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分析学吧 关注:1,311贴子:656
  • 1回复贴,共1

【核心概念】自我状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自我状态是沟通分析学派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如果一个治疗师或咨商员,无法去分析自己的自我状态或是案主的自我状态,大概就不能称他是沟通分析学派的治疗师或咨商员了。自我状态的定义是一种思想与感觉一致的系统,藉由一套相对应的行为模式呈现于外,这种思想与感觉所构成的内在系统是无法观察到的,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是自我状态的结构(structure),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ego state)
(2)成人自我状态(Adult ego state)
(3)儿童自我状态(Child ego state)
所以自我状态也可以称为PAC模式。
父母自我状态是指当我们还小的时候,父母亲会给予我们一些讯息和规范,纵使长大后,这些讯息仍然会像录音带般地播放,使我们依照这些规范来做事情,例如小时候父母常耳提面命地告诉我们一定要努力工作、努力学习,等长大了,父母也许不在我们身边,但似乎我们在内心里仍有一些声音告诉自己“要努力,不要偷懒”。
而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会对现实状况做一些判断,并且做出我们认为较佳的选择,当然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因为学习而愈来愈好,例如在过马路时,突然看到有一部车子失去控制朝自己冲过来,你便会自然地跳开,避开这危险。
儿童自我状态是指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有一个过去小孩的存在,他记录了小时候的思想、感觉和行动,即使我们长大了,仍会以过去经验的方式来反应,例如被老板要求重做一遍工作时,会不自觉地觉得很委曲,好像小时候被父亲拒绝般难受,只能默默地流泪,没想到应该和老板讨论一下哪些部分是不妥的、可以如何处理。
所以能运用各种不同的自我状态,并且在各种不同情境中适当地转换,便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举例:在不同的自我状态间转换
简小姐在壅塞的马路上开车,她注意着周围汽车的速度,也很小心地看着交通号志,她正根据此时此地发生的状况来开车,所以说是在成人自我状态里。
忽然一个人从外线道切过来想超车,两辆车子太近了,几乎擦撞,简小姐吓了一跳,瞥了后照镜一眼,见后车还有一段距离,赶紧轻踩煞车。对眼前的危险来说,她的害怕是适当的反应,帮助她在电光火石之间避开可能发生的车祸,她仍然保持在成人自我状态里。
待那辆车子逐渐驶远,简小姐颇不以为然地撇着嘴摇头,转头对同伴说:“这种驾驶根本就该吊销驾照。”这时她转到父母自我状态中了。当她小的时候,坐在爸爸旁看他开车,父亲对其他驾驶不以为然时,就是这样子撇着嘴摇头说话的。
不久她到达公司,看看表发现已经错过和老板约好谈一件要事的时间,她的心往下沉,感到一阵恐慌。此时她又转到儿童自我状态里。小时候上学迟到最怕的就是老师严厉的处罚,这份恐慌的感觉是来自儿时经验,而不是根据现在成人的处境。除了这些想法和感觉,还会伴随相应的行为,就像当年那个迟到的小女孩一样,包括心跳加速、张大眼睛、用手捣着嘴,靠近点看,还会发现她在冒汗。
此时她并没有注意到自己是针对旧时的经验起反应,但如果问她:“现在的情形有没有唤起什么儿时的回忆?”她可能会想起小时在教室里受到处罚的景象,也可能这种痛苦的记忆被压抑得太深,而无法马上想起来,如果她愿意去探索这些被压抑下来的痛苦经验,可能要花更久的时间,甚至要藉由心理治疗才能想起来。
她马上对自己说:“等一等,我在怕什么?老板是个讲理的人,她会接受我因塞车而迟到,我也可以改用休息时间来和她谈。”她又回到成人自我状态,整个人放松了,手也放下,不再捣着嘴,脸上恢复了笑容。
自我状态的定义
伯恩对自我状态的定义是:一种前后一致的感受和经验模式,直接相关于前后一致的行为模式。(注二)
伯恩用字很讲究,我们现在要花点时间来探讨他的定义。
首先,他说自我状态包含了前后一致的感受和经验,比如简小姐发现自己要迟到了,她经验到儿时害怕被处罚的记忆,同时觉得恐慌,如果这时直接问她,就会知道她重新体验儿时记忆的同时,也感受到那时的情绪,所有这些儿时的经验和感受都属于简小姐的儿童自我状态。
