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巧电原文:
职对日前战局,虽经月余之考虑,但不成熟,恐有不周,致未敢轻率呈 述。兹特呈报如下:
(一)自去年七、八两月,先后转入外线以来,粉碎了敌人全面战略进 攻,使我军转入了反攻,将战争拖向蒋管区,保卫了基本解放区,减少了解 放区受战争的直接摧残。当时我军不依靠后方,大胆转入敌后,是完全正确 的,是必要的,因此取得了极大的胜利,使敌我形势完全改变,而且前进了 一大步,造成今后向前发展更有利的条件。但自去冬迄今,中原地区(包括 豫皖苏及陕豫鄂)战局已形成疲惫而频繁的拉锯形势,我军固然予敌人以极 大的困难,给敌人的人力物力以极大缩减与损耗,但由于敌人尚拥有相当机 动兵力,占有某些交通线和所有交通中心、战略要地及运输工具、技术条件 等,在兵力转运军需补给上较我军便利,亦增加我们歼敌困难。
(二)我大兵团进入新区,远离后方作战,不仅在群众与地方工作上, 得不到较好的配合,行动上不易保守秘密,往往丧失战机,而且由于补给困 难与不及时,以及伤病员之安插,亦大大影响各级指挥员决心的贯彻和下级 指战员战斗勇气的发挥。但敌人则因控有要点而可收容其伤病员,我之伤病 员则大部被敌残杀或落入敌手。
(三)华野现有装备在无正常补给情况下,不仅不能发挥其作战能力, 且在某种情况下重装备却变成了拖累。如不要这些重武器,则在敌人筑城能 力较强的现状下(敌人四小时即可完成地堡群),不仅难以速决,甚至不可 能攻克。在今后战局发展趋势下,攻坚将或为今后作战的中心问题,则又不 能不装备与学习使用重武器。近数月来本有许多战机,但以补给不正常,战 斗不能速决与持续,在敌各路增援情况下被迫退出战斗,如是既增人员弹药 之消耗,亦复影响部队情绪,且在某种情况下予敌某种程度的鼓励。虽然我 军能干运动中疲劳消耗敌人,但自己已减员不少(伤病人员无较安定后方多 遭损失或不能归队),长此以往似不合算。如以兜圈子中付出的巨大减员, 作为有后方依托打歼灭战的伤亡,则每一万人的减员,至少可歼灭敌人一个 主力师,如是对战局较有利。
(四)大兵团在新区运动,最严重的事为粮食问题。敌我往返拉锯,双 方均须寻求大量粮食,形成与民争食(新区地方工作很难供给大军粮草), 如是每个连队每天都向群众要粮(因情况等关系,很难完全做到统筹),侵 犯了群众利益,更影响到群众之发动。回忆我军一九四五年在天目山时不足 两万人,控制纵横近五百里地区,仅三个月之久,已弄得民穷财尽。在战斗 最紧张时(孝丰战斗)连贫雇农之粮食也取之殆尽,至今在该地人民中尚留 下极深刻之不良影响。今后以十万之众进入江南山区,渡江固为一极大困难 (只要能渡江,军事上其他困难尚易克服),但粮食补给则是长期的严重问 题。此番南去,固可调动敌较多部队,打乱敌人之深远后方与推进战局。但 双方大军往返拉锯,直接与民争食,也同样将自己弄乱(那些新区不久将是 解放区,因与民争食而障碍群众之发动),这对发动新区群众又是极大的障 碍,这问题可说是我军南渡后能否完成中央所给任务之关键。
(五)我们南渡后估计能调动的敌人为二十五、二十八、八十三、六十 三、二十师等部及留华南各地之后调旅。至于桂顽之七师、四十八师等部, 蒋不至纵虎归山,仍可能留于大别山;五军及十一师则因系美械重装备,亦 可能留中原,以发挥其作用。此四个整编师战力最强,为中原敌人骨干,如 我军南进仍未能调动,或未能予该四个师中之一、二个师以歼灭,则中原局 势将成较长期僵持局面。果如是,既难减轻老解放区之负担,亦难于中原地 区得到新的人力物资的补充(因不能较安定的发展新的力量),甚至会使这 一地区遭到残酷的摧残而难于恢复(敌人在此区大抓壮丁,仅鲁西南一个分 区即捅走数千人,拉走大批妇女,普遍抢粮,破坏生产),如是则将造成今 后更大困难。
(六)根据上述理由,对今后作战特作如下建议:
1.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以便得到足 够的炮弹、炸药、手榴弹之补给(新区因情况不能生产),发挥现有装备之 作用而大量歼灭敌人(现在的敌人处于交通便利的中原,如无相当炮火,难 于歼灭),并求得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路 东、路西)打几个较大歼灭仗,使这一地区人民能较安定的得以夏收,才能使我军尔后有粮食等供应与得到人民积极的支援。如中原三大野战军不能于 最近有效的打几个歼灭仗,则将增加其他野战军的负担,待敌后调旅及新训 师完成后,则又将增加我们的困难。
