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沟通分析学吧 关注:1,311贴子:657
  • 0回复贴,共1

为什么我们不自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保持自信》(艾.B.哈里斯 托.A.哈里斯著 程元善等译 文化艺术出版社),是一本心理学交流分析学说(Transactional Analysis )的通俗读物。如果你正为自己不够自信而苦恼,那么这会是一本很好的指导书籍。它能和你一起探讨为什么我们会不自信,怎样才能变得自信,相信通过下面的书摘,你能领略其中的魅力。
“相信自己只是一系列因果关系中的一部受控的机器,比承认自己对陷入困境有责任更遭。承认对过去至少负一部分责任,那么把握未来就会成为可能。” ——艾.B.哈里斯 托.A.哈里斯
下面是从网络上找到的《保持自信》书摘,原作者已无法考证,很感谢他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摘要。
第一部分
  1、所有的儿童,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和第二年就得到了结论:"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是他们在童年环境中的依赖地位的产物,并永久的刻印在心里。在出生的头五年,许许多多事情夹杂著强烈的情感,被印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并且在以后,随时可能再现。如果现在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一种依赖的情形中,我们就又回到了"小孩",并体会到与幼年时同样的情感。或许我们又感到"我不行–你行"。在毕生的时间中,我们都把时间用来抛弃、战胜、证实或者推翻这个幼年得出的结论。
  2、当我们长大后,就忘了儿时眼中的世界,忘了我们是多么软弱无能,甚至忘了"我不行,你行"这个结论。但这个结论一旦得出,就被永远的印记下来,即使这种结论对自己、对他人都不愉快,却很有生命力。
  3、但为什么有的儿童一开始就像小公主,小王子一样快乐呢?难道他们不认为"我不行–你行"吗?事实上,只有父母无私的倾注爱于孩子,在他们思考时,始终如一的给予可靠的指导,并亲自示范他们是如何去做,儿童才会感到快乐。这样,儿童在以后的思考和行动中,增长了知识,培养出自己的胜任感。这种胜任感也被印记下来,并可以伴随著自信感而再现。
  4、然而,和成人一样,即使是自信的儿童也同样有"不行"的时候。当我们出于一种依赖和无助的环境中时,就会唤起幼年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我不行"。
  5、但是我们是如何得到另一半结论:"你行"的呢?"你行",是因为父母给予了儿童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质和情感的交往,我们将这些交往成为"抚慰"。
  6、我们曾经得出的结论是可以更改的。"我行–你也行"的态度更多的来自有意识的思考,来自于我们的信念和对行动后果的预期,而不是情感。它摒弃了我们童年的结论,并且断言,我们不再是软弱无能和依赖他人的孩子。
  7、"我行–你也行"的意思是要把别人当作人来看待,而不是物。要最大限度地看到他们所具有的潜能,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而不管过去曾经发生过什么。它同样说明我们也应如此看待自己。
  8、"我行–你也行"是对我们内部心理结构的修正,这样以来,我们或许能够颇有作为;但这并不意味著过去获得的结论会被抹去;过去的结论一旦记录下来,就会被永远保留,并且经常被唤起。幸运的是,我们后来的结论也被记录下来了。我们越是自觉的使用这种新态度去看待自己和他人,就越能改变我们日常相互作用的实质、改变我们的交际方式、我们的态度、我们对压力的反应以及我们控制情感的方式。现实生活中虽然充满了斗争,但我们坚信,人与人之间一定还存在著更美好的东西在指引我们前进。
  9、"父母"影响我们现实生活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内部对话"。别人很难伤害到我们的情感,除非是他们能够激起我们的"父母",使我们从内心受到谴责。我们内心有一个专制的"父母"。
  10、儿童、父母、成人是什么?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影响力
  "儿童"–欲望、自我、好奇、直觉、需要、动机。“你是主宰,而我不是”,“如果我这样,我就行”。是需要和动机的源泉。想干
  "父母"–要求、指导、条条框框、内心谴责。不得不干
  "成人"-思考、解决问题、调节父母—儿童关系。如何干
第二部分
  11、如果儿童时代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得到了自由发挥,"儿童"就可能是我们人格中最愉快的部分。如果儿童时代充满了恐惧、威吓和自私,"儿童"就会成为我们人格中产生麻烦的部分。
