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决定在上海定居。空空如也的新家里,拥有的第一件家具是一个白色书架。那些等待家具送来的晚上,我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随意选一个房间打地铺。后来,我在世界上的很多角落重读这些书,会隐约想起那些夜晚,带着若有若无、近乎乡愁的情绪。
福楼拜说:“语言只像走江湖卖艺人耍猴戏时敲打的破锣,哪能妄想感动天上的星辰呢?”写作者的挣扎与失落确实如此艰辛,作为读者的我却以更轻松的方式见证着那些感动星辰的力量。那是在大量阅读后独自思考的时刻,书中那些美好的、超越我理解范围的想法,它们最初彼此碰撞时产生的微小火花,有一天会突然像爆炸开的星云般再次出现在我脑海。
相比想要点亮星辰的写作者们,作为读者的我们,更像是追逐光亮的飞蛾,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微光都让我们想起书中见过的耀目光华,它们是写作者以自己的才华向我们展示的另一个世界的光辉。
要等我自己开始写作,才渐渐明白所有给人带来愉悦享受的艺术创作,包括写作,背后都是辛劳。没有顺手拈来的技巧,不过是举重若轻罢了。我们花很多时间下苦功夫去学会看起来轻巧的创作风格,让人获得片刻安慰或思考,得以在庸常生活中获得放松和喘息。

2008 年,我把那本在旧书摊上偶然买到的West With the Night 反复翻阅之后,决定将它翻译成中文。在创造单人驾驶小型机飞越大西洋的历史纪录之前,这本书的作者柏瑞尔曾是非洲大陆唯一的女飞行员和冠军赛马培训师。她以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上,向往自由的灵魂可以走多远,看似渺小的人类又可以迸发多少勇气。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在上海认识的唯一的编辑,他问起想要翻译这本书的原因时,我只回答:它很好看,值得翻译。
2011 年,上海这座城市开始像穿旧的外套让我觉得舒适。那年决定挑战自己不熟悉的作品,翻译《一切破碎,一切成灰》。生活在纽约的年轻作家威尔斯·陶尔用九个戛然而止的故事写出了这个看似热闹又仿佛荒芜的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无限隔阂。当最初对爱的乞求得不到回应,我们开始将自己受到的伤害再加诸他人,因此产生了一出出有意或无意的愚蠢的悲剧。
这些精悍的短篇让我明白,创作一个全新的世界是写作者的责任,领会这种自由并从寻常生活中摆脱,则是读者的责任。读者也需要同样的想象力,去思考去体会。同一段文字同一个故事在不同人心中指明千万种不同的道路才是文字真正的魅力所在。

2013 年,我终于从翁达杰的读者成为他的译者。翻译的过程中,我像阅读一个新作家一样从全新的角度去看他的作品。看他怎样将对故国的深情,凝聚在这主动回首的直视里:用一本书为这个国家与它的人民发声。记录下即便战争这样不人道的灾难依旧无法摧毁的美好和坚忍。我第一次读到翁达杰的作品时才十五岁。等我翻译他最重要的作品时,已经三十岁了,我和他并肩走过斯里兰卡内战的修罗场,经历了我这些年阅读生涯中最艰难也最难忘的成长。
2016 年春天,《安尼尔的鬼魂》中文版正式出版,同年底历经波折终于付印的布面精装版《夜航西飞》出现在我上海住处的书架上,觉得一场漫长艰辛的旅行真正告一段落。
“那你为什么要翻译呢?”曾接受过一个以译者为采访对象的访问,编辑将那个选题命名为“持灯的使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明白了“持灯”的含义:每个写作、翻译的人都不过一时照亮,但因为无数人的阅读,这点微弱光亮会一直延续下去。
探索外在世界是一个验证内心的过程,越走越远,不如说越走越深。到一定年纪或者说足够强大的时候,你会停止寻找的姿态,无论是寻找同路人、聆听者,还是依靠。
万物是内心投射。内心丰盛的人,不会看见一个荒凉的世界。一个人要过得快乐,懂得体会孤独、不惧怕寂寞,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拥有精彩的精神世界,勤于思考。

