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马云很不爽,支付宝的日子很难过。随着限制令一道接着一道,支付宝的触手似乎也在一个接着一个被银行或斩断,或吞吃。于是乎,许多人纷纷表示不解,为什么过去看不上支付宝的银行现在开始反而要抢支付宝的饭吃呢?

什么是资产荒
其实用一个词就能说明问题,那就是“银行资产荒”,对于资产荒过去银行出于各种原因总是遮遮掩掩,为了彰显自己“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出现过一些不怎么光彩的案例。现在,资产荒已经成为了和雾霾一样常见,但是很要命的问题了。
尽管银行方面可以用无数我们看上很高深的学术词汇告诉我们,资产荒的根源是宏观经济“L型”导致的金融需求收缩。或是什么“资产终端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叠加”,但归根结底资产荒本质上是“高收益、低风险”资产的稀缺。这种稀缺的背后是资金快速理财化和实体融资需求下降的失衡,理论上,当资金多而资产少的时候资产荒就会出现。这里隐含着两条逻辑线:一是由资金过多而引发的资产荒,二是资产少导致的资产荒。

说白了,就两条:一是钱太多导致不知道怎么配置,二是可以分的蛋糕都分得差不多了。钱多是为了应对之前的钱荒潮“开闸放水”所致,而资产少则是因为银行模式越来越雷同造成的。
资产荒为何产生
中国的银行业或许是所有强势经济体中日子过得最舒坦的,但看看发达国家银行为了拉一笔存款求爷爷告奶奶的劲头,国内的银行虽然正在发生变化,但总体上依然是朝南坐的。这个也不难理解,屁股决定脑袋,体制决定位置,亲儿子是不一样的。

但问题是,在经过了所谓十年的“银行大繁荣期”之后,人们惊讶的发现,银行业的格局并没有出现任何“百家争鸣”的苗头,反而像转基因作物一样变得越来越相似,不论是大银行,小银行,是个银行就都差不多。大家都在用同样的模式做同样的事情赚同样的钱,规模大的背景强的就多赚点,反之就少赚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缺乏竞争下的风险性和趋利性的体现,有行政力量保护,首先是不用担心会死,既然不会死那劳神费力,去开拓新蓝海开发新资源又有什么划算的呢?
大量人力物力投下去也未必会有个响,而且还要承担不小的风险。所以银行当然会选择看上去最稳妥最安全的项目来做,一家银行如此、两家也如此,十家、一百家都是如此。
于是,整体行业就进入趋同态势。这就好比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酱油厂,反正不担心厂子会倒闭,于是就盯着酱油死做,虽然做醋甚至做啤酒可能会打开新市场,开拓新世界,但风险太大,万一赔了呢?谁负责?于是大家都卖一样的东西就保险了。

对银行来说,资产和资金(负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所以当我们谈论资产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在谈论负债。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中存在着明显的“风险-资金链条”:高成本资金(负债)——整体利差缩小——净利息收益率下降——提高资产端收益水平——风险偏好改变——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增加。也就是说,除非现在一纸文件说“从今天起,银行就自生自灭了”否则在当下这个模式,银行同质化无法避免。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银行出现资金多(大量资金需要配置)+资产少(相对低风险高收益的优质资产稀缺)+业务策略雷同(同质化竞争模式下,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投向同样的市场、业务和客户)这些问题的时候,优质资产这个最能体现实力最具有增值价值的业务核心自然就越来越少,于是新一轮的资产荒就此形成。
怎么解决资产荒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措手不及的银行会怎么做呢?最简单的方式当然就是通过行政影响力抢饭吃,这就必须对支付宝和微信类的支付端进行切割。

但随着金融需求增量的不断加强,这种“抢饭吃”的做法也只是杯水车薪,那既然绕不开的话,要怎么解决呢?
第一就是打破刚性兑付砸掉银行的不死金牌,这看上去很残酷,安安稳稳赚钱养家,现在就得开始习惯在风浪里去搏杀了,但从行业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考虑来看,这是最有效也是必须要做的。
过去,我们常说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实体经济想要得到银行的滋润那真是太难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银行没有动力去帮私企发展。毕竟私企一般都没有优质资产可抵押,也没有国有资产在后面背书,贷款出去风险大。还不如安心给国企央企去锦上添花。

所以,只有打破刚兑才能重新激活银行的能动性,才能让银行去发掘更多优质资产从而滋养整体行业向前挺进。
第二就是引入牌照制度打穿行业壁垒,让腾讯、阿里这样的企业能够通过自有银行系统来盘活行业发展。尽管目前阿里网商银行和腾讯的微众银行相对传统银行来说几乎不构成任何竞争,但至少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通过引入诸如腾讯、阿里包括京东之类有意大力开拓金融业务的“鲇鱼”,银行这个越来越僵化古板的系统或许将重新焕发活力。更重要的是资产荒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这些企业带来的新业务模式得到极大缓解!

目前政策面一直在试图从这两点上入手,让银行能够重新变得“年轻”起来,但是中国银行业的体量实在过于庞大,想要转型调头那绝非易事。因此,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银行资产荒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资产荒之下的投资者更要谨慎
作为投资者在这个时间段内,一定要谨慎行事,保护好自己的本金。投资应当以稳健为主,在此基础上再追求高回报。
行业转型将带来极大的机遇,但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
因此投资前请一定要做足功课!

