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吧 关注:21,820贴子:729,345
  • 12回复贴,共1

中国民族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中国民族史(1)——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一)传说时代—公元前221年
(时间相当于传说时代至夏、商、周、春秋、战国) 9(二)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1年
(相当于秦朝至汉朝) 13(三)公元220年—581年,共361年(时间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16(四)公元581年—907年,共326年(时间相当于隋唐) 19(五)公元907年—1206年,约299年
(时间相当于五代十国、辽、宋、夏、金)22(六)公元1206年—1840年,共634年
(时间相当于元、明、清前期) 26
(七)公元1840—1949年(时间相当于清朝后期、民国) 29
第一章 华夏的三支主要来源:夏人、商人、周人 31第一节 夏商周三族的起源与兴起 31
第二节 夏商周三族的融合与民族雏形的出现 38
中国民族史(2)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49第一节民族矛盾激化与诸夏攘夷争霸 49第二节 七雄兼并与诸夏大认同 55第三节华夷五方格局的形成 61中国民族史(3)——东夷 74第一节东夷 75中国民族史(4)——南蛮 83中国民族史(5)——西戎 99中国民族史(6)——北狄 114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南北各民族的融合 142第一章 汉民族的形成 142第一节 统一的民族基本特征的形成与发展 142第二节 统一多民族中国主体民族特征的形成 149中国民族史(7)——夫余、乌桓与挹娄 154第一节夫余与高句骊 154第二节 乌桓 167第三节 挹娄 179中国民族史(8)——鲜卑 192第一节鲜卑族源分布及社会状况 192第二节东部鲜卑的兴起及建国 198第三节拓跋鲜卑的兴起及建国 208第四节西部鲜卑 220第五节吐谷浑 227中国民族史(9)——匈奴 242第一节 匈奴的来源与兴起 243第二节 匈奴的鼎盛及衰落 245第三节 匈奴国家的分裂和衰亡 250第四节 4至5世纪的匈奴 257第五节 匈奴的经济和文化 264中国民族史(10)——西域诸族 278中国民族史(11)——柔然 296中国民族史(12)——氐族 312中国民族史(13)——羌 324中国民族史(14)——百越 355中国民族史(15)——突厥 371第一节 突厥的兴起与分裂 371第二节 东突厥 378第三节 西突厥 387第四节 后突厥 394中国民族史(16)——回纥 408第一节 回纥的起源与兴起 409第二节 回纥的社会经济与文化 412第三节 回纥与汉族的关系 415第四节 回纥的迁徙 418中国民族史(17)——南诏 423第一节 南诏的起源和建国 424第二节 南诏的经济与文化 434第三节 南诏与唐朝的关系 445中国民族史(18)——莫徭、俚僚与诸蛮 461第一节 莫徭与东谢、西赵、牂牁诸蛮 461第二节 俚、僚等族 464第三节 乌蛮、白蛮等族 467中国民族史(19)——渤海、室韦与库莫奚 476第一节 靺鞨族的来源与变化 476第二节 粟末靺鞨及渤海 482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8-04-27 09:56回复
    第三节 室韦和库莫奚 490中国民族史(20)——契丹 508
    第一节 契丹的起源和早期历史 509第二节 契丹国的建立及其政治与经济 516第三节 契丹人与汉人、党项人的关系 524第四节 臣属于契丹的各民族 531第五节 辽亡与哈喇契丹 536中国民族史(21)——女真 560第一节 女真与大金国 560第二节 猛安谋克组织 568第三节 “勃极烈”的废除与封建化 573第四节 女真与汉、党项等民族的关系 580第五节 金朝的灭亡与女真人的变迁 591中国民族史(22)——党项 614第一节 党项族的兴起 614第二节 西夏建国和经济文化 620第三节 西夏之亡与党项人的去向 628中国民族史(23)——沙陀 636第一节 沙陀的起源、内迁及与唐朝的关系 636第二节 沙陀族建立的四个政权 641
    中国民族史(24)——白蛮与僮苗瑶各民族 657第一节 白蛮与大理国 657第二节 僮、苗、瑶等民族的出现及其发展 667中国民族史(25)——回回民族的形成和发展 678
    中国民族史(1)——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作者 王钟翰
    一、中国民族史的分期
