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一代
最近贩卖焦虑成了热门话题
不论是微信微博,上面的热门不是《财富正在离你远去》就是《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样的论调。

确实,大多数年轻人和小编一样,拿着不多的薪水,租着不便宜的房子,朝九晚五的在大城市里来回奔波讨生活。

出去逛个街吃个饭,少则三五百,买买衣服看看鞋,两三千出去都没感觉。
于是小编的同学就在朋友圈抱怨:“攒什么钱?上海的房子这辈子不想了,平时出去一趟都是大几百,不如想透点,及时行乐,这钱要都花自己身上也算值了。”
现在,这种心态的年轻人正变得越来越多,一代不如一代成了当前社会青年群体所面临的普遍尴尬,账面上的收入比父母辈高了不少,但实际生活品质和社会压力却远远超过了父母当年。
在这种高压锅式的环境下,也难怪“贩卖焦虑”真的能够成为一门生意。
纵观全球,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恶化都是一个问题,在美国年轻人目前平均年薪只有4万美元左右,相比美国1954同龄时期的收入,已经下降了20%。而他们的“前辈”那些80后和90年代头里的人却有6万美元人均年薪,这种落差让年轻人非常难受。

在日本,问题更严重,森严的等级体系,资历为先的社会氛围让日本的前年轻人提前进入了“佛系状态”,他们不再追求存款,不想买房买车,不愿意社交甚至不想结婚生子,于是这就诞生了两个称谓,“丧一代”或者“宅一代”。

伪中产的迷局
相比之下,中国的年轻人在目前看来活得还比美日青年要自在一些,虽然真的也存不了多少钱,但至少他们真敢花。
有些鸡汤文大言不惭地在鼓吹,说中国的年轻群体已经提前进入了中产时代,对于这种说法,小编只能呵呵一笑……
说这话的懂什么叫中产吗?
根据一份2017年《年轻白领就业报告》显示,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下的年轻白领求职期望薪酬平均值为6320元/月,工作年限在三年到五年的年轻白领期望薪酬平均值为11660元/月,换算为年薪,分别是75840元以及139920元。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下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的收入在1.35万~5.39万美元(约合RMB 9万~36万元,按当时汇率计算)之间。国家统计局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5万~42万元之间。

也就是说,不管怎么算,哪怕是往多里数,那也只是少部分人将将过了中产的门槛,只是这样就去奢谈生活品质,就去为了平息焦虑鼓励年轻人超前超额消费,难道这不是很危险的事吗?
“钱是***,没了再去赚”,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大多数人扪心自问你们有没有想赚钱就你能立刻变现赚到钱的能耐?
不要被那些鸡汤文和焦虑体骗了!

理财真的不适合年轻人吗?
有人说年轻人收入根本没多少,谈理财都是扯淡!
也有大V说过,500万资产以上才有资格说理财。
很多人被这些文章刺激得格外难受,按照那些人的说法一计算,似乎真的手里留不住钱。干脆及时行乐,等阅历和年龄上去了,自然就会好的。

小编就想问,你们到底知不知道自己以后是什么状态?
凭什么你现在存不住钱以后就能有钱?什么未来面包是有的,什么阅历等同财富,你当这是拿号预约上医院开药么?开药也得付钱啊!
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认为一切总能峰回路转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毛病,但现实的残酷往往在提醒我们,这种想法很要命。
现在的年轻人谈起钱毫不避讳:“不要和我谈理想,我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但当面对一个理财的机会,他们却又显得“豪气万丈”不到10%的收益不看,100块的利息无所谓。
大钱挣不着,小钱不在乎。于是每个月都花个精光甚至负债度日,难道这不是危机?这不是问题?
想想以前老一辈人大多数只能靠存银行来生钱,现在那么多的理财渠道,选择面是大得多了。可很多人反而不在意了。
投资是一种心性的锤炼
不少人在财务规划方面是缺课的,尤其对复利的力量一无所知。每个月少喝几杯奶茶,少吃一顿烧烤,看似没多少钱,但把这些钱省下来拿去投资,几十年下来,就能积累几万、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财富。
好,这个可能有点远,那就请每个月省出了几百一千的,坚持投资,不用多,几年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有一笔可以支配的能够办点小事的流动资金了。
有人问小编,我30好几了,现在理财是不是晚了?
我的回答是不晚,理财不仅是财富的积累,也是一种心性的锤炼,只要你能制定出一份理财计划,并且持之以恒,它所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金钱的增加。
积累本金并不难,关键看你是否能够坚持,不要因为那些焦虑,那些鸡汤让你放弃一个能够改变人生走向的途径。

钱少又如何?至少比没有强!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当你真正拥有一笔属于自己的钱时,你就会感到是自己掌握了一笔财富,而不是为了财富疲于奔命。
这种感觉那是真的好!
所以,无论有什么理由,请现在开始你的投资之旅,小编和空中金融也愿意成为你通向未来的阶梯。
最近贩卖焦虑成了热门话题
不论是微信微博,上面的热门不是《财富正在离你远去》就是《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这样的论调。

