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那天,摄影师让母亲在车窗外对我挥手。
那一刻,她哭了,我也没忍住掉了泪。
我觉得摄影师很残忍,为了完成工作故意强调这分别时刻;同时又很感激,是她帮我们记录下了这珍贵的时刻。
后来,我每次从家里离开的时候,母亲都会站在门口目送,直到我们消失在她的视线里。
有一次,跟她电话闲聊。她说:以前每次带你去姥姥家,姥姥都会在门口目送。一定要看不见我们的身影,才往回走。
匆忙挂掉电话,我的泪就往下淌。
分别,是让人难过的!
从小就不喜欢分别,过年亲戚朋友们离开的时候总会觉得落寞。
我常想,大家为什么就不能一直在一起呢?这样就可以不用分别了啊!
后来我才明白,幸福的时刻之所以让人感到幸福,正是因为它的珍贵。
如果大家天天聚到一起估计该觉得厌烦了吧,毕竟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经营我们的情感,也只是彼此若干重要事情中的一项。
恰巧,前些天读到龙应台的《目送》。她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即使难过也不必追,因为彼此已经走上了不同的路。
我们能做的,就是享受和珍惜分别之前的每一刻。
图片
1与父母的送别
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上最大的牵绊。
印象里,父亲是个健硕帅气的年轻男子,母亲是个优雅漂亮的小姑娘。
忘了从何时起,他们渐渐变了。父亲的背渐渐佝偻了,母亲的眼角也渐渐有了细纹。
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不再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开始成了脆弱的,需要我们保护的孩子。
他们迎来了我们,而我们却要送他们离开。
①父亲
龙应台八十多岁的父亲依然喜欢自己开车出门,而且隔三差五地出一次小车祸。
大家都很担心,决定让作为女儿的龙应台强行把车钥匙要过来。父亲乖乖地交了钥匙后不久,就生病了。
做医生的弟弟说:是大家不让开车之后,他才极速衰老的。
龙应台想起,有一次父亲用自己的小货车送她去大学上班。
到了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就把她放下车,说:“爸爸对不起你,这不是大学教授该坐的车。”然后开车走了。
在那个时候,龙应台就觉得,父亲的步履有些蹒跚,发梢有些斑白。
这次病后不久,父亲走了,走的很安详。龙应台看着下葬时放的鞭炮,觉得像是在办喜事,可是大家的眼泪止也止不住地往下淌。
②母亲
龙应台父亲的葬礼上,她的母亲衰弱到只能勉强站着。
有一天,龙应台听玛利亚说,母亲在拿刀砍牙。她吃了一惊,立马请假赶了回来。
回来后发现,母亲是在用指甲刀挫假牙。玛利亚的中文不太好。
龙应台轻声询问母亲原因,她说假牙不舒服。龙应台依然轻声细语,像对孩子在说话:“假牙不舒服的话,带你去看医生,但是不能自己在家挫。”母亲乖乖地同意了。
母亲渐渐老了,她时常不认得自己的女儿龙应台。也时常忘记以前的事情和刚刚做了的事。
但她有一次清醒的时候,却记得把自己攒了一辈子的一包金银首饰交给女儿。
父亲和母亲的爱,是一把大伞,保护我们安全长大。
我们长大了,他们也老了,反而需要我们的照顾。所以,请对他们耐心些。
图片
2与子女的送别
有一天,医生告诉我们,肚子里有个新生命。
我们开心、雀跃,又有些焦虑、不安。见证一个生命的诞生,这将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可是要看护他健康长大并不容易。
是否我们刚诞生时,父母也是这般矛盾与欣喜?
很快,我们迎来了他的出生,皱巴巴的小脸要多丑有多丑,可是我们看着他,心都要化了。
我们从着急慌忙、不知所措到渐渐适应了父母的角色。我们总希望他再大一点,终于,他长大了,却也不再需要我们了。
龙应台记得两个孩子小的时候,带着他们要好的朋友,四个孩子一起等着吃她做的饭。
后来孩子们长大了,离开家里,她只能看着儿子的背影,希望他哪怕回一次头看一下自己。可是儿子头也不回的走了,最后背影也渐渐消失了。
渐渐地,我们变成了那个目送的人。
我们在各种各样的离别里,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我们能做的,只是放手让他去飞。
图片
3与自己的送别
其实在目送父母子女与朋友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送别自己。这个送别的过程也可以叫做“成长”。
成长的目的,是为了学会独立于天地之间。
朋友邀请龙应台加入一个“树海葬俱乐部”。俱乐部很隐秘,一个人去世了,才能再引入新成员。
人生中有些阶段我们是抗拒的,比如衰老,比如死亡。
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是否超过了它原本的恐惧?
我们对这些必然发生的事情释然,并且做些准备才是最好的应对措施。
所以,请珍惜人生中的所有环节。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优雅。
4结语
人生是孤独的,没有人能陪我们从起点走到终点。所以我们不断开始,又不断告别;不断铭记却又不断忘却。
那么我们该为此悲伤吗?
