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水区吧 关注:2贴子:100
  • 9回复贴,共1

知识贴:分享一些茶的知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正岩/半岩——武夷岩茶的分布与结构
武夷全山皆产茶,“无岩不产茶”。好的岩茶,生长在岩凹、石隙、石缝天然形成的“盆钵”里,或岩壑幽涧之两侧。品质最佳者为“正岩茶”。正岩是指在九曲溪内生长环境好的山岩,“三坑两涧”是正岩产区的代表,其所产之茶称为大岩茶。半岩是指在武夷山风景区内,但并不在核心景区的部分。洲茶是指河岸两旁,沙质土壤的茶园环境下生长的茶叶。武夷山风景区以外的范围则成为外山。
武夷茶的品评以山场是否为正岩为重要标准。当地人认为,产于正岩的茶,岩韵正,回甘明显;反之,离正岩范围越远的茶,则被认为岩韵不显或是没有岩韵,茶叶的售价也就越低。茶叶的优劣按照大岩茶、中岩茶、半岩茶、洲茶、外山茶的顺序逐次降低,市场售价也相应的逐级递减。优质的大岩茶一市斤的售价能达到几千元,而相同品种的外山茶只需几十元就可以买到。同样的茶叶,仅仅是栽培地点不同,售价却有着天渊之别。是培植地点的土壤环境等既定的物理因素赋予了岩茶各具殊异的口感,还是人们的文化植入赋予了岩茶层次丰富的岩韵,这是笔者将要在本节探讨的内容。
从武夷岩茶生长的自然环境来看,武夷山很早以前就存在着基于地域的分类规范,茶有岩、洲、外山之分。“茶,诸山皆有,溪北为上,溪南次之,洲园为下。”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武夷山之外者为外山茶。而岩茶又可进一步分为大岩茶、中岩茶及半岩茶。清代崇安县令陆廷灿在《随见录》中写道:“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水边者为洲茶。岩茶为上,洲茶次之。岩茶,北山者为上,南山者次之。”
清代文人刘蜻在《片刻余闲集》中写道:武夷茶高下共分二种,二种之中,又各分高下数种。其生于山上岩间者,名岩茶,其种于山外地内中,名洲茶。岩茶中最高者日老树小种,次则小种,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香,次则花香。洲茶中最高者日白毫,次则紫毫,次则芽茶。凡岩茶,皆各岩僧道采摘焙制,远近贾客于九曲内各寺庙购觅,市中无售者。洲茶皆民间挑卖,行铺收买。
据陆羽《茶经》分析,种茶的土壤,“上者生烂石,中者生栎壤(按:栎当从石为砾),下者生黄土”。民国时期,林馥泉在武夷山对茶叶进行调查时,也认为“举凡地势、土壤、气候等天然条件,均足影响产茶之良口。以论地势,武夷岩茶可谓以山川精英秀气所钟,岩骨坑源所滋……山腹岩罅之处,每多腐质肥土流人,肥分既多,气水透通,此均适宜于根深植物如茶树之丛生”。在武夷山,人们公认长在岩石上的茶树的品质比长在土壤里的好,岩韵最佳。“武夷十怪”的第一怪就是“茶树长在岩石外”。当地人认为,“三坑两涧”生长的茶树最好,茶商在推销一种好茶时,往往都称其为采自三坑两涧的正岩茶;洲茶与外山茶亦有不少被运至武夷山冒充正岩茶;成本更高的一种做法是收购昂贵的正岩茶为“引子”,再拼配以洲茶或外山茶,企图调和出某种岩韵以冒充正岩茶。当地人称:“正岩范围内的岩谷陡崖,遮荫条件好,谷底渗水细流,夏季日照短,冬天又挡住了冷风,气温温差较小。其次,正岩的土壤通透性能更好,钾锰含量高,酸度适中,因而茶品的岩韵明显。”
除了正岩与外山的区分之外,武夷茶的花名也数不胜数。林馥泉在40年代调查时,对“三坑两涧”中慧苑坑岩茶厂的茶树花名进行了记录,共计有280种。仅仅一个岩的茶叶就有如此名目繁多的花名,但这些花名是否真的具有各不相同的口感差异,就连受过专业训练的林馥泉茶师本人也表示了怀疑,他更倾向于将之理解为茶商们实施的一种营销策略。“岩主茶工每因欲提高茶叶价值,多巧立名目,是以每一岩厂均有名枞数十株至数百株,其茶名实不胜枚举。至于单丛奇种中,多于茶叶包装时,各包加以名称,俗称为花名,以眩惑顾客。”
要理解茶叶何以有如此繁多的花名,我们最好将其置于传统中国的历史与社会脉络之中来进行分析。茶叶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一种模棱两可性。在中国民间,茶叶被称为“开门七件事”之一。正如民间俗语所说:“清早起来七件事,油盐柴米酱醋茶。”“茶”可谓是最世俗化最生活化的七种物品之一。但在另一面,当茶与“棋琴书画诗酒茶”相组合时,它又被归为“人生七大雅”之一。清代袁枚曾在《随园诗画》中写道:“琴棋书画诗酒花,曾经件件不离他。如今七事全改变,油盐柴米酱醋茶。”这首诗所表达的是,在长期的生活消磨中,人由“雅”而“俗”的一个过程。而事实上,人们也常常将“琴棋书画诗酒茶”视为文人的“七件宝”或“七宠”,袁枚将“茶”换成了“花”,多半是为了对仗的工整。因此,茶在中国的文化体系里具有一种相当微妙的两可性:它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既可以在文人士绅的“七大雅”中占据一席之地,也可以被划分为劳动阶层的“七大俗”之一。