如今的我们,容易孤独,所以也很脆弱,这脆弱需要很多爱来支撑。我们与人交流,仰慕他人,建立关联,社会的认同使你感觉完整。于是在各种媒体平台、虚拟沟通渠道里,很多人把自己撕成了碎片,将破碎的宣泄当作表达,说太多做太多,近乎绝望地等他人路过捡拾这些片段,留下评论或点一个虚妄的赞。但真正的表达、思考、关怀与传递,从来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才能完成的事。自我在自身,不在他人。期冀救赎者,请先自救。就像“完整”并不代表封闭,而是换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是很多你原以为不可能的另一种可能。这一切,阅读能够帮助你达成。
我们并不那么孤独,书里书外,多的是同路人。
当我为生活所困,反而更深切地感受到阅读最大的魅力:自由。创作的自由不仅仅属于写作者,也属于读者。阅读没有标准答案:理解一本书的方式同样也是自由的。阅读甚至不是为了解答,阅读不是功利的事情,但又能为太多事找到答案。
因为有书,因为阅读,因为思考,我真正理解了佩索阿的这句话: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本文选自 陶立夏《生活的比喻》
原文名称《在阅读中自由》(有删减)

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内心。
作家、翻译、摄影师陶立夏2018全新散文集。
生活里,都是隐喻。陶立夏用静谧的心,抒写隐喻背后的真实。这本书,写给所有我在你生命里缺席的时刻。人生里总有想要放弃的时候,告别般挥手切断所有关联,不管它们是束缚也好,牵绊也好,温柔关怀也好。全部切断。
于生活的细微处,留下独特的思考。神灵在微物之中,当我们能够潜心去观察,便能在这些小物或是泛着纸香的书中,找寻到自我。
那些我们看过的书,遇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就像吃过的食物,给我们酸甜苦辣的滋味,最终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人生的答案,投射在生活的琐碎之处,又映照回我们的内心。
福楼拜说:“语言只像走江湖卖艺人耍猴戏时敲打的破锣,哪能妄想感动天上的星辰呢?”写作者的挣扎与失落确实如此艰辛,作为读者的我却以更轻松的方式见证着那些感动星辰的力量。那是在大量阅读后独自思考的时刻,书中那些美好的、超越我理解范围的想法,它们最初彼此碰撞时产生的微小火花,有一天会突然像爆炸开的星云般再次出现在我脑海。
相比想要点亮星辰的写作者们,作为读者的我们,更像是追逐光亮的飞蛾,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微光都让我们想起书中见过的耀目光华,它们是写作者以自己的才华向我们展示的另一个世界的光辉。
要等我自己开始写作,才渐渐明白所有给人带来愉悦享受的艺术创作,包括写作,背后都是辛劳。没有顺手拈来的技巧,不过是举重若轻罢了。我们花很多时间下苦功夫去学会看起来轻巧的创作风格,让人获得片刻安慰或思考,得以在庸常生活中获得放松和喘息。

2008 年,我把那本在旧书摊上偶然买到的West With the Night 反复翻阅之后,决定将它翻译成中文。在创造单人驾驶小型机飞越大西洋的历史纪录之前,这本书的作者柏瑞尔曾是非洲大陆唯一的女飞行员和冠军赛马培训师。她以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上,向往自由的灵魂可以走多远,看似渺小的人类又可以迸发多少勇气。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在上海认识的唯一的编辑,他问起想要翻译这本书的原因时,我只回答:它很好看,值得翻译。
2011 年,上海这座城市开始像穿旧的外套让我觉得舒适。那年决定挑战自己不熟悉的作品,翻译《一切破碎,一切成灰》。生活在纽约的年轻作家威尔斯·陶尔用九个戛然而止的故事写出了这个看似热闹又仿佛荒芜的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无限隔阂。当最初对爱的乞求得不到回应,我们开始将自己受到的伤害再加诸他人,因此产生了一出出有意或无意的愚蠢的悲剧。
这些精悍的短篇让我明白,创作一个全新的世界是写作者的责任,领会这种自由并从寻常生活中摆脱,则是读者的责任。读者也需要同样的想象力,去思考去体会。同一段文字同一个故事在不同人心中指明千万种不同的道路才是文字真正的魅力所在。

