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吧 关注:827贴子:7,640
  • 12回复贴,共1

林黛玉形象补论【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张利玲
内容提要: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印人心最具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读者评家历来比较关注她那风神独具的清标清纯清奇的气韵和人格。我们以为这种传统批评存在着人为的单薄化纯净化倾向,人们过于夸张林黛玉身上任情率性的浪漫气质,有意无意忽略了特定时代特定文化氛围中艺术典型不可避免的主流文化烙印,其中林黛玉为人处事风格就需要重新审视,这种审视将有助于完整理解和把握这一典型人物的丰厚内涵。
关键词:红楼梦 林黛玉 为人处事


1楼2009-04-26 10:45回复
    一、问题的提出
    林黛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深印人心最具艺术魅力的女性形象之一,多少读者为之失去平静,为之一掬同情之泪;批评家则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着这个让人动情让人无法忘怀的文学典型“, 只要一提起她的名字,就仿佛嗅到一股芳香,并立刻在心里引起琴弦一般的回响。林黛玉象高悬在艺术天空里的一轮明月,跟随着每一个《红楼梦》的读者走过了他们的一生。人们永远在它的清辉里低徊沉思,升起感情的旋律。”①“《红楼梦》的作者明白昭示这是一部为闺阁传真的作品。如果说,他把天地间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那么林黛玉就是花的精魂;如果说,他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真正的艺术,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②的确,林黛玉就是这样深刻而广泛地激动着千千万万读者的心灵,人们充满感情毫不吝啬地赞美着这个禀性清标、恋情清纯、诗魂清奇的女孩儿。不过,如此氛围中的林黛玉批评也许有些令人担忧,浓烈的情感鲜明的倾向或许会让批评者不经意间忽略掉一些必要的东西。当我们平息了汹涌的感情潮水逼近审视这一艺术形象时,我们发现多年来的林黛玉批评似乎存在一种人为的单薄化纯净化倾向,人们过于夸张林黛玉身上任情率性的浪漫气质,有意无意忽略了特定时代特定文化氛围中艺术典型不可避免的主流文化烙印,其中对林黛玉为人处事风格的传统估价就是明显例子。有鉴于此,我们有意根据文本事实及相关材料就林黛玉形象研究做些必要补充,以期更完整地理解和把握这一典型人物的丰厚内涵。[稗史书斋]
    长期以来《, 红楼梦》的读者评家几乎一致肯定贾府的林黛玉从来不懂不屑种种流行的为人处事之道。历史上的评点家们早就渲染过这种论调,有谓“天真烂漫,相见以天”;或曰“口舌伤人”“不善处世”“一味痴情,心地褊窄。”③今人的解读亦相去不远。“这诗人本质的姑娘既不了解环境,更不懂得战略战术。她唯一的能力就是无意地使用锋利的言词刺激敌人和伤害中立者,以使敌人戒备,使得自己绝无友军而已”; ④“这是一个只知道信从自己的感情而不知道顺应世上人情的人”,“(为人处事之道) 完全没有牵动过林黛玉的心,她甚至连考虑都没有考虑到。我们看到她爱说就说、爱恼就恼、爱哭就哭。任性,的确也是任性的。⋯8943 .至于谁该得罪,谁不该得罪,她好象根本就不知道世间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一切都根据她个性的好恶,凭着她感情的流转,毫无顾忌地任意而行。既不经过任何的修饰,也没有半点掩藏。她心里所想的,也就是口中所说的。而口中所说的,又常常是为别人所不肯说的生活中的真相。”⑤⋯⋯久而久之,林黛玉拙于为人处事便成不移之论,成为历代读者评家对这一人物的基本定位。然而,当我们平心静气重新细读《红楼梦》,将事实的全部总和与事实的相互联系一并思索之后发现,传统批评与真实文本之间有着不容忽视的距离,凭直感,我们很难承认出身名门,聪明灵秀,“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姑娘竟是这样一个懵懂莽撞的傻大姐;考之《红楼梦》,也发现不少与传统印象相反的事实。比如对长辈,林黛玉相当热情,彬彬有礼。第四十回,以贾母为首的太太奶奶们携乡下老妪刘姥姥游逛大观园,第一站就到了潇湘馆,林黛玉的接待恭敬热情周到,无可指责。[稗史书斋]
    紫鹃早打起了湘帘,贾母等进来坐下。林黛玉亲自用小茶盘捧了一盖碗茶来奉与贾母。王夫人道:“我们不吃茶,姑娘不用倒了。”林黛玉听说,便命丫头把自己窗下常坐的一张椅子挪到下首,请王夫人坐了。⑥[稗史书斋]
    不仅如此,对府内无足轻重的小丫头,黛玉也很注意礼貌礼节。二十六回怡红院约莫七八岁的小丫鬟佳蕙奉命送茶叶到潇湘馆:[稗史书斋]
    宝玉叫往林姑娘那里送茶叶,花大姐姐交给我送去。可巧老太太那里给林姑娘送钱来,正分给他们的丫头们呢,见我去了,林姑娘就抓了两把给我,也不知多少。[稗史书斋]
    相当凑巧,佳蕙到达潇湘馆时,贾母刚刚派了人送钱过来,林黛玉正给自己的丫鬟分钱,据佳蕙这段自述,我们得知林黛玉对这小丫头相当客气,很讲礼节,虽然佳蕙来得相当意外,林姑娘却应付得十分得体大方。[稗史书斋]
    甚至贾府上下人人嫌恶的赵姨娘,林黛玉也未见轻慢。五十二回赵姨娘 上水来潇湘馆串门:[稗史书斋]
    一语未了,只见赵姨娘走了进来瞧黛玉,问:“姑娘这两天好?”黛玉便知他是从探春处来,从门前过,顺路的人情。黛玉忙陪笑让坐,说:“难得姨娘想着,怪冷的,亲身走来。”又忙命倒茶。[稗史书斋]
    无须继续罗列,上述事实已经勾勒出一个为人处事与读者惯常印象很不相同的林黛玉,两个黛玉的巨大差异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和思索,也激发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稗史书斋]