2.对敌人近后方(淮河以南包括淮南和苏中南线直到江边),则派出数 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每路多则一旅,少则一个团)辗转广泛游击,配合正 面主力作战,协助该区地武游击坚持。只要正面打得很好,则敌有如下两个 可能,即或者放弃淮河以北而退守淮河以南直至江边,或者将淮河以南之兵 北调而减轻淮河南及大别山之兵力。不论敌采取何者,对我均有利,至少敌 人要让出多数中小城市给我们。
3.对敌人深远后方(长江南苏浙皖赣闽及湘黔),则派出多路坚强的远 殖游击队(每路至多三千人,少则一千人即可),配成 犄角之势,采取广 大范围辗转游击。军事上以歼灭敌人地方武装,摧毁其反动政权,破坏敌人 兵源、粮源及其他战争资源为任务;政治上则宣传党的政策,发动与团结广 大人民并支持人民的民变运动。这样,派出的远征游击队因人数不多,不致 与民争食,且可与当地人民武装融台而更大的发挥人民武装的力量(因民变 武装战斗力较差,必须由主力派远殖游击队加强;而主力派出之部队,则因 与当地人民无联系又易孤立,因此必须与当地人民结合,才能发挥威力), 二者如能结合得好,是能大量的调动敌人的。现我们已派出七个加强营分路 出发,侦察布置渡江,如能先行,则他们先渡,以便两岸策应。
4.以上三线武装部队(野战军主力、游击兵团及远征游击队),依战局 之进展向前推移,如能密切配合,则可能使战局得到较快与较大之发展。至 于炮弹的供应,依我们所知,华东军工生产足够供给华野全军。如能有阵地 作战,则缴获之物资弹药亦可有秩序的搬运,达到以战养战之目的(据报前 在许昌、漯河所缴获汽油三千余桶及其他物资交给军区后,因情况紧张,几 已全部为敌抢回,洛阳物资亦多未搬出)。
(七)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 济南,以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 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对苏浙皖赣闽地区,则由华野 派两旅兵力分路前往即可。同时建议刘邓、陈谢能各抽出一个旅进入湘鄂赣 和湘鄂西地区。
(八)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 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职对日前战局,虽经月余之考虑,但不成熟,恐有不周,致未敢轻率呈 述。兹特呈报如下:
(一)自去年七、八两月,先后转入外线以来,粉碎了敌人全面战略进 攻,使我军转入了反攻,将战争拖向蒋管区,保卫了基本解放区,减少了解 放区受战争的直接摧残。当时我军不依靠后方,大胆转入敌后,是完全正确 的,是必要的,因此取得了极大的胜利,使敌我形势完全改变,而且前进了 一大步,造成今后向前发展更有利的条件。但自去冬迄今,中原地区(包括 豫皖苏及陕豫鄂)战局已形成疲惫而频繁的拉锯形势,我军固然予敌人以极 大的困难,给敌人的人力物力以极大缩减与损耗,但由于敌人尚拥有相当机 动兵力,占有某些交通线和所有交通中心、战略要地及运输工具、技术条件 等,在兵力转运军需补给上较我军便利,亦增加我们歼敌困难。
(二)我大兵团进入新区,远离后方作战,不仅在群众与地方工作上, 得不到较好的配合,行动上不易保守秘密,往往丧失战机,而且由于补给困 难与不及时,以及伤病员之安插,亦大大影响各级指挥员决心的贯彻和下级 指战员战斗勇气的发挥。但敌人则因控有要点而可收容其伤病员,我之伤病 员则大部被敌残杀或落入敌手。
(三)华野现有装备在无正常补给情况下,不仅不能发挥其作战能力, 且在某种情况下重装备却变成了拖累。如不要这些重武器,则在敌人筑城能 力较强的现状下(敌人四小时即可完成地堡群),不仅难以速决,甚至不可 能攻克。在今后战局发展趋势下,攻坚将或为今后作战的中心问题,则又不 能不装备与学习使用重武器。近数月来本有许多战机,但以补给不正常,战 斗不能速决与持续,在敌各路增援情况下被迫退出战斗,如是既增人员弹药 之消耗,亦复影响部队情绪,且在某种情况下予敌某种程度的鼓励。虽然我 军能干运动中疲劳消耗敌人,但自己已减员不少(伤病人员无较安定后方多 遭损失或不能归队),长此以往似不合算。如以兜圈子中付出的巨大减员, 作为有后方依托打歼灭战的伤亡,则每一万人的减员,至少可歼灭敌人一个 主力师,如是对战局较有利。
