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吧 关注:12,243贴子:669,538
  • 10回复贴,共1
卯巧电原文:
职对日前战局,虽经月余之考虑,但不成熟,恐有不周,致未敢轻率呈 述。兹特呈报如下:
(一)自去年七、八两月,先后转入外线以来,粉碎了敌人全面战略进 攻,使我军转入了反攻,将战争拖向蒋管区,保卫了基本解放区,减少了解 放区受战争的直接摧残。当时我军不依靠后方,大胆转入敌后,是完全正确 的,是必要的,因此取得了极大的胜利,使敌我形势完全改变,而且前进了 一大步,造成今后向前发展更有利的条件。但自去冬迄今,中原地区(包括 豫皖苏及陕豫鄂)战局已形成疲惫而频繁的拉锯形势,我军固然予敌人以极 大的困难,给敌人的人力物力以极大缩减与损耗,但由于敌人尚拥有相当机 动兵力,占有某些交通线和所有交通中心、战略要地及运输工具、技术条件 等,在兵力转运军需补给上较我军便利,亦增加我们歼敌困难。
(二)我大兵团进入新区,远离后方作战,不仅在群众与地方工作上, 得不到较好的配合,行动上不易保守秘密,往往丧失战机,而且由于补给困 难与不及时,以及伤病员之安插,亦大大影响各级指挥员决心的贯彻和下级 指战员战斗勇气的发挥。但敌人则因控有要点而可收容其伤病员,我之伤病 员则大部被敌残杀或落入敌手。
(三)华野现有装备在无正常补给情况下,不仅不能发挥其作战能力, 且在某种情况下重装备却变成了拖累。如不要这些重武器,则在敌人筑城能 力较强的现状下(敌人四小时即可完成地堡群),不仅难以速决,甚至不可 能攻克。在今后战局发展趋势下,攻坚将或为今后作战的中心问题,则又不 能不装备与学习使用重武器。近数月来本有许多战机,但以补给不正常,战 斗不能速决与持续,在敌各路增援情况下被迫退出战斗,如是既增人员弹药 之消耗,亦复影响部队情绪,且在某种情况下予敌某种程度的鼓励。虽然我 军能干运动中疲劳消耗敌人,但自己已减员不少(伤病人员无较安定后方多 遭损失或不能归队),长此以往似不合算。如以兜圈子中付出的巨大减员, 作为有后方依托打歼灭战的伤亡,则每一万人的减员,至少可歼灭敌人一个 主力师,如是对战局较有利。
(四)大兵团在新区运动,最严重的事为粮食问题。敌我往返拉锯,双 方均须寻求大量粮食,形成与民争食(新区地方工作很难供给大军粮草), 如是每个连队每天都向群众要粮(因情况等关系,很难完全做到统筹),侵 犯了群众利益,更影响到群众之发动。回忆我军一九四五年在天目山时不足 两万人,控制纵横近五百里地区,仅三个月之久,已弄得民穷财尽。在战斗 最紧张时(孝丰战斗)连贫雇农之粮食也取之殆尽,至今在该地人民中尚留 下极深刻之不良影响。今后以十万之众进入江南山区,渡江固为一极大困难 (只要能渡江,军事上其他困难尚易克服),但粮食补给则是长期的严重问 题。此番南去,固可调动敌较多部队,打乱敌人之深远后方与推进战局。但 双方大军往返拉锯,直接与民争食,也同样将自己弄乱(那些新区不久将是 解放区,因与民争食而障碍群众之发动),这对发动新区群众又是极大的障 碍,这问题可说是我军南渡后能否完成中央所给任务之关键。
(五)我们南渡后估计能调动的敌人为二十五、二十八、八十三、六十 三、二十师等部及留华南各地之后调旅。至于桂顽之七师、四十八师等部, 蒋不至纵虎归山,仍可能留于大别山;五军及十一师则因系美械重装备,亦 可能留中原,以发挥其作用。此四个整编师战力最强,为中原敌人骨干,如 我军南进仍未能调动,或未能予该四个师中之一、二个师以歼灭,则中原局 势将成较长期僵持局面。果如是,既难减轻老解放区之负担,亦难于中原地 区得到新的人力物资的补充(因不能较安定的发展新的力量),甚至会使这 一地区遭到残酷的摧残而难于恢复(敌人在此区大抓壮丁,仅鲁西南一个分 区即捅走数千人,拉走大批妇女,普遍抢粮,破坏生产),如是则将造成今 后更大困难。
(六)根据上述理由,对今后作战特作如下建议:
