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目前四大家族依然在核心技术方面垄断,但国内工业机器人厂商正在逐步崛起,并将杀入接下来的黄金五年发展期。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的双重刺激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中国自201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 并保持至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3万台,同比大增8%。有分析称,未来3年机器人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20%左右,到2020年有望达151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前的中国工业机器人黄金发展期,主要受益的是以abb、库卡、发那科、安川电机为代表的机器人行业全球四大家族等外资品牌。
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推进,成本降低(投资回收期缩短)、人工替代、进口替代的加速,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民族品牌龙头正在迎来黄金时代!
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而机器人售价呈下降趋势
首先,与人力相比,工业机器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以及24小时工作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我国制造业劳动力优势不显,制造业亟待向智能化转型,工业机器人呈现强劲发展的态势。
考虑到机器人平均效率可以替代2名人工,可以24小时工作,目前机器人投资回收周期约为2年。
机器人投资回收期显著缩短
除了成本优势,工业机器人普遍能达到低于 0.1 毫米的运动精度,且负载能力、稳定性、可靠均优于人力,不仅可以完成高强度精细工序,更能够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比如,采用机器人抛光,成品率可从87%提高到93%。
机器人带来的产品质量稳定性,使得应用不断拓展。按下游应用分类,目前汽车制造和电子产业,这两个对负载和精度要求较高的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其他应用领域包括橡胶及塑料行业、铸造行业、食品行业等。
国内437家工业机器人企业业务分类
过去5年系统集成市场与本体市场的比值持续下降。根据GGII数据,2017年预计国内机器人本体市场约为320亿元,系统集成市场约为535亿元,核心零部件市场约为210亿元;三者比例关系为1:1.7:0.6。(考虑核心零部件约占机器人本体成本70%,机器人本体毛利率为5-15%)。
中国工业机器人2020年预计将保持20%-25%的增速
根据GGII数据,预计2017年中国机器人销量达13.6万台,同比增长 56%(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内产量13万台,同比增长81%);对应本体及集成市场约855亿元,同比增长37%。2018年前2个月,产量近1.9万台,较2017年前两月同比增长37%。
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将保持20%-25%的增速,全球销量占比将达40%,坐稳全球第一大市场。
尽管如此,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依然处在整体密度较低,主要市场待渗透的情况。与此同时,正在发生的半导体产业链转移,将带来洁净机器人需求大幅增长。这三点,是积极信号!
预计未来3年机器人市场复合增速20.4% ,到2020年达1511亿元
根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我国预计于2020年前进入世界前十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届时其机器人密度将达到150台/万人,较2016年提升121%,对应机器人保有量将达66万台,年均需求16.5万台。
考虑到到机器人价格下降将刺激市场增长,中泰证券认为未来3年我国机器人销量有望超出产业规划目标(接近IFR预测值),2018-2020年销售额复合增速在18-23%,到2020年机器人本体销售额有望达到560亿元。考虑系统集成与本体比例约为1.7:1,对应系统集成市场在951亿元。机器人市场合计1511亿元。
据中国智能制造网预测,我国10年内机器人密度即每1万名工人的机器人数将超过500台。对应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350万台,考虑机器人5-10年寿命,年均需求超过50万台,年均本体市场空间有望近1000亿元,本体加集成市场合计将超过2500亿元。
汽车制造和电子电气两大主要市场,将给行业带来高景气度。
我国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塑料、食品、金属加工等行业,目前主要以“汽车+电子”双轮驱动的形式进行发展,两者合计占到72%的份额。其中3C电子占比从2012年的18%迅速提升至2016年29%。
以上有郑州领航机器人有限公司整理总结,主营产品:焊接机器人、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快换、机器人换枪盘、智能焊接、自动化焊接。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短缺的双重刺激下,我国机器人产业进入高速增长期。中国自2013年起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市场, 并保持至今。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达13万台,同比大增8%。有分析称,未来3年机器人市场复合增长率将达20%左右,到2020年有望达151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前的中国工业机器人黄金发展期,主要受益的是以abb、库卡、发那科、安川电机为代表的机器人行业全球四大家族等外资品牌。
近年来,随着机器人本体及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推进,成本降低(投资回收期缩短)、人工替代、进口替代的加速,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民族品牌龙头正在迎来黄金时代!
人工成本持续上涨,而机器人售价呈下降趋势
首先,与人力相比,工业机器人具有低成本、高效率以及24小时工作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我国制造业劳动力优势不显,制造业亟待向智能化转型,工业机器人呈现强劲发展的态势。
考虑到机器人平均效率可以替代2名人工,可以24小时工作,目前机器人投资回收周期约为2年。
机器人投资回收期显著缩短
除了成本优势,工业机器人普遍能达到低于 0.1 毫米的运动精度,且负载能力、稳定性、可靠均优于人力,不仅可以完成高强度精细工序,更能够保障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比如,采用机器人抛光,成品率可从87%提高到93%。
机器人带来的产品质量稳定性,使得应用不断拓展。按下游应用分类,目前汽车制造和电子产业,这两个对负载和精度要求较高的行业,工业机器人应用最为广泛。其他应用领域包括橡胶及塑料行业、铸造行业、食品行业等。
国内437家工业机器人企业业务分类
过去5年系统集成市场与本体市场的比值持续下降。根据GGII数据,2017年预计国内机器人本体市场约为320亿元,系统集成市场约为535亿元,核心零部件市场约为210亿元;三者比例关系为1:1.7:0.6。(考虑核心零部件约占机器人本体成本70%,机器人本体毛利率为5-15%)。
中国工业机器人2020年预计将保持20%-25%的增速
根据GGII数据,预计2017年中国机器人销量达13.6万台,同比增长 56%(国家统计局数据:国内产量13万台,同比增长81%);对应本体及集成市场约855亿元,同比增长37%。2018年前2个月,产量近1.9万台,较2017年前两月同比增长37%。
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预测,到2020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销量将保持20%-25%的增速,全球销量占比将达40%,坐稳全球第一大市场。
尽管如此,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依然处在整体密度较低,主要市场待渗透的情况。与此同时,正在发生的半导体产业链转移,将带来洁净机器人需求大幅增长。这三点,是积极信号!
预计未来3年机器人市场复合增速20.4% ,到2020年达1511亿元
根据《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 年)》,我国预计于2020年前进入世界前十大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届时其机器人密度将达到150台/万人,较2016年提升121%,对应机器人保有量将达66万台,年均需求16.5万台。
考虑到到机器人价格下降将刺激市场增长,中泰证券认为未来3年我国机器人销量有望超出产业规划目标(接近IFR预测值),2018-2020年销售额复合增速在18-23%,到2020年机器人本体销售额有望达到560亿元。考虑系统集成与本体比例约为1.7:1,对应系统集成市场在951亿元。机器人市场合计1511亿元。
据中国智能制造网预测,我国10年内机器人密度即每1万名工人的机器人数将超过500台。对应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350万台,考虑机器人5-10年寿命,年均需求超过50万台,年均本体市场空间有望近1000亿元,本体加集成市场合计将超过2500亿元。
汽车制造和电子电气两大主要市场,将给行业带来高景气度。
我国工业机器人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塑料、食品、金属加工等行业,目前主要以“汽车+电子”双轮驱动的形式进行发展,两者合计占到72%的份额。其中3C电子占比从2012年的18%迅速提升至2016年29%。
以上有郑州领航机器人有限公司整理总结,主营产品:焊接机器人、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快换、机器人换枪盘、智能焊接、自动化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