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阿学

(上图来源:网络 经后期修改)
在电吉他系统里面,对音色影响的环节非常多,有些属于专业领域,一般用户是不能自己掌控的,例如电吉他的木材和工艺,放大器的设计、构造和制作品质等等;有些则可以通过专业的修改和维护来改变音色,例如更换品丝、改吉他电路、改音箱电路等等;还有一些,是用户自己可以轻轻松松实现的,这里我大概列出几种方法:
1、换吉他弦。大家经常做的一件事,这里就不必多说了,不同的材质和粗细,都决定了电吉他音色的品质和取向。

2、 换吉他信号线。近几年大家应该都补上了这个常识,吉他信号线对音色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只是不一定人人都愿意或者有条件专门去挑选一条适合自己的线。一般而言,大家认为贵的都是好的,越贵的线就越能还原吉他本身的音色,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在本文再分析一下线的作用和好坏:
a、吉他线的作用是传递信号,但世界上没有一根线可以把电吉他输出信号原原本本的传导到吉他放大器,中间必定会有某些频段的衰减,或是一些相位上的轻微偏差,这就导致了所谓的“音染”,所以大家听不同的线,有些高频少了,有些低频不够,有些清晰,有些浑浊。
b、判断吉他线的好坏,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绝对的,凡是让声音开阔,触感非常灵敏,清晰、有弹性的,都是好线,通常具有这些特质的线价钱都会比较高。第二个就是个人审美或者使用需要,这个当然不是绝对的,例如有些人只是在家里自娱自乐,他们喜欢高中低频都比较平衡的,整体丰满的线材;有些经常演出的乐手,则不需要低频太多,而要求中高频比较突出的。也就是说,我们选线,应该以声音开阔,触感灵敏为基础,再选择各频段的响应。
c、关于上述绝对好坏的一些解释:为什么说声音开阔,触感灵敏,清晰、有弹性的线就是绝对的好?其实在Hi-Fi和录音领域,大致会有两个派别,一是高保真的,极力要求还原度高,不允许相移和失真,但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种声音理性而且不耐听。二是取悦听觉的,这类有时被简单的描述为复古,泛音丰富,略带失真(非失真效果器的失真),久听不觉得累。在西方世界,一般都会以取悦人耳作为乐器领域的一个绝对标准,旁证就是:越是泛音丰富,声场开阔,触感灵敏,清晰、有弹性的乐器,越卖得贵。
另外还有部分用户会把好线描述为“像加了boost”。实际上boost类的效果器,作用有二,一是提升音量,或整体,或中高频段;二是增加声音的宽度,这个宽度,本质就是泛音的增加。把线描述为加boost,其实就是线增加了泛音成分。
d、有些信号线会有方向性,即信号的指导方向,这种线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屏蔽层的接法,接反了底噪会大一些,音色不会变;另一种是信号的指向,接反了音色会不一样,也可以理解为接反了音色会差一些。

3、换单块连接线。选择这类线的原理虽然跟吉他信号线是一样的,但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a、单块线比较短,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低阻传输(很多效果器都自带buffer),所以对线本身的电容要求并不会太高,只要线材够柔软,你的选择其实可以很多,包括一些非吉他专用的屏蔽线。
b、要留意自己所有的单块线是否具有某种特殊的倾向性,例如输入Fuzz或者过载类的线削减了低频而只强调高频的话,就等于在效果器前面加了个高通滤波器,导致不能完全发挥效果器的特性。我发现很多人都不会留意到这种倾向性,音色不理想也不会想到这个环节可能有问题。
c、线与插头、插头与插座之间的连接多了,尽量选择好一点的品牌,插头的材质与精度也是音色好坏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免焊型的连接线要保证制作严谨精密。