    中国民族史的分期,应该有一个能够反映中国各民族产生、发展、兴旺、衰落或消失的客观规律的研究方法。这个方法将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民族产生到消失总过程一般的客观规律,从而达到对中国民族史的发展有一个比较科学的认识。   把中国各民族的历史作为专史进行研究和论述,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的《史记》已经有了精辟的著述,如《大宛列传》、嚷匈奴列传人《南越尉伦列传》、 《西南夷列传》等。此后班固的《汉书》和许多王朝史都仿效《史记》的体例和写法,撰有各个朝代一些重要民族的专史(传)。它们的特点是,把主要民族一个一 个地单独地写出来,而没有把所有民族从总的方面去概括和论述。因此,尽管它们对某些单个的民族的论述比较系统而深入,有不少精辟的见解,成果甚丰,但由于 他们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从民族总体的大角度来看,它们的视角比较狭窄,缺少对民族发展受当时社会和国家总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的论述,缺少对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状况的论述,缺少对民族之间相互关系对备民族发展所产生重大作用的论述,就是说,缺少从宏观上把握住所有民族 的总体的论述。  对民族从宏观的角度作大视角的总体研究,是近代才开始的。最为著名的有梁启超、王桐龄、林惠祥等先生。
    梁启超先生 的两篇鸿文《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①和《历史上中国民族之观察》,②是他研究中国民族史的代表作。梁先生研究的问题涉及面甚广,他的主要观点是:以汉族 与别的民族的“混合”与“伺化”为中心展开论证。他认为,汉族(他说的“汉族”应是“中华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实为多数民族混合而成”③。他认为,在 “先秦以前,中国本土除华族以外,还有八族,即苗族、蛮族、蜀族、巴族、氏族、徐淮族、吴越族、百濮族。最后,除苗、濮二族外,其余六族皆已同化于中华民 族(即汉族)”④。再一个主要论点,就是汉族同化力强及其原因。梁先生研究的最可贵之处,是把中国民族作为一个整体,有综合、有分析地从先秦到民国进行历 史的研究,其中一些论点和作用的根据均很有见地。其主要缺陷是,以汉族对少数民族的“同化”为中心为立论的基础。这当然是历史的局限所致。  王 桐龄先生的《中国民族史》对民族间的通婚、各民族王朝王室和高官显贵的民族出身、民族之间互相更名、改姓等问题研究得比较深入,资料十分丰富,极有价值。 他对中国民族史的分期的主要论点是,共分8期:第1期是“汉族胚胎时代”,主要论述“汉族内部之融合”;第2期是“汉族蜕化时代”,主要论述“东夷、西 戎、南蛮、北狄血统之加入”;第3期为“汉族休养时代”;第4期为“汉族第二次蜕化时代”,主要论述“匈奴、乌桓、鲜卑、氏、羌血统之加入”;第5期为“ 汉族第二次休养时代”,主要论述“高丽、百济、突厥、铁勒、回纥、沙陀、党项、吐蕃、奚,契丹血统之加入”;第6期为“汉族第三次蜕化时代”,主要论述契 丹、女真、蒙古及西域诸国血统之加入”;第7期为“汉族第三次休养时代”;第8期为“汉族第四次蜕化时代”,主要论述”满族、西藏血统之加入”。①他所说 的“蜕化”,是说一个民族“常能吸收外来血统,销纳于吾族团体之中,使之融合无问……造成庞大无伦之中国者,曰唯善蜕化之故”,意即民族同化,王先生这种 观点,仍然是以汉族为中心,以汉族同化其它民族为民族史分期的标准,是不言而喻的。  林惠祥先生的《中国民族史》,观点鲜明、资料丰富,很有见 解。他的“分期标准”是,以华夏系为主干,依次加入其它诸系,逐渐扩大主干的内容,此主干永远保存其名称与文化,与之混合的诸系则依次失去其名称与文化, 归于消失,至少亦减少其人口。据此得出结论:“民族史上之分期实可以备民族之每一次接触混合而至同化为一期。中国之民族既以华夏系为主干,其同化皆系消融 于华夏系,故每一期之终亦即华夏系之扩大。准此以论,中国民族史之分期可分为:(1)秦以前,(2)汉至南北朝亡,(3)隋至元亡,(4)明至民国”②。 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以华夏族同化少数民族的结果划分阶段来分期的。  这些前辈,对于中国民族史的研究,有很多开创性的见解,很多好的方法,给后 人留下了丰富的宝贵遗产和发人深思的启迪。但是,由于历史的、时代的局限,他们未能摆脱开以汉族同化其它民族作为标准和王朝体系的束缚。对此,我们第一既 不能苟同又不能苛求于前人,不能对他们要求过高、过严;第二要在继承他们业绩的基础上,扬弃他们的缺陷,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更加科学的认识历史的 新路子。  这条新路子,就是要创立一个认识和表达符合中国各民族产生、发展、兴衰或消失规律的方法体系。这个体系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民族观,要突破汉族“中心”论和王朝体系的束缚。   我们研究中国民族史,是在宏观上从民族的角度、以民族为基本单元来进行的。