记得作家张洁有一段话: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了一样地
那一刻,她哭了,我也没忍住掉了泪。
我觉得摄影师很残忍,为了完成工作故意强调这分别时刻;同时又很感激,是她帮我们记录下了这珍贵的时刻。
后来,我每次从家里离开的时候,母亲都会站在门口目送,直到我们消失在她的视线里。
有一次,跟她电话闲聊。她说:以前每次带你去姥姥家,姥姥都会在门口目送。一定要看不见我们的身影,才往回走。
匆忙挂掉电话,我的泪就往下淌。
分别,是让人难过的!
从小就不喜欢分别,过年亲戚朋友们离开的时候总会觉得落寞。
我常想,大家为什么就不能一直在一起呢?这样就可以不用分别了啊!
后来我才明白,幸福的时刻之所以让人感到幸福,正是因为它的珍贵。
如果大家天天聚到一起估计该觉得厌烦了吧,毕竟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经营我们的情感,也只是彼此若干重要事情中的一项。
恰巧,前些天读到龙应台的《目送》。她说: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即使难过也不必追,因为彼此已经走上了不同的路。
我们能做的,就是享受和珍惜分别之前的每一刻。
图片
1与父母的送别
父母是我们在这个世上最大的牵绊。
印象里,父亲是个健硕帅气的年轻男子,母亲是个优雅漂亮的小姑娘。
忘了从何时起,他们渐渐变了。父亲的背渐渐佝偻了,母亲的眼角也渐渐有了细纹。
在我们的世界里,他们不再是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开始成了脆弱的,需要我们保护的孩子。
他们迎来了我们,而我们却要送他们离开。
①父亲
龙应台八十多岁的父亲依然喜欢自己开车出门,而且隔三差五地出一次小车祸。
大家都很担心,决定让作为女儿的龙应台强行把车钥匙要过来。父亲乖乖地交了钥匙后不久,就生病了。
做医生的弟弟说:是大家不让开车之后,他才极速衰老的。
龙应台想起,有一次父亲用自己的小货车送她去大学上班。
到了离学校不远的地方就把她放下车,说:“爸爸对不起你,这不是大学教授该坐的车。”然后开车走了。
在那个时候,龙应台就觉得,父亲的步履有些蹒跚,发梢有些斑白。
这次病后不久,父亲走了,走的很安详。龙应台看着下葬时放的鞭炮,觉得像是在办喜事,可是大家的眼泪止也止不住地往下淌。
②母亲
龙应台父亲的葬礼上,她的母亲衰弱到只能勉强站着。
有一天,龙应台听玛利亚说,母亲在拿刀砍牙。她吃了一惊,立马请假赶了回来。
回来后发现,母亲是在用指甲刀挫假牙。玛利亚的中文不太好。
龙应台轻声询问母亲原因,她说假牙不舒服。龙应台依然轻声细语,像对孩子在说话:“假牙不舒服的话,带你去看医生,但是不能自己在家挫。”母亲乖乖地同意了。
母亲渐渐老了,她时常不认得自己的女儿龙应台。也时常忘记以前的事情和刚刚做了的事。
但她有一次清醒的时候,却记得把自己攒了一辈子的一包金银首饰交给女儿。
父亲和母亲的爱,是一把大伞,保护我们安全长大。
我们长大了,他们也老了,反而需要我们的照顾。所以,请对他们耐心些。
图片
2与子女的送别
有一天,医生告诉我们,肚子里有个新生命。
我们开心、雀跃,又有些焦虑、不安。见证一个生命的诞生,这将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可是要看护他健康长大并不容易。
是否我们刚诞生时,父母也是这般矛盾与欣喜?
很快,我们迎来了他的出生,皱巴巴的小脸要多丑有多丑,可是我们看着他,心都要化了。
我们从着急慌忙、不知所措到渐渐适应了父母的角色。我们总希望他再大一点,终于,他长大了,却也不再需要我们了。
龙应台记得两个孩子小的时候,带着他们要好的朋友,四个孩子一起等着吃她做的饭。
后来孩子们长大了,离开家里,她只能看着儿子的背影,希望他哪怕回一次头看一下自己。可是儿子头也不回的走了,最后背影也渐渐消失了。
渐渐地,我们变成了那个目送的人。
我们在各种各样的离别里,终于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我们能做的,只是放手让他去飞。
图片
3与自己的送别
其实在目送父母子女与朋友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送别自己。这个送别的过程也可以叫做“成长”。
成长的目的,是为了学会独立于天地之间。
朋友邀请龙应台加入一个“树海葬俱乐部”。俱乐部很隐秘,一个人去世了,才能再引入新成员。
人生中有些阶段我们是抗拒的,比如衰老,比如死亡。
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是否超过了它原本的恐惧?
我们对这些必然发生的事情释然,并且做些准备才是最好的应对措施。
所以,请珍惜人生中的所有环节。我们能做的就是保持优雅。
4结语
人生是孤独的,没有人能陪我们从起点走到终点。所以我们不断开始,又不断告别;不断铭记却又不断忘却。
那么我们该为此悲伤吗?
记得作家张洁有一段话:
富有而善良的邻人,感叹我收获的微少,我却疯了一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