武夷山当地一位茶人阐述了他对茶的理解,他认为茗、茶、荼所代表的茶叶的层次实际上是不一样的。他说:“我们现在都只知道‘茶夕,其实古人分得很细,茗、茶和荼所代表的茶叶层次是不一样的。达官贵人喝的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茗”都是最嫩的芽,所以称之为香茗;一般人喝的称之为茶;以前的穷苦老百姓根本喝不起茶,只能喝茶,就是那些被挑拣出来的黄片、茶梗和老叶子。在我们这里,这是以前做工的人喝的,茶工制茶时,都用土陶壶泡这样的茶水,挑到山上去喝。”这样的表述,同样隐含着一套关于雅俗的分类,与达官贵人对应的“茗”被视为是高雅、神圣的,与劳动阶层对应的“荼”则是世俗、卑贱的。而处于中间较为模糊的地带的“茶”究竟能成为高贵的“茗”,抑或是沦为卑贱的“荼”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的润色与加工,取决于其在文化上的“生”与“熟”。
武夷山为东南著名的风景胜地,自唐宋以来,就不断有文人慕名到访。宋朝朱熹在此讲学,著书立说,奠定了武夷山作为理学发源地的地位,此后吸引了大批的文人羽流到山中游玩或暂居。由此,留下了大量的游记作品和文人笔记,其中关于茶的篇幅不在少数。尤其是对一些名枞的描述,作者往往都将其描述为生长在险要之地,每年产量极为有限,以愈显其得来不易。在武夷山,知名度最高、流传最广的茶诗,当属宋朝著名诗人范仲淹所写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此诗一出曾使武夷茶名扬天下。这首诗在武夷山也几乎达到了妇孺皆知的程度,虽然大多数人都只知道前面四句。鉴于其在武夷茶史上的重要性,笔者将全诗摘录如下:
和章岷从事斗茶歌
[宋]范仲淹
年年春自东南来,建溪先暖冰微开。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
新雷昨夜发何处,家家嬉笑穿云去。
露芽错落一番荣,缀玉含珠散嘉树。
终朝采掇未盈檐,唯求精粹不敢贪。
研膏焙乳有雅制,方中圭兮圆中蟾。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
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能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吁嗟天产石上英,论功不愧阶前蓂。
众人之浊我可清,千日之醉我可醒。
屈原试与招魂魄,刘伶却得闻雷霆。
卢仝敢不歌,陆羽须作经。
森然万象中,焉知无茶星。
商山丈人休茹芝,首阳先生休采薇。
长安酒价减百万,成都药市无光辉。
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风飞。
君莫羡,花间女郎只斗草,赢得珠玑满斗归?
类似的描写武夷茶的茶诗还有:
武夷杂咏
武夷深处是仙家,九曲溪山遍种茶。
最是一年春好景,清歌日日采新芽。
建溪再得雪乡人以为宜茶
闽岭今冬雪再华,清寒芳润最宜茶。
泛瓯欲斗千金价,著树先开六出花。
圭璧自须呈瑞质,旗枪未肯放灵芽。
传闻龙饼先春贡,已到钧天玉帝家。
尝新茶
色新茗嫩取相宜,留得一年春雪白。
先修天贡奉珍团,次向人间散春色c
僧窗虚白无埃尘,碾宽罗细杯勺匀c
寒泉一种已清绝,况此灵品天香新c
试武夷茶
百草未排动,灵芽先吐芳。
旗枪冲雨出,岩壑见春分。
采处香连雾,烹时秀结云。
野臣虽不贡,一啜敢忘君?
关于武夷茶的诗词文赋历朝历代都有,数量巨大,上面只是作者随意挑选出来的几首。这些诗词至少在两个方面影响了武夷茶:一是九曲溪、溪边,以及武夷山风景区内三十六峰的某些峰名常在这些诗词中出现,从而为“正岩”的空间范围奠定了基本的雏形。二是在这些诗文中,云、雨、雾、烟霞等自然景观,清寒、泠然、灵、腻、芳润等感官描写,形容器物之精的金、玉、圭璧等用词,以及形容嗅觉香气的梅、兰、馥、馨等字词,不断地反复闪现。通过对词汇的选择、搭配和重组,这些诗文勾勒和展现出了一种“清、雅、高、洁”的意境,这也正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正如当地政府在申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时声称的那样,“武夷岩茶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茶名的价值,更重要的是在武夷岩茶的原产地,自然性和人文属性决定的地理人文景观”。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茶叶在中国社会中是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而存在的。在社会物质水平普遍并不发达的传统社会,与大部分地域性特产不同,茶叶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一种实用性的商品,而更像是一种寄托了文人精神旨趣的物质载体。事实上,茶叶作为一种。
大众消费品在市面上流通是较为晚近的事。在西周时期,茶叶仅用于祭祀,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战国时期茶叶用于医治疾病,西汉时期茶叶开始成为流通性商品。从三国到南北朝的三百多年时间内,特别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佛家利用饮茶来解除坐禅瞌睡,于是在寺院庙旁的山谷间普遍种茶,这就是所谓“禅茶一味”的来源。宋以后,社会上层人士饮茶,并非为了解渴或满足食欲。人们借助于饮茶而论道,互相交流,因此茶更像是一种社交的润滑剂和文化的添加剂。“品茗”并不在于茶本身,更在于思想和精神的交流。