4、效果器到音箱的连接线,可能会比较长,但大部分情况效果器都是低阻输出,所以对线的要求并没有上述第2点的吉他信号线那么高,原理也基本相同。
5、换喇叭线。从放大器的喇叭输出端,到喇叭之间的连接线,称为喇叭线,需要大电流的导线,也就是较粗的线,绝不能用吉他信号线代替。喇叭线也会有上述信号线的特性,有绝对品质,同时也有音色取向(个人品位或使用需要)。喇叭线对音色的影响也可以非常大,大多数玩家可能还未能体会得到。另外喇叭线要求自身低电阻,以尽量避免消耗功率,但传说以前有乐手专门用超长的喇叭线,作衰减器用。

6、换前级管。几乎所有的电子管放大器的管子都安装在金属底盘的外部,目的一是易于散热,二是便于更换。到目前为止,很多用户还是认为放大器原配的管子是最好的,或者是最般配的,其实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绝大多数批量生产的放大器都只是配普通品质的电子管,打上各种logo也无补于事。
现在生产的电子管品质都很不稳定,需要专门的程序进行筛选,这就有了选管公司的出现,例如比较常见的GT,TAD,Ruby等等,有些放大器厂家也会自己选管。因为选管的项目和标准会有很大的差异,于是造成同一型号的管子个体差异巨大的结果,因而给放大器配管子变得相当复杂,同时也非常好玩,尝试不同的管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音色体验和玩法。
前级管不容易老化,如果等它老化再更换,有可能会等上二三十年。但我的经验是,未等管子老化,它大多就会因为震动或者使用不当而损坏。所以,只要你在玩电子管放大器,就必须多备一些管子,以备不时之需,更重要的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音色。

7、换后级管。相对于前级管,后级更易老化或者损坏,尤其是那些号称Class A的,长时间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的。不同的后级管,对音色的贡献也是非常不一样的。好的管子,与好的线材,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声场开阔的,灵敏,清晰等等。
换后级管的注意事项会比换前级管稍多一些,例如要整套换,因为推挽式的后级都要求管子配对,最好还调整一下偏压;对于自偏压工作的后级,配对的要求更严格,不过就无需调偏压。

8、换电源线。这一点之所以放在后面,不是因为电源线的影响最小,只是因为一般人最后才会,甚至不会注意到电源线。以下是我对电源线的一些分析和经验:
电吉他系统工作能量的源泉,推动喇叭的能量,都来自电源,这一切都要经过电源线来获得。现在问题来了,我们屋子里的电线都非常普通,一点都不发烧(不够“好”),接机的电源线再发烧又有什么用?我的答案或者会给你当头一棒,那就是前面所讲的“音染”!所有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获得好听的“音染”。吉他信号线,喇叭线,我们很清楚,不是还原能力,而是好不好听,电源线也一样,它从接上电源插座那一端开始,就加入了自己的调味料。所以我希望大家先把“还原”这个词收起来,起码在电吉他系统里面,是不应该还原的。

借用Trainwreck的Ken Fischer的话:想要比电吉他自身更多的谐波,得由放大器产生。也就是说,获得悦耳的谐波,是我们提升系统的重要方向。
以上的八点,只要选择得当,都能有效地产生更多好听的谐波,也就是泛音,让声音听起来更丰富,更有表现力,同时也可以选择性的突出你想表达的东西。
9、换喇叭。早在上世纪50年代,Leo Fender就玩着喇叭的游戏,不同的型号会设计不同的箱体和喇叭,到60年代,甚至会用极接近的放大器电路,搭配不同的喇叭组合,而形成截然不同的音箱型号,还有Marshall最初抄袭Fender的tweed Bassman,用了412的封背箱体,与Bassman的410 combo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喇叭在电吉他系统里面的地位非同一般。在箱体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装卸,就有可能大幅度提升整套系统的水平。不过要留意的几点就是,尺寸、阻抗、额定功率,以及是否已经煲开。