  12、"成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使"父母"跟上时代的变化。年轻人只有发现"父母"中的信息的大部分是可以信赖的,相信"父母"所言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才能获得安全感。
  13、大脑将生活中的事按顺序高保真记录,并且将与那些经历相联系的情感也记录起来。
  14、如果情感表达总是遭到歪曲和否定,儿童也许会怀疑自己的感受,开始拒绝体验感情,到后来他也许就变成一个毫无情感的人。
  15、我们虽然不能直接调节我们的情感。但我们可以从情感的起因入手,然后通过改变态度来改变情感。
  16、相互作用分析的目标是通过明确地鉴别出"我的哪部分人格在起作用",以及通过与今日现实的对照,评估出信息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来强化和解放"成人"。 相互作用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们具有选择的自由。这种自由往往可使我们摆脱过去限制,带来新的选择机会。
  17、产生消极情感的最常见原因,是我们未能使对成功的愿望如愿以偿。
  18、只有我们用无条件的爱来抚养下一代,并坚定的地、始终如一地选用某种不使用惩罚的培养方式,才能使这些孩子不畏惧生活。
  19、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爱,也许会决定永远不再亲近任何人。他给自己规定了种种不与人亲近的禁令,以避免再次经历失去爱的痛苦。他认为:"将不再去爱,那么我也就再不会受到伤害了"。
  20、我们应该以历史的观点看待我们自己、我们的父母,并且看到每个人在创造性活动中都起到过一定作用。
第三部分
  21、我们无法把握每一件事情,但我们却能够把握某些事情,如果问题的产生与我们有关,那么,解决问题的答案也将会与我们有关。
  22、对孩子而言,"照我做的去做"是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信息。"照我说的去做"也很必要。当我们说的和做的所提供的信息一致时,对孩子的影响和启发最有效。
  23、你和“父母”之间不断进行著内部对话,当我们进入这个对话中去时,我们便堕入到过去的现实中,暂时离开了和我们在一起的人。而在与他人相处中保持"自信",一般意味著能与人们进行正常交往。因此,了解内心对话是如何使我们在谈话中走神的,非常重要,它可以使我们同别人保持正常接触。
  24、内心对话可被理解为从此时此处("成人"的感性认识)到彼时彼处(昔时"父母"与"儿童"对话的情境)的意识转变。
  25、走神最厉害的是”乖孩子”。它们是由"父母"控制的个体。其"儿童"受到了压抑。儿童被压抑的原因是抚慰被剥夺,而抚慰未被剥夺的原因是他们不能意识到和记录到外界的刺激。其成年的职能预先给内心的"父母"–"儿童"对话所持久占据。
  26、”乖孩子”经常受到压抑,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人在他们生活中的存在,由于他们的意识总是内向的,反复说著"应在、不应该、必须"和诸如此类的其他词汇。因此他们耳中听不到赞扬,精神因缺少抚慰而趋于死亡。他们尽管在不断尝试获得赞赏,却很少感受到赞赏。他们不断问著"我做得怎么样?",以至于他们不能真正关心别人"做得怎样"。 "乖孩子"从来不表示否定和反对,他们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每创一次笼子就留下一次感情受挫的纪录”。偶尔"乖孩子"也抽象无力的发泄不满。他们的思绪不在现实生活中。
  27、”乖孩子”不去思考、也不去发问、对他们来说重要的只是使别人高兴,去适应地球上每一个人的需要。他们对他人采用唯一"非难"的方式就是和解。
  28、"行的人"在现实中生活,他们对社会有益,还令人感到十分愉快。"乖孩子"常常微笑,"行的人"不仅微笑、还会开怀大笑和哭泣。
  29、如何削弱内心对话影响,摆脱过去粗暴束缚去享受生活?“追根溯源”是一个要求成人解决问题的过程,当我们转换到成人时,内心对话就停止了;另外 “追根溯源”可以看到我们"父母"中到底装了什么。第三,可以促使我们进入到做出决策的时候,即: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但在今天我们却能改变自己。
  30、"乖孩子”每撞一次笼子,就留下一次感情受挫的记录。有时他们把怒气朝向年幼无力的反抗者;或者以"令人吃惊"的方式发泄怨气,虽然平时他们很少发泄。
第四部分
  31、"乖孩子"的愈后是良好的,因为其取悦父母的技能可以有所帮助。痊愈的"乖孩子"没有必要停止去做好事,但他应该选择能去做什么样的好事。过去,他不敢拒绝别人,也不知如何分辨该拒绝什么,一旦他的"成人"获得解放,他就可以自由地处理别人发出的成千上万的信息,并可以在迄今整理的信息基础上,判断哪些人值得信任,哪些不值得信任。
  32、追溯根源的七个步骤:
  ① 承认自己受到了伤害。不能否认感情,因为它们不是通过身体语言发泄出去,就是泄进我们的身体内部,导致种种病症。承认情感是改变的第一步。
  ② 是哪部分受伤害了?–儿童。
  ③ 用恰当的言辞描绘受伤时的情感。从而挖掘这种情感的根源–以及相应的结论。
  ④ 找出是如何触发这种情感的。
  ⑤ 你的"父母"、"儿童"是如何对话的?一定要追溯出这种对话,这是关键。
  ⑥ 假想再遇到这种情况时,能干些什么不同的东西?