在某种程度上,对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大众而言,茶既不能果腹,也不能御寒,可以说毫无实用性可言。但茶农为了满足士绅阶层的需要而培植茶叶,通过市场上的茶叶交换而维持生计。茶叶对他们而言,反倒是一种直接关系到温饱问题的“Cashcrop”。英文的“Cashcrop”一词对应有三种中文译法,即经济作物、商品作物和现金作物,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为了市场而生产。在中国社会中,茶叶作为一种“Cashcrop”,究竟能不能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能不能卖出高价,则又受制于其文化商品的属性,即在文化阶序中“神圣化”的程度。武夷岩茶中市场售价最高、最为珍贵的当属名枞,其中又以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四大名枞最为名贵,这四大名枞都拥有不止一个版本的神奇传说。下面是在当地流传甚广的“水金龟”的传说:


IP属地:广东1楼2018-05-07 12:57回复
    据传说,在清朝末年的惊蛰那天,照例崇安县令及御茶园的官员带着工头、工员、场丁、杂役及当地的茶农在御茶园的喊山台祭茶神。祭祀时鞭炮齐鸣,锣鼓喧天,“茶发芽,茶发芽!”喊声惊动了天庭玉帝仙茶园里专门为茶树浇水的老金龟。这老金龟原在青云山云虚洞修行千年方得正果,上天后原想谋个一官半职,没想到玉帝老儿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把他打发到仙茶园专门为仙茶树锄草浇水。开始时他和管仙桃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同病相怜,互相安慰,有个伴倒也落个清闲自在。后来孙悟空反出天庭,那老金龟形影孤单,方觉得心中不平。这天他被武夷山御茶园祭茶的喊声惊醒,不禁偷着跑出南天门去看热闹。当他看到武夷山县令带着众人齐刷刷地跪在喊山台下、台上红烛高烧,供品丰盛,台下众人对茶顶礼膜拜,至真至诚,内心十分感动,联想到自己长年在天庭待事却无人问津,气就不打一处来。老金龟长叹道:“罢了!罢了!我修行得道的千年金龟,尚不如人间一株茶,莫如到人间去做一株茶吧!”叹罢,老金龟铁了心要寻找一处安身之地。它眼光扫遍武夷山九曲三十六峰,看到山北牛栏坑奇峰突兀,千岩竞翠,岩下土壤肥沃,山泉涓涓,牛栏坑内满目春色,一派生机盎然。凭着老金龟长期事茶的经验,它认定这里一定是茶树生长的绝佳之地。“对,就到那里去做一株名茶。”主意一定,老金龟运起神功,口吐甘霖,武夷山顿时暴雨如注,千崖万壑间山洪携着泥石沙土到处奔流。金龟乘机变成一株枝叶繁茂的茶树,随着泥石流而下,到了牛栏坑头杜葛寨兰谷半岩的一处,老金龟收起神功,止住身形,扎下了根。口口瓢泼的
    大雨刚停,磊石寺里的一个和尚便出来巡山。他举目四望,突然间眼睛一亮,看到兰谷岩的半岩上有一簇碧绿茶丛,绿光闪闪,像是一只大金龟趴在岩壁间的坑边喝水。这和尚在磊石寺修行多年,对寺周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突然间眼前多出这么一丛碧绿生辉的东西,着实令他又惊又喜。他小心翼翼地拄着竹竿,慢慢走近去看,越走近看得越分明,原来是下雨时从山上流下来一棵神奇的茶树。这棵茶树与其他茶树不同,那张开的枝条错落有致,近看像龟甲上的条纹,远看茶树的绿叶厚实浓密,油光发亮,更像一只大金龟。
    这和尚越看越爱,赶紧跑回寺里向方丈汇报.。老方丈上通天文,下知地理,闻讯急令巡山那个和尚去击鼓呜钟,召集全寺人员,并告大家:“玉皇大帝”给我们送来金枝玉叶,快穿上袈裟,列队去迎宝。全寺和尚跟着方丈燃烛焚香,念看佛经来到牛栏坑,向从天而降的茶树行礼参拜,并搬来砖石,在茶树周围砌上茶座,其后每天派人轮流看护。老金龟从天上一到人间便受到和尚们的礼遇,心中自然高兴。为了报答和尚的盛情,老金龟所变的茶树越长越旺,其绿叶如碧玉,阳光一照金光闪闪,活像一只大金龟。这棵茶树所制的茶韵味奇佳,被命名为“水金龟”。不久,“水金龟”便从武夷岩茶诸多名枞中脱颖而出,成为磊石寺添财进宝的一株“宝树”。
    我们可以将“水金龟”的传说看作是一种叙事。叙事情节由一幕一幕的人、地、物或事件组合而成,通过这些幕像(episodes)或幕像组合,它“述说”一整体意向,或引导读者得到书写所指向的目的与结局。如正史中对“奸逆”之传记书写,所有的幕像与情节都指向其败亡命运。如方志对本地“贞女”、“节妇”之书写,其情节都指向其宁死不失节之本质。在“水金龟”的传说中,叙事的一条线索不断地指向天庭、齐天大圣、神龟、玉帝等传说中既神圣又虚无缥缈的人物,这些不断登场的人物,就像一块块的指路标,一路指向“神界”,表明了“水金龟”的“神异性出身”。而另一条线索则是九曲三十六峰等自然景观的穿插其中,这些现实景观又将发生于天上的“神话”还原为现实可信的“历史”。这正如萨林斯在《历史之岛》中所指出的,当事件第一次出现时,它只是“神话”,但当它第二次出现时,它就成为历史了。牛栏坑的“水金龟”茶树印证了民间传说的真实性,成为神话的现实,并由此跻身于武夷岩茶的“四大名枞”。
