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专家吧 关注:46贴子:1,383
  • 2回复贴,共1

百万湖广填陕南——清代陕南大移民与兴安府厘金银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雍斋藏珍”
在陕西三个府级厘金分局中,只有兴安府厘金局显得默默无闻,虽然当时各地厘局同为省厘税总局的分局,但其下辖的任河、蜀河、白河厘金局无论在厘金征收数额上,还是在晚清汉江商道的战略地位上,都要远大于地处府城的兴安府厘金局。
目前存世的兴安府厘金局银锭实物只有两种5两槽锭,铭文分别为“兴安府厘金局”“兴安厘局”,另有一种“兴安厘局”只是“兴”字的书写变化。据宣统元年官方统计,兴安局当年征收厘金13534两,仅比石泉局和蜀河局多,远小于白河局的55686两。
兴安府,即今陕西安康市。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为在此地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改为安康县,“安康”之称始于此。西魏废帝三年(公元554年)设金州,因月河川道出麸金得金州名。元至元年间(1279~1294)金州改为散州,撤销附郭西城及平利、旬阳、汉阴、石泉诸县。金州辖区相当于今安康、平利、镇坪、白河、旬阳、紫阳、岚皋、汉阴、石泉和镇安十县地境。明万历十一年(1583)大水冲毁州城,于赵台山下筑新城,改名兴安州,属汉中府,辖今安康、岚皋县地。万历二十三年(1595),兴安州直属陕西布政司。
相比陕西其他府州,兴安府是设置最晚的。乾隆四十七年(1782),兴安州升为府,称兴安府,并汉阴县地设安康县为府治。自此,陕西布政使司领七府五直隶州延续至清末。兴安府领安康、平利、旬阳、白河、紫阳、石泉等6县、汉阴、砖坪共2散厅,1913年废。兴安称府共131年。
社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的参与和交通的便利,地处秦巴山区的兴安府也不例外。清代是陕西历史上人口迁移极其频繁的时期。曾经出现过四次人口大迁移,其中有两次是由外省或地区迁入陕西的。第一次是从康熙二十年(1681) 到咸丰末年(1861) ,第二次是从光绪六年(1880)到清末。通过这两次移民的迁陕过程填补了陕西人口不足的劣势,改变了当地人口的结构,刺激了清代陕西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当地风俗文化向多元化的发展。
元明时,兴安地区为封禁区,地广人稀。据嘉庆《汉阴厅志》载,“荒榛茂草遍城下,虎狼夜食鸡犬,居民不能息也。”明末张献忠、李自成运动、明朝政权的垂死挣扎以及清初三藩之乱,陕南屡遭兵燹,自然灾害等亦颇频繁,大量人口死于战乱或逃亡他乡,导致人口锐减。陕南受害之烈,比四川有过之而无不及。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汉阴县有户六百七十,口三千五百七十六”。明末农民起义,清初吴三桂反清,陕南均是大战场,人口锐减。而《嘉庆汉阴县志》载:明末汉阴县城“破颓者仅存十余间”,“土著无多,所存十之一、二”。原本就人烟稀少的陕南各地,此时更成极度荒僻之地。
到了清初,陕南极其残破荒凉,人口稀少。1694年,康熙帝下《湖广填川诏》诏曰:”……独痛西南一隅,自献赋蹂躏以来,土地未辟,田野未治,荒芜有年,贡赋维艰。……今特下诏,仰户部饬行川省。湖广等处文武官员知悉:凡有开垦百姓,任从通往,毋得关隘阻挠……“清政府并颁发《垦荒令》、《垦荒劝惩则例》鼓励、强制湖广(湖南、湖北、广西)等省移民入川(陕),迁移过程中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血泪剧。
据史料记载,仅乾隆三十七、八年,由川、豫、赣、皖及两湖、两广迁入深山老林“插草认标”者数万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陕西巡抚毕沅《兴安升府疏》称:兴安州(今安康地区)“从前俱系荒山僻壤,土著无多。自乾隆三十七八年以后,因川、楚间有歉收处所,穷民就食前来,旋即栖谷依岩,开垦度日,而河南、江西、安徽等处贫民,亦多携带家室,来此认地开荒,络绎不绝,是以近年户口骤增至数十余万”。雍正五年(1727),兴安府已垦地5100亩。从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至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兴安府人口由24100人增为129583人,174年间增加约10万人。到嘉庆九年(1804),增为203579人,其中客籍4.9万人,占四分之一,23年增加73996人。随着各省移民的迁入,兴安府各地建起了各地的会馆。例如,自乾隆末期起,平利县城陆续建起“湖南、江西、陕西、武昌、黄州”等五大会馆和百家湾“景福寺”商务会馆,会馆成为各地先期移民同乡每年集会相聚共议大事的公共场所。
此后百余年间,从两湖、福建、关中、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山西、河南、两广等10多个省移民大量向西部川陕地区迁徙垦荒,史称“湖广填四川”。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04-13 10:55回复
    学习的好资料。


    IP属地:山东2楼2018-04-16 21:49
    回复
      好文章!


      IP属地:北京3楼2021-10-28 19:5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