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吧 关注:118,134贴子:1,219,852
  • 9回复贴,共1

【走进宋词——品位人间四月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00°


IP属地:广东1楼2009-04-24 15:16回复
    一、 【落英缤纷】
        中华民族真是一个善于命名的民族。大而至于家国,小而至于个人,都必须先行正名,而且往往是锡以嘉名,冠以美号,以祈求多寿与多福,喜庆与吉祥。
    在文学艺术的天地呢?以古典民族音乐而论,那些“中国名曲”都有美视而且美听的名字,如“百鸟朝凤”,如“潇湘水云”,如“空山鸟语”,如“彩云追月”,不仅可以照亮你的眼睛,假若你已经有些眼花,而且可以敲亮你的耳朵,假若你已经有些重听。我常常忽发痴想,那些乐曲的命名,必然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伴随,如果不止是听曲,而且可以循名追溯那些曲调取名的故事,如武陵人这追溯桃花源,那就好了。“夕餐秋菊之落英”,“落”有“开始”之意,“落英”即是初开的花,继唐诗之后的宋词呢?宋词的词牌多达八百多个,你还没有听到词人与歌女的歌唱,那些美不胜收的词牌名字啊,就早已在你的眼前迎风吐蕊,就早已美如缤纷的落英了。


    IP属地:广东3楼2009-04-24 15:18
    回复
      有志著此宏篇,令人佩服。期待~


      4楼2009-04-24 15:20
      回复
        宋词很美,韵律跌宕起伏,朗朗上口,我喜欢


        7楼2009-04-24 16:46
        回复
          洞仙歌
              烁石蒸沙何草不黄的苦夏,城市犹如燃烧之火宅,天地仿佛铸剑之洪炉。如果能远避于湖南炎陵县之桃园洞国家森林公园,松风送爽,绿竹摇风,读飞瀑似银河倒泻,看清溪使遍地生凉,在那种清凉世界留连数日,真会犹如洞天福地中的神仙。
          我读的是另一种没仙之歌。五代蜀主孟昶,对他的一位才艺双绝的爱妃赐名“花蕊”,人称“花蕊夫人”。在一个炎夏之夜,两人在摩诃池上纳凉,花蕊夫人对景生情,一时兴起而作了一首《玉楼春》: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帘间明月独窥人,欹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庭户悄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回,不道流年暗中换。】
              此词一说是孟昶所作。不论作者是谁,流年似水,花蕊夫人与孟昶纳凉歌咏及其悲欢离合,均已成为历史的陈迹,交给了正史与野史,蔓草与荒烟。时至北宋,在苏轼贬于今日湖北黄冈之时,他追忆往事,说七岁有家乡眉山遇到一位九十高龄的朱姓老尼,这位老尼年轻时曾随师父进入孟昶之宫,亲见孟昶与花蕊夫人在摩诃池上纳凉,并能记忆花蕊夫人所作之词,她在叙说这一故事时,还向苏轼朗朗背诵。j
          四十年后,往事重到心头,苏轼诗兴大发,在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涛声里,将其改写成一阕《洞仙歌》,词前的小序是》:“仆七岁时,见眉山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余,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想避暑摩诃池上,作一词,朱能具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全词如下: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洞仙”,本来指居于洞府之神仙,据说神仙所居有“十六洞天”,“三十六小洞天”,这当然纯属子虚乌有。《洞仙歌》则是唐代教坊曲名,别名《羽仙歌》、《洞仙词》、《洞仙歌令》与《洞仙歌慢》,后来沿用为词牌之名。辛弃疾、吴文英等人都曾有作品,但首创之功,还是应该归于生命力与创造力均如火之熊熊的苏轼吧?
              《玉楼春》的著作权究竟属于孟昶还是花蕊夫人?好在他们本是夫妻,而且早已乘风归去,不会引发什么今日文坛盛行的诉讼与官司,而《玉楼春》与苏轼《洞仙歌》之间的关系,却历来人各一辞,众说纷纭。有一种说法是苏轼少年时遇一美人,喜《洞仙歌》,他们邂逅之处景色又与歌中所写大致相似,所以苏轼“隐括以赠之”。“隐括”,确实是这位眉山才子的创造,有如武林高手在悬崖绝壁之上,仍可以施展腾挪跌宕的绝顶轻功。这种将一种文体改为另一文体的特技,如果在今天,真可以申请加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而苏轼是其首创者,而实验之地正是昔日黄州今日的湖北黄冈。在黄州,除了上述《洞仙歌令》,他还有《定风波•重阳括杜牧之诗》,有“特取退之词(指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稍加隐括,使就声律”的《水调歌头》,有“乃取《归去来》词(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稍加隐括”的《哨遍》,至少前后有四首之多。它们如同四块连城之壁,展览在《东坡乐府》之中,惊喜了古来今往无数观光者的眼睛。
              花蕊夫人的《玉楼春》,虽然写得不错,却知者不多,而苏轼的《洞仙歌》却名传遐迩,传诵古今。孟昶和花蕊夫人假若知道苏轼如此移花接木地改写,而且有缘一读,有幸一唱,他们当会感慨莫名,也许还要连声夸奖词坛这位奇才异能的晚辈吧?
          