既包含汉族,又包含众多的少数民族,汉族是中国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民族,它的 生产力水平最高,政治、经济、文化都比少数民族先进,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居于统治民族的地位,它的发展、兴衰,它的方针、措施,对少数民族的发展、兴衰产生 着重大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时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一方面,写中国民族史必须把汉族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放进去,并置于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要写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就应把少数民族既作为中华民族总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写,同时,还要着重撰写每一个民族自身发展的历史及其与诸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何处理好王朝史与民族史的关系,是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一个多年来耐人思考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历代王朝都对每一个民族的产生、发展、兴衰乃至一些民 族的消失,产生过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有时是重大的影响,如秦、汉王朝对华夏/汉族的影响,汉朝对匈奴、百越的影响,元朝、清朝对汉族的影响等;另一方 面,备民族的活动又对王朝发挥着重要影响,如汉族之于秦、汉,鲜卑之于北魏,蒙古之于元朝,满族之于清朝,皆是显例。所以,在研究和撰述民族史中,必须将 民族史与王朝史紧密结合起来。然而,民族史与王朝史是两个独立的体系。写中国民族史,不能把民族史置于王朝史中作为王朝史的一个部分(中国通史是可以这样 作的),而是应把民族史作为独立的一个系统去写,同时,要把它与王朝史紧密联系起来,去研究和撰写彼此之间的关系和影响。  王朝,是一个政权, 一个政治实体,一个阶级斗争的工具。它的产生、发展、兴衰和消失,受到它所代表的生产力和所奉行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民族,是一个 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个社会群体。他的产生、发展、兴衰或消失,虽然同时受到他的社会生产力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然而他本身井非像政 权那样是具有政治、军事实力的机器,他的重大行动是要通过政权来体现的,而且,他还有超越这些因素的重要因素,诸如共同的心理所形成的民族凝聚力、共同的 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等。这些因素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始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王朝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民族的发展,也有他自身的规 律;尽管它们在某些方面有相同之处,但他们自身的发展规律是起决定作用的。因之,我们应该把民族史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来加以研究和撰写;同时,也不要忘记 它与王朝史的密切关系。所以,在写法上,可以把王朝作为背景,将王朝影响民族发展的重大政策和重大事件放进去;同时,也可以把王朝当作历史纪年的一个参考 坐标加以参照。  根据以上观点,我们把中国民族史划分为以下七个时期。  1.传说时代一公元前221年,第一编、第二编(时间相当于传说时代至夏、商、周、春秋、战国);  2.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共441年,第三编(时间相当于秦朝至汉朝);  3.公元220年—581年,共361年,第四编(时间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4.公元581年—907年,共326年,第五编(时间相当于隋唐);  5.公元907年—1206年,共299年,第六编(时间相当于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6.公元1206年—1840年,共634年,第七编(时间相当于元、明及清朝前期)。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8-04-27 09:57
    回复
      蛮族是指汉族之外的南方所有民族吧


      IP属地:广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4-27 11:27
      收起回复
        以后麻烦认真一点,自己概阔文章里面的精华就行了,复制一大幅,看到头都痛。


        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8-04-28 13: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