  ⑦ 下次再遇到这种情况,能采取什么不同的态度呢?
  33、你害怕挑衅吗?除了惊恐外,你还有什么感觉呢?"父母式"的保护方式,可能是不要接近那种事情,而你的成人则能采用比较好的方式保护你。
  34、很多问题是"父母"中的信息造成的,然而却常常不能意识出来,这时"追溯根源"就能起作用了。
  35、为消除困惑,首先要把所有"外部"信息和"内部"来自"父母","儿童","成人"的信息区分开来。
  36、作出决定总比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要强,这无庸置疑。
  37、如果我们想身心健康,就要及时和适当的处理信息,如果信息积累太多,就可能使人感到疲劳和不适。
  38、消极忍受是一种处理困惑的无效方式。放弃自己的决定,被动的屈从于他人,将"让别人满意"作为一种解决困惑的方法,是一种令人不快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会成为在肯定自己和建立自尊时的障碍。要消极忍受的决定,人们常常用"无行为"的方式,这是人们在争取"自我实现"等努力落空时,保持消极的内心平衡的一种方式。
  39、交谈是得到别人帮助的一种方法,交谈可使问题具体化,排除不清楚之处,还可使我们得到安慰。我们能跳出个人小圈子,去面对生活现实,这样就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问题,同时可以看到别人对自己谈话的反应。
  40、勇于提问。这是一种"行"的表现。澄清问题,建立起有利于。
  41、在权衡哪一种行动最好时,列出每种解决方案和与之相适应的困难是很有用的。另一种方法是"双向努力",即列举出各种解决方法的有利条件,并在可能的话,同时按多种方案去尝试。
  42、向专家请教。获得精确信息。做出重大决定。略去枝节问题。
  43、接受不确定性。我们可以减少自己的困惑,却不能消除事物的不确定性。
  44、消极态度是一种有所控制的不介入形式,年轻人在与父母相处时,常使用消极态度作为一种反控制方式。它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但由于回避了其他人,从而也就切断了抚慰的来源。一个完全回避他人的人,会因缺少抚慰而痛苦。
  45、另一种保护方式是恫吓:怀有敌意、粗暴无理。这种人是非常孤独的,它们能赢得一些胜利,但不会赢得朋友。
  46、回避、恐吓、理智化和礼仪,使我们免于和他人接触,但同时,也使我们失去抚慰,(因为抚慰来源于他人)。以这种方式生活,就像一个缺少补给品的堡垒,我们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很久。
  47、成人的保护方式:眼睛的接触、理解他人、预测、多种准备选择方案、契约。
  48、对婚姻伴侣的心理状态保持敏感,是幸福婚姻的要求之一。
  49、什么样是好的契约:
  ① 不是单方面的。
  ② 内容中应有使双方"儿童"获得满足的成分。
  ③ 契约是"成人"之间的约定。
  ④ 契约对双方都是公正的。
  ⑤ 契约是简单的,但并非过于简单。
  ⑥ 以引起的后果,而不是借助于惩罚来说明不履行契约的害处。
  ⑦ 将契约写下来。
  ⑧ 契约是可以反复协商的。
  50、"父母"制止者:是在内心对话持续不断,失去"成人"状态时的一些简单的自卫方法,可以在此时保护自己,回到"成人"状态。这是一种应急方法,能暂时从内心谴责中解脱出来,使"成人"进行简单的观察。
第六部分
  51、对每一个人来说,抚慰都有一个适当范围,过多或过少都会使人感到不适。而在其界限内,则会感觉良好。
