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官称小司徒,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司徒,是上古时期官名,相传在尧、舜时期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在夏、商、周王朝时期都设有“司徒”之官,辅佐君主操持行政事务。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
“司徒”与“相”一样,不只是一名,而是五名,合称“伍”、“伍徒”,俗称小司徒。不过,相(丞相)只有三名,合称“参”、“参相”、“叁相”。这在在典籍《周礼·小司徒》中记载:“五人为伍。”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明确注释:“相参伍也。三相参为参,五相伍为伍。”在典籍《周礼·天官》中更详细地记载:“设其参傅其伍。参谓卿三人,伍谓大夫五人。”
五位小司徒各偏重分管不同方面的行政事务,总领这五位小司徒的就称作大司徒,全称是“地官大司徒”,同时掌管地官府司,地位相当与宰相,为六卿重臣之一。春秋时期,诸侯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以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命氏的,就称作司徒氏。
对于五位小司徒,人们常合称“伍徒”,在其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官称为姓氏者,称伍徒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伍氏,族人众多,历史久远,比芈姓伍氏多得多了。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远古黄帝属下臣子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著名的唐朝姓氏学家林宝在《元和姓纂》一书中记载:“楚大夫伍参生举,举生奢,奢生尚、员,员字子胥,奔吴,其子又为王孙氏,奔齐”,而清朝姓氏学家陈廷炜在《姓氏考略》中,却把伍氏的姓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黄帝时代。陈廷炜是这样描述的:“伍氏,芈姓,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
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他就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氏始祖。该支伍氏家族传至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谋臣叫伍参,传说便是伍胥的后裔。
在周定王姬瑜十年(楚庄王芈旅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北上与晋国争霸,他先出兵讨伐郑国,晋国派上将军荀林父救援,两军在邲地(今河南郑州)相遇对阵。
楚国令尹孙叔敖见晋军势大,便主张撤军,楚庄王也同意了。
就在孙叔敖准备下令撤军之时,伍参却出来对楚庄王说:“晋军内部不团结,号令不统一,元帅荀林父没有威望,我们楚军只要一进攻,晋军必败。”
孙叔敖马上恼火地说:“我们楚军连年作战,已经疲惫不堪了。而面前的晋军就近驰援,兵强马壮。如果听你的打了败仗,即使杀了你做肉羹,也赎不了你的罪!”
伍参不屑一顾地笑着回答:“如果打胜了,那就证明你无谋;而万一打了败仗,我的肉将由晋人来吃,哪里还轮得上你啊!”接着,他仔细对楚庄王和孙叔敖分析了楚军的有利条件和晋军的弱点,终于说服楚庄王同意出战。
结果,楚军在著名的“邲之战”中大胜晋军,楚庄王一跃成为春秋霸主。于是楚庄王以功封伍参为大夫,赏食邑,伍氏家族大大地荣耀起来了。
此后,伍参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如著名的春秋后期楚国上大夫伍奢,就是他的孙子,而千古留名的伍子胥,就是他的重孙,其后裔世代称伍氏至今。
得姓始祖:伍胥。
关于黄帝之臣伍胥,由于年代久远,后世除了知道他与一部《玄女兵法》有关连之外,其他事迹已不可考。《玄女兵法》即《九天玄女法》,有三卷,明朝学者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曾引《玄女兵法》之文,亦记述了上述故事:“蚩尤幻变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伍氏后人奉伍胥为伍氏的得姓始祖。
司徒,是上古时期官名,相传在尧、舜时期已经设置,主管教化民众和行政事务。在夏、商、周王朝时期都设有“司徒”之官,辅佐君主操持行政事务。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
“司徒”与“相”一样,不只是一名,而是五名,合称“伍”、“伍徒”,俗称小司徒。不过,相(丞相)只有三名,合称“参”、“参相”、“叁相”。这在在典籍《周礼·小司徒》中记载:“五人为伍。”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明确注释:“相参伍也。三相参为参,五相伍为伍。”在典籍《周礼·天官》中更详细地记载:“设其参傅其伍。参谓卿三人,伍谓大夫五人。”
五位小司徒各偏重分管不同方面的行政事务,总领这五位小司徒的就称作大司徒,全称是“地官大司徒”,同时掌管地官府司,地位相当与宰相,为六卿重臣之一。春秋时期,诸侯列国也多设有这个职位,以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命氏的,就称作司徒氏。
对于五位小司徒,人们常合称“伍徒”,在其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官称为姓氏者,称伍徒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伍氏,族人众多,历史久远,比芈姓伍氏多得多了。
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远古黄帝属下臣子伍胥,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著名的唐朝姓氏学家林宝在《元和姓纂》一书中记载:“楚大夫伍参生举,举生奢,奢生尚、员,员字子胥,奔吴,其子又为王孙氏,奔齐”,而清朝姓氏学家陈廷炜在《姓氏考略》中,却把伍氏的姓源,追溯到更古老的黄帝时代。陈廷炜是这样描述的:“伍氏,芈姓,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
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大臣名伍胥,他就是后来成为楚国望族的伍氏始祖。该支伍氏家族传至春秋时候,楚庄王有个谋臣叫伍参,传说便是伍胥的后裔。
在周定王姬瑜十年(楚庄王芈旅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率军北上与晋国争霸,他先出兵讨伐郑国,晋国派上将军荀林父救援,两军在邲地(今河南郑州)相遇对阵。
楚国令尹孙叔敖见晋军势大,便主张撤军,楚庄王也同意了。
就在孙叔敖准备下令撤军之时,伍参却出来对楚庄王说:“晋军内部不团结,号令不统一,元帅荀林父没有威望,我们楚军只要一进攻,晋军必败。”
孙叔敖马上恼火地说:“我们楚军连年作战,已经疲惫不堪了。而面前的晋军就近驰援,兵强马壮。如果听你的打了败仗,即使杀了你做肉羹,也赎不了你的罪!”
伍参不屑一顾地笑着回答:“如果打胜了,那就证明你无谋;而万一打了败仗,我的肉将由晋人来吃,哪里还轮得上你啊!”接着,他仔细对楚庄王和孙叔敖分析了楚军的有利条件和晋军的弱点,终于说服楚庄王同意出战。
结果,楚军在著名的“邲之战”中大胜晋军,楚庄王一跃成为春秋霸主。于是楚庄王以功封伍参为大夫,赏食邑,伍氏家族大大地荣耀起来了。
此后,伍参的后裔子孙遂以先祖名字为姓氏,如著名的春秋后期楚国上大夫伍奢,就是他的孙子,而千古留名的伍子胥,就是他的重孙,其后裔世代称伍氏至今。
得姓始祖:伍胥。
关于黄帝之臣伍胥,由于年代久远,后世除了知道他与一部《玄女兵法》有关连之外,其他事迹已不可考。《玄女兵法》即《九天玄女法》,有三卷,明朝学者董斯张在《广博物志》中曾引《玄女兵法》之文,亦记述了上述故事:“蚩尤幻变多方,征风召雨,吹烟喷雾,黄帝师众大迷。帝归息太山之阿,昏然忧寝。王母遣使者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佩符既毕,王母乃命一妇人,人首鸟身,谓帝曰:‘我九天玄女也。’授帝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遂克蚩尤于中冀。又数年,王母遣使白虎之神,乘白鹿集于帝庭,授以地图……”伍氏后人奉伍胥为伍氏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