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晚抬头, 遥望着璀璨星空, 棋布星罗, 会不会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在这浩瀚的宇宙我们变的何其渺小, 微不足道, 这是宇宙的魅力,充满了神秘,今天要向大家揭秘的是——金星的来源。
金星古有太白金星、启明星、长庚星之称,在西方被称为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有太多不可思议之处。它不是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但却拥有行星中最高的表面温度,可达460摄氏度;金星上可谓火山密布,是太阳系中拥有火山数量最多的行星,已发现的大型火山和火山特征有1600多处,此外还有无数的小火山,总数超过10万;金星是一颗类地行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近乎没有磁场的行星;更神奇的是它由东向西自转,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仅有两颗自转方向不同,天王星也是自东向西,躺着转,这难道仅仅是巧合?接下来的故事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很久很久以前,太阳带着自己的成员自西向东,万古不息地在宇宙里遨游,一颗来自于外太空的天体光顾了太阳系,开始时一路畅通无阻,相安无事,当来到火星和木星之间,打破了这里的平静。一颗小小的星球(暂且叫做玛雅星)挡住了它的去路,螳臂当车,结局可想而知,惊天动地的撞击,一刹那,由于20倍左右的体积和质量的巨大差距,玛雅星被撞飞,跨越火星、地球,摇身一变,成为金星,留下伤痕无数,当然,即使是占据巨大优势,天外来客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小伤不断,碎屑纷飞,巨大的反向撞击使得它偏离了自己的既定椭圆轨道,受太阳引力影响轨道逐渐倾向于圆形,亿万年后,它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天王星!双方星球大战的碎屑形成了太阳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著名的小行星带。
故事还原,大胆猜想,彗星天王星闯入太阳系,撞击“玛雅星”,“玛雅星”主体向太阳靠近,形成金星的前身,玛雅星和天王星的碎屑形成火星、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天王星改变彗星轨道后升级为行星,这样假设,许多不可思议的现象迎刃而解。
一、 天王星到底是彗星还是行星
威廉·赫歇尔在1781年3月13日于他位于索美塞特巴恩镇新国王街19号自宅的庭院中观察到这颗行星(赫歇尔天文博物馆),但在1781年4月26日最早的报告中他称之为彗星。赫歇尔用他自己设计的望远镜“对这颗恒星做了一系列视差的观察”。他在他的学报上的纪录着:“在与金牛座ζ成90°的位置……有一个星云样的星或者是一颗彗星”。在3月17日,他注记着:“我找到一颗彗星或星云状的星,并且由他的位置变化发现是一颗彗星”。当他将发现提交给皇家学会时,虽然含蓄的认为比较像行星,但仍然声称是发现了彗星。赫歇尔因为他的发现被通知成为皇家天文学家,并且语无伦次的回复说:“我不知该如何称呼它,它在接近圆形的轨道上移动很像一颗行星,而彗星是在很扁的椭圆轨道上移动,我也没有看见彗发或彗尾”。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威廉·赫歇尔不知道到底把它归类为行星还是彗星,因为它有着彗星和行星的共同特征,假设天王星原本是一颗彗星,撞击后轨道参数改变,以近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慧发和慧尾已经在撞击中消失了,形成小行星带,天王星华丽转身为行星!这样的答案兴许能够解释。
二、 神秘的小行星带来源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个区域称之为小行星带。由已经被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统计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由于小行星带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总数达50万颗以上,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主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2006年,天文学家宣布在小行星带内发现了彗星的族群。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J.Titius)偶然发现一个数列:(n+4)/10,将n=0,3,6,12,……代入,可相当准确地给出各颗大行星与太阳的实际距离。这件事起初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柏林天文台的台长波德(J.Bode)得知后将它发表,乃为天文界所知。在1781年发现天王星之后,进一步证实公式有效,波德于是提出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也许还有一颗行星。
