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帖吧 关注:39贴子:2,984
  • 9回复贴,共1

《真秦始皇》——替秦始皇翻案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昨天在书店看到一本书:《真秦始皇》,书名很俗气,封面也很俗气,但是一翻之下,发现还能言之成理,值得一读,于是买了回来。 


1楼2009-04-13 07:05回复
    本书提要言:这不是一本把《史记》翻成白话,再加点想象铺陈,加点个人感想的书。这确是一本结结实实替秦始皇翻案的书。作者程志先生认为秦始皇非但不是暴君,而且是历史上有为之君中最仁慈的,是“仁君秦始皇”!而秦始皇是暴君的印象,完全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加入的“小零碎”造成的。在《史记》文字中,凡是历史事件对秦始皇有褒扬作用是,司马迁立刻就会有一段文字紧随其后,来抵消这种褒扬,甚至巧妙地将读者引向反面。这紧随其后的文字,有的是几个字的心理描写,有的是不知道对谁说的一段话,这就是所谓的“小零碎”。零碎虽小,作用却巨大。


    2楼2009-04-13 07:06
    回复
      第二章 秦始皇的根本问题 
      作为一个君王,江山该不该是你的,你登基是否名正言顺,是根本问题; 
      作为一个人,你是正根还是野种,也是根本问题。 
      然而,根据《史记》的记载,作为人而又是君王的秦始皇,似乎这两个根本问题都有问题。 
      神机妙算的吕不韦为何舍近求远? 
      从吕不韦认识子楚,到子楚被立为太子,14年时间,这么长时间这么复杂的关系,便生出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必得事事如愿才能结成正果,有一环出问题则前功尽弃。 
      …… 
      吕不韦辅佐子楚,失败的概率远远大于成功的概率。他为什么不直接在秦国物色人选?为何不干脆去游说秦昭王?就是去说动安国君,也要比扶持子楚获利快得多,吕不韦为何舍近求远? 
      答案并不深奥,司马迁是在进行文学创作,故事中谁怎么想,怎么说,都是司马迁的想象,那不是历史事实。 
      随着吕不韦的“阴谋”一步步得逞,读者心中秦始皇的登基,就变得不那么道德,不那么合法了,阴谋说得以成立。


      4楼2009-04-13 07:06
      回复
        易中天在“序”中说:“同样,我们作为读者,当然也不必盲从,不必认为程步先生所说就是对的。他其实也是编辑呢!他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对史料也有自己的取舍和编排。例子我就不举了,相信读者自会判断。”这不,例子就来了。作者说:“回望这十几年时间里的变故,环环相扣,事事顺利,子楚大难不死,诸先人恰到好处的辞世,与其说是人谋,不如说是天意。”可是,秦孝文王即位三天就死了,这事也太戏剧性了,太蹊跷了,这么的“恰到好处”,难道就不会是“人谋”,就一定是“天意”吗?怎么作者就轻轻放过呢?那嫌疑呀……简直就是一定的^_^


        5楼2009-04-13 07:07
        回复
          私生子问题 
          就个人而言,要想一句话把一个人骂倒骂绝了,令其说不清道不明,有口难辩,两个字:野种,既否定了其父母的道德人格,又抹杀了其出生存活的合理性,而且永世不得翻身。 
          然而,七条理由否定私生子 
          理由1,《战国策》未载 
          理由2,当事人不敢承认,更不敢泄露 
          即使这事是真的,吕不韦也不敢张扬,为什么?秦始皇一直认为自己是强大秦国的公子、太子、王,名正言顺,现在,自己的臣子告诉自己,你不姓嬴,你继承王位是弄虚作假,我是你爹,你猜会怎样?找死! 
          理由3,史料明确记载,“至大期时,生子政。” 
          理由4,子楚登基,吕不韦已无价值,隐忍绿帽子不合情理 
          理由5,如果秦始皇在世时就又私生子传言,当躲不过焚书 
          理由6,《吕不韦列传》记载自相矛盾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 
          “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也” 
          理由7,私生子说与楚考烈王事雷同,极似抄袭


          6楼2009-04-13 07:07
          回复
            以上都转述得很简略,要看得过瘾,还是看原书去吧。暂时只看到这里,后面内容还多。 
            看了这本书,思想又有一点颠覆,是啊,“奋六世之余烈”,秦始皇,他是继承了他们家族的优良传统啊o(∩_∩)o... 
            这多么象春秋时代的楚国,那时的楚国,也是几乎代代都是奋发有为的君主,所以开拓了那么大的疆土,只是到了后来,君主一代不如一代…… 
            最后说一点,司马迁为什么要骗我们?作者的答案是,因为直书秦始皇必然冒犯汉武帝,因为秦始皇做得太好了,汉武帝做得太糟糕了。我觉得这就有些扯了,司马迁把《史记》写完后,并没有立即传世,而是“藏之名山”,他怕哪个皇帝来追究啊?再说,《史记》本来就把汉景帝、汉武帝父子写得很不堪,这倒不怕触怒汉武帝了?就算说新王朝要丑化、贬低旧王朝,司马迁也范不着给皇帝做文宣工作,他受了宫刑,那样的隐忍,就是为了这个吗?我看,他之所以那么写,还是自己的价值观使然,就像易中天说的:“秦始皇与秦政治不能打等号。就算始皇‘仁’,也不等于秦政不‘暴’。就算秦政不‘暴’,也绝不可能‘仁’”。


            7楼2009-04-13 07:07
            回复
              看问题,一要客观,二还是要融入当时的社会背景里才能晓以真景。


              IP属地:四川8楼2009-04-13 22:55
              回复
                不能从后世的角度去枉评历史!


                IP属地:四川9楼2009-04-13 2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