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人吧 关注:62,744贴子:11,694,048

国内外芯片行业现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文是:鼎盛军事”发表在4月20日新浪军事,原名是《***国若全面禁止对华出口芯片 对中国武器将有何影响》


1楼2018-04-21 11:58回复
      最近中兴公司被美国政府禁售电子元器件,面临灭顶之灾,网上对我国的电子元器件行业的讨论突然多了起来,各种自媒体也批量制造大批文章,但是很多消息并不准确。我觉得我应该写点什么了。


    2楼2018-04-21 11:59
    回复
       本人是无线电专业本科,留学的通讯硕士专业,近二十年都做通讯行业的研发和管理工作,以软件为主,硬件也长期接触供应链,平时注意搜集电子元器件行业的新闻,所以有一些心得。由于本人实际上不属于电子元器件行业,文章中有差错在所难免,不过我相信大方向是不会错的。另外,我推荐大家看深圳宁南山的微博文章。他对中国的各个工业行业,尤其是IT电子业的资料搜集和思考是比较全面的。


      3楼2018-04-21 11:59
      回复
          总体来说,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近年来进步很大,尤其在军用电子元器件上,但是行业整体仍然面临很多挑战,不缺钱,主要缺技术积累,缺人才,仍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对我国电子元器件行业的前景,我是谨慎乐观的。


        4楼2018-04-21 11:59
        回复
          1、什么是电子元器件
            电子元器件所包含的产品范围非常广阔,从用量最大的各种电阻电容电感,到各种集成电路(CPU,FPGA, DRAM, Flash闪存芯片等等),再到各种屏幕,各种接插件,连接器,各种光电元器件,感光元器件,摄像头模组,各种电机,麦克风,各种射频元器件(射频功放,滤波器,分频器,开关器件,天线,电缆等等),各种传感器,各种功率器件,等等等等,甚至一些生产电子产品的材料都算,范围超过一般人想象。当前世界上正在量产的电子元器件SKU有两三千万种,如果加上过去几十年间人类总共生产过的电子元器件,估计SKU有1.6亿种以上。


          5楼2018-04-21 12:00
          回复
              大量的电子元器件品种并不需要像生产集成电路那样的生产设备,也不需要那么大的投资。这些电子元器件说白了就是对金属和一些材料的高精度加工,但要做好并不容易。下面举几个例子:
              我们最常见,最低档的,电子产品中用量最大的电阻和电容。普通民用的电阻和电容有两大特点:


            7楼2018-04-21 12:00
            回复
                TDK和三星等名牌厂家的电阻电容,虽然他们的生产厂投资都不像集成电路那么大,我国中小企业一样能投资得起,但在材料配比,生产工艺方面人家也有长期的积累,人家就是能生产几百亿颗都保证质量的一致性,次品率极低。这是国内厂家所达不到的。据说有国内厂家去挖日本和韩国的电阻电容工程师,人家给多少钱都不来。所以虽然这类产品非常简单,但直到现在国内厂家在质量上还是赶不上欧美日韩台企业的产品。
                今年年初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国内国际的电阻电容产品价格暴涨了好几倍,华强北又暴富了一批炒货的人,我国各大电子产品生产企业非常头疼却没有办法。


