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初赛前准备阶段,认真看书做题的小伙伴越来越多,产生的问题也越来越多。这篇小文,不打算解决具体问题,不打算长篇大论,只是解决一些思路上的困惑。
第一个思路纠偏:这不是数学竞赛。
在看书或者做题之前,大家首先要有一个思想牢牢记住:本比赛是金融衍生品竞赛,更宏观的范畴是属于人文社科领域的比赛,并不是自然科学。人文社科领域的许多内容都是讲究习惯法,按照约定俗称的大众提法形成文字,你能说他到底有多少合理性吗?我看也未必,只是用的时间长了,自然就这样了。
中金所杯比赛中当然也有不少纯数字的无争议的题目,比如沪深300期货的乘数是300,比如看涨期权的内涵价值=标的价格-执行价格。但是也有许多是模糊地带,正是这些模糊地带产生了大量问题。
举个例子,也是被群里大家问的很多的一个问题,美元兑人民币,美元对人民币,人民币兑美元,人民币对美元。这些词在书中或者题库中出现的非常多,而且前后好像还不一致,有些地方说是美元兑人民币6.2,有的地方说是人民币对美元6.2,到底是以哪个为准呢?对和兑到底是不是一个意思呢?我只能回答大家:这些并不是自然科学,并没有普遍使用的标准,都是金融从业人员长期以来的习惯用法,在理解的时候看书做题的时候,要保持这种意识,多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去考虑:不管谁在前谁在后,肯定知道6.2是1美元值6.2人民币吧?肯定知道1美元值40墨西哥比索的吧?欧元美元英镑日语人民币澳元加元比索,中金所杯比赛也就这些考的多一些了,也就这么几种货币,上网查一下即时汇率不就好了?何必非得跟题目里的个别不严谨的字眼较劲呢?
第二个思路:题目怎么给出的条件就怎么做。
印象最深的就是股指期货算无套利区间的题目,有好几个人问过我了,老师你看,这书前面的题讲的是用两个息差相减算成本,为什么这题却用的直接给出的点数算成本呢?
我也只能回答你:题目既然这么说了,就按照题目给出的条件写就可以了,并没有哪种规定说中国的股指期货算无套利区间只能用一种办法,各家期货公司各家私募基金,都有自己独特的测算区间方法,各自公式也不一样。
第三个思路:模糊一点,再模糊一点。
命题人是从业大牛,高校教授,参赛者是高校学生,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天然的理解障碍。征叔本人正好是刚刚的高校毕业生,也从业了一年多,还算是能理解参赛学生们的误区。
我们这个比赛,除了严格能算出数字的计算题之外,别的大部分都是依托于实际业务中的规则或者是从业经验,可能许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都没有真正的最优答案,没有标准答案的,能有的只是千锤百炼出来的业界人员普遍能接受的一个次优做好。很多同学都在孜孜以求的想要某些问题的标准答案,那是不存在的。我们这个比赛不是高考那样的高精度标准化考试,高考的题目都是专门的人造出来脱离社会现实的为了考试而考试的题目,肯定会给出标准答案,跟我们这个比赛思路是不同的。
举几个例子:CF到底在算久期中性的时候用不用?各个地方给出的也是互相矛盾的?可能就是因为实际操作的时候用不用两可,非得求出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说用还是不用,那是典型的高考生的思维。再比如说国债期货与期权损益类似的原理,就只能是近似的原理,肯定会有不同。再比如说期现套利之类的,可以是期货和现货套利,也可以是近月和远月合约的套利(或许不是期现套利,我记不清名字了),这里的期现套利只是个名字啊,并不是什么1*2=2之类的金科玉律,不要这个名字了好不好?不要这个名字应该就不难理解了吧?
就说这些了,希望大家能有收获,谢谢。
第一个思路纠偏:这不是数学竞赛。
在看书或者做题之前,大家首先要有一个思想牢牢记住:本比赛是金融衍生品竞赛,更宏观的范畴是属于人文社科领域的比赛,并不是自然科学。人文社科领域的许多内容都是讲究习惯法,按照约定俗称的大众提法形成文字,你能说他到底有多少合理性吗?我看也未必,只是用的时间长了,自然就这样了。
中金所杯比赛中当然也有不少纯数字的无争议的题目,比如沪深300期货的乘数是300,比如看涨期权的内涵价值=标的价格-执行价格。但是也有许多是模糊地带,正是这些模糊地带产生了大量问题。
举个例子,也是被群里大家问的很多的一个问题,美元兑人民币,美元对人民币,人民币兑美元,人民币对美元。这些词在书中或者题库中出现的非常多,而且前后好像还不一致,有些地方说是美元兑人民币6.2,有的地方说是人民币对美元6.2,到底是以哪个为准呢?对和兑到底是不是一个意思呢?我只能回答大家:这些并不是自然科学,并没有普遍使用的标准,都是金融从业人员长期以来的习惯用法,在理解的时候看书做题的时候,要保持这种意识,多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去考虑:不管谁在前谁在后,肯定知道6.2是1美元值6.2人民币吧?肯定知道1美元值40墨西哥比索的吧?欧元美元英镑日语人民币澳元加元比索,中金所杯比赛也就这些考的多一些了,也就这么几种货币,上网查一下即时汇率不就好了?何必非得跟题目里的个别不严谨的字眼较劲呢?
第二个思路:题目怎么给出的条件就怎么做。
印象最深的就是股指期货算无套利区间的题目,有好几个人问过我了,老师你看,这书前面的题讲的是用两个息差相减算成本,为什么这题却用的直接给出的点数算成本呢?
我也只能回答你:题目既然这么说了,就按照题目给出的条件写就可以了,并没有哪种规定说中国的股指期货算无套利区间只能用一种办法,各家期货公司各家私募基金,都有自己独特的测算区间方法,各自公式也不一样。
第三个思路:模糊一点,再模糊一点。
命题人是从业大牛,高校教授,参赛者是高校学生,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天然的理解障碍。征叔本人正好是刚刚的高校毕业生,也从业了一年多,还算是能理解参赛学生们的误区。
我们这个比赛,除了严格能算出数字的计算题之外,别的大部分都是依托于实际业务中的规则或者是从业经验,可能许多知识在实际操作中都没有真正的最优答案,没有标准答案的,能有的只是千锤百炼出来的业界人员普遍能接受的一个次优做好。很多同学都在孜孜以求的想要某些问题的标准答案,那是不存在的。我们这个比赛不是高考那样的高精度标准化考试,高考的题目都是专门的人造出来脱离社会现实的为了考试而考试的题目,肯定会给出标准答案,跟我们这个比赛思路是不同的。
举几个例子:CF到底在算久期中性的时候用不用?各个地方给出的也是互相矛盾的?可能就是因为实际操作的时候用不用两可,非得求出一个整齐划一的标准说用还是不用,那是典型的高考生的思维。再比如说国债期货与期权损益类似的原理,就只能是近似的原理,肯定会有不同。再比如说期现套利之类的,可以是期货和现货套利,也可以是近月和远月合约的套利(或许不是期现套利,我记不清名字了),这里的期现套利只是个名字啊,并不是什么1*2=2之类的金科玉律,不要这个名字了好不好?不要这个名字应该就不难理解了吧?
就说这些了,希望大家能有收获,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