1.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以便得到足 够的炮弹、炸药、手榴弹之补给(新区因情况不能生产),发挥现有装备之 作用而大量歼灭敌人(现在的敌人处于交通便利的中原,如无相当炮火,难 于歼灭),并求得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路 东、路西)打几个较大歼灭仗,使这一地区人民能较安定的得以夏收,才能使我军尔后有粮食等供应与得到人民积极的支援。如中原三大野战军不能于 最近有效的打几个歼灭仗,则将增加其他野战军的负担,待敌后调旅及新训 师完成后,则又将增加我们的困难。
2.对敌人近后方(淮河以南包括淮南和苏中南线直到江边),则派出数 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每路多则一旅,少则一个团)辗转广泛游击,配合正 面主力作战,协助该区地武游击坚持。只要正面打得很好,则敌有如下两个 可能,即或者放弃淮河以北而退守淮河以南直至江边,或者将淮河以南之兵 北调而减轻淮河南及大别山之兵力。不论敌采取何者,对我均有利,至少敌 人要让出多数中小城市给我们。
3.对敌人深远后方(长江南苏浙皖赣闽及湘黔),则派出多路坚强的远 殖游击队(每路至多三千人,少则一千人即可),配成 犄角之势,采取广 大范围辗转游击。军事上以歼灭敌人地方武装,摧毁其反动政权,破坏敌人 兵源、粮源及其他战争资源为任务;政治上则宣传党的政策,发动与团结广 大人民并支持人民的民变运动。这样,派出的远征游击队因人数不多,不致 与民争食,且可与当地人民武装融台而更大的发挥人民武装的力量(因民变 武装战斗力较差,必须由主力派远殖游击队加强;而主力派出之部队,则因 与当地人民无联系又易孤立,因此必须与当地人民结合,才能发挥威力), 二者如能结合得好,是能大量的调动敌人的。现我们已派出七个加强营分路 出发,侦察布置渡江,如能先行,则他们先渡,以便两岸策应。
4.以上三线武装部队(野战军主力、游击兵团及远征游击队),依战局 之进展向前推移,如能密切配合,则可能使战局得到较快与较大之发展。至 于炮弹的供应,依我们所知,华东军工生产足够供给华野全军。如能有阵地 作战,则缴获之物资弹药亦可有秩序的搬运,达到以战养战之目的(据报前 在许昌、漯河所缴获汽油三千余桶及其他物资交给军区后,因情况紧张,几 已全部为敌抢回,洛阳物资亦多未搬出)。
(七)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 济南,以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 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对苏浙皖赣闽地区,则由华野 派两旅兵力分路前往即可。同时建议刘邓、陈谢能各抽出一个旅进入湘鄂赣 和湘鄂西地区。
(八)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 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IP属地:浙江1楼2018-06-26 15:03回复
    子篠电(48年1月17日),原文:
    中央,华东局:
    一、我军主力九月下旬已均进入豫皖苏地区。十月一个月之扫荡歼灭该区之反动地武保安团队约万人。但各部对地方工作进行一些随军工作外,无甚成绩。因此,在第一次陇海破击后,于十一月下旬开前委扩大会(各纵负责人到会),检讨并批驳了只愿打大仗不愿打民团,以及只管打土豪和简单的群众宣传工作,不愿做深入的群众工作等倾向。为迅速开展地方工作,除将豫皖苏划为六个分区,成立部队,担任对反动地武之清剿外,并决定每纵与一个□分区建立联系区。除已由各纵调出之一千余干部外,再从各纵共调出约两千名干部,分配地方工作。各纵对该联系分区有供给其党政军民财各干部及武器之义务,并派得力干部参加地委,并有指导该分区工作之权利。在作战配合上,该分区应服从各纵指挥;地方工作上,则服从区党委。各纵未得前委批准,不得自由抽调各该区之武装补充部队。但各纵对地方工作有成绩者,则有享受多补充之优先权。