  52、使获得的抚慰达到适当程度的最常见途径是游戏。游戏是一系列互补的、间接的相互作用,它们逐渐达到某种精心确定的、预期的结果。游戏产生于对抚慰的渴望。在人们急需获得抚慰时,甚至可能达到为此不惜自我毁灭的程度。尽管游戏本质上是不诚实的,并会在人们间制造分裂,但它们确实可以使我们在疏远间,一边造成对立局面,一边又向我们提供抚慰。所有的游戏参加者都会有所收获,只有这样游戏才能得以维持。
  53、抚慰来自他人。
  54、抚慰来源之一,是对昔日抚慰进行重温。当我们"听到"头脑中"父母"的称赞时,我们常常又会体验到童年时的快乐。这种由于昔日赞许而产生的美好情感,是我们做每一件事情的巨大动力。我们总是追寻著那些曾给予我们抚慰的人的影子,如果找不到,我们就会制造场景,让他们在记忆中重现。
  55、只是重温是不够的,抚慰只能维持短暂的一段时间,然后,我们又需要新的补给。而过去的幸福在此时就像昨天的报纸一样似乎有些过时了。
  56、抚慰他人就是满足他们的需要。最基本的抚慰是引起别人的注意。给别人抚慰是由于我们自己想做,或是别人期望我们这么作。给予抚慰时,要保护别人的儿童,保护他们的情感和自尊。
  57、只有了解自己内心对话,并使"成人"得以自由观察别人时,关心别人才成为可能。所谓"观察",是观察到他人的全部人格,即他人的"父母"、"成人"、"儿童"。我们能给予别人的最大肯定是肯定他们的存在,然后根据其言行,而不是从我们的"父母"和"儿童"的要求出发来进行反应。爱是从观察到别人的"儿童"开始的,而这一点,只有在我们通过追溯根源、达到自我控制之后才能实现。由于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到了他人身上,当我们观察清楚后,就知道究竟该怎样做。当我们向别人施恩时,应该自问为什么要这样做。是愿意、应该、还是不得不?这是不是一种交易?如果我们认识到自己的给予只是为了可以获取,那么自私的实质就暴露无遗了。
  58、抚慰的方式:目光的接触;倾听(听别人在讲什么,并向别人把话说完);提出问题;称呼名字;自我表白;勤于回答;随身携带通讯录、明信片、一支笔;计划;不要轻视别人;松弛下来;会干则干,不会则试著干;想干的事不要太多。
  59、用尝试取代意愿,就有成功的希望;以行动取代意愿,成功就会成为现实。新的感情产生于行动,而不是产生于对行动的思考。
  60、如果我们不学会说"不",我们就会发现我们说的"是"越来越缺乏热诚,越来越难于实现。
第七部分
  61、儿童最初的愿望是:安全,新奇事物,意义性。
  62、小孩子在小的时候越感到安全,以后在寻找新奇事物中才敢于走得更远,而学习新事物又反过来会极大的促进他们的安全感。当和成人一起时,可以从成人处得知自己有希望获得什么,因此减少来回考虑引起的焦虑。
  63、对大多数人而言,安全和新奇事物构成一条线,而他们就生活在这条线两极中的某处。
  64、如何改变自己:
  ① 使人渴望转变的三种因素:痛苦、厌烦、进取心。
  ② 摆脱某事物前,需计划用什么占据其空缺。
  ③ 用不断的小小进步奖励"儿童",使其愿意改变。
  ④ 建立起新习惯的关键:把精力有意的和反复的耗费在对新动作的学习上,建立新的突触小泡和神经通路来包围旧的。
  ⑤ 积极的情感:欢乐、热情、期望、荣誉、梦想、获得抚慰,使进步的强大力量。
  ⑥ 把握时机。
  ⑦ 把转变意图告诉别人,不只依靠自己实现转变。
  ⑧ 以自己佩服的人做榜样。
  ⑨ 一次只改变一点点。回答下面四个问题:①我希望如何改变?②我准备在哪个方面发生转变?③我的收获和损失各是什么?④我将做些什与以前不同的事?
