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迄吧 关注:9贴子:463
  • 10回复贴,共1

(二十)学习、研究佛法的方式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然一切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缘合谓生。缘离谓灭。实无生灭。性非无故。不可说生。性非有故。不可说灭。
是诸菩萨於一切境。无有一法不通达者。修行此智波罗蜜多。二乘外道不能掩蔽。以智观察从初发心乃至涅盘皆悉明了。能以一法知一切境。达一切境不离一法。所以者何。真如一故是诸菩萨修此智时。不见能修及所修法。无二无别自性离故。
天王。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能通达智波罗蜜多。是名菩萨修学一法能通达一切法。


IP属地:天津1楼2018-04-09 19:55回复
    1、学习、研究佛法的方式
    2、【经文典故】 一切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
    3、...在想一件事.....
    4、“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什么意思?
    5、修行心得:禪宗六祖四句偈之用功方式
    6、起心动念时,如何用功?
    7、先明发觉初心二决定义
    8、回复并讨论法友关於「妄」的相关疑惑


    IP属地:天津2楼2018-04-09 19:55
    回复
      ⑴第一帖
      1、学习、研究佛法的方式
      学佛者若具智,学习佛法就要有类似以下这个连结xx中的精神与方法,这样的学习佛法,所得内容才精准(符合原始佛陀所传佛法)。
      《须深经》的传本及南传上座部对《须深经》慧解脱阿罗汉的理解
      =>
      不过若是依上述连结xx这样的去学习、研究大藏经,估计除了有过目不忘记忆力者才有可以遍阅大藏经,其它的人必有无法完成的缺憾!
      但,学习佛法并不一定全都要自己亲自去研究,阅读他人的研究也一样可以学到,当然,学佛者一定要有因明学、逻辑学这类的判断能力才行。
      1楼2015-08-16 17:26
      引用内容--
        虽然要从现存经典中找出绝对客观的佛陀亲说已是不可能,但是印顺法师仍同意:
            吾人可以从「原始佛教」时期集成的圣典去探求、了解「根本佛教」
            --佛陀四十五年教化的内容。
        问题在於我们以什麼方法来逼进根本佛教的内容。
        在此,针对「无禅那慧解脱」有多大可能是佛说的问题,笔者提出三种研究进路:
        第一是《须深经》不同传本的比对工作;
        第二是探讨不同部派对慧解脱的理解;
        第三是早期经典中的定、慧关系以及慧学本身的探讨。
      2楼2015-08-16 17:29
      2楼内容是引用1楼连结xx之撰写人所说的内容,不是xxx之心得。


      IP属地:天津3楼2018-04-09 19:55
      回复
        我在思惟,要成为「三藏」称号的和尚,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个修行人要真正具有般若波罗蜜多,还真需要历世学习,而且不能有隔阴之迷,不然,在一世之中又如何能全忆佛陀四十九年所开示的佛法?
        更何况佛的弘法,还是依不同根器而「一音演唱」,这指,在同一会中不同众生听到的是不同佛法,那麼学习者,眼睛所看到的佛经是以谁所听到的为准呢?
        我在想,即便不能成为上述历世转投的xxx三藏,那麼本世遍阅三藏佛经总可以吧?
        根据我的观察,学习不是一次就能真正了知。因为知识愈累积愈多,就有彼此参考的现象。先读的佛经,很有可能参考到后读的佛经,但先读时,却无法做「整合」的思惟,於是会遗漏参考后读佛经应有的某些见解,於是,这个今世编阅三藏佛经的事,就不能执行一次,而是要执行数次至数十次了。
        我以前曾经计算过,每日专业不做别的事,只是读三藏佛经,大约要读五年才能正式的结束(潦草读一遍的不能算真的已读),那麼,一个人的一生可以专心读几遍三藏佛经呢?
        真有这个人,他的福报一定非常好!所谓修福,在这里才能显示出它的好处、必要性。
        3楼2015-08-16 17:45: 3楼内容是xxx的心得。