另由各纵共抽出三个主力团和四个团的整套干部(班以上),分配至地方作骨干,以加强地武。上述布置于十二月初旬布置完毕。最近检查各纵调派之干部及部队,虽已大部调出,但思想问题未弄通,对地方工作仍无积极之责任心,甚至有以为派出之干部本钱,横竖无希望收回利钱,而不愿多管地方工作。最近经再次召开会议,严厉批评上述现象,并进一步确定各纵联系区为该纵补充区(如需补充应得到前委批准),并派师级以上干部参加地委,如不努力则该纵得不到补充。于是对地方工作之积极性已大为提高,并已自动超额抽调更多干部及武器。前委要各纵对此种本位主义作怪,当于土改教育中加以纠正。最近部队随军群众工作亦较前有□□。
    二、关于豫皖苏工作概况
    (1)九月下旬,全区仅睢[县]杞[县]太[康]三县工作较好,其余均为游击区或秘密的点线关系,沙河以南则全未开辟。经十月之军事扫荡,将土蒋打乱击溃,造成了大发展条件。该区全部武装九月下旬之二万五干,现已发展为六万人。但其中成分复杂,有地主富农混入,亦有由地方脱离出来的不少土匪,故纪律极坏,战力特弱。其主要原因由于[豫皖苏]军区之武装建设有毛病。我们于十一月曾决定,将军区直属之五个团(内一个独立旅及另两个团),除保留独立旅三个团仍属军区建制(也应分派到各分区各县帮助清剿),其余两个团及各纵调出之团,均编入各分区,加强其实力,并将原分区之团(各分区有一至两个小团),降为县队,县队降为区队,以加强各该分区武装之基础。但军区及区党委均不同意,因他们今年春耕前组成一个纵队,以便主力走后他们有拳头,有力量坚持(尽力将下级武装向上拔)。于是使县区不仅无力对已被击溃之士蒋,而且亦无力坚持。有些地区则大拉土匪,以弥补上升之缺额。我们向军区及区党委同志解释,认为在我军南下前集中适当兵力是对的,但目前野战军已成为该区主力,则军区暂不须集结主力,更不须成立纵队。至于主力走后之坚持决无问题。因过去主力是向后走,故豫皖苏是处于敌后,今后主力是向前走,则处于自己后方,且主力不会一次全部南走。经此解释后,区党委及军区均已同意将部分武装向下降到分区,各县区更极力赞成。惟军区司令张国华未出来面谈,故其来电悉不赞成,彼似想组一个纵队加入主力,现电区党委再与张解释,并立即付诸实施。
    (2)豫皖苏过去坚持有成绩,目前局面已打开,但干部仍极不够。许多地方既无敌人,也无我方人员和工作。同时由于过去游击环境之思想未转变过来,我方政府机关,无敌人也不敢入城镇。我们主力占城市半月之久,并请他们将机关一起搬进城来,他们也不愿来(或不敢来)。纵横数百余里,无蒋军及土蒋,但党政机关不敢在一地多驻几天,仍到处流动。如此不仅减少工作时间,且亦影响群众情绪之安定。此种思想实为对反攻尚无信心,现正设**服中。
    (3)土改问题,由于干部缺乏及成分复杂,和基层地武太弱,无力掩护工作,和对反攻胜利无信心等关系,尚未有效的开展进行。过去有些地方已分过土地,但只是大哄一次即算完成,实际上不彻底,而且是假的。现此种方式已改变,但由于干部成分不纯,我们虽坚主解除地方支前负担,集中全力进行土改,但多以环境动荡,干部缺乏,及其他事故理由,再三拖延。原定春耕前初步完成土改,已不可能,干部及地武包庇事情常发生。最近三地委竟决议为满足贫雇农要求,必须分中农之浮财。此事情发觉后已制止,并严格审查此项决定有无破坏作用。现对该区工作除坚决将武装分别加强,并积极肃清土蒋与加强群众工作外,区党委及各纵分别派人加强地委,严格督促加速进行土改工作。惟干部仍极感缺乏,我们尽可能于战役间隙中帮助一些工作。因此,请子恢同志迅速赶来。
    (4)土改未开展及负责人缺乏,尚未征粮,连军粮已发生严重困难,我们现靠新区粮供给。
    三、邓[子恢]政委究何日南下,是否有密码,请即复。
    粟裕
    一月十七日


    IP属地:浙江2楼2018-06-26 15:05
    回复
      子世电原文:
      一、部队情况:叶[飞]陶[勇]两纵于去年经鲁南转移,每纵战斗减员及非战斗减员各万余人,至今元气未复。且一纵之第三团,陶纵十师部及二十八、二十九两团并其供卫机关,于鲁南行动时转向胶东,刻尚在归途中。王[必成]纵因领导较差,干部政策有毛病,故在去年十二月阻击五师战斗中颇有伤亡,情绪尚未完全恢复。同时各纵兵员亦不充实(因装备关系,每纵虽有二万余人,但仍算不充实,突击力量少)。叶纵待三团归建后共八个团,陶纵十师归建后亦八个团(最近拨出一个团开辟淮南,归淮南建制),王纵亦只八个团(最近拨出一个团为野司特务团,原野司特务团只五个连,组成一个加强营,已派往皖南),各纵每团人数最多仅二千人,少则一千二百人,必须加以补充。该三纵经一年半自卫战,伤亡较大,成分大变,俘虏几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而连排干部因伤亡易人者,少则五次,多则七次,班级易尤多。营级伤亡亦大,团级较少。因整个部队成分如此,故现有基层干部(班排)几全为俘虏,连级军事干部亦使用部分俘虏,故指挥能力极弱,纪律较坏,因此影响作战甚大。当自卫战初期在苏中作战时,仅十二个团兵力,勇于对敌几个军的齊头并进作战,且能于同时歼两旅至两个半旅。但现在以九个团纵队(人数火器亦较前多)对敌两个团之旅,尚无十分把握。其主要原因为干部及工作脱节(团以上为老干部,营以下则因变动大,能力差)。最近经一月土改教育,情绪很高,俘虏及新战士均很巩固,惟经三查后,营连排军事干部因军阀、官僚主义及爱发洋财,不少被群众控告,不能继续工作,而连政指则成分普遍上升(过去报中农或工人者,现多被查出为地主、富农或城市游民),思想工作均较差(贪污腐化,爱发洋财及军阀、官僚主义,甚至对土改不满及反对者均不少,亦有不少为群众检举,需要有较多之调动)。同时,为准备干部及制印地图和宣传品均需时间,故最近即行出动恐较困难。因此,关于行动时间特建议:  (一)即将叶王陶纵调至陇海线附近,继续休整一个半月,至三月下旬即可出动。目前对配合刘邓、陈谢作战,则将十纵及十一纵南调,以代替叶王陶各纵。对津浦线则暂不派队活动。(二)叶王陶各纵照目前部署,仍随三、八纵及陈谢南下,参加一至两个战役后再行北返,三月中旬进入休整,休整一个半月或两个月,至五月中旬即可出动,不必等至秋季,以便乘夏荒时期好发动群众。当叶王陶休整时,仅以三、八纵配合陈谢向郑[州]潼[关]行动即可,必要时仍以十纵、十一纵加入战斗。以上两案以第一案为最好,以便乘热打铁继续休整收效较大,究应如何,请即示。二、职对于中原战局认识,除已于子养[一月二十二日]电呈外,认为我军以原有的政治优势,于反攻中取得了战略优势,但在数量上及技术上并非优势。加以土改又为反攻中最主要政治内容,故进展较慢。在军事上,如能于最近打几个歼灭战,敌情当有变化。因此,于最近时期,将三个野战军由刘邓统一指挥,采取忽集忽分(要有突然性)的战法,于三个地区辗转寻机歼敌(华野除叶王陶外可以三至四个纵队参战),是可能于短期内取得较大胜利的。如是则使敌人机动兵力大为减少,而我军在机动兵力的数量上,则将逐渐走向优势;同时也可因战役的胜利,取得较多的休整与提高技术的时间。如果我军再能在数量上及技术上取得优势,则战局的发展可能急转直下,也将推动政治局势的迅速变化。三、对渡江路线有以下方案:(一)由武汉以西渡江,水面狭小,两岸地势险要,易于渡江和阻击敌人炮舰的进扰。但我军渡汉水后,敌亦可能加强该段的江防;且渡江后须较长时间,才能转至闽浙赣地区,如是恐将有半数之减员。此种减员,沿途无游击区安插,只任其置于民家,则几全部抛弃,甚为可惜。忆一九三四年七军团北上之失败,其主要原因是领导干部之不团结,但沿途无处安插伤员,故好仗亦不敢打,每战必须转移,士气日低,同时不打算在沿途有基础之地区(如闽中、闽北)停脚生根,使减员更大,元气大损,加以当时整个战局不利等原因,故此失败。因此,如从湘西南进,则应尽可能争取在湘鄂西建立根据地为宜。果如是,则将造成战略上极大有利,将来以全国主力沿粤汉及其两侧南下,使东南半壁全抛在我军侧后(只需以少数兵团,配以大量地方干部,依东南各省现有基础,即可开展),使敌人之基本区截为两段。如是则战争中心移至湖南,而东南各省则更便利开展,如此出兵计划,仅为在湘鄂西之先遣任务,俟适当时期主力进入湖南,则形势又将大变。