接着伯恩说到每一种自我状态的行为也是前后一致的。如果我们观察简小姐一段时间,就会发现她在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时,各有不同的行为。在成人自我中会有一种,在父母自我中会有另一种,而在儿童自我中又有不同的一种,在某个自我状态下的行为是前后一致的,而三组行为之间彼此也有明显的差异。
比如她张大眼睛、冒汗、心跳加速时,就会用手遮住嘴,这一组行为代表她在儿童自我里。如果我们观察更久的话,还会看到她在儿童自我状态里的其他行为,比如她可能会把头歪到一边、摇晃双脚、说话时的音调拉高并颤抖。
我还可以分别列出她在成人自我和父母自我时的行为。
现在我们看伯恩的定义中所说的“直接相关”是什么意思。
他的意思是,当我有某个自我状态中的感受和经验时,也会表现出同一个自我状态中的行为。比如简小姐经验到童年迟到的记忆并觉得恐慌时,也会表现出儿童自我中的行为,这些行为和感受、经验是直接相关的,同时显示她正处于儿童自我之中。
自我状态模式的重点在于我们可以把行为、经验和感受合理地串连起来。如果你看到我表现出儿童自我中的行为,可以合理地推论我正体验到儿时的经历和感受。如果你看到我的行为改变,出现成人自我的动作,也可以推想我的经验和感受转到针对此时此地所发生的事。如果我表现出拷贝父母的行为举止时,你也可以预期我内心的感受和经验是从父母那儿拷贝来的。
自我状态和佛洛伊德的理论
自我状态模式把人格区分成三部分的方式。让我们联想到另一个很有名的模式,就是佛洛伊德所认为的——人有三个精神器官:超我、自我、本我。
这两个模式确实有点类似,乍看之下,父母自我就像是批判的超我,负责监督、指挥、纠正和威逼;而成人自我则类似了解现实状况的自我;儿童自我则好像本我一样,充满不受约束的本能和驱力。
这两个模式间的相似性并不奇怪,伯恩也曾接受佛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训练。有些批评者进一步认为伯恩的三种自我状态只是佛洛伊德三种精神器官的通俗说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在伯恩的早期著作中,已经清楚说明这两个模式的差别。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三种自我状态是从外显的行为观察来的。相反的,超我、自我、本我只是学理上的看法,你不光靠看到我做什么或听到我说什么,就判断我在“我的超我之中”。但是你可以藉着观察而知道我是否在“我的父母自我”之中。
其次,自我状态是指人格的一部分,而佛洛伊德的三种精神器官则是泛称。当我们说某个人在他的父母自我中时,并不是说他处于一般的父母状态,而是他重演自己父母的行为、感受和想法。当我们说某人在他的儿童自我里,也不是说他表现出幼稚的态度,而是他表现出自己儿时的行为,并伴随当时的感受和经验。
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儿童自我这三种状态,都各自包括了超我、自我、本我的影响。伯恩指出当某人处于其父母自我时,会表现出其父母的整个行为模式,包括压抑、说理及冲动。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也都各有压抑、说理和冲动的部分。
伯恩从佛洛伊德的模式所发展出的理论,是采纳了保罗•费登(Paul Federn)的看法,他认为自我状态是自我在不同时间所表现出的特定状态。伯恩根据可观察的行为进一步把自我状态分为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和儿童自我。
佛洛伊德的模式和自我状态模式根本是两回事,彼此也没有矛盾,它们只是描述人格的不同方法罢了。(注四)
自我状态是一种名称
你无法把自我状态放在眼前,也无法掂一掂它有多重,或是摸到它,它不是人体或大脑中某个部位的器官。
因为自我状态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它只是我们用来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名称,这个现象包括整套相关的感觉、想法和行为。同样的,所谓父母自我、成人自我、儿童自我,都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用来区分三套不同的感受—想法—行为的名称。