        IP属地:天津4楼2018-04-09 19:56
        回复
          ⑵第二帖(另一贴)
          2、【经文典故】 一切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
          ***********************************************************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566)
          ***********************************************************
          天王。云何诸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能通达智波罗蜜多。
          天王当知。若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则能行智波罗蜜多。谓诸菩萨观察五蕴。生非实生灭非实灭。思惟五蕴皆毕竟
          空。无我有情命者生者养者士夫补特伽罗。
          愚夫颠倒虚妄执著。不如实知。诸蕴非我。蕴中无我。不如实知。我非诸蕴。我中无蕴。由斯诸趣生死轮回。如旋火轮愚
          夫妄执。
          然一切法自性本空无生无灭。缘合谓生。缘离谓灭。实无生灭。性非无故。不可说生。性非有故。不可说灭。
          是诸菩萨於一切境。无有一法不通达者。修行此智波罗蜜多。二乘外道不能掩蔽。以智观察从初发心乃至涅盘皆悉明了。
          能以一法知一切境。达一切境不离一法。所以者何。真如一故是诸菩萨修此智时。不见能修及所修法。无二无别自性离故

          天王。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修学般若波罗蜜多能通达智波罗蜜多。是名菩萨修学一法能通达一切法。


          IP属地:天津5楼2018-04-09 19:56
          回复
            ⑶第三帖(另一贴)
            3、...在想一件事.....
            是不是有必要,学维基百科,立一个「三藏明细」之类的网站,把学三藏、悟佛知见、断烦恼、断无明所需的知识,一一
            条列,令有缘人可以索读。
            若於个人当生或因投入时间不足而不能完成,但若能集善知识大众的话,就有可能当世完成之,如同目前在做的电子版佛
            经一样,还是被完成。
            在修行人而言,做事,就只是平等心而依智随缘去做即可,完成多少是其次,不是重点!重点在当事人於行住坐卧时,无
            论是否做事都能自在。
            目前思惟中......
            1楼2015-08-06 19:11


            IP属地:天津6楼2018-04-09 19:56
            回复
              ⑷第四帖(另一贴)
              4、“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什么意思?
              (有人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什么意思?言语处道能断?心行处为何要灭啊?
              ----------
              (另一人回答):顾名思意:言语到此处就断了,心行到此处就灭了。般若实相离言语离心行,不管你怎么说都说不到它
              ,不管你怎么思议也与它不相干。“言语”“心行”与六尘境相应是生灭法,而般若实相无生无灭,故无法言语思议。
              2楼2012-05-14 14:00
              -----------
              回复:是二楼的意思。
              对於「心行处灭」,可以有另一曲解,「从心行处灭行」,指不再生妄念之意思。
              4楼2012-05-14 17:53
              ------------
              (又一个说法):
              我觉得,般若实相也须到言语处、心行处找,深深地找去。如灵佑所说心中灵火,深深地拨;又宣化上人所说,参“念佛
              是谁”如锥子钻窟窿,一直钻下去,钻透了就知道了。有些禅师是从动处着眼,有些则从静处着眼。要是找到了,语默动
              静皆然。若我说,言语道不断,心行处不灭。
              6楼2012-05-14 19:25
              -----------
              评论:6楼
              >若我说,言语道不断,心行处不灭。
              论:
                这说法也是正确!
                佛性无生不二,不在於是否言语,不在於是否有心行。例如虚空,浮云自生,称为有言语
                ;浮云自灭称为无言语。而虚空不随云生而生,亦不随云灭而灭,是以说虚空无生。如此
                ,有言语或有心行,及无言语或无心行,与佛性又有何干呢?
                若然如我所说,有也不是,无也不是,那,修行人到底该以什麼方法来用功呢?
                我说:「法无定法」,用什麼方法皆可,只要能使己心不执著即可!
              10楼2012-05-14 19:41


              IP属地:天津7楼2018-04-09 19:57
              回复
                ⑹第六帖(另一贴)
                6、起心动念时,如何用功?

