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到,街边各种小吃、大排档又多了起来,其中烧烤绝对是重头戏。三五老友,烤几串,来瓶酒,别提多美了,有些人甚至把它当做夜宵的必备节目。可是,烧烤伤肝啊!医学研究发现烟熏、烘烤后的食物,含有致癌的苯并芘。
苯并芘是一种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是常见的食品和环境污染物,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I类致癌物。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王慧等研究员也发现了这一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那就是苯并芘可致肝癌转移!
是啊,当你在街边烧烤摊上尽情撸串,当你在酒桌上觥筹交错,当你在KYV嗨到天亮……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的肝脏承受了多少负累?与人体的其它器官相比,它勤劳的充当着你身体的解毒器官,所有由食物、饮料进入到肠胃道的有毒物质,都有经过肝脏进行解毒,再由胆汁或者尿液排出体外。当这些食物饮料含有致癌的苯丙芘时,肝脏是无法完全排出的,堆积下来的有害物质均可引起肝炎等化学性肝损伤,甚至引发肝癌。
如何远离苯并芘对肝脏的伤害?少吃或不吃熏烤食品或高油炸食品
一般来说,熏烤食品、高温油炸食品中苯并芘比较多,要远离苯并芘,首先要少吃或不吃熏烤食品和油炸食品。
(1)熏烤食品:熏烤食品时所使用的熏烟中就含有苯并芘等多环芳烃类物质,其来源主要有:第一,熏烤所用的燃料木炭含有少量的苯并芘,在高温下有可能伴随着烟雾侵入食品中;第二,烤制时,滴于火上的食物脂肪焦化产物热聚合反应,形成苯并芘,附着于食物表面,这是烤制食物中苯并芘的主要来源;第三,由于熏烤的鱼或肉等自身的化学成分——糖和脂肪,其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苯并芘以及其他多环芳烃;第四,食物炭化时,脂肪因高温裂解,产生自由基,并相互结合生成苯并芘。所以,尽量少吃熏烤食品。
(2)高温油炸食品:多次使用的高温植物油、油炸过火、爆炒的食品都会产生苯并芘。反复煎炸食品的植物油、煎炸时所用油温越高,产生的苯并芘都会较多。另外,食用油加热到270℃时,产生的油烟中含有苯并芘等化合物。
300度以上的加热,即便是短时间,也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苯并芘。在日常炒菜的温度下,加热时间越长,油脂中产生的苯并芘就越多。所以,家庭烹调要尽量少用高温、长时间、油多的烹调方法,减少反复油炸,也尽量减少油烟,这样才能尽量减少苯并芘。
烧烤固然好吃,为了健康,尤其不要给肝脏增加负担,尽量不要贪吃噢!平时还要注意给身体排毒,尤其是要给肝脏排毒和调理,这里推荐肝脏调理的几种方法,学到就是赚到哦。
有3种肝喜物,能帮助肝脏排毒,防治肝炎走向肝癌
第1物:硒
肝脏是个大“硒”库,人体内含硒量最丰富的器官就是肝。但研究表明:肝病患者体内普遍缺硒,并且病情越严重,血液中的硒水平越低。而临床研究证实,健康人补硒能降低甲、乙型肝炎发病几率;甲、乙型肝炎患者补硒,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改善食欲不振、两脚酸软、睡眠不良、明显乏力、面容灰暗、视力模糊等症状。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还有“抗癌之王”的美称,被认为是肝炎等肝损伤的天敌。适当补硒,能帮助肝脏有效清除有害自由基,排除肝脏内毒素,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产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达到保护肝脏,促进肝功能恢复,防止肝纤维化,预防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肝脏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转化食物中的硒成为人体可利用的蛋白硒。肝炎患者由于肝脏受损,难以充分利用食物的硒,从而造成缺硒症状,可通过服用补硒剂——硒五味子帮助患者迅速恢复体内硒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力,这有益于预防病情恶化,加快身体康复。
第2物:五味子
五味子是传统的降酶护肝中药,可抑制四氯化碳等引起的肝损伤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并辅助肝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得线粒体得以恢复和增加,肝细胞能够再生。
五味子对各型肝炎均有降酶的作用,有文献记载:五味子中的酯乙、醇乙的降酶活性最强。而五味子的降酶机理主要是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能促进损伤的肝细胞的修复或抑制肝细胞病变,使细胞膜发生某种机能性改变,通透性降低,从而使漏到血浆中的转氨酶减少。
现代医疗动物实验也证明,除了酯乙、醇乙外,五味子的七种有效成分都能对肝脏毒物四氯化碳引起的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有抑制作用,其中以丙素、乙素作用最强,对四氯化碳与微粒体脂质的共价结合有明显抑制作用,部分地保护了内质网结构功能的完整性,肝细胞损伤因而得以减轻。五味子可以泡茶喝,也可以熬粥吃,当然想要又方便又易吸收的还可以直接吃硒五味子,效果都是很好的。
第3物:维生素B
B族维生素是所有人体组织必不可少的营养素,是食物释放能量的关键。肝脏的运转要靠酶的支撑,而酶需要B族维生素的辅助。此时,B族维生素就像体内的“油库”,它能加速物质代谢,让它们转化成能量,不仅能给肝脏“加油”,还能修复肝功能、防止肝脂肪变性。
另外B族维生素还能增强肝脏对酒精的耐受性,在喝酒前吃一些复合维生素B可以起到很好的护肝作用。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3fba903acec08fa260013af69ef3d4d/f7bdb6cb0a46f21faaf153effa246b600d33ae38.jpg)
苯并芘是一种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是常见的食品和环境污染物,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为I类致癌物。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营养科学研究所的王慧等研究员也发现了这一食品中的化学污染物,那就是苯并芘可致肝癌转移!