    2楼2009-04-26 10:46
    回复
      [稗史书斋]
      (黛玉依礼上门拜见大舅贾赦,贾赦推故不见,仅传进一番客气话) 黛玉忙站起来,一一听了。再坐一刻,便告辞。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邢夫人听说,笑道:“这倒是了。”[稗史书斋]
      周到的礼节,精准的分寸,谁能否认黛玉循礼知趣,做人一流,所以脂砚斋评点进贾府一段也多次盛赞黛玉“心机”“眼力”“得体”“心到眼到”,证明林黛玉为人素质并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差。不过,也许有论者以为即便如此,也不能排除来到贾府之后的黛玉因为种种原因疏于教导,幼年的教养未必一成不变。lw这种疑惑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事实。且不说长期积累的传统文化的惯性、集体无意识的驱动和封建大家庭特定环境的暗示,单就客观条件看,贾府也并未对黛玉放任自流。抵达当晚,贾府就为她配齐了整套侍从班子,其中包括“凡饮食、言语、行步、礼节皆教之”的四位教引嬷嬷。lx此外,日常生活中贾府的长辈平辈甚至丫鬟也随时指点,比如贾母就要求孙儿孙女们(自然也包括黛玉在内) 长大了依礼不应该再称呼小名儿,薛宝钗也曾个别教导黛玉不可看“杂书”,连丫鬟紫鹃也随时谏止黛玉的“浮躁”,可见无论内因外因皆不至于使生活在贾府中的林黛玉存在明显的人格变异。以之考诸文本,问题更为显豁。作品中的黛玉显然洞悉人情,颇通世故。她一眼看出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的实质,洞明贾府“若不俭省,必致后手不接”的经济窘状,深知贾府内部“虎视耽耽”“言三语四”的矛盾倾轧⋯8943 .与此同时,黛玉也颇富处世之才,她不仅对一言九鼎的贾府长辈恭敬勤谨,礼仪周全,连无足轻重的小丫头直至人品低劣、纯粹面儿情的赵姨娘也应酬得有条不紊,滴水不漏。处世之乖觉,调度之娴熟令人叹服,以至于精明的王熙凤也大为赞赏,将她的治家才干与薛宝钗相提并论,给予相当高的评价(五十六回) 。ly[稗史书斋]
      上述分析显示,长期以来形成的对黛玉为人的传统估价忽略了太多必要因素,因而难以令人信服。