                在世俗中密行的修行人,要先厘清自己到底要用什麼法门来修行? 确定之后,就可依所用法
                门来对治。
                (1) 於世俗中,起心动念是乃必然,所以,察知心念生灭是必要的要求。由此而论,应以
                   禅那法为主。
                (2) 当已察知心念动时,若只了知而不相续心念,则不能做事,所以,於相续心念时须无
                  所执著,也是必要的要求。由此而论,应以三摩钵提法为主。

                首先,时时察知心念是必须的,这就不多说。重点在察知之后,如何以正确方式来相续以便
                做事呢?
                例如,见地上肮脏,若不能忍受而扫它,则有洁癖或贪爱之染习。但若懒惰不扫它,又堕於
                懈怠安逸之习气中,这也同样是贪爱习气。此时该如何应对呢?
                敝人认为,於察知心念产生时,须先分别或了知或感知(用哪一种,要看功夫深浅而定)这
                个念是否有必要? 例如不是食时,却有贪食的欲念产生,这就是染习,一点都不需要,於
                察知后,就直接不相续,当下无所住,复归於无欲之寂灭中。
                若所起心念於察知后,被判断是必要的,就直接去做它,做完毕后,复归於无欲之寂灭中。

                在如上的修行中,比较困难的是所判断是否为正确判断? 有许多的事件,并不在必须做,也
                不在绝对不能做之中,其带有灰色空间,会令人无所措。所以,先立定一个判断标准,反而
                是必须的。
                省力的判断标准,就是以不犯十戒为前提。符合不犯的就执行,不符合的就不执行。若执行
                的不错,再把十戒变成十善,把消极防护心,改为中道心。於应鼓励他人时鼓励,若多说惹
                人厌,即便见他/她必遭灾,也不必多说。若中道心能执行的有成就,可再进趣成十善,
                把中道心改成积极心去宣扬,於宣扬时而不生贪欲妄习。如是再执行不错,可以把十善增
                进至其他菩萨戒条。但即便如此行去,还是会遇到许多的灰色地带!
                例如,现在有空多做一点事,则以后就可以工作的「更有效率」。为了达到以后更有效率
                的结果,现今就强迫自己去多做一点事,这个情形就有执著的现象。应该问自己,为何以
                后要更有效率做事呢? 是为贪欲而多赚钱吗? 是为恐惧遭责而工作吗? 如此是自问,把自
                心中的习气,一一厘清。须知,有时即便是为利他而做,吾人也会有乐受,如此而做,也
                仍是贪爱习气。
                所以,要如何判断,也有阶段性的标准产生!

                吾人可以先判断,目前的习气、定力、知识及其它各类会影响修行的因素,适合吾人用什
                麼方式来应对? 如此自问自答而列出修行应对清单。若此清单中的应对方式,都能如实执
                行,则习气必然变薄,若自觉有这现象时,可以再制订进阶的标准来遵守。
                一时修行心得,暂时先记录到这里,若有必要再补充。
                以上,普愿见闻者得法味!
                合十


                IP属地:天津9楼2018-04-09 19:57
                回复
                  初心第二义:
                  第二义者。汝等必欲发菩提心。於菩萨乘生大勇猛。决定弃捐诸有为相。应当审详烦恼根本。此无始来发业润生谁作谁受

                  阿难。汝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阿难。汝观世间解结之人。不见所结云何知解。不闻虚空被汝堕裂。何以故。空无相形。无结解故。则汝现前眼耳鼻舌及
                  与身心。六为贼媒自劫家宝。由此无始众生世界生缠缚故。於器世间不能超越。
                  (烦恼根本。根本烦恼藏诸有为相,弃捐须生大勇猛,生大勇猛即是菩萨,弃捐非离,离是二乘,弃捐必须明烦恼根本,
                  简单的离不用明烦恼根本。)
                  (审观烦恼根本。审观用识,无识不成智。空无相形,无结解故,此相即离相。离则无观,无观则放纵,六为贼媒自劫家
                  宝。观则用眼,眼为智之门,耳鼻舌身心亦复如是。是以智眼观结,缠缚解,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
                  ............


