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那年的夏天,韦伯完成了他一生训练量最大的一个夏季。也许是胜利和信任使他快乐,至少在1999年秋天,人们可以看到一个崭新的家伙。他的罚球命中率比上一季高了整整30%,他不再不负责任的抛洒三分球:他认真的担任着国王队的轴心,在高位背身拿球,然后扫视着从他身旁无球空切的队友,随时用手指送出漂亮的妙传,或者在他背后的家伙眼花缭乱时,一个后转身切入加一个爆扣。他的身形健硕结实,达到了他职业生涯最好的时期。
关于已经被以讹传讹、成为阿德尔曼和韦伯名片的普林斯顿体系,也许需要提上一笔。1998年与这套体系发明者卡里尔相遇之前,普林斯顿体系和阿德尔曼并无关系:那只是卡里尔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期间发明的体系。韦伯式的高位策应只是这种战术的一种表现,因为这套战术与所有的经典大学战术一样,都提倡传递、掩护、空切和团队合作。相比于其他半场进攻方式,这套进攻对球员个人单打能力谈不上多大要求——因为他不要求三角进攻式的巨星单打——而只要求均衡的投篮、传递和移动能力。这套体系更考验球员个人思考、判断和传递的能力,以及耐心。在这个体系中,作为发起者的韦伯担任着球队实际组织者的角色:他是最强的得分点,是组织者,是决策者。他决定球队的进攻如何进行,他是球队的完全核心。
可是他似乎非常乐于接受这一任务。须知对组织核心而言,意识、判断和决策能力远比个人技巧和运动能力更重要。可是克里斯·韦伯展现出了这一点:许多人对他运动天赋及娴熟技术的赞美,是一种一叶障目式的误读。他在组织和传递上的天分远在他那已经超然出众的个人能力之上。就在26岁那一年,韦伯使国王队成为NBA得分最高的队伍——而且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圆转如意的阵地进攻中,而非2007年太阳、猛龙那样电闪雷鸣的快攻。
27岁时,他达到了自己职业生涯的颠峰。场均27分11个篮板之外,带领国王突破60胜——对于几年前还在泥淖里翻滚的国王而言,这简直是奇迹。萨克拉门托球迷将紫色4号奉为帝王的御袍。他们每晚为着这个4号癫狂的呼喊,而韦伯回应着他们:用他已日臻完美的直臂挺胸中投,用他冠绝NBA的后转身,用他强势的翻身小勾手,用他眼角余光为前导的背后传球。在一对一时,身边的队友轮转跑位,他可以自由选择做假动作、直臂跳投、切入、翻身勾手。他的手上技巧毫无疑问是NBA大前锋中最顶级的,而他实打实的208公分身高和惊人的身体素质又保证了他可以应对任何对手。捎带他还是白巧克力表演的终结者:白巧克力的完美传球总是需要一个好结果的,而负责敲定这一击的往往是韦伯。如是,底特律的某位专栏作者在2007年放马后炮:如果不是韦伯只出阵了70场,那么2001年的常规赛MVP本该属于他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