(上图来源:网络 经后期修改)
在电吉他系统里面,对音色影响的环节非常多,有些属于专业领域,一般用户是不能自己掌控的,例如电吉他的木材和工艺,放大器的设计、构造和制作品质等等;有些则可以通过专业的修改和维护来改变音色,例如更换品丝、改吉他电路、改音箱电路等等;还有一些,是用户自己可以轻轻松松实现的,这里我大概列出几种方法:
1、换吉他弦。大家经常做的一件事,这里就不必多说了,不同的材质和粗细,都决定了电吉他音色的品质和取向。

2、 换吉他信号线。近几年大家应该都补上了这个常识,吉他信号线对音色影响可以说是巨大的,只是不一定人人都愿意或者有条件专门去挑选一条适合自己的线。一般而言,大家认为贵的都是好的,越贵的线就越能还原吉他本身的音色,因此我觉得有必要在本文再分析一下线的作用和好坏:
a、吉他线的作用是传递信号,但世界上没有一根线可以把电吉他输出信号原原本本的传导到吉他放大器,中间必定会有某些频段的衰减,或是一些相位上的轻微偏差,这就导致了所谓的“音染”,所以大家听不同的线,有些高频少了,有些低频不够,有些清晰,有些浑浊。
b、判断吉他线的好坏,应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绝对的,凡是让声音开阔,触感非常灵敏,清晰、有弹性的,都是好线,通常具有这些特质的线价钱都会比较高。第二个就是个人审美或者使用需要,这个当然不是绝对的,例如有些人只是在家里自娱自乐,他们喜欢高中低频都比较平衡的,整体丰满的线材;有些经常演出的乐手,则不需要低频太多,而要求中高频比较突出的。也就是说,我们选线,应该以声音开阔,触感灵敏为基础,再选择各频段的响应。
c、关于上述绝对好坏的一些解释:为什么说声音开阔,触感灵敏,清晰、有弹性的线就是绝对的好?其实在Hi-Fi和录音领域,大致会有两个派别,一是高保真的,极力要求还原度高,不允许相移和失真,但大部分人都会觉得这种声音理性而且不耐听。二是取悦听觉的,这类有时被简单的描述为复古,泛音丰富,略带失真(非失真效果器的失真),久听不觉得累。在西方世界,一般都会以取悦人耳作为乐器领域的一个绝对标准,旁证就是:越是泛音丰富,声场开阔,触感灵敏,清晰、有弹性的乐器,越卖得贵。
另外还有部分用户会把好线描述为“像加了boost”。实际上boost类的效果器,作用有二,一是提升音量,或整体,或中高频段;二是增加声音的宽度,这个宽度,本质就是泛音的增加。把线描述为加boost,其实就是线增加了泛音成分。
d、有些信号线会有方向性,即信号的指导方向,这种线又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屏蔽层的接法,接反了底噪会大一些,音色不会变;另一种是信号的指向,接反了音色会不一样,也可以理解为接反了音色会差一些。

3、换单块连接线。选择这类线的原理虽然跟吉他信号线是一样的,但有必要注意以下几点:
a、单块线比较短,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低阻传输(很多效果器都自带buffer),所以对线本身的电容要求并不会太高,只要线材够柔软,你的选择其实可以很多,包括一些非吉他专用的屏蔽线。
b、要留意自己所有的单块线是否具有某种特殊的倾向性,例如输入Fuzz或者过载类的线削减了低频而只强调高频的话,就等于在效果器前面加了个高通滤波器,导致不能完全发挥效果器的特性。我发现很多人都不会留意到这种倾向性,音色不理想也不会想到这个环节可能有问题。
c、线与插头、插头与插座之间的连接多了,尽量选择好一点的品牌,插头的材质与精度也是音色好坏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点,免焊型的连接线要保证制作严谨精密。

