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吧 关注:25,050贴子:358,177
  • 25回复贴,共1

陈寿对姜维评价不高是否是因为其实际并不认同蜀汉的帝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近日读书时,看到一个观点就是北伐有维系内部对蜀汉事业认同感的这么一个政治目的。
因为蜀汉是以汉室正统自居,而开国皇帝的早逝以及汉禅让于魏的关系,使得内部对蜀汉的帝位合法性是有疑虑的。为了缓和这种疑虑,凝聚人心,只能通过北伐来让内部人士认同蜀汉这个政权并非偏居一方的伪朝廷。
我看了下三国志蜀书十一
杜微字国辅,梓潼涪人也。少受学於【广汉任安】。以疾去官。及先主定蜀,微常称聋,【闭门不出】。
杜琼字伯瑜,蜀郡成都人也。少受学於【任安】,精究安术。为人静默少言,阖门自守,【不与世事】。
周群字仲直,巴西阆中人也。父舒,字叔布,少学术於广汉杨厚,名亚董扶、任安。【数被徵,终不诣】。时人有问:“春秋谶曰代汉者当涂高,此何谓也?”舒曰:“当涂高者,魏也。”【乡党学者私传其语】。
这三位都对时局似乎没兴趣,并且前两者都是受学于同一人,第三人也是受学于与任安同郡之人。
其中第二个,第三个,都是解释“代汉者当涂高”意思是“魏取代汉”的人。
而谯周也向杜琼询问过此事,并认同杜琼的看法,陈寿是谯周学徒,估计多少会受这种观点影响。
这种消极的言论从刘备登基那会儿就有,并一直持续到蜀汉后期,而且上面这三位都是益州本地人,都明显不想出来做官,可见益州本地人对蜀汉事业认同感的低下,而陈寿师从于谯周,又长期生活在这种舆论环境中,能对北伐这种图进取的事情有多少好感度就可想而知了。
但陈寿对诸葛亮又评价甚高,谯周在诸葛死后,还急着去奔丧。而诸葛也是行北伐之事之人,理应不应该被这两位善待。这是一个矛盾点,我尚未能解决。
不知吧友有何看法,另外,有谁知道哪个任安的事情吗?


IP属地:江苏1楼2018-05-12 22:52回复
    神化诸葛亮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由费祎的一句话体现:“吾等皆不如丞相……”——你们的才能都比不上丞相,有什么资格北伐?
    当然,我并不认为这话由费祎说出来就是费祎本人的意思,只是想说,北伐派可以抬诸葛亮来证明北伐的重要性,偏安派照样可以利用诸葛亮来证明不北伐的合理性。


    IP属地:天津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5-13 01:50
    收起回复
      喊点意识形态宣传口号,老百姓会一激动去打仗,但知识分子不会,因为他们知道打仗对自己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益州本地知识分子一大部分不想打仗是正常的,日子过好的人都不想打仗。但有些人喜欢为意识形态奋斗也是正常的。并不存在某个人代表一片。各有各的三观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5-13 04:56
      回复
        三国志形式上是认同魏国,但很多细节上是认同蜀汉的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5-13 12:45
        收起回复
          不是,有个关键因素,陈寿是谯周的徒弟。谯周跟姜维是政治场合的对立面。分别代表北伐派和修养生息派。谯周对姜维啥态度,陈寿也一样。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8-05-13 17:23
          回复
            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评价不高吧?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IP属地:英国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5-26 09:39
            收起回复
              陈寿和他老师是有名的投降派,就像汪精卫编史书一样,能给伟人和老蒋几句好话?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04-13 22:13
              回复
                蜀书里的评语除了刘备其他都有贬义,魏书里面大部分人物都没有贬义这就是政治正确。毕竟晋要维护正统就要维护魏的正统地位,刻意打压季汉是意料中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04-14 00:09
                回复
                  陈寿本人,或者说是当时大部分文人士子,也未必有什么正统非正统的概念,反正谁强谁就是顺应天意咯,出了事大不了再换新主子。要是打仗,没有什么胜机,还得罪未来的新主子,吃力不讨好


                  IP属地:中国香港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20-05-12 00:50
                  回复
                    我觉得判断陈寿对姜维的态度应该从整个姜维传传记内容着手,这样一看陈寿作为史官还是比较公允的,他本身就是谯周的弟子属于蜀汉鸽派,而姜维则是鹰派本是对头,又加之他是以晋臣的角度写的三国志,屁股决定脑袋,肯定不能也不会对姜维有很高的评价,更何况姜维身前北伐十一次杀伤了大量魏军,魏晋朝廷不会对姜维有很好的印象。但是陈寿还是把郤正的正面评价放上去了,同时把自己批评的话也放了上去:一句话,陈寿作为史官还是很有节操的


                    IP属地:江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05-12 13:10
                    回复
                      他恐怕也有不得已的苦衷,要真把大将军的才能和功绩都写出来了,别说官位,就是性命恐怕都难保,还可能连累尚在人世的蜀汉将领。三国志虽然对大将军多有贬低,但毕竟写出了他的耿耿孤忠,让他的高风亮节没有被历史埋没,千百年后仍在激励后人。而像王崇写的蜀记,可能对大将军和蜀汉的记录都更加公正,但传不下来又有何用?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0-05-13 19:10
                      回复
                        陈寿对姜维评价受制于尊魏,评价时先引用卻正的论点,然后再说粗有文武之类,既然粗有,那大可以不提,为什么要提呢?那就是姜维本就文武兼备,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这是欲盖弥彰的写法,从中可以看出弦外之音。


                        IP属地:重庆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20-05-20 10:04
                        回复
                          人家老师是投降派焦周你觉得他会对北伐派有好感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20-11-01 11:34
                          回复
                            其实吧,那么惜字如金的陈寿偏偏写了段【郤正说】,感觉有些令人深思。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11-01 15:4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