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雄志先生论经典学习
我个人认同学习经典的方法是童子功。从小把经典原文基本背下来,然后用一生去回味。 为什么初学经典不推荐看注家或听老师传授?因为伤寒注家800家,任何一家(包括师传),都是一家之言。每一家对经典都只是局部有独特见解,很多地方人云亦云甚至自相矛盾。初学经典,如果看注家或师传,容易先入为主,难以突破,难以发挥想象,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所以第一步是背。 当自己在此后多年临床时,背下的东西思如泉涌,自然领悟,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所以第二步是悟。 在此基础上通读百家,吸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动,所以第三步是参。 最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这就是最后一步通。 背悟参通,虽然是经典学习的最好途径,但是多数学子是成人以后再学中医,难以背诵,且从教材学起。教材有选择的引用注家,受编者影响(不论其水平),教师再融入自己理解,又受其影响。学生学习完课程,不但很难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学完忘完,留下一点,偏见多多。 重订伤寒杂病论的工作就是要解决背悟参通的悖论,将我毕生所学、所思、所得,旁参百家,融入伤寒杂病论,以六经统中医,六经领百病,实现内外一统、寒温一统、古今一统,引领读者直接进入“通”的境界。虽然受我个人学术境界的限制,且学术无捷径,但是此中医现状下不得已而为之,且毫无保留,赤诚之心,为中医,不论是非成败,聊尽天命人事而已。
我个人认同学习经典的方法是童子功。从小把经典原文基本背下来,然后用一生去回味。 为什么初学经典不推荐看注家或听老师传授?因为伤寒注家800家,任何一家(包括师传),都是一家之言。每一家对经典都只是局部有独特见解,很多地方人云亦云甚至自相矛盾。初学经典,如果看注家或师传,容易先入为主,难以突破,难以发挥想象,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所以第一步是背。 当自己在此后多年临床时,背下的东西思如泉涌,自然领悟,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所以第二步是悟。 在此基础上通读百家,吸收各家之长而不为所动,所以第三步是参。 最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这就是最后一步通。 背悟参通,虽然是经典学习的最好途径,但是多数学子是成人以后再学中医,难以背诵,且从教材学起。教材有选择的引用注家,受编者影响(不论其水平),教师再融入自己理解,又受其影响。学生学习完课程,不但很难形成自己的学术见解,学完忘完,留下一点,偏见多多。 重订伤寒杂病论的工作就是要解决背悟参通的悖论,将我毕生所学、所思、所得,旁参百家,融入伤寒杂病论,以六经统中医,六经领百病,实现内外一统、寒温一统、古今一统,引领读者直接进入“通”的境界。虽然受我个人学术境界的限制,且学术无捷径,但是此中医现状下不得已而为之,且毫无保留,赤诚之心,为中医,不论是非成败,聊尽天命人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