什么是资产荒
其实用一个词就能说明问题,那就是“银行资产荒”,对于资产荒过去银行出于各种原因总是遮遮掩掩,为了彰显自己“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出现过一些不怎么光彩的案例。现在,资产荒已经成为了和雾霾一样常见,但是很要命的问题了。
尽管银行方面可以用无数我们看上很高深的学术词汇告诉我们,资产荒的根源是宏观经济“L型”导致的金融需求收缩。或是什么“资产终端的不确定性导致风险叠加”,但归根结底资产荒本质上是“高收益、低风险”资产的稀缺。这种稀缺的背后是资金快速理财化和实体融资需求下降的失衡,理论上,当资金多而资产少的时候资产荒就会出现。这里隐含着两条逻辑线:一是由资金过多而引发的资产荒,二是资产少导致的资产荒。

说白了,就两条:一是钱太多导致不知道怎么配置,二是可以分的蛋糕都分得差不多了。钱多是为了应对之前的钱荒潮“开闸放水”所致,而资产少则是因为银行模式越来越雷同造成的。
资产荒为何产生
中国的银行业或许是所有强势经济体中日子过得最舒坦的,但看看发达国家银行为了拉一笔存款求爷爷告奶奶的劲头,国内的银行虽然正在发生变化,但总体上依然是朝南坐的。这个也不难理解,屁股决定脑袋,体制决定位置,亲儿子是不一样的。

但问题是,在经过了所谓十年的“银行大繁荣期”之后,人们惊讶的发现,银行业的格局并没有出现任何“百家争鸣”的苗头,反而像转基因作物一样变得越来越相似,不论是大银行,小银行,是个银行就都差不多。大家都在用同样的模式做同样的事情赚同样的钱,规模大的背景强的就多赚点,反之就少赚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是缺乏竞争下的风险性和趋利性的体现,有行政力量保护,首先是不用担心会死,既然不会死那劳神费力,去开拓新蓝海开发新资源又有什么划算的呢?
大量人力物力投下去也未必会有个响,而且还要承担不小的风险。所以银行当然会选择看上去最稳妥最安全的项目来做,一家银行如此、两家也如此,十家、一百家都是如此。
于是,整体行业就进入趋同态势。这就好比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酱油厂,反正不担心厂子会倒闭,于是就盯着酱油死做,虽然做醋甚至做啤酒可能会打开新市场,开拓新世界,但风险太大,万一赔了呢?谁负责?于是大家都卖一样的东西就保险了。

对银行来说,资产和资金(负债)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所以当我们谈论资产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在谈论负债。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中存在着明显的“风险-资金链条”:高成本资金(负债)——整体利差缩小——净利息收益率下降——提高资产端收益水平——风险偏好改变——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增加。也就是说,除非现在一纸文件说“从今天起,银行就自生自灭了”否则在当下这个模式,银行同质化无法避免。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银行出现资金多(大量资金需要配置)+资产少(相对低风险高收益的优质资产稀缺)+业务策略雷同(同质化竞争模式下,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投向同样的市场、业务和客户)这些问题的时候,优质资产这个最能体现实力最具有增值价值的业务核心自然就越来越少,于是新一轮的资产荒就此形成。
怎么解决资产荒
面对这种情况,有些措手不及的银行会怎么做呢?最简单的方式当然就是通过行政影响力抢饭吃,这就必须对支付宝和微信类的支付端进行切割。

但随着金融需求增量的不断加强,这种“抢饭吃”的做法也只是杯水车薪,那既然绕不开的话,要怎么解决呢?
第一就是打破刚性兑付砸掉银行的不死金牌,这看上去很残酷,安安稳稳赚钱养家,现在就得开始习惯在风浪里去搏杀了,但从行业发展和整体经济发展的考虑来看,这是最有效也是必须要做的。
过去,我们常说民营经济尤其是民营实体经济想要得到银行的滋润那真是太难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银行没有动力去帮私企发展。毕竟私企一般都没有优质资产可抵押,也没有国有资产在后面背书,贷款出去风险大。还不如安心给国企央企去锦上添花。

所以,只有打破刚兑才能重新激活银行的能动性,才能让银行去发掘更多优质资产从而滋养整体行业向前挺进。
第二就是引入牌照制度打穿行业壁垒,让腾讯、阿里这样的企业能够通过自有银行系统来盘活行业发展。尽管目前阿里网商银行和腾讯的微众银行相对传统银行来说几乎不构成任何竞争,但至少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通过引入诸如腾讯、阿里包括京东之类有意大力开拓金融业务的“鲇鱼”,银行这个越来越僵化古板的系统或许将重新焕发活力。更重要的是资产荒的问题也可以通过这些企业带来的新业务模式得到极大缓解!

目前政策面一直在试图从这两点上入手,让银行能够重新变得“年轻”起来,但是中国银行业的体量实在过于庞大,想要转型调头那绝非易事。因此,我们可以预见的是,银行资产荒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资产荒之下的投资者更要谨慎
作为投资者在这个时间段内,一定要谨慎行事,保护好自己的本金。投资应当以稳健为主,在此基础上再追求高回报。
行业转型将带来极大的机遇,但也伴随着极大的风险。
因此投资前请一定要做足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