很多人在谈TA时,对自我状态的说法常常像是我们拥有的什么实体,你可能听过这些说法:“我的儿童自我想要找点乐子。”、“你有很强的成人自我。”
用这种方式会造成误解,很容易因此以为自我状态和人是分开的东西。其实绝非如此,并不是“我的儿童自我想要找点乐子”,而是我想要找点乐子,而我可能处于我的儿童自我状态之中;也不是“我有很强的成人自我”,而是我处理事情的能力很强,而这些能力通常和成人自我状态有关,比如评估现实状况和所用方法的可行性。
按功能划分的自我状态
CP:控制型父母自我
当我还是个小孩,父母有时会告诉我该做什么,控制我,要我听话,或是批评我,如“上床睡觉!”“不要在马路上跑来跑去!”“把鼻涕擦干净!”“你好聪明。你这个笨蛋。你好棒。你这个调皮鬼。你好乖;你不乖……”当我拷贝父母的这类行为时,我就是处于控制型父母自我(Controlling Parent)里(也有人称之为批评型父母自我)。
NP养育型父母自我:
有时候父母照顾我、关心我,例如,妈妈温柔地抱着我,爸爸在睡前念床边故事给我听,当我跌倒受伤的时候,他们会安慰我,把伤口包起来。当我表现出父母照顾我时的行为,我便处于照顾型父母自我(Nurturing Parent)里
A:成人自我
成人自我(Adult)并没有做进一步的区分,我们把一个人针对此时此地的所有状况,利用所有的资源而做的反应,都称为成人自我的行为
AC:顺从型儿童自我
当我还是个小孩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我都顺从父母或其他具有父母形象的人,我学到即使不喜欢邻居,也要对他们有礼貌,这样我才会好过些;抹鼻涕时,即使用袖子比较方便,我还是学着用手帕;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知道爸爸不喜欢我太吵,所以他在场的时候,我会比较安静;而妈妈喜欢看我笑,不喜欢我哭和生气的样子,所以和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即使我伤心得很想哭,或是生气得想对她大叫,通常还是以笑容来面对她。
现在我长大了,仍然常常重复这些小时候所决定的行为,以符合父母的期望,当我这么做的时候,我就是在儿童自我状态中的顺从型儿童自我(或译适应型儿童自我,Adapted Child)里。
小时候,我有时也会反抗父母加在我身上的这些规矩和期望。当爸爸转过身去,我会对隔壁的小女生扮鬼脸;四下无人的时候,我也偶尔用袖子抹鼻涕,只因为懒得用手帕;甚至有时我对于老是要在妈妈面前摆出笑脸感到很烦,就整天闹脾气给她看。
当我这么做时,就像是把父母的规矩丢到一边,不但没有顺从他们的期望,反而尽可能违背。
长大以后,我也可能以这种方式反抗,但自己却没有注意到这些行为是一种反抗。老板分派给我麻烦的工作时,我一直“没有时间”来完成它,事实上,我不可能没有时间,我和每个人同样一天有二十四小时,在告诉老板无法完成工作的时候,我可能隐约地觉得很爽,想着“看你能把我怎么办”,就像四岁时我怎么也不肯吃完饭,妈妈再怎么逼我也没有用。
当我对加在自己身上的规矩,以这种方式反抗的时候,虽然表现方式完全不同,但我仍然在顺从型儿童自我状态里。
有些早期的TA学者把这种反抗的表现看成另一种儿童自我状态,称为叛逆型儿童自我(Rebellious Child),现在还可能在有些书中看到这种分类。我们倾向于认为反抗仍然是顺从型儿童自我里的行为,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表现罢了。
FC:自由型儿童自我
有时,小时候的行为和父母的压力完全无关,这时我既没有顺从父母的期望,也没有反抗他们,只是单纯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比如我养的小老鼠死去的时候,我伤心而落泪;当妹妹推我一把,我生气地把她推回去;因为有趣,我花好几个小时看故事书、拼图,并不是要讨父母欢心,而是自己喜欢这么做。
长大以后,有时我的行为也像这种完全不受别人影响的状态,这时就是在自由型儿童自我(Free Child)里,也有人用自然型儿童自我(Natural Child)来称呼。

如果我想知道你正在使用哪一个自我状态的功能,必须根据你的行为来判断,所以这些功能上的分类也可以称为“对行为的描述”。


1楼2018-04-24 14:57回复
    写的好好!通俗易懂


    白银星玩家
    百度星玩家累积成长值为1,去领取
    活动截止:2100-01-01
    去徽章馆》
    IP属地:重庆2楼2018-11-25 16: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