          IP属地:广东8楼2009-04-24 22:15
          回复
            高山流水
                中国人向来重视友情,将春秋佳日登山临水的称为“逸友”,将奇文共欣赏的称为“雅友”,将品德端正的称为“畏友”,将直言规谏的称为“诤友”,将处事正义的称为“义友”,而可以共生死的刎颈之交呢?则是人所称道的“死友”了。中国的文人不仅重视友情,而且也特别祈望那种不仅心灵相通,而且也能欣赏自己作品的知音。
                关于“知音”,按迹寻踪,它的源头应该追溯到《列子·汤问》篇。春秋时的伯牙,是一位琴艺高深的音乐家,数十年朝于斯夕于斯,人与琴都似乎合二为一了。悠悠天地之间,谁是他的知音呢?而人间竟然出了一位知音善赏的钟子期。伯牙奏琴,他完全明白他的心志:巍巍然如高山,洋洋乎若江河。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关系,就成为后代文人作家与慧心读者之间的关系的范式。杜甫在《哭李常侍》诗中说:“斯人不重见,将老失知音。”而岳飞虽不是指文事而是寓自己的壮志,但在《小重山》一词中,也有“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之语。
                “高山流水”,因《列子·汤问》记叙的故事,成了一个历史悠久的表示知音或知己的成语。宋代丁基仲之妾善鼓琴,精通音律的布衣词人吴文英作了一首词赠给她,因为是自度之曲,吴文英就名之为“高山流水”,成了宋词中一个高雅美丽的词牌。我们且听号梦窗的吴文英所弹奏的《高山流水》吧,词前有小序说:“丁基仲侧室善丝桐赋咏,晓达音吕,备歌舞之妙”:
                【素弦一一起秋风。写柔情,都在春葱。徽外断肠声,霜霄暗落惊鸿。低颦处,剪绿裁红。仙郎伴,新制还赓旧曲,映月帘栊。似名花并蒂,日日醉春浓。    吴中,空传有西子,应不解、换徵移宫。兰蕙满襟怀,唾碧总喷花茸。后堂深,想费春工。客愁重,时听蕉寒雨碎,泪湿琼钟。凭风流也称,金屋贮娇慵。】
                丁善基的“侧室”,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不仅其姓无考,连其芳名也无传,幸亏吴文英作了隔代的钟子期,知音善赏,才将她美妙的琴声挽留在他的词章里。
                “高山流水”,由音乐而文学而人生,本来指的是知音知己,我由此而联想到宋代词坛许多高山流水的佳话。
                欧阳修,是北宋词坛巨匠,也是文坛一代宗师。他多次称颂苏舜钦、梅尧臣的诗文,曾巩、王安石、苏轼父子还身为布衣不为人知之时,他就逢人说项,替他们作义务宣传。嘉佑二年即公元1057年,他“权知礼部贡举”,他主持的这次考试,就选拔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一批出色的人才与文才。
            在他主持文坛的时代,文要名士,词家高手,若非他的好友,即是他的门生,他不仅力矫宋初西昆体诗文浮靡的流弊,而且为宋诗文的繁荣举行了隆重的奠基礼。其学生苏轼,不仅赞扬他是“今之韩愈也”,而且还曾说“方今太平盛世,文士辈出,要使一时之文有所宗主。昔欧阳文忠公常以是任付于某,故不敢不勉”。从这里,也可见欧阳修对苏轼的赏识与器重,也可见文坛的领袖人物,绝不能如白衣秀士王伦,容不得出色的前辈同辈与后辈,私心自用,自是自高,惟一己之坐位与小圈子之名利是图,而应该有广阔的胸襟高远的气识,赏识、尊重和提携真正的英才。
                高山流水的知音善赏,也包括对作家作品提出建设性的批评意见。如果晚辈敢于向前辈正讹指疵,而前辈又虚怀若谷了礼让后生,那也许更为难能可贵吧?据岳飞之孙岳珂《程史》记载,词坛泰斗名重当时的辛弃疾出示他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为余几”)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一边让歌会演唱,一边征求客人的意见,由于辛弃疾之位高名重,客人们只是一味赞美,而作为晚辈的岳珂则认为《贺新郎》首尾语意有些重复,而《永遇乐》则用曲过多。辛弃疾十分高兴有如此知音,并当众说自己的作品用曲过多,确为一弊,今后要努力克服。辛词当然“不可一世”,但有时过分“掉书袋”却不能视为优点,岳珂直言无忌,辛弃疾礼贤下士,这,应该也是高山流水的另一种境界吧?
               一个作家,除了“自赏”——自我欣赏,当然更盼望“他赏”——他人也即朋友和更多的读者的欣赏。这种欣赏,也应该包括善意的中肯的批评。高山流水啊,流水高山啊,我虽非一代琴师伯牙,但对当世的钟子期也如有所待!