    除了“神龟化树”的传说,“水金龟”另一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民国初年,天心庙与磊石寺因争夺茶树而引起的诉讼官司。相传此“水金龟”原系属天心庙产,植于杜葛寨下。一日大雨倾盆,峰顶茶园边岸坍塌,此茶树被水冲至牛栏坑头之半岩石凹处止住,后水流出,由树侧流下,兰谷山主遂于是凿石设阶,砌筑石围,壅土以蓄之。民国八、九年间,磊石寺(其时兰谷系属磊石寺)与天心寺为争夺此树,一度讼涉公堂,耗资数千,后公判因树非人之盗窃,实系天然力所造成,判归兰谷所有。此后,“水金龟”之名声亦随之而显,施棱曾慨叹并题字“不可思议”,石刻于山崖之侧以记之。而这几个证据确凿的摩崖石刻字迹,也表明了“水金龟”已不限于口述传说,而是进一步进入了地方社会的历史书写。
    综合上面的各种材料分析,笔者认为对武夷岩茶的空间结构的理解应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它被表述为非常科学客观的自然空间结构,即由土壤、光照、岩石等自然环境所造成的正岩、半岩、洲茶与外山茶之分,这是一种物质性结构。但人类学家所称的“结构”,乃是一种历史事物,文化在行动中以历史的方式被再生产出来。在一段较长的历史时空里,文人雅士的诗词文赋、民间的乡野传说等经过地方性的选择、组合与传播,形成了一种类似于“文化图式”的对武夷茶的分类系统,这是属于文化范畴的结构。在这一套文化结构中,主要是对
    神圣高雅的“茗”与世俗卑贱的“荼”的区分。通过文学性修辞、传说与神话、诉讼官司的历史记忆,士绅与当地民众都不断地对“岩茶”的口感差异进行文化的解释,将形而下的感官刺激提升为形而上的精神感受。通过“文化的解释”,使“三坑两涧”等“正岩”范围获得了地理位置卜的权威性。


    IP属地:广东2楼2018-05-07 12:57
    回复
      转:铁观音的现状与所谓的“内幕”
      关于茶王
      入这行也有十余载了,从未敢去评比谁家的茶好谁的茶差。凡是发酵正常的茶,找的是合缘的人了。茶王茶会是最好的茶吗?只能说茶王茶更适合评委的口缘,于是她就鹤立鸡群,变得荣耀了。市场上买个百来块的茶,再经过精挑细选,当上茶王也不是没有的事。
      所以大家也就不必把茶王茶太过当根葱。曾有段时间,只要舍得花个二三十万,弄个特等奖一等奖玩玩那个也不是难事。对于茶王赛,只能呵呵,那是有钱的生意人玩的游戏。
      铁观音由中发酵向轻发酵的转变
      你是去“磨合”茶叶,还是茶叶来”磨合“你?
      我想大多数人还是去迎合茶叶的,这其中也包括我。茶农茶商仿佛都被背后一个强大的推手在推着走。干茶要翠绿,茶汤要鲜爽,渐渐的铁观音更像绿茶了,失去了其原有乌龙茶中发酵所具有的特色。有红边,墨绿色,朱砂明,金黄汤色韵味显,这样极具观音茶传统的茶叶在产地却被沦落为二级产品,而那些追求口味鲜爽,所谓煌口的茶却很吃香。原来的老茶客觉得铁观音变味了,有的会尝试去接受”新品种铁观音“,而更多的则渐渐抛弃了铁观音改喝别的茶,这不得不说是铁观音的一大悲哀。但即使如此,却也没能阻止铁观音继续着变革,变得越来越轻发酵,似乎与传统的铁观音那样的格格不入。
      铁观音的“农残”
      正如楼上的茶友说的,谈铁观音必不能回避“农残”的问题。大家对茶叶的农药残留反应太过敏感跟某些媒体的不良报道是分不开的。
      首先不得不承认以前有些茶农在没有受到约束的情况下确实会为了节省成本而违规使用中高毒的农药,以致农残超标,损害了大家的健康。应该说吃一只长一智,铁观音产地安溪县政府对农药使用上的明文约束还是很及时的。在安溪境内,使用农药都有很严格的规定,任何中高毒农药都列入禁卖产品,各地的农技站都在根据低毒,低残留,高效的原则推荐农药品种,政府也委托中介组织进行公开招标,只有通过招标,准入的农药才有获准在安溪境内销售,使用。茶农则需持有政府签发的农资购物卡才能购买到相应的农药品种。我们现在使用的是哒螨灵,丁醚脲,茶病清等常用的低毒,生物农药。大家也可以去百度一下这样的农药毒性。每季平均使用2~3次,间隔12天左右。
      当然,对于某些妄想节省成本而冒险使用违禁农药的茶农,政府也相应的出台一些对策。县镇每年都要对辖区的茶农至少执行4次的随机抽查,对于查出农残不合格,使用违禁农药的茶农不仅给予高额罚款,更是将其不合格茶青实施作废措施,令其一年内不得采摘违规的茶青,这在当地靠茶叶作为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不可想象的,从而很好的杜绝违规的现象。
      其实说到底,农残是个度的问题,就像城市里的自来水,含氯也是个度的问题,没有超出这个度就是安全的。大家对于茶叶的农残也应该有了清楚的认识吧。
      铁观音的“加料”
      这个只能说楼主井底之蛙,身处产地,从业至今未曾接触过有加任何香料的茶叶,都是纯茶青发酵制作的,茶青在发酵中也只通过摇青,凉置的程序,中间也不需加任何辅助的料,除非天气太湿使用了抽湿机,太冷使用的辅助加温器,空调则是必备的。再说,真有加料的茶也卖不出去,谁愿意千里迢迢跑到产地购买加料的茶?所以加香料的茶,本人认为不可理喻,也应该不会有吧。
      你们怎样看待“拼配”?