      10楼2009-04-26 10:53
      回复
        2、热衷现实生活的黛玉
        人们惯于片面夸张甚至误会黛玉的“孤高自许”和“懒与人共”,仿佛她总是悲悲切切凄凄楚楚形单影只地闷在潇湘馆里临风洒泪,见月伤情,或是“永远坐在满架图书的旁边,过着她那灵智与诗情的生活。”l{其实,黛玉罕有孤居独处之时,她常常欣然活跃于贾府红飞翠舞、欢声笑语的家庭生活中,有着频繁而多样的社交活动,甚而至于卧病在床也要“盼个姊妹来说些闲话排遣”(四十五回) 。因而,考察黛玉在贾府的诸种活动无疑是把握她为人特点的有效途径。[稗史书斋]
        若稍加分辨,黛玉林林总总的社交主要有三大类型。第一类,宗法家庭的日常礼仪社交,如孝亲悦亲的晨昏定省之类。作品在第三回就点出黛玉的这类生活,此外有四十二回、四十八回、五十一回、七十三回的请安问好,二十三回、二十八回、三十一回、四十回的陪坐闲话,其他如侍病问药、承欢凑趣诸事,哪回也没少了“伶俐”的林姑娘。这类场合,取悦亲长既是礼法的要求,也是晚辈的日常功课,此中高手首推擅长世俗取笑、颇有口才的凤姐。作品似乎有意让凤姐出尽风头而较少触及黛玉的表现,但也并未排除她承欢凑趣的可能性。三十五回宝玉提醒贾母“嘴乖可疼”的姊妹只有凤姐姐和林妹妹,此言的前提是黛玉与凤姐一样曾以巧嘴在贾母和众人面前有不少凑趣的事实,否则宝玉之言便成无的放矢;二十二回宝钗生日庆祝会上,贾母命黛玉点戏,她凑趣地谦让薛姨妈王夫人等,惹得贾母妙语连珠,十分喜悦,由此见出黛玉对这类社交的主动和顺应。[稗史书斋]


        18楼2009-04-26 11:00
        回复
          【19】第二类,参与贾府长辈主办的各种游乐活动。贾府一年到头有数不胜数的各种游乐饮宴活动,一方面因为这就是封建贵族家庭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则来源于贾母的个性。高居宗法家庭宝塔顶的贾府实际当权者贾母晚年唯一的嗜好是公开的享乐要求,她变着法儿追逐物质的精神的各种满足。其中与儿孙们说说笑笑、游乐宴集是常见方式,为此书中有浓墨重彩的元妃省亲、清虚观打醮、游宴大观园、元宵家宴、贾母庆寿、中秋赏月等;有数笔勾勒的宁府看戏、端阳节赏午、赖大家作客、大观园观雪等。每次游乐,作品特别强调贾母必携的随从是宝黛二人,因此黛玉没有任何可能不参加这类活动,除非病倒在床。不必远求,细按刚才提及的大小活动,黛玉就没有缺席一次。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类场合黛玉未见格格不入的厌烦或形单影孤的苦闷,反倒显出少见的活泼与热情。二十九回黄天暑日的清虚观打醮,连薛宝钗也打退堂鼓,素来体弱的黛玉却二话没有,积极参与,随之前往;三十九回刘姥姥进大观园,贾府的女眷们少见地大顽大笑起来,黛玉不仅在其中“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叫嗳哟”,还不时妙语点评,“野牛舞”“母蝗虫”的品语引得姊妹们笑声连连。