              9楼2018-04-21 12:01
              回复
                 再举一个例子,射频滤波器和波导类产品。这类产品除了有几个大厂外,还有大量的欧美日中小企业生产。这类产品是通过电磁波的辐射,传播,反射,感应等原理来工作的,基本上就是金属材料加工而成。在一个电路板上有几条导线排成特殊的形状,有特殊的尺寸,封装到外壳里,焊接到电路板上就能起到滤波器的作用。这类产品的生产设备也简单,也不需要大量投资,我国中小企业也投资得起。 但是,为什么金属线排成这样就能滤波?为什么形状稍微变化一点性能就急剧下降?这里面有大量的基础知识和经验积累,即所谓的know-how,那些欧美名牌企业都是积累了几十年的经验,有他们的核心技术,我国在这方面积累实在太少。 欧美日这类企业往往养着一批有多年经验的老工程师,五六十岁的都有,人家一辈子就干这个,生活平静,一心做技术。这样的人靠砸钱是很难挖出来的。 这里我想问一下国内的电子产业或者IT产业,中国有这样的社会环境,能让五六十岁的普通工程师安心做技术,同时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么? 中国媒体上净是”30岁的总裁身价十几亿,你再不创业就晚了” “存款几千万才能财务自由”……有几个工程师能安心到五六十岁还做技术? 有几个企业愿意养这样的老工程师?
                  总之,电子元器件的品类太多了,即使是生产厂投资不大的,我国也缺乏技术积累,没有办法很快赶上去。关键是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很多时候,人才靠钱来挖都是挖不到的。


                10楼2018-04-21 12:01
                回复
                  下面是我自己写的:
                    人人都听说过摩尔定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有一段时间,人们说摩尔定律失效了,英特尔自己都做不到了,也有人说实际上IC行业发展比摩尔定律更快了。不论如何,全球半导体企业一直投入巨资研究新的制程工艺,其标志就是集成的半导体元件的线宽。每一次制程工艺的进步,都带来更小的线宽,更小的功耗,更高的工作频率,能够集成更多的元件,有更强的性能。


                  12楼2018-04-21 12:02
                  回复
                     晶圆(Wafer):晶圆是圆柱形的单晶硅切割成的圆形硅薄片, 所有的IC都是在晶圆上加工而成的,然后经过切割和封装,测试,就是芯片成品。 显然,晶圆越大,能在晶圆上制造的IC就越多,成本就越低。所以在半导体行业发展的近几十年里,晶圆的尺寸不断加大,从4英寸,6英寸,8英寸发展到现在的主流12英寸,未来会有更大的晶圆。 原理上讲,用多少纳米线宽的制程工艺和晶圆的尺寸没有必然的联系, 7纳米也可以用4英寸晶圆, 但实际上IC工厂通常会采用那个时代最大的晶圆来降低成本。


                    14楼2018-04-21 12:02
                    回复
                       投资和行业:摩尔定律只告诉你了IC工艺如何进步,但没告诉你建造IC工厂的投资如何增长。实际上每一代制程工艺的进步,新建工厂所需投资都大幅度增长。从70年代的几千万美元,到几亿美元,十几亿美元,几十亿美元,上百亿美元,而最近三星,英特尔和台积电投资的7纳米生产厂,投资额都已经超过二百亿美元。这种天价的建设成本带来两种后果:第一,是小国或者新进入IC行业的国家,已经没有经济实力追求最先进的制程工艺了。台湾和韩国都是举政府之力全力支持,并且从几十年前IC工厂所需投资还没那么大的时候就进入行业,经过以厂养厂的良性循环,利用旧工厂的高利润才能撑得起对新厂房的投入。而投入稍微不足,便一步落后步步落后,如今欧洲和日本的IC企业都已经无力再追寻最先进的制程工艺了。全世界最先进的IC制程工艺只掌握在三家公司手中:三星,台积电,英特尔。而目前唯一有可能赶上来的,就是中国。第二个后果,就是如此高价的厂房,靠自家的产品一般都无法填满产能,带来的后果就是自家产品的成本飙升。为了填满产能,摊平成本,所有掌握最先进工艺的厂家都必须为其它公司代工。这就导致了IC行业分化为没有工厂只有设计和市场部门的FABLESS企业,和为其它企业代工生产的FAB公司。台积电是只有代工,没有自己品牌IC产品的。三星和英特尔都有自己品牌的IC产品,但也为其它企业代工。世界上也有一些IC企业,在特定的行业里市场占有率高,而IC工厂的制程工艺并不高,成本也不高,这些企业是不用给别家代工的,自己生产自己设计的IC就够。