      拼配不是下三滥,只要是纯铁观音间的拼配,行业是允许的。所谓的茶王赛入围的茶没有几个不是拼配的。我本人也赞成,要靠茶农把单个茶做的特别的好,量又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是不可能的,从这方面讲茶叶的拼配必不可少。高超的拼配是负负得正的效果。叶底,香气,汤水都会有质的提高。当然,那种色种拼铁观音冒充的,属掺假行为,必须让人唾弃的。
      也谈“陈茶”
      老茶即陈茶,指当年的茶没销完来年就称为陈茶。陈茶有一年陈茶,两年陈茶~~~~~乃至二三十年陈茶。上世纪90年代前的陈茶多为乌龙茶,纯种铁观音陈茶要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才出现,那时茶农大力发展纯种铁观音,直至1999~2006年出现了铁观音的黄金时期。这段时间的陈茶也稀少,一般品质的茶叶都会脱销,除非真的是品质太为低劣,无人问津的茶,茶农才不得已存之。要说陈茶最多的是近几年。铁观音市场的低迷与铁观音茶叶产量的泛滥,使得整体茶叶供大于求。直接导致茶叶价格一降再降,低于成本价卖出茶叶的现象不时出现,造成某些不愿亏本卖茶的茶农最终无奈的存起茶叶来。
      很多茶油普遍的“陈茶无好茶”的观点是片面的,茶商有时进货量太大,当年没售完的茶叶,只要保存得当,质量还是蛮好的,卖价也不低。倒是茶农存起来的茶一定不会是特别好的茶,当然品质也不表示低劣。中档茶居多,一般毛茶在50~150之间。50以下的劣质茶,,茶农多么不想亏本也得卖出。这种茶茶农只要遇到出价,基本都是要卖的,不管价位如何的低廉。150以上的茶在产地照样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倒是之间这个价位的茶,茶农最为头疼,因为这个价位的茶量大,很多茶农做出的茶都是这个质量的,所以造成茶商们不按规则出牌,尽量压低茶价以收取性价比高的茶叶,这对茶商来讲也无可厚非,只是有的茶农就不干了,明明可以卖个100来块的茶茶商出价50 60,有茶农忍痛割爱的卖了,也有的则不愿轻易出售,到最后随着茶市越发的走低,价格也越到最后越不理想,最终只能无奈的存着茶叶了。
      至于说铁观音陈茶的升值空间,现在看来还是很微小,除非真有二三十年的老茶,除了物稀为贵,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特别是医治腹胀有奇效。


      IP属地:广东3楼2018-05-07 12:57
      回复
        【方舟子:普洱茶黄曲霉素超标,长期饮用普洱茶或将致癌,建议国人不要喝普洱茶】
        传统饮料中,最流行的是茶和咖啡。奇怪的是,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这两种饮料对身体健康有着相反的作用。咖啡经常背负损害健康恶名,人们常常把少喝咖啡列为健康忠告。咖啡一度还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可能的致癌物,不久前才被平反。近年来有关咖啡的保健作用的研究才逐渐多了起来。相反地,茶一向被视为健康饮料,特别是在茶的故乡中国,茶在养生方面的地位更是无比崇高,喝茶似乎是多多益善,在我老家(闽南),茶叶干脆被称为“茶米”。国际生物医学界对茶的保健作用也有浓厚的兴趣,几十年来研究茶的保健作用的论文有成千上万篇,比研究咖啡的多得多。这些研究主要是想弄清楚喝茶是否能够预防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其中研究得最多的,是喝茶与癌症的关系。
        生物医学研究发现茶似乎的确含有多种有益健康的成分,主要是一些多酚类物质,最重要的是一类叫儿茶酚的抗氧化剂。用250毫升热水冲泡2.5克绿茶,能浸出620~880毫克水溶性物质,其中大约30~40%是儿茶酚。不同种类的茶因制作工艺不同,儿茶酚的含量也不同。绿茶氧化程度很低,避免了儿茶酚遭到氧化受破坏,儿茶酚的含量最高。红茶里的儿茶酚含量较低,因为被氧化成了更复杂的多酚类物质,例如茶红素和茶黄素,但是后二者也是抗氧化剂。通常认为抗氧化剂具有预防癌症发生的作用,如果茶能防癌的话,就要归功于里这些抗氧化剂。许多体外实验表明儿茶酚、茶红素和茶黄素能够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动物实验也表明茶和茶中的多酚类物质能够防止多处器官长癌。这方面的证据是很强的。
