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辅助器具吧 关注:31贴子:498
  • 3回复贴,共1

商业化康复辅具租赁为何遇冷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每月支付一定的费用,向相关机构租借高价辅助用品的辅具租赁服务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深受欢迎,有企业顺势而动,在上海推出了类似项目。但一年多来,仅有一人申请,价格、观念成为了老年人接受度不高的原因。在安徽站起来辅具商城也推出了辅具租赁服务,然而一年以来,一个咨询的人都没有~


1楼2018-05-14 00:14回复
     尴尬:推出一年多仅一人申请
    静安区居民曹景荣的母亲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几年前不慎摔了一跤,导致双手双脚多处骨折,肋骨也断了三根,从此卧床不起。2013年年底,曹女士申请了由市老年学学会和苏州一家专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联合推出的辅具租赁项目,租借了一张居家自动翻身护理床的使用权。“每天临睡前设置好,这张床就能每两个小时定时侧翻,防止老人出现压疮,我总算能在晚上睡个好觉了。”曹女士说,市面上电动护理床动辄几万元的售价太高,“现在每月支付几百元我还是能接受的。”
      据该公司董事长陶锦华介绍,在日本和台湾地区,老年人普遍认为“租比买好”。“一个原因是租赁的价格比购买要便宜很多;另一方面,租赁完毕后可以由出借机构出资收回,自己购买的话还要考虑后续处置问题,成本就高了很多。”陶锦华深信,辅具租赁同样会成为上海老人今后的选择潮流。因此,他于2013年年底和市老年学学会携手推出该服务项目,提供不同护理床具的租赁,但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仅有曹女士一人申请且实际使用至今。


    2楼2018-05-14 00:15
    回复
       探究:遇冷背后,心态各异
      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实早在十多年前,上海就有两家企业推出过辅具租赁服务,但最终也不了了之。此类服务为何在上海遇冷?老年人给出了不同的理由。
        “项目推行初期,上海银行曾联系了一名卧床的百岁老人,愿意承担每月的租借费,供老人无偿使用。前一天都说好了,后一天送床上门的时候却遭到了老人的拒绝。原来,老人的保姆强烈反对使用这张床,因为‘我能帮老人翻身,床的功能用不到’,老人只能放弃。后来我们发现,像这种老人由保姆照料的家庭中,保姆无一例外地对此持反对意见。”陶锦华分析,全自动护理设备给保姆等此类外来照料者所带来的“失业”或“减薪”危机兴许是这部分人反对的根本原因。
        由家人照料的老年人则对租赁价格更为敏感。据陶锦华介绍,台湾地区的辅具租赁价格按一年收回成本计算,月实际租金定为零售价的1/10。考虑到上海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公司将租赁价格改为零售价的1/20,但租借一张售价近两万元的自动翻身护理床,仍需7000多元的保证金和每月900多元的租赁费,这让大多数老人望而却步。同时,家属中持有“与其多花钱、不如多费力”观念的也为数不少。
        此外,忌讳用别人用过的东西、不舍得扔掉现在使用的床具、怕租赁企业后期叠加额外费用等都是老年人冷落辅具租赁的原因。因此,尽管该项目曾对静安区90周岁以上老人推出了免费试用、价格折扣等优惠措施,也仍旧无人响应和申请。“原本以为前景广阔的市场,如今却好像路越走越窄了。”陶锦华无奈地说。


      3楼2018-05-14 00:15
      回复
        支招:产品多元化,服务要跟进
        对于辅具租赁服务的遇冷,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主任殷志刚建议企业在推广产品时应更多元化。“其实辅具包含的门类很多,小到放大镜、椅子坐垫,大到移位机、代步器,都是辅具。对企业来说,在推出高价辅具租赁服务受阻的情况下,不妨尝试先推广一些相对低端的辅具用品,先逐步培养起老年群体使用辅具、租赁辅具的习惯。”殷志刚同时认为,日本和台湾地区之所以形成了兴旺的辅具租赁市场,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老年人可以申请通过护理保险或政府补贴的形式租赁辅具,这可能更符合老年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
          此外,企业的租后服务也应跟上。市老年学学会秘书长孙鹏镖称,学会曾帮助联系过10家本市的养老机构,供其无偿使用一年。事后回访时却发现逾半数护理床处于闲置状态,有的是护理员不会使用,有的则是院方担心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安全因素。“如果企业的技术人员能及时跟进,对使用者进行适当培训,可能会更容易被市场所接纳。”


        4楼2018-05-14 00: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