


                IP属地:天津12楼2018-04-08 18:40
                回复

                  >>为什麼只淡无想,却不谈无念呢?
                  复:
                    开题帖中并没有谈无想,但有附一个「无想定与三三昧之分辨」之网址。提该文
                    之用意,在於提醒修行人,定境至四禅之后要特别注意去分辨「无想定」与「三
                    三昧」之差别,以免堕入无想定还不能自知。
                    今晨,为了更清楚厘清「无想定」、「死」、「灭尽定」之差别,又加了二篇与
                    无想定有关的经文,可参考其中一篇「灭尽定与死与无想定之差别」 => http:
                    灭尽定与证三三昧是否有关系,目前我无法确定,但依灭尽定经文之说明,它的
                    身口意行灭,与《楞伽经》所开示:「分别尔炎识灭,名为涅盘」之义理是相容
                    的。也就是说,就算经文没清楚说明(我还没有看到,不代表绝对没有说),能
                    入灭尽定者即证阿罗汉果,但已入灭尽定者之「身口意行已灭」,若暖寿亦灭,
                    则与入涅盘没有差异。
                    从上述说明来判断,已入灭尽定者,若舍寿就是入涅盘!
                    说明:意已灭,则业报无法现行。如树缺种子,即便阳光、泥土、水、养份等诸
                       缘皆不缺,彼树亦无法长成。意识不生,则意根末那识亦不存,此人不再
                       有俱生我执(人我执),所以其业报种子,不能被业力驱使与其他业种和
                       合而於十方世界显化。其实,讲的更白一些,业力就是末那识之恒执习气
                       !
                       相对於佛而言,意识与末那识皆不灭,只是转智而已,若都已灭或灭其一
                       ,则亦入涅盘。
                  6楼2015-08-15 21:22
                  纠错。原文:最少证三果阿那含或菩萨三地位。纠正为:最少证三果阿那含或菩萨「五」地位。请参考「【果位比较】阿罗汉乘与菩萨乘果位比较」=> http


                  IP属地:天津13楼2018-04-08 18:41
                  回复

                    请教先生!如果说无欲包含无住。但是金刚经却讲无住生心。那么无欲也能表达生心之意吗?菩萨不住空,不住有,不住无,不住涅盘,也能在无欲之中表达吗?
                    8楼2015-08-15
                    回覆8楼。
                    >>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论:
                      如我所知,若修行人确实能於一切时皆无所住,那麼,他也必然已断三毒、
                      必然已无欲,此时二者相等。所以金刚经开示「菩萨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并没有错误。
                    >>无欲也能表达生心之意吗?
                    复:
                      议论前要先定义「生心」之心的意义。金刚经中的「心」,一般用语是「真
                      心」,它的真正意义是指「智」。
                      於生灭中,众生之反应是「妄、业、识」,而佛与妙觉菩萨之反应是「真、
                      愿、智」。其中的妄与真,并不需要额外存在,於业识它就是妄;於愿智
                      它就是真。
                      无生如虚空,众生业识似污云般的自行生与灭,佛之愿智似白云般的自行
                      生与灭。若不同於阿罗汉入无余涅盘者,则生灭必然存在,这是我目前的
                      知见,当然有人是不认同的那就各自求多福吧!
                      当佛菩萨已断三毒则无欲,但走过路边看到景像如小石子,依然还是能辨
                      别它是小石子,这个分别能力就是「生心」之意思。只是把众生之意识改
                      名为「妙观察智」而已。
                    >>菩萨不住空,不住有,不住无,不住涅盘,也能在无欲之中表达吗?
                    复:
                      所谓「住」,指的是执著之意思。它又有二种含意,於众生代表俱生我执
                      ,於菩萨代表俱生法执。
                      众生之俱生我执,使众生轮回,堕於分段生死中;菩萨之俱生法执,使菩
                      萨堕於变易生死中,而无法断无明证佛地。
                      如我所知,佛不再有变易生死,但仍不离生灭现象。这里有必要厘清一下
                      生死与生灭。此二义可以说是同意义,但为了不令人误解「佛」不能自在
                      ,所以我这里把「生死」,定义为负面的、不自在的意思。而「生灭」定
                      义成无论佛与众生都有的现象。
                      这如同,吾人肚子非常饿,看到食物就会相应生出「吃」欲反应,但看到
                      石头却没有任何反应。佛菩萨用智时也类似这种现象,所以,佛菩萨虽然
                      不离生灭用智,但在用智时却不堕入生死、轮回之中。
                      於是,六地及以上之菩萨不住空,不住有,不住无,不住涅盘,也能在无
                      欲之中用智表达一切。
                    9楼2015-08-16 13:18
                    补充说明。9楼原文「佛菩萨用智时也类似这种现象」,是指佛菩萨用智时,如同非常饥饿众生看到石头也没有食欲之反应一样,「虽有生灭,但无三毒、不由自主之执著反应」。


                    IP属地:天津15楼2018-04-08 18:41
                    回复

                      时善财童子。闻此语已。即诣王所。顶礼其足。白言。圣者。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云何修菩萨道。我闻圣者。善能教诲。愿为我说。
                      时阿那罗王。理王事已。执善财手。将入宫中。命之同坐。告言。善男子。汝应观我所住宫殿。
                      善财如语。即遍观察。见其宫殿。广大无比。皆以妙宝之所合成。七宝为墙。周匝围遶。百千众宝。以为楼阁。种种庄严。悉皆妙好。不思议摩尼宝网。罗覆其上。十亿侍女。端正殊绝。威仪进止。皆悉可观。凡所施为无非巧妙。先起后卧。软意承旨。
                      时阿那罗王。告善财言。善男子。於意云何。我若实作如是恶业。云何而得如是果报。如是色身。如是眷属。如是富赡。如是自在。
                      善男子。我得菩萨如幻解脱。
                      ^^^^^^^^^^^^^^^^^^^^^^^^^^^^^^
                      善男子。我此国土。所有众生。多行杀盗乃至邪见。作余方便。不能令其舍离恶业。
                      善男子。我为调伏彼众生故。化作恶人。造诸罪业。受种种苦。令其一切作恶众生。
                      ^^^^^^^^^^^^^^^^^^^^^^^^^^^^^^^^^^^^^^^^^^
                      见是事已。心生惶怖。心生厌离。心生怯弱。断其所作一切恶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
                      善男子。我以如是巧方便故。令诸众生。舍十恶业。住十善道。究竟快乐。究竟安隐。究竟住於一切智地。
                      善男子。我身语意。未曾恼害於一众生。
                      善男子。如我心者。宁於未来。受无间苦。终不发生一念之意。与一蚊一蚁。而作苦事。况复人耶。人是福田。能生一切诸善法故。
                      善男子。我唯得此如幻解脱。如诸菩萨摩诃萨。得无生忍。知诸有趣悉皆如幻。菩萨诸行悉皆如化。一切世间悉皆如影。一切诸法悉皆如梦。入真实相无碍法门。修行帝网。一切诸行。以无碍智。行於境界。普入一切平等三昧。於陀罗尼。已得自在。
                      而我云何能知能说彼功德行。善男子。於此南方。有城。名妙光。王名大光。汝诣彼问。菩萨云何学菩萨行。修菩萨道。时善财童子。顶礼王足。遶无数匝。辞退而去。
                      2楼2015-08-15 22:00


                      IP属地:天津17楼2018-04-08 18: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