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鱼食性朴丽鱼族慈鲷演化出了奇特的进食方式,它们不是去捕猎小维朴,而是压迫孵卵雌鱼,迫使它们吐出自己的孩子。这些嗜幼者是通过强行包裹住含卵雌鱼的吻部来获取食物的。

虽然对我们而言,吃小孩这种事简直丧心病狂,但在朴丽鱼族慈鲷的湖泊辐射演化中,这只是寻常。噬幼者还存在于爱德华湖、基伍湖、乔治湖和马拉维湖,至少后者中的噬幼者肯定是在维多利亚湖之外独立演化的。虽然所处湖泊不同,但是这些系统发育不相关的噬幼者之间的解剖结构相似度高得惊人。

在格林伍德最后一次对维多利亚湖朴丽鱼族慈鲷的修订里,他把从解剖学角度衍生出来的噬幼者分到了复活属 Lipochromis 中。他这样定义该属:唇厚,可扩大并可伸出的嘴,牙齿小,并深嵌于口腔黏膜(通常解剖才可见)。身体深度范围在标准长度的 24~47% 之间。下颌长度介于头长的 38~56% 之间。下颌要么近乎方形,有圆角;要么舟形,前端迅速收窄,使其外轮廓显得比较尖。上颌后端胀大,嘴闭合时仍可见。外齿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齿冠尖向前或者侧向倾斜(维朴的一个特性);另一种要么垂直,要么明显向后弯曲。内齿有一到两排,大尺寸鱼中主要是单尖齿(大于 100 mm 标准长度)。与其他谱系的同尺寸鱼的牙齿相比,Lipochromis 谱系的更短。此外,外齿排的牙齿更少,前上颌骨的后三分之一没有牙齿,即使有,其间隔也很宽。

格林伍德观察了鱼缸里饲养的微齿朴丽鱼,行为模式表明它可能是包住含卵雌鱼的吻部。威廉观察到鱼缸里饲养的浅灰朴丽鱼组的未描述物种,攻击并追逐其他维朴物种的含卵雌鱼。当受到压力时,大多数雌鱼吐出一部分卵、苗,然后立即被嗜幼者吃掉。只要雌鱼嘴里还有卵或者幼鱼,那么嗜幼者就会继续骚扰雌鱼。当雌鱼精疲力竭之后,嗜幼者会用嘴裹住雌鱼的吻部,吸出剩下的卵、苗。威廉认为,裹吻可能源于鱼食性祖先的战斗行为(猎食雌鱼仍在守护着的、已被吐出的幼鱼)的改良。

观察到裹吻实际上是很有趣的,这一行为本是基于对嗜幼者解剖的假设,然而它确实存在。然而,这种行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难以从这些观察结果中得出结论。在自然界,一条雌鱼见到嗜幼者,会尽己所能逃离,或者至少,在受到攻击后。因此,嗜幼者实在不太可能有机会去耗尽雌鱼的体力从而下口,更可能的情况是嗜幼者突袭,或者在正面交锋中裹住雌鱼的吻部。考虑到许多沿岸维朴的含卵雌鱼具有领地意识和十足的攻击性,后者才更符合现实。希豪森在自然界中观察过嗜幼者,它们漫游在含卵雌鱼的领地中,虽然他没见过它们攻击嗜幼者,但也许嗜幼者试图进入雌鱼的巢穴时就会发生。

因此,希豪森认为,自然界中的裹吻只在一种情况下发挥作用,就是当嗜幼者闯入含卵雌鱼的领地或者巢穴时,所以只能发生在沿岸和底栖生境。生活在开阔水域的含卵雌鱼就没有领地意识,McKaye 和 Kocher 所描述的马湖嗜幼者的猎食技巧,可能更重要。作者观察到三个嗜幼者慈鲷物种漫游在开阔水域猛撞含卵雌鱼,以这种方法迫使雌鱼吐出卵、苗。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水下观测,去了解嗜幼者不同行为模式的生态、演化的重要性。在大型水族箱中观察也会助力良多。嗜幼者的第三个捕食策略,“抢蛋”,在朴丽鱼族慈鲷的另一个谱系中演化发展,我们会在奇异朴丽鱼的文章里继续介绍。

格林伍德的数据表明,维湖大多数嗜幼者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底质类型。但是,有两个例外,黑鳍朴丽鱼(从一条鱼中了解到)和微齿朴丽鱼,所有物种主要被发现于硬底,即砂、卵石或岩石。鲈鱼暴发后,很多嗜幼者变得十分稀有,有的彻底消失了。宽颌朴丽鱼,细齿朴丽鱼还有至少两个未描述物种,1986 年后彻底消失于它们之前出现过的姆万扎湾。大部分幸存的物种只被发现于岩石岸和岛屿,遗憾的是关于它们的生态和生活历史,我们所知甚少。因此,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地方种群是否像许多其他岩栖慈鲷一样,由非岩底和深水区域相互隔离,或者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更频繁的迁徙。有证据表明,岩栖的 Lipochromis 物种确实特别适合于这种栖息地类型:调查队在岩石岸发现的所有物种都具有尺寸变小和胸鳞深嵌的特征,而在水生植物丛中捕获的浅灰朴丽鱼复合体的一个物种,具有一般化的鳞被。关于功能性种群尺寸的知识是制定策略以保护 Lipochromis 谱系高度濒危物种的重要先决条件。
包含物种
浅灰朴丽鱼:Lipochromis obesus
微齿朴丽鱼:Lipochromis parvidens
黑鳍朴丽鱼:Lipochromis melanopterus
宽颌朴丽鱼:Lipochromis maxillaris
细齿朴丽鱼:Lipochromis microdon
马汤比猎手:Lipochromis sp. "matumbi hunter"
不要让它们在野外灭绝,更不要让它们在你的心灵深处灭绝。
—— 莱斯·考夫曼

