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痴呆,让生命在终点活出应有的尊严
——写在2012新版《中国痴呆诊疗指南》发行之际
“当她拿起电话不断输入号码,却怎么也想不起要打给谁的时候,我以为她老糊涂了。当她买回了各种假的购物卡和劣质保健品时,我以为她爱贪小便宜……我的妈妈找回来了,但是她的记忆没有回来,医生说,妈妈患上了老年痴呆证。”这是流传在网络上一则感人至深的《为爱正名》公益广告,目的是为了征集能够体现理解和关爱老人的疾病名称,而非“痴呆”。
无独有偶,细心的我们也许已经看到,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李瑞英、鲁健、张泉灵、王世林四位共同担任宣传大使的“2012我的父亲母亲·关注失智老人”公益宣传片,近期正在央视新闻频道黄金时间频频播出。这是2012年央视于9月21日正式启动的“关爱失智老人”新闻公益行动。意在唤起更多的社会机构及家庭,消除对老年痴呆症的误解,传递预防及护理常识,让更多人了解老年痴呆症的相关医学特征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为他们提供关爱,全面提高社会公众认知。
痴呆病及其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
这是一种因大脑萎缩或脑血管性疾病引起,以认知和记忆功能衰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国外称之为“阿尔茨海默病”,香港医学组织建议称为“认知障碍症”,在中国大陆则被称为“痴呆病”、“老年痴呆症”。它其实跟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普通的疾病。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概率增势明显。央视网10月3号消息称,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1.78亿老年人口中,目前已知的就有1000多万老年人患有痴呆病,约占全球患病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加速到来,痴呆发病率的上升将会成为一种更大的可能。
因社会发展水平及健康常识普及不够的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公众对痴呆病的认知还非常有限,或者根本不知道这是一种需要治疗的普通疾病。当我们的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认得至亲的人时,我们习惯性认为那是老年人“老糊涂”的正常表现。当他们表现出一些异常的言语或肢体行为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为精神上的问题而有意回避,听之任之。痴呆病的危害也由此在患者及其家属中悄无声息地肆虐着、蔓延着。它不仅直接折磨肉体,还吞噬人的灵魂,它让美国总统里根失去了昔日叱诧风云的锐气和演讲家的风采,消磨了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智慧和果敢。它还会增加死亡风险,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据我国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65——74岁人群中,老年痴呆的死亡风险比平均为5.4,与恶性肿瘤5.6相当,而血管性痴呆的死亡风险比平均为7.2,甚至高出恶性肿瘤。痴呆患者还会加重对家人的生活依赖,久而久之,再美好的亲情也有可能变味变淡,而护理及医疗费用还极大将加重家庭及社会的经济开支。
老龄社会进程的加快,如何让我们的父母活得有尊严,让我们的家庭多享受些天伦,让我们挚爱的人,以及我们自己,能够有准备地走进暮年,使得痴呆病的防治尤显刻不容缓。
所幸,我们已看到了政府、学界、医疗机构以及制药企业的责任担当,看到了整个社会在行动。
世界老年痴呆协会自1994年开始,就将每年的9月21日定为“世界老年痴呆日”。每年的这一天,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会有不同主题的宣传活动,旨在引起全社会对老年痴呆病足够的重视,懂得痴呆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本文开头提到的《为爱正名》以及2012央视“关注失智老人”等,即是配合“老年痴呆日”的公益宣传活动,以激荡起我们心底的爱,去温暖自己日渐苍老的父母。
