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氏家园吧 关注:870贴子:6,521
  • 26回复贴,共1

故城县志明清代贾氏之《士、举、官、吏人名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故城县志明清朝贾氏之《士、举、官、吏表》:
(秩官表:元朝、天历年,贾德,任县丞。蓧县白衣见宦蹟。
1).贾三友,明嘉靖三十四年乙卯科举人。山东知县。
2)贾士彦,万历二十二年甲午科举人。有传。
3)贾会昌,崇祯七年丙子科武举人。
4)贾一元,顺天首科解元,顺治三年丙戌恩科举人,东阳知县有传。
5).贾鍾泗,顺治十七年庚子科武举人。
6.)贾国佐,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武进士,甲午武举人,官授都司,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武进士。
7)贾翼朝,康熙53年甲午科武举人。
8)贾元正,雍正二年甲辰科举人。
9)贾国辅,康熙五十九年庚子科武举人,千縂。
10)贾如玺雍正三年甲辰科进士,主事癸卯科举人有传。
11)贾延泰,雍正十年壬子科举人,候补中书有传。
12)贾錟,乾隆三十年乙酉科举人,己酉举人,官至内阁中书有传,乾隆五十二年丁未科进士。官至兵部主事。丁酉科举人。
13)贾天申,乾隆四十八年癸卯科举人。高邑训导。
14)贾汝愚,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举人,浑源署知州,候选训导。
15)贾臻,道光十二年壬辰科进士,庶吉士累官布政使署、安徽巡抚,辛卯举人有传。
16)贾任洙,道光十三年癸巳科武进士,官至卫守备。
17)贾敦煋,道光二十六年丙午科举人,延安署知府。
18)贾敦恮,咸丰八年戊午科举人。侯补知府。
一..恩贡名单:19)贾庚锡,训导。20)贾敦谦,復谕。
二..拔贡名单:12)贾锬,是科中式,己酉科,12)炎,丁酉科。
三..副贡名单:23)贾六奇,乙卯科。有传。
四..岁贡名单:24)贾鹏,25)贾梅,26)贾奎,27)贾士魁,28贾棠,29)贾朴,30)贾鍾山,31)贾念祖,32)贾坦修,33)贾锡畴,34)贾厚昌。
五..士进:例贡及其他名单:
35)贾枚,内阁中书、乡饮大宾。36)贾炳,中书、乡饮大宾。37)贾燦can,昌平训导。38)贾栐yong,39)贾志毅,俱主事。40)贾烱,评傅。41)贾际熙,42)贾绍彭,指挥。43)贾继序,州同。44)贾汝榵,主簿。45)贾汝敷fu,廵检。46)贾六仪,州判。47贾奉三,啟事。48)贾汝琛,知县。49)贾汝迈,运判。50)贾爰聲,理冏。51)贾親,从九。52)贾榖gu,知县。53)贾敦忭,花翎代州。知洲。54)贾敦怀,霍邱典史。55)贾助,县丞。56)贾麟福,理冏。57)贾朂xu,知县。58)贾劼jie,道库大吏。59)贾埸yi,孝蔚方正侯、补知县。武职:明朝:60)贾濬jun,广西都司都指挥。61)贾永寿,南昌镇標把縂。62)贾敦愙,河南光州違擊副将銜。
63)贾鍾元以孙棠贵赠广东监运使司。
64)贾泓以子棠贵赠广东监运使司。
65)贾润以子朴贵赠苏州粮道。
66)贾枚以子炳贵赠中书舍人。
67)贾琰以孙臻官布政使,赠通奉大夫。
68)贾汝愚以子臻官布政使,赠通奉大夫。
69)贾汝楫以孙敦忭官知府銜赠朝议大夫。
70)贾颖,以子敦忭官。知府銜化州知府赠朝议大夫,恩荫。
71)贾厚植,以祖臻荫光禄寺署正,保举。
72)贾敦慧,文生,侯选训导。


1楼2018-04-26 20:59回复
    贾炎,贾錟,贾掞,贾锬,不知是一人多名,或是另有其人,暂并为一人。


    2楼2018-04-28 08:45
    收起回复
      更正:59)贾埸,孝尉方正,侯补知县。


      3楼2018-04-28 14:38
      回复
        这些应该发到一块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4-30 01:19
        收起回复
          东阳知县与贾一元无关,另有其人,在此作更正。谢谢贾成文指正。


          5楼2018-05-27 08:42
          回复
            贾锬,贾炎,并非一人,本是兄弟二人,长兄为锬,次弟为炎,后人均混一谈,今特为更正。
            覃恩貤,封文林郎,内阁中书加一级,生于康熙五十年辛丑十二月十九日,卒于乾隆四十二年丁丑五月初七日,年六十有七,封儒人,生子二,长子锬乙酉举人,内阁中书,为玉峯后,娶鞏昌同知深州田自修之女,继娶国子监生秘象恒之女,次子炎乙酉选拔贡生,侯选布政司经历。娶武邑国子监生袁揖之女,生一女,适于候选主事德州封氏……。


            6楼2018-06-17 10:27
            回复(1)
              帮你补充一条:贾德是蓨县(景县)从教乡刘卿里人,生活在金末元初。贾士彦家族是元末明初从山东迁来,不是一家人。一般所说的故城贾氏就是贾士彦家族。