4、效果器到音箱的连接线,可能会比较长,但大部分情况效果器都是低阻输出,所以对线的要求并没有上述第2点的吉他信号线那么高,原理也基本相同。
5、换喇叭线。从放大器的喇叭输出端,到喇叭之间的连接线,称为喇叭线,需要大电流的导线,也就是较粗的线,绝不能用吉他信号线代替。喇叭线也会有上述信号线的特性,有绝对品质,同时也有音色取向(个人品位或使用需要)。喇叭线对音色的影响也可以非常大,大多数玩家可能还未能体会得到。另外喇叭线要求自身低电阻,以尽量避免消耗功率,但传说以前有乐手专门用超长的喇叭线,作衰减器用。

6、换前级管。几乎所有的电子管放大器的管子都安装在金属底盘的外部,目的一是易于散热,二是便于更换。到目前为止,很多用户还是认为放大器原配的管子是最好的,或者是最般配的,其实这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绝大多数批量生产的放大器都只是配普通品质的电子管,打上各种logo也无补于事。
现在生产的电子管品质都很不稳定,需要专门的程序进行筛选,这就有了选管公司的出现,例如比较常见的GT,TAD,Ruby等等,有些放大器厂家也会自己选管。因为选管的项目和标准会有很大的差异,于是造成同一型号的管子个体差异巨大的结果,因而给放大器配管子变得相当复杂,同时也非常好玩,尝试不同的管子可能会得出不同的音色体验和玩法。
前级管不容易老化,如果等它老化再更换,有可能会等上二三十年。但我的经验是,未等管子老化,它大多就会因为震动或者使用不当而损坏。所以,只要你在玩电子管放大器,就必须多备一些管子,以备不时之需,更重要的是为了找到适合自己的音色。

7、换后级管。相对于前级管,后级更易老化或者损坏,尤其是那些号称Class A的,长时间满负荷甚至超负荷工作的。不同的后级管,对音色的贡献也是非常不一样的。好的管子,与好的线材,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声场开阔的,灵敏,清晰等等。
换后级管的注意事项会比换前级管稍多一些,例如要整套换,因为推挽式的后级都要求管子配对,最好还调整一下偏压;对于自偏压工作的后级,配对的要求更严格,不过就无需调偏压。

8、换电源线。这一点之所以放在后面,不是因为电源线的影响最小,只是因为一般人最后才会,甚至不会注意到电源线。以下是我对电源线的一些分析和经验:
电吉他系统工作能量的源泉,推动喇叭的能量,都来自电源,这一切都要经过电源线来获得。现在问题来了,我们屋子里的电线都非常普通,一点都不发烧(不够“好”),接机的电源线再发烧又有什么用?我的答案或者会给你当头一棒,那就是前面所讲的“音染”!所有一切的设计,都是为了获得好听的“音染”。吉他信号线,喇叭线,我们很清楚,不是还原能力,而是好不好听,电源线也一样,它从接上电源插座那一端开始,就加入了自己的调味料。所以我希望大家先把“还原”这个词收起来,起码在电吉他系统里面,是不应该还原的。

借用Trainwreck的Ken Fischer的话:想要比电吉他自身更多的谐波,得由放大器产生。也就是说,获得悦耳的谐波,是我们提升系统的重要方向。
以上的八点,只要选择得当,都能有效地产生更多好听的谐波,也就是泛音,让声音听起来更丰富,更有表现力,同时也可以选择性的突出你想表达的东西。
9、换喇叭。早在上世纪50年代,Leo Fender就玩着喇叭的游戏,不同的型号会设计不同的箱体和喇叭,到60年代,甚至会用极接近的放大器电路,搭配不同的喇叭组合,而形成截然不同的音箱型号,还有Marshall最初抄袭Fender的tweed Bassman,用了412的封背箱体,与Bassman的410 combo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见,喇叭在电吉他系统里面的地位非同一般。在箱体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装卸,就有可能大幅度提升整套系统的水平。不过要留意的几点就是,尺寸、阻抗、额定功率,以及是否已经煲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