如果此去不能在湘鄂西单独建立根据地,则只有继续将主力经湘赣转至闽浙赣,但应准备以适当干部和部队留置于湘西、湘南、湘赣及闽粤赣等地区,以便布置各该地区为前进基地,甚至将叶、王、陶纵专任南方各省前进基地之建立,沿途留置,亦可更大地分散敌人的兵力。但如此则须配以能独立掌握局面之政治干部于各纵及各旅,方能完成此专门建立南方各省前进基地之任务。(二)从湖口、当涂之间,甚或从南京至江阴间,采宽正面的分路与分梯队的偷渡。此一方案的缺点是江面较宽,敌人防御较严,其截击的危险性亦较大。但好处是江南、江北离我们工作地区均不远,且苏中沿江地区仍有较好的群众基础,渡江前易于布置(我们已派出一个加强营带四十挺轻机枪及全营武器,并带干部二百余人往皖南,另派曾希圣带皖江干部百余人至中原局,请其分配至皖江地区加强工作,同时又派原七师参谋长孙仲德带批干部至含山、和县、巢湖地区组织水上工作,估计船只不成问题),渡江后能迅速分散干部开展工作,伤病员易于处理,部队落伍掉队人员亦可为地方收容而加强地方。至我军主力于渡江后向浙赣沿线及闽赣腹地挺进,亦可调动敌人。同时叶王陶各纵干部,对此一带江南江北地区均较熟悉,对地方工作之开展较多便利,且该三个纵队过去流动地区较大,成分中南方人较多,南去情绪较高,即或不到皖浙赣地区而派往其他各省,对部队亦无影响。(三)对以上两案之路线均进行布置,俟布置完毕再详查研究后,于出动前最后决定。究以何方案为宜,请示。粟裕世[三十一日]午


      IP属地:浙江3楼2018-06-26 15:12
      回复
        不错,看到完整的原电文了。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8-06-26 15:22
        回复
          张云逸邓子恢辰感(5月27日)电,(此电被军委批示:这是估计过高的):
          我们看 了粟卯巧电,对今后战况估计与所提野战主力、游击兵团、远征游击队三种作战方针认为很好,我们近几个月有此同感。
          在长江、黄河之间须有几个大歼灭战,才能解决中原问题并保证粟叶兵团顺利南渡。
          又今日我已攻克潍城,目前敌情将有新的变化,如乘胜再将济南攻下,山东战局基本解决。
          此后,可从山东再调二、三个纵队到华中恢复原有地区,长江以北便可逐渐控制在我手中,使南进部队能得到后方的补充接济较为便利。
          所见如此,谨电上陈,是否妥当,请考虑卓裁。


          IP属地:浙江6楼2018-06-26 15:28
          回复
            还有一个著名的电文:1948.11.8日,淮海战役打响第二天,粟裕关于南线战略决战和渡江之后规划的:齐辰电。
            军委,陈邓,并报华东局、中原局:
            对敌可能采取方针估计与对策
            (一)由于近来全国各战场的不断胜利,尤其是东北的伟大胜利与完全解放,促成战局的急剧大变化。在此情况下,蒋介石有采取下述两种方针可能:
            第一,以现在江北之部队再加上由葫芦岛撤退之部队,继续在江北与我周旋,以争取时间,加强其沿江及江南及华南防御。
            第二,立即放弃徐、蚌、信阳、两淮等地,将江北部队撤守沿江,迅速巩固江防,防我南渡,并争取时间整理其部队,以图与我分江而治,俟机反攻。
            (二)蒋介石如采取第一方针,使我在江北仍有大量歼敌的机会。如果能在江北大量歼敌,则造成今后渡江的更有利条件,且在我大军渡江之后,在苏、浙、皖、赣、闽各省不致有大的战斗(如在江北大量歼灭了敌人,则严重的战斗要在华南才有打的),也不致使上述各省受战争之更大破坏,使我军于解放后容易恢复。但如此,对江北及华北各老解放区的负担仍将加重,又为不利。
            如果蒋介石即采取第二方针,可以大大减轻我江北及华北各解放区的负担,使这些解放区迅速得到恢复,但我今后渡江要困难一些(困难仍完全可能克服),并于渡江之时在苏、浙、皖、赣各省尚须进行一些严重的战斗和部分的拉锯战,且在江南大量歼敌的条件亦较江北差一些,这又是不利的一面。