              IP属地:北京7楼2018-10-20 00:22
              回复(5)
                此贾德非彼贾德,我贾氏一世祖是明永乐二年迁至故城,二世祖贾德自然是明朝人,彼贾德是元朝人,当然不是同一人,只是同姓同名而已,但一笔写不出俩贾,又同是故城人。
                贾德:景州蓧县人,慷慨有远志,元末,河北乱,以除暴逆,保乡闾,为州将所知,由白衣署故城县丞设方略,穷根株,破机术。数月寇平,民赖以安。——载自《故城县志》
                师古曰:音‘條’。亦见水经注。淇水注。故城河北景县南,亦名亚夫城。又按《读史方舆纪要》卷 13载:“废蓨县,今州治,汉脩县,属信都国。”所谓“废蓨县”是因为“明初以州治蓨县升入” ,蓨县名自此遂永废。而清朝官修的《大清一统志》有“脩县故城”与“脩市故城” ——引自《衡水学院学报》的《景县古地名考》


                8楼2018-10-29 21:25
                回复(6)
                  ——“迳蓨县故城南”之蓨
                  清河过历口后稍东北即入今故城县赵鲁屯,东入德州、故城、景县交界的“琵琶湾”(德州称“枇杷”,故城称“皮婆”),略循大洋河。“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1]合口处应在南、北留智庙之西,此处一直是河渚共存,汉黄河、隋漳河、宋黄河都汇水于此。“又迳蓨县故城南,阻深堤高障,无复有水矣。”[2]表明在北魏时期此区仍是高岗洼地并存之地貌,到北宋再遭庆历黄河北流,河渎洼地淤积成沃野。皆因无大水灌注,明清运河决口仍钟于两个留智庙村以西地区。
                  “故蓨城俗名南蓨城,在观州蓨县南十二里,汉县。”[3]得知南蓨城在北蓨城南十二唐里(合5.5公里)。应劭《地理风俗记》:“蓨县东四十里,有安陵城,故县也。”[4]此安陵城是西汉时安县,“汉立安县,《旧地理书》但云:‘蓨县并失,安县理所’今县东七里,晋所置东安陵县城,即汉安县旧理也。”[5]应劭是东汉人,他举出的蓨县是在南蓨城,到汉安县(今窑厂店村)正是四十汉里(合14公里)。
                  根据上述两城的数据得知:今景县南十里铺、十三里铺、马庄村间应是“南蓨城”所在地,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四月封给清河纲王之子刘福之侯国,元康元年(前65年)因“坐首匿群盗”罪被杀而弃市。国除为县即称蓨县,因此侯国仅有《汉书·王子侯表》对其的记载,存在时间又短,后人一直不知道此地还有一个西汉蓨侯国的存在。国除为县后的蓨县治一直到延续到西晋。
                  西晋迁县治后南蓨城仍是渤海郡高氏望族的聚集地。一般认为高氏始迁祖为东汉勃海太守高洪,经东汉直到唐末仍有蓨县高氏入朝为官,隋唐间有蓨人高士达造反。估计高氏族人在北宋后期被北流黄河冲击而逃亡。西汉至北宋间南蓨城的存续期逾千年。
                  ——清河“又东北迳蓨国故城东”之北蓨城
                  此“蓨国故城”即“汉文帝封周亚夫为侯国,故世谓之北蓨城也。”[6]周亚夫封囯,享国不足20年即撤销,再为县时间也很短,屯氏张甲河时冲毁。此地一直到唐李泰编写《括地志》时即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到贞观十六年(642年)才有“南蓨城”的记载,南蓨城北十二里是属唐观州的蓨县,此蓨城应在汉宣帝本始四年(前70年)四月封给清河纲王之子刘福之侯国于南蓨城后,就有俗称的“北蓨城”,到《水经注》时才被记载下来。北蓨城系周亚夫侯国,即《水经注》的“蓨国故城”,在南蓨城北十二唐里,即为今景县城。


                  9楼2018-11-13 15:15
                  回复
                    故城历史沿革
                    故城县正式建置于元代。此前,唐虞三代属兖州地,春秋战国先后为晋、齐、燕、赵管辖。秦实行郡县制后,地属巨鹿郡厝县。西汉时,今县境分属东武城、东阳、复阳三县。东汉至南北朝,北部改属广川县。北齐,并入枣强。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分枣强县,在今故城镇取汉县名设东阳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东阳县为漳南县。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治所迁至今武城县漳南镇,改属贝州。宋至和元年(1054年),漳南县省入历亭县。元至元元年(1264年),在原漳南故城始置故城县。后几经废置,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复置故城县。元代故城县属直隶中书省河间路。明清两代属直隶河间府。此后自1945年始,将县城迁至今郑口镇。1958年故城、景县、吴桥3县合并称吴桥县。1961年恢复故城县建置。1964年以卫运河为界,将山东省武城县河西地区划归故城县,故城县河东村划归武城县。1989年县境辖3个镇,20个乡,538个行政村,92781户,40.15万人,为衡水地区较大县份之一。


                    10楼2018-11-16 18:50
                    回复
                      沿革(故城县志)
                      邑虽壤地偏小,历代必有分、更,或易世,以命名,或附州而隶郡,欲昭示来穓,务须参考从前,岂以时异势迁遂勿由?今遡古志沿革,甘陵为故城别名,河间景州属邑也。东连青、济,前临卫水,北濒渤海,直抵天津潞河,本旧蓧县膏池地,隋隶清河郡历亭县。唐贞观五年置故城县,属甘陵郡。五代、晋改隶瀛州,宋初仍旧,天历间隶贝州,金明昌五年,县废,为上故城镇,其地省入恩州历亭县,元初复为故城县,隶恩州,至元初又省为故城镇,二十三年复置县,改属景州,隶河间府。清朝因之。


                      11楼2018-11-17 08:44
                      回复
                        沈阳市苏家屯区营盘贾姓帮忙查一下祖宗在那里。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21-12-31 01:15
                        回复
                          哪里还能查到贾濬的其他资料?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4-04-26 0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