某一天,当在街头看到那些焦急寻找走失老人的信息时,请我们多投去一份关注的目光。当我们的老人出现有悖于常态的行为语言时,请多一些重视,及时带他们去就诊。当他们不能再完整地表达、不能自己行走、也忘了我们是谁时,就请我们去悉心照料和护理,象当年他们抚育幼小的我们那样。我们无法替代老人病痛的苦楚,却可以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耐心;无法阻止他们生命的陨落,就请尽可能地保证他们在人生终点站时应有的生命尊严。
——写在2012新版《中国痴呆诊疗指南》发行之际
“当她拿起电话不断输入号码,却怎么也想不起要打给谁的时候,我以为她老糊涂了。当她买回了各种假的购物卡和劣质保健品时,我以为她爱贪小便宜……我的妈妈找回来了,但是她的记忆没有回来,医生说,妈妈患上了老年痴呆证。”这是流传在网络上一则感人至深的《为爱正名》公益广告,目的是为了征集能够体现理解和关爱老人的疾病名称,而非“痴呆”。
无独有偶,细心的我们也许已经看到,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李瑞英、鲁健、张泉灵、王世林四位共同担任宣传大使的“2012我的父亲母亲·关注失智老人”公益宣传片,近期正在央视新闻频道黄金时间频频播出。这是2012年央视于9月21日正式启动的“关爱失智老人”新闻公益行动。意在唤起更多的社会机构及家庭,消除对老年痴呆症的误解,传递预防及护理常识,让更多人了解老年痴呆症的相关医学特征以及患者和家属的情感需求和物质需求,为他们提供关爱,全面提高社会公众认知。
痴呆病及其对患者和家庭的影响
这是一种因大脑萎缩或脑血管性疾病引起,以认知和记忆功能衰退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国外称之为“阿尔茨海默病”,香港医学组织建议称为“认知障碍症”,在中国大陆则被称为“痴呆病”、“老年痴呆症”。它其实跟感冒发烧一样,是一种普通的疾病。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概率增势明显。央视网10月3号消息称,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1.78亿老年人口中,目前已知的就有1000多万老年人患有痴呆病,约占全球患病人数的四分之一左右。而且随着我国老龄社会的加速到来,痴呆发病率的上升将会成为一种更大的可能。
因社会发展水平及健康常识普及不够的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公众对痴呆病的认知还非常有限,或者根本不知道这是一种需要治疗的普通疾病。当我们的老人找不到回家的路,不认得至亲的人时,我们习惯性认为那是老年人“老糊涂”的正常表现。当他们表现出一些异常的言语或肢体行为时,我们可能会将其归为精神上的问题而有意回避,听之任之。痴呆病的危害也由此在患者及其家属中悄无声息地肆虐着、蔓延着。它不仅直接折磨肉体,还吞噬人的灵魂,它让美国总统里根失去了昔日叱诧风云的锐气和演讲家的风采,消磨了英国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智慧和果敢。它还会增加死亡风险,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据我国上海的一项调查显示65——74岁人群中,老年痴呆的死亡风险比平均为5.4,与恶性肿瘤5.6相当,而血管性痴呆的死亡风险比平均为7.2,甚至高出恶性肿瘤。痴呆患者还会加重对家人的生活依赖,久而久之,再美好的亲情也有可能变味变淡,而护理及医疗费用还极大将加重家庭及社会的经济开支。
老龄社会进程的加快,如何让我们的父母活得有尊严,让我们的家庭多享受些天伦,让我们挚爱的人,以及我们自己,能够有准备地走进暮年,使得痴呆病的防治尤显刻不容缓。
所幸,我们已看到了政府、学界、医疗机构以及制药企业的责任担当,看到了整个社会在行动。
世界老年痴呆协会自1994年开始,就将每年的9月21日定为“世界老年痴呆日”。每年的这一天,在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会有不同主题的宣传活动,旨在引起全社会对老年痴呆病足够的重视,懂得痴呆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本文开头提到的《为爱正名》以及2012央视“关注失智老人”等,即是配合“老年痴呆日”的公益宣传活动,以激荡起我们心底的爱,去温暖自己日渐苍老的父母。
某一天,当在街头看到那些焦急寻找走失老人的信息时,请我们多投去一份关注的目光。当我们的老人出现有悖于常态的行为语言时,请多一些重视,及时带他们去就诊。当他们不能再完整地表达、不能自己行走、也忘了我们是谁时,就请我们去悉心照料和护理,象当年他们抚育幼小的我们那样。我们无法替代老人病痛的苦楚,却可以多给他们一些理解和耐心;无法阻止他们生命的陨落,就请尽可能地保证他们在人生终点站时应有的生命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