她的活跃远不止于轻松愉快的玩乐之时,隆重严肃的场合也不例外。贾贵妃归省,这桩“古时从未有过”的盛事令贾府上下注射了mafei般兴奋不已,作为外眷的黛玉亦颇有兴致。贵妃驾临,她不仅与贾府主子一道始终追随贵妃左右各处游幸,还憋足了劲要大出风头。果然,在奉命题咏之时,李纨探春辈不过勉强随众塞责而己,独有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怏怏不快之态如见,最终还是主动替宝玉当枪手多做了一首《杏帘在望》,被贾妃指为最优,算是得展抱负,其兴头显然比诸姊妹更高。[稗史书斋]
          第三类,姊妹间的往来与雅集。如果说黛玉在前两类活动中多为配角,居于次要位置,那么在这里则毫无疑问是主角和中坚。就总体感觉而言,黛玉对姊妹聚会表现出超常的热情。比如第八回严寒之中素来体弱的她独自到梨香院探望病中的薛宝钗;三十七回成立海棠诗社,黛玉一招即至,又是出主意,又是说笑话,兴致无疑远胜连诗号也懒待取的迎春惜春;有代表性的是四十二回“潇湘子雅谑补余香”。姊妹们集合在稻香村七嘴八舌讨论贾惜春受命画大观园的事情,林黛玉一会儿戏谑胃口奇好的刘姥姥是“母蝗虫”,把前一天的游园比作携蝗大嚼;一会儿假责李纨失职,“这是叫你带着我们作针线教道理呢,你反招我们来大顽大笑的”;一会儿又取笑为惜春画画开购物单的宝钗要炒颜色吃或者糊涂到“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逗得姐妹们大笑不已,掀起一个又一个高潮。可以说此时的黛玉随意挥洒,触处生春,成了欢笑的制造者和兴奋中心;突出的还有七十回。当时,大观园小儿女们的自由天地已日见狭窄,经历金钏投井、宝玉挨打、尤二姐吞金、抄检大观园等一系列重大变故后,气氛沉闷惨淡,众姊妹了无心绪,诗社也散了一年之久。在一片暗淡色调中,重新“鼓舞另立起来”的竟是黛玉。她以人人称赏的《桃花行》激活了姊妹们的诗情,终于又有了一次咏絮诗会,故而作者大书“林黛玉重建桃花社”。至此,可以肯定贾府中的林黛玉绝非远离尘俗、自我封闭的怪僻之士,她主动热情活泼,既一丝不苟、入乡随俗地履行着礼法要求的种种义务,又真心实意、屡见不鲜地在贾府中寻找着现实生活的乐趣。[稗史书斋]
          3、颇有人缘的黛玉
          人们对黛玉在贾府中人际关系状况的认识多停留在清代评点家涂瀛的水平上,认定她“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l|似乎陷于众叛亲离、四面楚歌的境地。“贾府的人们不仅口中贬低黛玉,而且在行动上愈加冷淡,乃至于污辱”。l}“她与宝玉相比,是更早地触及到了残酷现实的这一面,她寄人篱下,受着别人的牙眼。”l~我们以为,这些说法是一种先入为主的误会,事实是在贾府各色人等心目中,林黛玉始终是个“为人作人配人疼”(薛姨妈语) 的好姑娘,再加上府中人某些现实的打算而难免 上水之举,林黛玉其实一直就是贾府上下奉承追捧的对象,因此有必要重新考察她在贾府的人际关系真相。[稗史书斋]
          