虽然对我们而言,吃小孩这种事简直丧心病狂,但在朴丽鱼族慈鲷的湖泊辐射演化中,这只是寻常。噬幼者还存在于爱德华湖、基伍湖、乔治湖和马拉维湖,至少后者中的噬幼者肯定是在维多利亚湖之外独立演化的。虽然所处湖泊不同,但是这些系统发育不相关的噬幼者之间的解剖结构相似度高得惊人。

在格林伍德最后一次对维多利亚湖朴丽鱼族慈鲷的修订里,他把从解剖学角度衍生出来的噬幼者分到了复活属 Lipochromis 中。他这样定义该属:唇厚,可扩大并可伸出的嘴,牙齿小,并深嵌于口腔黏膜(通常解剖才可见)。身体深度范围在标准长度的 24~47% 之间。下颌长度介于头长的 38~56% 之间。下颌要么近乎方形,有圆角;要么舟形,前端迅速收窄,使其外轮廓显得比较尖。上颌后端胀大,嘴闭合时仍可见。外齿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齿冠尖向前或者侧向倾斜(维朴的一个特性);另一种要么垂直,要么明显向后弯曲。内齿有一到两排,大尺寸鱼中主要是单尖齿(大于 100 mm 标准长度)。与其他谱系的同尺寸鱼的牙齿相比,Lipochromis 谱系的更短。此外,外齿排的牙齿更少,前上颌骨的后三分之一没有牙齿,即使有,其间隔也很宽。

格林伍德观察了鱼缸里饲养的微齿朴丽鱼,行为模式表明它可能是包住含卵雌鱼的吻部。威廉观察到鱼缸里饲养的浅灰朴丽鱼组的未描述物种,攻击并追逐其他维朴物种的含卵雌鱼。当受到压力时,大多数雌鱼吐出一部分卵、苗,然后立即被嗜幼者吃掉。只要雌鱼嘴里还有卵或者幼鱼,那么嗜幼者就会继续骚扰雌鱼。当雌鱼精疲力竭之后,嗜幼者会用嘴裹住雌鱼的吻部,吸出剩下的卵、苗。威廉认为,裹吻可能源于鱼食性祖先的战斗行为(猎食雌鱼仍在守护着的、已被吐出的幼鱼)的改良。

观察到裹吻实际上是很有趣的,这一行为本是基于对嗜幼者解剖的假设,然而它确实存在。然而,这种行为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难以从这些观察结果中得出结论。在自然界,一条雌鱼见到嗜幼者,会尽己所能逃离,或者至少,在受到攻击后。因此,嗜幼者实在不太可能有机会去耗尽雌鱼的体力从而下口,更可能的情况是嗜幼者突袭,或者在正面交锋中裹住雌鱼的吻部。考虑到许多沿岸维朴的含卵雌鱼具有领地意识和十足的攻击性,后者才更符合现实。希豪森在自然界中观察过嗜幼者,它们漫游在含卵雌鱼的领地中,虽然他没见过它们攻击嗜幼者,但也许嗜幼者试图进入雌鱼的巢穴时就会发生。

因此,希豪森认为,自然界中的裹吻只在一种情况下发挥作用,就是当嗜幼者闯入含卵雌鱼的领地或者巢穴时,所以只能发生在沿岸和底栖生境。生活在开阔水域的含卵雌鱼就没有领地意识,McKaye 和 Kocher 所描述的马湖嗜幼者的猎食技巧,可能更重要。作者观察到三个嗜幼者慈鲷物种漫游在开阔水域猛撞含卵雌鱼,以这种方法迫使雌鱼吐出卵、苗。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水下观测,去了解嗜幼者不同行为模式的生态、演化的重要性。在大型水族箱中观察也会助力良多。嗜幼者的第三个捕食策略,“抢蛋”,在朴丽鱼族慈鲷的另一个谱系中演化发展,我们会在奇异朴丽鱼的文章里继续介绍。

格林伍德的数据表明,维湖大多数嗜幼者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底质类型。但是,有两个例外,黑鳍朴丽鱼(从一条鱼中了解到)和微齿朴丽鱼,所有物种主要被发现于硬底,即砂、卵石或岩石。鲈鱼暴发后,很多嗜幼者变得十分稀有,有的彻底消失了。宽颌朴丽鱼,细齿朴丽鱼还有至少两个未描述物种,1986 年后彻底消失于它们之前出现过的姆万扎湾。大部分幸存的物种只被发现于岩石岸和岛屿,遗憾的是关于它们的生态和生活历史,我们所知甚少。因此,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地方种群是否像许多其他岩栖慈鲷一样,由非岩底和深水区域相互隔离,或者区域之间是否存在更频繁的迁徙。有证据表明,岩栖的 Lipochromis 物种确实特别适合于这种栖息地类型:调查队在岩石岸发现的所有物种都具有尺寸变小和胸鳞深嵌的特征,而在水生植物丛中捕获的浅灰朴丽鱼复合体的一个物种,具有一般化的鳞被。关于功能性种群尺寸的知识是制定策略以保护 Lipochromis 谱系高度濒危物种的重要先决条件。
包含物种
浅灰朴丽鱼:Lipochromis obesus
微齿朴丽鱼:Lipochromis parvidens
黑鳍朴丽鱼:Lipochromis melanopterus
宽颌朴丽鱼:Lipochromis maxillaris
细齿朴丽鱼:Lipochromis microdon
马汤比猎手:Lipochromis sp. "matumbi hunter"
不要让它们在野外灭绝,更不要让它们在你的心灵深处灭绝。
—— 莱斯·考夫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