            IP属地:广东9楼2009-04-24 22:15
            回复
              暗香疏影
                  “梅”的芳名,远在两千多年前的《诗经》中就出现了。《周南·BIAOE有梅》中就以“梅”象征爱恋与婚姻,不过,此梅非彼梅,它说的是梅子而非梅花。梅花的闪亮登场,要等到多年以后的六朝,六朝之时的鲍照与陆凯,在鲍照相馆的《梅花落》之后,陆凯以他的《赠范晔》一诗,也为梅花在中国诗文中的最早出场,做了一个极为精彩的诗的广告:“折梅逢驿使,赠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自此以后,梅花便在中国诗文中斗雪而笑,它的绝代芬芳也便随风而扬。
                  北宋咏梅的诗人不少,但却以林和靖(逋)写得多而且好,这位爱梅成癖爱鹤也成癖的隐士,《群芳谱》中说他“晚居孤山,征辟不就。构巢居阁,绕梅花吟咏自适。徜徉湖上,或连宵不返”。他一生咏梅诗当不在少,但这位先生没有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想法,因而随写随弃,不过,仍有著名的《山园小梅三首》流传至今,而三首之中排行第三的那一首,实际上是领衔的冠军。林和靖惭愧自己“数年闲作园林主,未有新诗到小梅”,但一提笔就为后世留下了一首经典之作,其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联,不仅得到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的激赏,他认为在所有的梅花诗中,此二句最为绮丽,而且时至南宋,它还启发过白石道人姜夔的诗情。
                  南宋诗人范成大宦海浮沉,有志难伸,于是在淳熙十年(1183年)回到苏州故乡,隐居石湖。这位自号“石湖居士”的先生,不仅诗词与散文俱佳,而且对梅花也分牙喜爱。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年)冬天,正是腊梅初放之日,比他年轻三十岁的朋友姜夔前来控访,此时范成大已是六十六岁的老人。姜夔做客既月,少不了吟诗作赋,而恰逢于今日编辑对作者之命题作文。因为范成大的催请,我们才读到姜夔当时作的两首新词,而中国的词学宝库里,也因之增添了《暗香》与《疏影》两个词牌,美如两方壁玉,灿若两颗珍珠: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     吧寄与路遥,夜雪初识。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如果林和靖有知,也该会欣然同意,姜夔的新词,就是借用了他咏梅诗中的美辞作为词牌。前人咏梅,梅花的意象不外乎美人风姿,隐者标格,烈士怀抱,姜夔之词多次写了与梅花有关的美人,但其词意究竟如何,历来众说纷纭。我想,身世之感,兴亡之悲,旧游之恋,今昔之思,他握笔之时恐怕都会纷至沓来吧?姜夔的词素以“清空”名世,对上述二词也可作如是观,而不必过分坐实。然而,可以“坐实”的是,范成大命家中乐工与歌伎演奏歌唱,演唱的歌女小红十分钟爱这两首新词。除夕之夜,姜夔回返湖州,爱才的范成大成人之美,将小红赠之为妾。姜夔是终生潦倒的布衣,既非达官贵人也非暴发大款,而只是一位才华俊发的文士,小红色艺双全,而且喜爱他的旧作与新词,可算是风尘中的红颜知己。姜夔满载而归,喜悦的心情当然远胜今日的彩民中了头彩,归途中的创作心态,自然进入了今日心理学所说的“高峰体验”,他不仅一气呵成《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而且即兴吟出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过垂虹》的旖旎动人的千古绝唱。
                  姜夔的《暗香》、《疏影》一直传唱以今天。当代青年散文家王开林,就曾以《暗香浮动》为题撰文,并说“暗香浮动,活到一百岁能有酩酊的感觉,才不枉此生”。如果我再去吴江县境内的垂虹桥,姜夔和小红的一叶轻舟不成还会滑过绿琉璃飘然而来,我还会听到他的箫声和她的歌声吗?
              