          21楼2009-04-26 11:10
          回复
            黛玉“多心”“小性儿”略辨
            无庸讳言,黛玉的确有想哭就哭,爱恼就恼的时候,全书数次多人提及她的小性儿、多心、爱恼人,这些事实便是传统读解的基础和依据,有必要略加辨析。[稗史书斋]
            平心而论“, 多心”并非林黛玉专利,红楼女儿哪个不是多心敏感的? 贾探春为“偏的”“庶的”刺心,曾气恼地宣告“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就是姊妹弟兄跟前,谁和我好,我就和谁好,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二十七回) ;史湘云则因贾宝玉原本好意的眼色过敏,向自己的大丫鬟翠缕发脾气“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二十二回) ;一贯以稳重和平著称的薛宝钗,亦有“心重”之评(七十二回王夫人语) 和“借扇机带双敲”之举(三十回) ,那么林黛玉对环境敏感、遇事想得太多似乎也不出格,没必要大惊小怪。[稗史书斋]
            细心的读者也许早已发现这样的事实:黛玉的多心小性儿爱恼人有特定范围,主要是姊妹行的宝玉宝钗湘云三人,在其他姊妹特别是长辈面前,她几乎从未有过公开认真的弄性。这种特殊现象促使我们去深究其实质。毫无疑问,黛玉绝大多数的多心、小性儿是冲贾宝玉去的,二人的关系充满着争吵的硝烟,“三日恼了,两日好了”,成天乌眼鸡似的好斗。然而,若据此断定宝黛关系最恶便成笑话,论者早已指出宝黛这种心灵与形迹相背离的关系实质上是炽烈的爱情在重重压力下无法交流的特殊表现,是微妙而合理的爱情痛苦。mu就全书描写看,黛玉爱情的最大威胁来自挂着金锁、有金玉良姻之说的薛宝钗,何况这位貌美才高、颇得人心的宝姑娘对心上人贾宝玉确有不可小视的吸引力呢! 于是林姑娘便过敏地防守着自己的领地,第八回黛玉主动探望生病的宝钗,本属闺中少女应有之友情,可一旦发现宝钗宝玉的亲密,情形就陡然改观,一番指桑骂槐、借题发挥的讥刺让我们领教了林姑娘“比刀子还尖”的利嘴;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钗黛同坐一车而至,和乐之情可知,但说麒麟时宝钗的一句话又挑起黛玉的妒意和嘲讽。此外,黛玉湘云也有矛盾,比较典型的是第二十二回的斗气。事情是这样的:宝钗生日庆祝会将散,王熙凤暗示其中一个小戏子很象黛玉,大家都心照不宣,惟独心直口快的史湘云一口说了出来。宝玉怕湘云惹恼黛玉,好心给湘云使眼色,这在黛玉看来是明显的亲昵行为,故负气质问宝玉“我恼他,与你何干? 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原来,黛玉心底还有另一块隐痛,那就是湘云挂在胸前也有争夺宝玉可能的金麒麟。要知道,湘云可是世袭侯门史家的后人,还是宝玉从小青梅竹马的玩伴。很清楚,一旦宝玉侧身其间,本来并无波澜的钗黛湘关系便立刻充满火药味,恰好说明黛玉的弄性主要源于爱情的自私和排他性,并非不善处世使然。可以预测,一旦宝黛爱情成熟,黛玉能确认宝玉爱情非她莫属,这种习惯的弄性将自动消失。果然,三十二回诉肺腑确证爱情之后,再也见不到林姑娘多心小性爱恼人的毛病了。薛宝钗教导她不可看“杂书”,她心悦诚服,毫不见外(四十二回) ;贾母厚待薛宝琴,众人皆疑心黛玉会恼,可她却“赶着宝琴叫妹妹”“, 直是亲姊妹一般”(五十五回) ;大观园中秋赏月,连湘云都抱怨宝钗薄情,丢下姊妹独自回家过节了,她却未有半句怨言(七十回) ,从另一角度补证了黛玉弄性的实质。[稗史书斋]
            同时,即便爱情妒嫉心理造成的弄性也并非不分场合毫无节制地随意发作,而多半在背人的宝黛独处时。二十二回贾母格外隆重地给宝钗过生日,黛玉为此有些悒郁不忿,尽管刚刚在自己房中向宝玉发作,来到众人面前不仅未见半点怒色反而颇为平和地周旋应酬着;众人说小戏子象她,黛玉很伤自尊,认为这是“拿我比戏子取笑”,但她当时显然没什么出格反应,作品的描写是“众人却都听了这话,留神细看,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场面气氛极其平静,没有任何迹象证明黛玉当时使性子了。黛玉与宝玉湘云的冲突是事后在各自房间里,先是宝玉湘云斗嘴,黛玉在房门外明明听见湘云指责,宝玉作情,却不动声色,隐忍不发,只等宝玉单独上门来寻才一吐为快,显然有极强的分寸感,颇注意时间和场合。诚然,黛玉的弄性并非在公开场合毫无表现或贾府上下浑然不知,但方式往往隐晦,难以确指。第三十回,宝玉不慎将丰满的宝钗比作杨贵妃,伤害了宝钗的自尊,加上黛玉又面露得色,宝钗于是借扇机带双敲,相互间唇枪舌剑,锋芒毕露,但周围其他人“总未解得他四人言语,因此付之流水”。黛玉与宝玉宝钗湘云的矛盾在公开场合的表现大率如此。所以贾府上下仅仅注意到宝黛的不和并将之视作无伤大雅的孩子气,随着年龄增长会不治自愈,并未构成对黛玉为人的反感,贾母王熙凤的态度就是典型。贾母把宝黛之间的气恼、拌嘴当成是小孩子的相处不和,还十分可笑地为此“操心”,精明的王熙凤也把他们的这种表现看成是“越大越成孩子了”,完全不构成对黛玉为人处事能力的否定。[稗史书斋]
            


            23楼2009-04-26 11:10
            回复
              • 218.9.171.*
              容俺慢慢看哦~~``
              楼主辛苦!!


              25楼2009-04-26 12:37
              回复
                • 218.24.189.*
                写的太好了 应该说道曹公的心坎里去了吧


                26楼2009-04-26 14:43
                回复
                  • 222.80.24.*
                  说的好,这才是那个可爱的林MM,然世人已形成了偏见,又颇可悲。


                  27楼2009-04-27 21:12
                  回复
                    林mm??


                    28楼2009-05-02 14:07
                    回复
                      • 61.136.177.*
                      真是写得太好了!


                      29楼2009-09-02 10:21
                      回复
                        • 117.136.13.*
                        这篇论文是什么时候发表的


                        30楼2010-03-26 08:22
                        回复
                          • 222.134.129.*
                          《红楼梦学刊》 2009年第一期
                          明清小说读书群:87685212,已分享2009年全年《学刊》,欢迎加入


                          31楼2010-03-27 00:2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