是啊,当你在街边烧烤摊上尽情撸串,当你在酒桌上觥筹交错,当你在KYV嗨到天亮……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你的肝脏承受了多少负累?与人体的其它器官相比,它勤劳的充当着你身体的解毒器官,所有由食物、饮料进入到肠胃道的有毒物质,都有经过肝脏进行解毒,再由胆汁或者尿液排出体外。当这些食物饮料含有致癌的苯丙芘时,肝脏是无法完全排出的,堆积下来的有害物质均可引起肝炎等化学性肝损伤,甚至引发肝癌。
如何远离苯并芘对肝脏的伤害?少吃或不吃熏烤食品或高油炸食品
一般来说,熏烤食品、高温油炸食品中苯并芘比较多,要远离苯并芘,首先要少吃或不吃熏烤食品和油炸食品。
(1)熏烤食品:熏烤食品时所使用的熏烟中就含有苯并芘等多环芳烃类物质,其来源主要有:第一,熏烤所用的燃料木炭含有少量的苯并芘,在高温下有可能伴随着烟雾侵入食品中;第二,烤制时,滴于火上的食物脂肪焦化产物热聚合反应,形成苯并芘,附着于食物表面,这是烤制食物中苯并芘的主要来源;第三,由于熏烤的鱼或肉等自身的化学成分——糖和脂肪,其不完全燃烧也会产生苯并芘以及其他多环芳烃;第四,食物炭化时,脂肪因高温裂解,产生自由基,并相互结合生成苯并芘。所以,尽量少吃熏烤食品。
(2)高温油炸食品:多次使用的高温植物油、油炸过火、爆炒的食品都会产生苯并芘。反复煎炸食品的植物油、煎炸时所用油温越高,产生的苯并芘都会较多。另外,食用油加热到270℃时,产生的油烟中含有苯并芘等化合物。
300度以上的加热,即便是短时间,也会产生大量的致癌物苯并芘。在日常炒菜的温度下,加热时间越长,油脂中产生的苯并芘就越多。所以,家庭烹调要尽量少用高温、长时间、油多的烹调方法,减少反复油炸,也尽量减少油烟,这样才能尽量减少苯并芘。
烧烤固然好吃,为了健康,尤其不要给肝脏增加负担,尽量不要贪吃噢!平时还要注意给身体排毒,尤其是要给肝脏排毒和调理,这里推荐肝脏调理的几种方法,学到就是赚到哦。
有3种肝喜物,能帮助肝脏排毒,防治肝炎走向肝癌
第1物:硒
肝脏是个大“硒”库,人体内含硒量最丰富的器官就是肝。但研究表明:肝病患者体内普遍缺硒,并且病情越严重,血液中的硒水平越低。而临床研究证实,健康人补硒能降低甲、乙型肝炎发病几率;甲、乙型肝炎患者补硒,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大大改善食欲不振、两脚酸软、睡眠不良、明显乏力、面容灰暗、视力模糊等症状。
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还有“抗癌之王”的美称,被认为是肝炎等肝损伤的天敌。适当补硒,能帮助肝脏有效清除有害自由基,排除肝脏内毒素,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产生,增强人体免疫功能。达到保护肝脏,促进肝功能恢复,防止肝纤维化,预防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肝脏的主要功能之一是转化食物中的硒成为人体可利用的蛋白硒。肝炎患者由于肝脏受损,难以充分利用食物的硒,从而造成缺硒症状,可通过服用补硒剂——硒五味子帮助患者迅速恢复体内硒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力,这有益于预防病情恶化,加快身体康复。
第2物:五味子
五味子是传统的降酶护肝中药,可抑制四氯化碳等引起的肝损伤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并辅助肝细胞蛋白质的合成,使得线粒体得以恢复和增加,肝细胞能够再生。
五味子对各型肝炎均有降酶的作用,有文献记载:五味子中的酯乙、醇乙的降酶活性最强。而五味子的降酶机理主要是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能促进损伤的肝细胞的修复或抑制肝细胞病变,使细胞膜发生某种机能性改变,通透性降低,从而使漏到血浆中的转氨酶减少。
现代医疗动物实验也证明,除了酯乙、醇乙外,五味子的七种有效成分都能对肝脏毒物四氯化碳引起的微粒体脂质过氧化有抑制作用,其中以丙素、乙素作用最强,对四氯化碳与微粒体脂质的共价结合有明显抑制作用,部分地保护了内质网结构功能的完整性,肝细胞损伤因而得以减轻。五味子可以泡茶喝,也可以熬粥吃,当然想要又方便又易吸收的还可以直接吃硒五味子,效果都是很好的。
第3物:维生素B
B族维生素是所有人体组织必不可少的营养素,是食物释放能量的关键。肝脏的运转要靠酶的支撑,而酶需要B族维生素的辅助。此时,B族维生素就像体内的“油库”,它能加速物质代谢,让它们转化成能量,不仅能给肝脏“加油”,还能修复肝功能、防止肝脂肪变性。
另外B族维生素还能增强肝脏对酒精的耐受性,在喝酒前吃一些复合维生素B可以起到很好的护肝作用。
![](http://imgsrc.baidu.com/forum/w%3D580/sign=e3fba903acec08fa260013af69ef3d4d/f7bdb6cb0a46f21faaf153effa246b600d33ae3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