                  IP属地:天津12楼2018-04-09 19:58
                  回复
                    ⑻第八帖(另一贴)
                    8、回复并讨论法友关於「妄」的相关疑惑
                    --
                    经过近一个半月的沈淀之后,我认为现在应该可以回答您的置疑!当然,所谓的疑,也只是您表面上的显现,我个人以为
                    您自己已有若干肯定的答案,只是想要寻找更多的意见或认同罢了。
                    >先生,我越来越怀疑,妄,或者说定性阿罗汉入於寂灭之后,他的资料真的会消失吗?
                    复:
                      我只在阿含经中之第1091小经(注一)中看到经文显示定性阿罗汉入涅盘后,以波
                      旬之力也无法寻得,而云:
                          上下及诸方,遍求彼识神 ,都不见其处,瞿低何所之?
                      佛对云:
                          如是坚固士,一切无所求,拔恩爱根本,瞿低般涅盘
                      这段定性阿罗汉般涅盘无有去处的意义,那就真的是指该阿罗汉灰身灭智、一无所
                      有、没有未来!
                      而您所谓的「资料」,若依吾等过去所论议之含义,应当不只是指阿罗汉是否还有
                      未来,而含带其过去所有能被具宿命通者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否也一并消失之意。
                      如我所见的诸佛经,还没出现佛不能观察到各众生之过去事件的状况。
                      当然,如同阿罗汉不知果地大菩萨境界,而果地大菩萨亦不知佛境界一般,这样具
                      有「不知智能及之外的事」之现象,是否在於佛而言,亦会发生? 不过,即便会发
                      生,佛也必然不知。由於目前十方世界,没发现有能胜逾佛之圣人故,所以讨论「
                      佛是否有不知过去之事」的现象,已没有意义。
                      比较有意义的是,讨论吾人如中毒箭时,应如何赶快把箭毒疗愈的方式及经验交流
                      。
                      小结:
                         已入灭阿罗汉的过去资料,能被佛尽知,而若有佛不能尽知之事,
                         那就聊聊即可,没必要执著。毕竟,「我执」一直在操作吾等思惟
                         、习气、行为、业报。如圆觉经之谓:「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
                         性即同流转」。


                    IP属地:天津13楼2018-04-09 19:59
                    回复
                      ******************************************************************
                      注二
                      **********
                      【经文典故】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识=>
                      ******************************************************************
                      注三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卷2)
                      大慧白佛言。世尊。不建立八识耶。佛言。建立。大慧白佛言。若建立者。云何离意识非七识。佛告大慧。彼因及彼攀缘
                      故七识不生意识者。境界分段计著生。习气长养藏识意俱我我所计著思惟因缘生。不坏身相藏识因攀缘自心现境界计著心
                      聚生。展转相因。譬如海浪。自心现境界风吹。若生若灭亦如是。是故意识灭七识亦灭。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不涅盘性   所作及与相
                        妄想尔炎识   此灭我涅盘
                        彼因彼攀缘   意趣等成身
                        与因者是心   为识之所依
                        如水大流尽   波浪则不起
                        如是意识灭   种种识不生
                      大乘入楞伽经 (卷3)
                      复次大慧。涅盘有四种。何等为四。谓诸法自性无性涅盘。种种相性无性涅盘。觉自相性无性涅盘。断诸蕴自共相流注涅
                      盘。大慧。此四涅盘是外道义。非我所说。大慧。我所说者。分别尔炎识灭名为涅盘。
                      大慧言。世尊。岂不建立八种识耶。佛言建立。大慧言。若建立者。云何但说意识灭非七识灭。
                      佛言。大慧。以彼为因及所缘故。七识得生。大慧。意识分别境界起执著时。生诸习气长养藏识。由是意俱我我所执思量
                      随转无别体相。藏识为因为所缘故。执著自心所现境界。心聚生起展转为因。大慧。譬如海浪自心所现境界风吹而有起灭
                      。是故意识灭时七识亦灭。
                      尔时世尊重说颂曰
                        我不以自性   及以於作相
                        分别境识灭   如是说涅盘
                        意识为心因   心为意境界
                        因及所缘故   诸识依止生
                        如大瀑流尽   波浪则不起
                        如是意识灭   种种识不生


                      IP属地:天津16楼2018-04-09 19: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