确实,大多数年轻人和小编一样,拿着不多的薪水,租着不便宜的房子,朝九晚五的在大城市里来回奔波讨生活。

出去逛个街吃个饭,少则三五百,买买衣服看看鞋,两三千出去都没感觉。
于是小编的同学就在朋友圈抱怨:“攒什么钱?上海的房子这辈子不想了,平时出去一趟都是大几百,不如想透点,及时行乐,这钱要都花自己身上也算值了。”
现在,这种心态的年轻人正变得越来越多,一代不如一代成了当前社会青年群体所面临的普遍尴尬,账面上的收入比父母辈高了不少,但实际生活品质和社会压力却远远超过了父母当年。
在这种高压锅式的环境下,也难怪“贩卖焦虑”真的能够成为一门生意。
纵观全球,年轻人的生存状态恶化都是一个问题,在美国年轻人目前平均年薪只有4万美元左右,相比美国1954同龄时期的收入,已经下降了20%。而他们的“前辈”那些80后和90年代头里的人却有6万美元人均年薪,这种落差让年轻人非常难受。

在日本,问题更严重,森严的等级体系,资历为先的社会氛围让日本的前年轻人提前进入了“佛系状态”,他们不再追求存款,不想买房买车,不愿意社交甚至不想结婚生子,于是这就诞生了两个称谓,“丧一代”或者“宅一代”。

伪中产的迷局
相比之下,中国的年轻人在目前看来活得还比美日青年要自在一些,虽然真的也存不了多少钱,但至少他们真敢花。
有些鸡汤文大言不惭地在鼓吹,说中国的年轻群体已经提前进入了中产时代,对于这种说法,小编只能呵呵一笑……
说这话的懂什么叫中产吗?
根据一份2017年《年轻白领就业报告》显示,工作年限在三年以下的年轻白领求职期望薪酬平均值为6320元/月,工作年限在三年到五年的年轻白领期望薪酬平均值为11660元/月,换算为年薪,分别是75840元以及139920元。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下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的收入在1.35万~5.39万美元(约合RMB 9万~36万元,按当时汇率计算)之间。国家统计局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5万~42万元之间。

也就是说,不管怎么算,哪怕是往多里数,那也只是少部分人将将过了中产的门槛,只是这样就去奢谈生活品质,就去为了平息焦虑鼓励年轻人超前超额消费,难道这不是很危险的事吗?
“钱是***,没了再去赚”,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大多数人扪心自问你们有没有想赚钱就你能立刻变现赚到钱的能耐?
不要被那些鸡汤文和焦虑体骗了!

理财真的不适合年轻人吗?
有人说年轻人收入根本没多少,谈理财都是扯淡!
也有大V说过,500万资产以上才有资格说理财。
很多人被这些文章刺激得格外难受,按照那些人的说法一计算,似乎真的手里留不住钱。干脆及时行乐,等阅历和年龄上去了,自然就会好的。

小编就想问,你们到底知不知道自己以后是什么状态?
凭什么你现在存不住钱以后就能有钱?什么未来面包是有的,什么阅历等同财富,你当这是拿号预约上医院开药么?开药也得付钱啊!
认为自己与众不同,认为一切总能峰回路转是大多数人都会有的毛病,但现实的残酷往往在提醒我们,这种想法很要命。
现在的年轻人谈起钱毫不避讳:“不要和我谈理想,我工作就是为了赚钱!”但当面对一个理财的机会,他们却又显得“豪气万丈”不到10%的收益不看,100块的利息无所谓。
大钱挣不着,小钱不在乎。于是每个月都花个精光甚至负债度日,难道这不是危机?这不是问题?
想想以前老一辈人大多数只能靠存银行来生钱,现在那么多的理财渠道,选择面是大得多了。可很多人反而不在意了。
投资是一种心性的锤炼
不少人在财务规划方面是缺课的,尤其对复利的力量一无所知。每个月少喝几杯奶茶,少吃一顿烧烤,看似没多少钱,但把这些钱省下来拿去投资,几十年下来,就能积累几万、十几万、甚至上百万的财富。
好,这个可能有点远,那就请每个月省出了几百一千的,坚持投资,不用多,几年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有一笔可以支配的能够办点小事的流动资金了。
有人问小编,我30好几了,现在理财是不是晚了?
我的回答是不晚,理财不仅是财富的积累,也是一种心性的锤炼,只要你能制定出一份理财计划,并且持之以恒,它所带来的好处远远不止金钱的增加。
积累本金并不难,关键看你是否能够坚持,不要因为那些焦虑,那些鸡汤让你放弃一个能够改变人生走向的途径。

钱少又如何?至少比没有强!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当你真正拥有一笔属于自己的钱时,你就会感到是自己掌握了一笔财富,而不是为了财富疲于奔命。
这种感觉那是真的好!
所以,无论有什么理由,请现在开始你的投资之旅,小编和空中金融也愿意成为你通向未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