        能不能因此就说喝茶防癌有了确切的科学依据呢?不能。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并不一定能够推广到人身上。研究喝茶与人患癌的关系,主要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即比较喝茶人群和不喝茶人群的患癌症的风险。但是这方面的证据很弱,有的互相矛盾。有些研究发现喝茶能够降低患乳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卵巢癌和肺癌的风险,不过降低得不多。但是也有些研究发现喝茶并不能降低患癌症风险。我们以前介绍过,这类流行病学调查往往是很粗糙的,难以得出结论。比流行病学调查更进一步的是人体临床试验。研究喝茶与癌症关系的人体临床试验不多,主要是研究喝茶是否能降低体内某种与癌症有关的生物标识物的含量。比如有一种生物标识物叫8-羟基脱氧鸟苷,它是DNA受氧化损伤后产生的,如果尿液里8-羟基脱氧鸟苷含量比较高,就预示着癌症风险比较高。在一个临床试验中,124名因为患有乙型肝炎和接触黄曲霉素因而具有肝癌高风险的实验对象被分成三组,其中两组每天分别口服500毫克和1000毫克绿茶多酚类物质(相当于喝2杯和4杯绿茶),另一组口服安慰剂作为对照。三个月后,发现两个绿茶组的人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的含量都显著降低,只是对照组的一半。但是我们不知道降低尿中8-羟基脱氧鸟苷的含量是否真的就意味着降低了癌症风险。而且也有的人体临床试验发现喝茶并不能降低癌症生物标识物的含量。还有的临床试验发现,患有口腔癌前病变的患者,口服绿茶提取物能显著降低癌变的风险。但是这只是小型的临床试验,需要有进一步的大型临床试验才能得出结论。
        所以虽然有很多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都表明喝茶能够防癌,但流行病学调查和人体临床试验的结果却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性可能与使用的实验材料不同有关。不同的茶叶种类(不发酵的绿茶、全发酵的红茶还是部分发酵的乌龙茶?)、茶叶用量、制造方法、饮用方式都能让茶中的成分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让调查和试验结果难以一致。而且,人们通过喝茶摄入的多酚类物质含量是很低的,要比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使用的量低1~2个数量级,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人喝茶的防癌效果不像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那么明显。所以在目前,我们无法建议靠喝茶来防癌。
        不过,喝茶方式不当倒是可能致癌。英国的研究发现,喝很烫的热茶的人得食道癌的风险是喝温茶的人的三倍,这被认为是英国妇女食道癌发病率高的原因。这是由于热水长期损伤食道导致的,其实与茶无关。所以如果你喜欢喝茶的话,不要着急,刚泡出来的茶凉一下再喝。有人会说,那我干脆喝茶饮料或冰茶岂不更安全?问题是那种茶里多酚物质含量非常低,喝了对身体没有太大益处,如果你相信多酚物质就是茶叶里的奇妙物质的话,还是要热水泡茶慢慢喝。
        如果茶叶制作或储存方式不当,也有致癌风险。我从小养成了喝茶的习惯,每天都要喝功夫茶,主要是喝老家产的乌龙茶,包括铁观音和武夷岩茶,偶尔也喝绿茶、红茶,但是有一种茶我是从来不喝的,那就是普洱茶。首先是因为喝不惯,质量号称很好、很贵的普洱茶在我喝来都有一股发霉的味道。其次是出于健康的考虑。普洱茶和其他茶的制作工艺不同,属于后发酵茶,传统的做法是把毛茶堆在厂房里,喷上水,任其自然发酵,据说放的时间越长,年代越久远,品质越好。现代工艺在卫生环境方面有些改进,但是大同小异。普洱茶还有所谓生普和熟普之分,生普号称是在自然状态下陈化的,没有像熟普那样经过渥堆发酵处理,但是同样会在存放时发酵,只不过过程比较缓慢、需要的时间比较长而已。在这种发酵、储存条件下,各种有毒真菌也容易生长,所以普洱茶中容易污染黄曲霉素、伏马毒素、呕吐毒素等各种真菌毒素。这些毒素中最著名的是黄曲霉素,它是最强烈的致癌物之一。那么长期喝普洱茶,是不是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呢?
        有这种担忧的当然不只是我一个。网上一直有传言喝普洱茶会致癌,茶业专家也一直在央视之类的官媒上“辟谣”。例如有一个茶叶方面的老院士经常说,普洱茶里是不会含有黄曲霉素的,因为只有对人体有益的真菌才会在普洱茶里生长,有害的真菌是不会的,说得好像普洱茶特别智能,能够帮人分辨、选择真菌的好坏似的。还有个台湾来的茶叶教授,承认所有的普洱茶不管是用什么工艺生产的,通通含有大量的霉菌,但是,只要经过80度水的浸泡,霉菌数都变为零,所以大家不用担心。这个台湾茶叶教授是在偷换概念。人们并不是担心喝普洱茶会被霉菌感染,而是担心霉菌毒素对身体的危害。80度的水可以杀死霉菌,却不可能让霉菌毒素失去毒性,黄曲霉素要280摄氏度的高温才能让其失去毒性。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的研究人员更是时不时地发表论文证明普洱茶中检测不到黄曲霉素。他们如果能检测到黄曲霉素就怪了,云南政府首先就饶不了他们。
        普洱茶涉及到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利益相关方的说辞都不能轻信。还有的为普洱茶辩护的人,未必有利益在里头,只不过没有科学素养又喜欢想当然。比如果壳网有一个叫钟凯的食品安全方面的科学顾问,最近在网上发了篇文章,“科普”为什么不用担心普洱茶里的黄曲霉素污染,列举了三条理由,第一,真正品质优良的普洱茶几乎不可能出现黄曲霉毒素污染。第二,普洱茶每次用量很少,大约只有5~10克。第三,黄曲霉毒素不溶于水,因此在泡茶的时候,毒素不会全都进入茶汤,而大家喝茶的时候也不会把茶叶吃进去。