                      15楼2018-04-21 12:03
                      回复
                         中国的IC行业水平:
                          这里就是重点中的重点了。中国的经济实力是在最近十年左右才爆发性增长的。由于IC FAB工厂所需投资额巨大,十几年前中国实际上没有多少钱投入,水平落后是必然的。再加上科研体制的问题,早期有一帮公司靠打磨进口芯片冒充自己的产品,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汉芯”,以至于网上一有新闻说中国什么芯片获得突破,立即有人蹦出来说:是打磨掉人家的标打上自己的标的吧? 这种情况直到近些年才有所改观。


                        17楼2018-04-21 12:03
                        回复
                           首先看IC制造FAB企业的水平:中国目前(2018年初)最先进的IC制程工艺是中芯国际和厦门联芯的28纳米制程。厦门联芯的28纳米良品率已经超过95%,而中芯国际的28纳米良品率还不高,实际上对这一工艺还没完全搞利索。而中芯国际已经把14纳米制程作为研发重点,争取在2019年底之前量产。另外台积电在南京投资的16纳米工厂,目标是2018年底量产。
                            那么世界最先进水平呢?上周刚刚爆出的消息,三星的7纳米制程刚刚量产成功,而且是应用了ASML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完成的。而台积电没有使用EUV光刻机的7纳米工艺要到今年底才能量产,英特尔会更晚些。使用EUV光刻机未来可升级到更先进的5纳米制程。


                          18楼2018-04-21 12:04
                          回复
                              这样看来,中国的IC制程技术比世界最先进水平落后两代以上,时间上落后三年多(台积电和三星的14/16纳米制程工艺都是在2015年开始量产的)。这实际上就是美国对中国大陆IC制造设备的禁运目标。IC制造设备种类非常多,价格都非常昂贵,其中最重要的是光刻机。光刻机的生产厂家并不多,在28纳米以上线宽的时代,日本的佳能和尼康都能制造(对,就是造单反相机的那个佳能和尼康),但是IC制程工艺进步到十几纳米以下时,佳能和尼康就落后了,基本退出了光刻机市场。目前,世界上唯一的光刻机厂家就剩下ASML。ASML是荷兰飞利浦公司的半导体部门拆分出来的独立公司(飞利浦半导体部门拆分出的另一家公司是NXP恩智浦,最近美国高通公司要收购NXP,需要得到中国政府的批准,赶上美帝对中兴禁运,那么,就拭目以待吧)。ASML的主要股东是飞利浦,但三星,台积电和英特尔都占有股份。去年底, ASML的中国区销售总监对媒体说, ASML最先进的EUV光刻机对中国没有禁运。 但是美国政府又的确有禁运的指示。 那么,到底禁运不禁运? 这个问题得这么看: ASML每年光刻机的产量只有不多的几十台,每台卖一亿多美元,只能优先供应它的主要股东,对,就那三个最先进的IC厂家:三星,台积电,英特尔。中国企业如果订货得排在后面等,交货期将近两年,交货后生产线调试,工艺调整还要一年左右,加到一起,从下订单到量产要至少三年。这样通过正常的商业逻辑和流程,就能达到美国政府制定的,让中国落后于最先进IC工艺至少三年的目标。那美国政府何必要蹦出来说禁运呢?


                            19楼2018-04-21 12:04
                            回复
                               但是在这里必须说明,中国IC制程落后的最主要原因,并不是买不到光刻机,或者是光刻机到货太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没有足够的人才和技术!!现状就是,即使把所有最先进的生产设备都马上交给中国IC制造企业,中国IC企业在三年内也没有能力量产最先进的IC制程。事实上中芯国际目前就有14纳米制程的全套设备,而他们的28纳米制程都没整利索。再说一遍:最大的瓶颈在于缺乏技术和人才!!


                              20楼2018-04-21 12:04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