众所周知,小行星带仅仅集中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如果仅靠木星引力大就能形成小行星带,那么土星质量约为火星的890倍!木星和土星对周边的吸引力比木星和火星的吸引力要强太多。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些小行星原本就来自于火星木星之间的玛雅星和撞击的天王星,火星近水楼台先得月!和木星一起吸引住了这些小行星,而天文学家发现的彗星的族群主要来自于天王星的碎屑。
金星古有太白金星、启明星、长庚星之称,在西方被称为维纳斯,是爱与美的女神,有太多不可思议之处。它不是离太阳最近的大行星,但却拥有行星中最高的表面温度,可达460摄氏度;金星上可谓火山密布,是太阳系中拥有火山数量最多的行星,已发现的大型火山和火山特征有1600多处,此外还有无数的小火山,总数超过10万;金星是一颗类地行星,是太阳系中唯一一颗近乎没有磁场的行星;更神奇的是它由东向西自转,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仅有两颗自转方向不同,天王星也是自东向西,躺着转,这难道仅仅是巧合?接下来的故事将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很久很久以前,太阳带着自己的成员自西向东,万古不息地在宇宙里遨游,一颗来自于外太空的天体光顾了太阳系,开始时一路畅通无阻,相安无事,当来到火星和木星之间,打破了这里的平静。一颗小小的星球(暂且叫做玛雅星)挡住了它的去路,螳臂当车,结局可想而知,惊天动地的撞击,一刹那,由于20倍左右的体积和质量的巨大差距,玛雅星被撞飞,跨越火星、地球,摇身一变,成为金星,留下伤痕无数,当然,即使是占据巨大优势,天外来客的日子也不太好过,小伤不断,碎屑纷飞,巨大的反向撞击使得它偏离了自己的既定椭圆轨道,受太阳引力影响轨道逐渐倾向于圆形,亿万年后,它成了我们所熟知的——天王星!双方星球大战的碎屑形成了太阳系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著名的小行星带。
故事还原,大胆猜想,彗星天王星闯入太阳系,撞击“玛雅星”,“玛雅星”主体向太阳靠近,形成金星的前身,玛雅星和天王星的碎屑形成火星、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天王星改变彗星轨道后升级为行星,这样假设,许多不可思议的现象迎刃而解。
一、 天王星到底是彗星还是行星
威廉·赫歇尔在1781年3月13日于他位于索美塞特巴恩镇新国王街19号自宅的庭院中观察到这颗行星(赫歇尔天文博物馆),但在1781年4月26日最早的报告中他称之为彗星。赫歇尔用他自己设计的望远镜“对这颗恒星做了一系列视差的观察”。他在他的学报上的纪录着:“在与金牛座ζ成90°的位置……有一个星云样的星或者是一颗彗星”。在3月17日,他注记着:“我找到一颗彗星或星云状的星,并且由他的位置变化发现是一颗彗星”。当他将发现提交给皇家学会时,虽然含蓄的认为比较像行星,但仍然声称是发现了彗星。赫歇尔因为他的发现被通知成为皇家天文学家,并且语无伦次的回复说:“我不知该如何称呼它,它在接近圆形的轨道上移动很像一颗行星,而彗星是在很扁的椭圆轨道上移动,我也没有看见彗发或彗尾”。
由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威廉·赫歇尔不知道到底把它归类为行星还是彗星,因为它有着彗星和行星的共同特征,假设天王星原本是一颗彗星,撞击后轨道参数改变,以近圆形轨道绕太阳公转,慧发和慧尾已经在撞击中消失了,形成小行星带,天王星华丽转身为行星!这样的答案兴许能够解释。
二、 神秘的小行星带来源
在火星与木星之间分布着数十万颗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小行星,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运行,这个区域称之为小行星带。由已经被编号的120,437颗小行星统计得到,98.5%的小行星都在此处被发现,由于小行星带是小行星最密集的区域,估计总数达50万颗以上,这个区域因此被称为主带,距离太阳约2.17-3.64天文单位。这么多小行星能够被凝聚在小行星带中,除了太阳的引力作用以外,木星的引力起着更大的作用。2006年,天文学家宣布在小行星带内发现了彗星的族群。1766年德国天文学家提丢斯(J.Titius)偶然发现一个数列:(n+4)/10,将n=0,3,6,12,……代入,可相当准确地给出各颗大行星与太阳的实际距离。这件事起初未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来柏林天文台的台长波德(J.Bode)得知后将它发表,乃为天文界所知。在1781年发现天王星之后,进一步证实公式有效,波德于是提出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也许还有一颗行星。
众所周知,小行星带仅仅集中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如果仅靠木星引力大就能形成小行星带,那么土星质量约为火星的890倍!木星和土星对周边的吸引力比木星和火星的吸引力要强太多。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些小行星原本就来自于火星木星之间的玛雅星和撞击的天王星,火星近水楼台先得月!和木星一起吸引住了这些小行星,而天文学家发现的彗星的族群主要来自于天王星的碎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