            (三)我们不知各老解放区对战争尚能支持到如何程度。如果尚可能作较大的支持的话,则以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为更有利。如果认为迫使敌人采取第一方针是对的,则我们在此次战役于歼灭黄[百韬]兵团之后,不必以主力向两淮进攻(新海敌主力已西撤),而以主力转向徐(州)固(镇)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消灭之(或歼孙兵团,或歼黄维兵团),同时以主力一部进入淮南,截断浦蚌铁道,错乱敌人部署与孤立徐、蚌各点敌人。为此,在战役第一阶段之同时,应即以一部破坏徐蚌段铁道,以阻延敌人南撤。管见是否有当,请即电示。
            粟裕 张震
            齐辰(8日7—9时)
            粟张,并告华东局,陈邓,中原局:
            齐辰电悉。应极力争取在徐州附近歼灭敌人主力,勿使南窜。华东、华北、中原三方面应用全力保证我军的供应。
            军委
            佳亥(9日21—23时)


            IP属地:山东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8-07-02 08:46
            回复
              再看卯巧电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1-12-27 12:10
              回复
                卯巧电!粟裕心目中的“淮海战役”的作战方针
                “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 济南,以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 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
                《沁园春•淮海战役》
                “作战方针,攻城打援,首占开封。又俘区寿年,再创敌援;战局过坳,敌转防御。兖济解放,徐海动摇,横扫江淮在今朝。十月节,我大军南挥,分割包抄。首歼碾庄伯韬,看徐双瓮鳖哪里逃。笑纬国东援,损兵徒劳;双堆黄维,称蒋嫡系,覆灭于后。杜氏将军,倾巢突围也难逃。时迫矣,灭蒋家王朝,就在今宵。”
                在作战方针(卯巧电)下,次第拉开豫东、济南、碾庄、双堆集、陈官庄战役的画卷。
                集五战之大成的战役,冠名为“淮海战役”。
                春秋孙子五战入郢,民国粟郎五战入宁。


                IP属地:广东9楼2021-12-27 13:23
                回复
                  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 济南,以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 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


                  IP属地:浙江10楼2021-12-27 16:15
                  回复
                    读粟之电文,颇有酣畅之感。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12-27 16:4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