  ⑩ 改变有得有失,自由与责任相联系。
  ⑪ 记下自己的收获,"儿童"喜欢见到进步。
  ⑫ 多设几个备用方案。有无替代计划A、B、C?
  65、自由意味著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尽管"父母"可能也这样要求过你,但只要是对自己确实有利,你还是要做的。
  66、因为习惯,我们不假思索的采用著同样的生活方式,日日年年。当我们获得某种奖励时,就获得了改变习惯的动因,即使是那些根深蒂固的也不例外。
  67、建立新习惯这最重要的是付出能量,而不是付出时间。这是由于,当我们决定打破旧习惯、建立新习惯时,常由于踌躇不决而浪费许多宝贵的能量。
  68、力量来源于抚慰,而抚慰来源于他人。我们几乎不能只依靠自己来实现转变。因此,把我们的意图告诉其他人很重要。
  69、内化了的"人物"比理智的观念更具强大的力量。尽管"成人"可以运用理智的力量对改变施加影响,但"儿童"必须愿意参加,这种改变才能成功。在这种模式中,激励儿童,使其渴望转变的是现实生活中吸引他竭力模仿的人。
  70、改变会有所得,也会有所失。比如,公开宣布某种决定,说出我们的想法和感受,而不是压抑我们的感情,可能会使其它人不快。另外,我们的一些转变,对其它人可能是某种伤害。因此,我们有必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我们热爱的人,这样,我们的转变才不会成为对其他人的威胁。
第八部分
  71、独立并不意味著我们干什么都是一个人,而是说我们将自己所寻求的支持面放宽,扩大抚慰来源。这样,我们可能失去旧日的舒适生活,然而却提高了自信心,减少了对孤注一掷的恐惧,从而获得极大收益。
  72、我们如果想获得更多行动自由,则我们也将担当起更多责任。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没有获得自由行动的权利,我们就无法有效地负责。
  73、只想留住一个人,则可能孤独地只剩下自己。只依靠一个人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是注定失败的。即使双方都有深厚的情感,可是一旦与他人毫无接触,就会成为一个封闭系统中的完全禁锢。这样,两人由于害怕失去对方,就变得相互小心翼翼,于是很难建立起真诚的关系。
  74、如果你感到十分需要某人,那你和他之间就很难建立起真诚的关系。
  75、想,而不仅仅是需要。我们是否愿意在与他人交往中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而不是充当我们需要系统的一种附属品的呢?
  76、在组织一个新家庭之后,碰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两人的家庭观念(即:家庭应该是怎样,两个人都有什么权利和义务)是不同的。而且这些不同,隐藏得很深,往往不能以言词表达出来(因为没有意识到),而是以两个人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出来。这就会使两个人对对方感到困惑、疑问乃至轻视、愤怒,从而产生许多矛盾,这时,两个人需要的是交流一下彼此过去家庭生活的情况,然后认真讨论一下,他们应该怎么办。
  77、如果你放任自己贪玩的"儿童",并且能够发现其他人也同样具有贪玩的"儿童",你就能使自己快乐。这种快乐是留住别人和维护健康的良方。一位儿科医生注意到一些家庭,尽管父母和孩子都不能很好的照料自己,却没有什么人生病,医生在这类家庭中发现了许许多多的快乐。
  78、要控制的是你自己,而不是其他人。
  79、停止迫害者–受害者–拯救者的三角关系的唯一方法,是从这种三角关系中摆脱出来。为此,首先要有其它的抚慰来源,即选择的余地。
  80,如果您有强烈的愿望去驱使别人干些什么,让他们接受你的观点,阻碍他们某种思想萌芽的成长,不让他们具有自己思想时,你应该停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你要这样做?你从中可获得什么?如果仅仅是为了成为一个迫害者,你就不要去干了。


1楼2018-05-22 15:0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