              IP属地:广东10楼2009-04-24 22:15
              回复
                二、【源头活水】
                黄河西来,大江东去。小溪流掀不起巨浪,大海洋才涌动洪波。
                卷起千堆雪的后浪,是因为有惊涛拍岸的前浪。中国诗歌的长河,在辉光耀彩的唐代河床上洪波涌起后,在宋代的河道上依然溅玉飞珠,浪花千叠。人称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的双璧,是中国诗歌的两座高峰。我说它如浩浩荡荡的长江,拥有的是两段最壮阔最多彩的风光。
                江水奔腾不息,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与上游。抽刀断水水更流,江流是不可割断的,宋代词人承接了唐代的宽广水系,又击楫于时代的壮阔中流,才造就了宋词江声浩荡浪花如雪的景象。

                我曾经写过一篇《寄李白》,收录在拙著《唐诗之旅》之中。文中说》“我私心早就以为,我的祖先并非两千年前骑青牛出函谷关的老子李聃,更不是以武力征服天下的李世民,而是至今仍活在诗章里和传说中的你。”理由何在呢?我说除了我们同姓之外,“我少年时就一厢情愿地孵着诗人之梦,青年时对诗论与诗评情有独钟,冥冥之中,我总以为我的血管中流着你的血液,分在我名下的酒,也早就被你透支光了,不然,我怎么会如此虔诚地远酒神而亲诗神?”虽然查无实据,但我振振有辞,而且窃窃自喜,以为如此寻宗认祖是自己的首创。不料近来细读宋词,竟然发现八百年前就已经有人有言在先而捷足先登了,真是令我不胜遗憾!
                此人就是李纲,北宋与南宋之交的名相与名将。他留存至今的五十多首词中,有一首《水调歌头·李白画像》:
                【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开元有道,聊复乘兴一来宾。天子呼来方醉,洒面清泉微醒,余吐拭龙巾。词翰不加点,歌阕满宫春。 笔风雨,心锦绣,极清新。大儿中令,神契兼有坐忘人。不识将军高贵,醉里指污吾足,乃敢尚衣嗔。千载已仙去,图像耸风神。】
                他在词的开篇第一句就不由分说,将李白据为己有,做了他的祖先,“太白乃吾祖,逸气薄青云”,他对李白真是顶礼有加。李纲不仅追溯了李白笑傲王侯的风流往事,而且从诗笔惊风雨的力量,从诗心似锦绣的美妙,从诗格的极为清新的创造,讴歌了李白的作品,也赞颂了有唐一代的诗歌。宋代的许多词人礼赞唐诗,也礼赞李白,但像李纲这样对李白做总体的自有会心的评价,并郑重声明自己是李白的子孙,似乎还没有第二人。
                如果要民意选举唐代最杰出的也就是顶尖级的诗人,而且限额两名,当选的就非李白与杜甫莫属,白居易、韩愈等人,用现代的术语界定,恐怕至少还差一个“档次”,或者说几个“百分点”。可以说,李纲对李白的赞美,也是对一代文学唐诗的赞美,因为李白可谓唐诗的“法人代表”,何况李纲在他的词中,还说过“谪仙词赋少陵诗,万语千言总记”(《西江月》),咏“木犀”的《丑奴儿》词,有“步摇金翠人如玉,吹动珑 王忽 ,吹动珑 王忽 ,恰似瑶台月下逢”之语,咏“荔枝”的《减字木兰花》词,有“仙姝丽绝,被服红绡肤玉雪。火齐堆盘,常得杨妃带笑看”之辞,咏“瀑布”的《江城子》,有“琉璃滑处玉花飞。溅珠玑,喷霏微。谁遣银河,一派九天垂”之歌,其中或全句,或大半句,都是从他的祖先李白那里借支而来,反正是他们祖孙之间的诗书文章,不用担心发生什么抄袭官司或版权纠纷。h\(
                其实,李纲说“太白乃吾祖”,如此斩钉截铁不容置疑,倒真是令人怀疑。李纲是福建绍武(今福建省邵武县)人,祖籍虽不明但籍贯是四川彰明县青莲乡的李白,远在福建怎么会有一支后裔?也许是他本人一生虽东漂西泊,却由他的儿子伯禽传之后世,也未可知。不过,这些都无法考证也不必过于认真了。李纲一生坚持抗金,屡遭迫害,他曾从庙堂之上贬逐到“潭州”,也就是我的故乡长沙,也曾流放到当时的恶贬之地炎荒至极的海南岛。壮志不伸,赍志以殁,死于福州时仅五十八岁。傲岸不谐极具个性的李白,有这们得其真传的后人,虽然来历欠明,也可以引以为慰了。


                IP属地:广东11楼2009-04-26 16:52
                回复
                  对大小吧主有一事相求 .
                  出于排版原因 .
                  希望大小吧主能将8L以后(含8L)帖子删除.
                  小生自会按先前较为清晰的排版继续上传 .
                  以免恶劣的排版坏了大家的眼睛 .
                  话说语赘 .希见谅.


                  IP属地:广东12楼2009-05-01 13:54
                  回复
                    才看到,真正的精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2-10-28 03: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