2013 年,我终于从翁达杰的读者成为他的译者。翻译的过程中,我像阅读一个新作家一样从全新的角度去看他的作品。看他怎样将对故国的深情,凝聚在这主动回首的直视里:用一本书为这个国家与它的人民发声。记录下即便战争这样不人道的灾难依旧无法摧毁的美好和坚忍。我第一次读到翁达杰的作品时才十五岁。等我翻译他最重要的作品时,已经三十岁了,我和他并肩走过斯里兰卡内战的修罗场,经历了我这些年阅读生涯中最艰难也最难忘的成长。
2016 年春天,《安尼尔的鬼魂》中文版正式出版,同年底历经波折终于付印的布面精装版《夜航西飞》出现在我上海住处的书架上,觉得一场漫长艰辛的旅行真正告一段落。
“那你为什么要翻译呢?”曾接受过一个以译者为采访对象的访问,编辑将那个选题命名为“持灯的使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明白了“持灯”的含义:每个写作、翻译的人都不过一时照亮,但因为无数人的阅读,这点微弱光亮会一直延续下去。
探索外在世界是一个验证内心的过程,越走越远,不如说越走越深。到一定年纪或者说足够强大的时候,你会停止寻找的姿态,无论是寻找同路人、聆听者,还是依靠。
万物是内心投射。内心丰盛的人,不会看见一个荒凉的世界。一个人要过得快乐,懂得体会孤独、不惧怕寂寞,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拥有精彩的精神世界,勤于思考。

如今的我们,容易孤独,所以也很脆弱,这脆弱需要很多爱来支撑。我们与人交流,仰慕他人,建立关联,社会的认同使你感觉完整。于是在各种媒体平台、虚拟沟通渠道里,很多人把自己撕成了碎片,将破碎的宣泄当作表达,说太多做太多,近乎绝望地等他人路过捡拾这些片段,留下评论或点一个虚妄的赞。但真正的表达、思考、关怀与传递,从来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才能完成的事。自我在自身,不在他人。期冀救赎者,请先自救。就像“完整”并不代表封闭,而是换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是很多你原以为不可能的另一种可能。这一切,阅读能够帮助你达成。
我们并不那么孤独,书里书外,多的是同路人。
当我为生活所困,反而更深切地感受到阅读最大的魅力:自由。创作的自由不仅仅属于写作者,也属于读者。阅读没有标准答案:理解一本书的方式同样也是自由的。阅读甚至不是为了解答,阅读不是功利的事情,但又能为太多事找到答案。
因为有书,因为阅读,因为思考,我真正理解了佩索阿的这句话: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本文选自 陶立夏《生活的比喻》
原文名称《在阅读中自由》(有删减)

生活不在别处,就在我们的内心。
作家、翻译、摄影师陶立夏2018全新散文集。
生活里,都是隐喻。陶立夏用静谧的心,抒写隐喻背后的真实。这本书,写给所有我在你生命里缺席的时刻。人生里总有想要放弃的时候,告别般挥手切断所有关联,不管它们是束缚也好,牵绊也好,温柔关怀也好。全部切断。
于生活的细微处,留下独特的思考。神灵在微物之中,当我们能够潜心去观察,便能在这些小物或是泛着纸香的书中,找寻到自我。
那些我们看过的书,遇见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就像吃过的食物,给我们酸甜苦辣的滋味,最终成为我们的一部分。
人生的答案,投射在生活的琐碎之处,又映照回我们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