        这些理由貌似有理,其实都经不起推敲。普洱茶的品质好坏是根据品种、风味、存放时间等因素评出来的,跟有没有黄曲霉素没有关系,普洱茶在上市前并没有做过黄曲霉素的测定,怎么知道品质优良的普洱茶就不含黄曲霉素?这不过是卖普洱茶的人欺骗人的话。年代久远的普洱茶会被认为品质优良,而这样的茶恰恰是污染黄曲霉素的风险更高。普洱茶每次用量5~10克,这个量是多是少,取决于其中真菌毒素含量的高低,没有任何数据,怎么就能说这个量少到不足为虑?何况茶通常是天天喝的,会积少成多。黄曲霉素不溶于水,但是在冲泡过程中会因为细胞脱落等原因黄曲霉素同样能进入茶汤中被人喝进去,也不能因此就觉得无所谓。
        所以这些为普洱茶辩护的说辞都是不足为凭的,关键是要有证据。有没有证据表明市场上卖的普洱茶含有黄曲霉素呢?有的。2010年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究人员抽查了广州市场上的70份普洱茶样品,发现全都能检测出黄曲霉素,其中有8份黄曲霉素的含量超出了中国谷物标准规定的黄曲霉素限值(5微克/千克)。同时还查出了所有普洱茶样品都含有伏马毒素和呕吐毒素,其中有63份呕吐毒素的含量超出了标准规定的限值(1毫克/千克)。2012年,南昌大学一名食品工程硕士研究生重复了广州疾控中心的研究,结果也和广州疾控中心研究结果一致,从南昌市场采集了60份普洱茶,全都能检测出黄曲霉素,其中7份超标。也全都查出了伏马毒素和呕吐毒素,其中41份呕吐毒素超标。
        可见市场上普洱茶普遍含有黄曲霉素和其他真菌毒素,有的含量还非常高。那么在喝茶时这些毒素有没有可能被喝下去对人体造成危害呢?能。2012年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心医院肾内科报道了一个病例,一名患者每天喝10克普洱茶,喝了一个多月后,发生黄曲霉素中毒导致急性肝损害。这名患者喝的普洱茶中黄曲霉素的含量超过了30微克/千克。每天才喝10克普洱茶,属于那位“科学顾问”所谓用量很少的范围,也不是把茶叶吃进去的,而是喝的,摄入的黄曲霉素的量都已高到了急性中毒,何况是低量摄入导致的慢性损害?仅这个病例就足以说明即使每天只用10克普洱茶,即使黄曲霉素不溶于水,普洱茶中的黄曲霉素同样能够进入人体造成伤害。急性的伤害容易发现,慢性的伤害,例如致癌,就是无形的了,不容易发现。因为不容易发现,就想当然地叫大家不要担心,这样的所谓“健康科普”,是害人的伪科普。
        几年前我科普过过桥米线中半生不熟的猪肉容易让人感染寄生虫,让云南政府、云南人民都很愤怒。现在又科普普洱茶含有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真菌毒素,难道跟云南有仇?其实各地都有不那么健康的饮食习惯。比如我的福建老家,喜欢吃鱼干,那里面同样含有致癌物,福建鼻咽癌高发可能就跟这种饮食习惯有关。含有致癌物的食品不一定就一点都不能碰,只不过需要了解其风险,在美味和健康之间做出权衡。如果你已习惯了喝普洱茶,想必也不会因为我的科普就吓得不敢喝了,所以云南政府、云南人民、普洱茶茶商们大可不必因此愤怒,只不过喝普洱茶的时候,要知道是有致癌风险的,不要轻信普洱茶不含致癌物反而能起防癌保健作用的宣传。对我来说,因为有别的茶更适合我的口味,而且不用担心黄曲霉素和其他真菌毒素,就没有必要冒险喝普洱茶了。
        2017.6.12 (《科学世界》2017.7)


        IP属地:广东4楼2018-05-07 13:05
        回复
          小厂的普洱熟茶确实存在卫生问题,特别是便宜的,需慎重选择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5-07 23:10
          回复
            转:晒青和烘青在云南普洱茶中怎样区别?
            普洱茶友都知道普洱茶制作工艺晒青和烘青的分水岭是2008年,08年以前有些茶厂因不了解技术而制作所谓烘青普洱茶情有可原。如果08年之后还在继续用烘青的方法制作就不可原谅了,因为在浪费好茶!烘青制作普洱茶技术基本上已经使普洱茶本质发生改变失去了普洱茶应有的内在价值!首先外观从生茶来看晒青的普洱茶饼条形会紧锁,因为有茶胶质出来,茶叶条索会变深黑色,茶芽会变黄色,问一下会有自然地茶香。如果是烘青工艺茶饼会松散,条索会容易脱落,茶叶子会变微黄色,鼻子闻会没有茶叶香气。再者晒青普洱茶饼呈绿色和墨绿色,经存放后饼面油光发亮,烘青则反之。还有就是开汤后烘青茶滋味发甜,没有苦涩感,汤色清,不耐泡。晒青茶有种青味和苦涩味因为茶胶质没有破坏汤色稠,比较耐泡。但是茶友们要注意一点在苦涩度比较上会经常出差错的,要在同一小片茶树林同一类茶才可以比较。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5-08 00:13
            回复
              转:晒青与烘青,普洱茶讨论了几十年的话题,真的区别很大吗?
              小编在查阅网络上、书籍上,以及各专家喝各种“砖家”的说法,无论在普洱茶的名称、归属、鉴别、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如何唇枪舌战,但提到普洱茶的制程时,都一直坚持晒青毛茶为原料。
              这几年在临沧,看过农家用传统的方式制作普洱茶,晒青自然是没有问题的,你让茶农去烘靑,他也没有这样的设备。
              致于大厂的制作,我没有亲眼看过,不过对普洱茶以“晒青毛茶为原料”这个业界公认的制作过程,我想大厂大牌更珍惜自己的品牌价值,习惯的制程和现有的设备,加上一些大厂的货色也经过了数年甚至数十年的考验,我们即使没有看到细节,能够喝到经过岁月考量的老茶也就可以得到反证了吧。
              事实上,以烘靑拼入晒青是有的,也并不象圈里争论得如此绝对,说拼入烘靑就一定不能存放。这样做,为的是提高新茶的适口程度。但拼入的量和存放的时间也很重要。纯粹的烘靑不适合久存,纯粹的晒青放久了会越来越醇厚。
              这个说法没有错,问题是这里所说的两个“久”,到底有多长时间,是以年记、10年计还是50年计?烘靑和晒青的拼配比例我们是不可能知道的,是所谓技术含量,这里面有相当多的掌控是靠制茶师和拼配师的经验。
              在实际的存放过程中,我喝过10年左右的这类茶品,有些也是目前市场上很受追捧的茶品,很好喝的茶,而且从口感上感觉,应该还在上坡途中,能否走到20年不知道,但5年内就喝这个,对我和我身边的很多茶友而言,经济条件还是允许的。
              其实大家注意力更多是在品饮的性价比上。如果你的目的是喝茶,而不是投资,有些拼入烘靑的茶不见得不可以买,至少现在可以知道5-10年内喝掉的话没有问题。当然如果是想放成红印,期待它未来的千倍价值,那当然要全部晒青的大树茶好。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5-08 00:18
              回复
                关于普洱茶农药残留问题,每个喝茶的人都应该知道
                “多年的茶山实战经验和经历,请大家要相信,好茶叶一定是源于工艺和生态。”——非著名茶人陈晓雷
                有些铁观音茶商质疑普洱茶农残的问题;有些茶友买到茶叶以后也是不放心,怕农药会超标;有些人认为洗茶就可以洗掉茶叶的农药残留。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给大家普及一下关于这方面的知识。
                早在2010年初,韩国媒体为了组织普洱茶进军韩国市场,就有许多媒体说普洱茶检出农药残留和六六粉,其中还包括国际有机茶。许多国内茶人听了觉得甚是好笑,他们是在与国际有机认证对抗,不是对中国普洱茶,许多厂家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也都乐了,说:“欢迎他们来检验,要打开韩国市场,就靠韩国政府打压了。”这就是国际有机普洱茶的自信,后来,韩国果然无声无息,对这个事儿不了了之了,真遗憾!
                那么到底普洱茶有没有农残呢?其实普洱台地茶一年会洒一次农药,但是古树茶没办法洒,就像岩茶四大名枞母株一样。中国农业部检验普洱茶四十多年来,普洱茶从来没有过农残超标的情况出现,真正的古树茶也从来没检出过农残!早在2005年,当时欧盟全力打压中国农产品时,使用的是10倍商检标准,全中国的茶叶几乎都无法出口,但是云南茶叶依旧直销欧洲等西方国家。所以现在许多普洱茶产地,是欧盟、日本jas、美国USD A有机食品基地(想知道详情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这里不详细解释了)。
                关于洗茶可以洗掉茶里农残的问题,其实很简单,如果茶叶在种植过程中有农药,茶叶早已吸收并转化成内含物质,又怎是一个表面的冲洗可以轻易洗出的呢?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5-08 00:25
                回复
                  一、什么是湿仓普洱
                  我们在喝普洱茶过程中,常会听到一些茶客说起,说这个茶是干仓普洱,那个茶是湿仓普洱。实际上干仓普洱是指将新加工的普洱茶放入相对湿度在80%以下的仓库里,让其缓慢自然陈化,产生“陈香”品质。而湿仓普洱茶则是将干的紧压青茶成品放入潮湿环境(在仓库内采取加水的方法使其相对湿度大于80%),也有将人工发酵的普洱茶放进湿仓处理,让其快速转化。或将晒青毛茶通过“湿仓”处理后再行压制。通过湿仓处理,有较明显的“湿仓味”,茶色显旧像,有部分茶叶外包装还作了和过去相象的仿真印刷。过分加湿,就会出现茶叶严重霉变,有的甚至滋味变淡,失去了茶叶原始的香活浓厚。“湿仓茶”与人们品茗、健康、保健、生态、有机的追求和要求都是背道而驰的。 二:湿仓普洱鉴别方法: 湿仓普洱茶汤色较暗而深、不清亮,除非仓度非常轻、老茶或退仓多年的茶品,才有可能清亮而油光。汤滑水甜,口感饱满;适度入仓,时常会有超越未入仓茶的表现。但最大缺点,就是不管怎麼退仓,永远都有仓味。 辨识湿仓茶的几个要点,可从外观、汤色、口感、叶底等做综合判断。受潮茶品特点: 1、基本上会有所谓白霜,严重者出现黄点、绿霉、黑毛。仓储较轻者,则仍会出现茶面油光的状态。 2、茶菁条索模糊、无光泽。 3、茶饼中心坚硬而边缘散落。 4、容易有茶虫嗜咬、白色丝状黏液痕跡、虫屎。 5、外包纸张与内飞容易有茶渍。 6、汤色较深、偏黑,较不清亮。 7、口感闷顿,不清爽、有杂味。 8、叶底色杂、不均,容易出现黑硬碳化。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5-08 00:28
                  回复
                    辨别湿仓普洱其实很简单,闻起来没什么香味。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5-08 0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