(四)大兵团在新区运动,最严重的事为粮食问题。敌我往返拉锯,双 方均须寻求大量粮食,形成与民争食(新区地方工作很难供给大军粮草), 如是每个连队每天都向群众要粮(因情况等关系,很难完全做到统筹),侵 犯了群众利益,更影响到群众之发动。回忆我军一九四五年在天目山时不足 两万人,控制纵横近五百里地区,仅三个月之久,已弄得民穷财尽。在战斗 最紧张时(孝丰战斗)连贫雇农之粮食也取之殆尽,至今在该地人民中尚留 下极深刻之不良影响。今后以十万之众进入江南山区,渡江固为一极大困难 (只要能渡江,军事上其他困难尚易克服),但粮食补给则是长期的严重问 题。此番南去,固可调动敌较多部队,打乱敌人之深远后方与推进战局。但 双方大军往返拉锯,直接与民争食,也同样将自己弄乱(那些新区不久将是 解放区,因与民争食而障碍群众之发动),这对发动新区群众又是极大的障 碍,这问题可说是我军南渡后能否完成中央所给任务之关键。
(五)我们南渡后估计能调动的敌人为二十五、二十八、八十三、六十 三、二十师等部及留华南各地之后调旅。至于桂顽之七师、四十八师等部, 蒋不至纵虎归山,仍可能留于大别山;五军及十一师则因系美械重装备,亦 可能留中原,以发挥其作用。此四个整编师战力最强,为中原敌人骨干,如 我军南进仍未能调动,或未能予该四个师中之一、二个师以歼灭,则中原局 势将成较长期僵持局面。果如是,既难减轻老解放区之负担,亦难于中原地 区得到新的人力物资的补充(因不能较安定的发展新的力量),甚至会使这 一地区遭到残酷的摧残而难于恢复(敌人在此区大抓壮丁,仅鲁西南一个分 区即捅走数千人,拉走大批妇女,普遍抢粮,破坏生产),如是则将造成今 后更大困难。
(六)根据上述理由,对今后作战特作如下建议:
1.以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以便得到足 够的炮弹、炸药、手榴弹之补给(新区因情况不能生产),发挥现有装备之 作用而大量歼灭敌人(现在的敌人处于交通便利的中原,如无相当炮火,难 于歼灭),并求得雨季与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路 东、路西)打几个较大歼灭仗,使这一地区人民能较安定的得以夏收,才能使我军尔后有粮食等供应与得到人民积极的支援。如中原三大野战军不能于 最近有效的打几个歼灭仗,则将增加其他野战军的负担,待敌后调旅及新训 师完成后,则又将增加我们的困难。
2.对敌人近后方(淮河以南包括淮南和苏中南线直到江边),则派出数 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每路多则一旅,少则一个团)辗转广泛游击,配合正 面主力作战,协助该区地武游击坚持。只要正面打得很好,则敌有如下两个 可能,即或者放弃淮河以北而退守淮河以南直至江边,或者将淮河以南之兵 北调而减轻淮河南及大别山之兵力。不论敌采取何者,对我均有利,至少敌 人要让出多数中小城市给我们。
3.对敌人深远后方(长江南苏浙皖赣闽及湘黔),则派出多路坚强的远 殖游击队(每路至多三千人,少则一千人即可),配成 犄角之势,采取广 大范围辗转游击。军事上以歼灭敌人地方武装,摧毁其反动政权,破坏敌人 兵源、粮源及其他战争资源为任务;政治上则宣传党的政策,发动与团结广 大人民并支持人民的民变运动。这样,派出的远征游击队因人数不多,不致 与民争食,且可与当地人民武装融台而更大的发挥人民武装的力量(因民变 武装战斗力较差,必须由主力派远殖游击队加强;而主力派出之部队,则因 与当地人民无联系又易孤立,因此必须与当地人民结合,才能发挥威力), 二者如能结合得好,是能大量的调动敌人的。现我们已派出七个加强营分路 出发,侦察布置渡江,如能先行,则他们先渡,以便两岸策应。
4.以上三线武装部队(野战军主力、游击兵团及远征游击队),依战局 之进展向前推移,如能密切配合,则可能使战局得到较快与较大之发展。至 于炮弹的供应,依我们所知,华东军工生产足够供给华野全军。如能有阵地 作战,则缴获之物资弹药亦可有秩序的搬运,达到以战养战之目的(据报前 在许昌、漯河所缴获汽油三千余桶及其他物资交给军区后,因情况紧张,几 已全部为敌抢回,洛阳物资亦多未搬出)。
(七)如中央认为上述意见可行,则建议集中华野之大部佯攻(或真攻) 济南,以吸引五军北援而歼灭之。尔后除以一部相机攻占济南外,主力则可 进逼徐州,与刘邓会师,寻求第二个歼灭战。对苏浙皖赣闽地区,则由华野 派两旅兵力分路前往即可。同时建议刘邓、陈谢能各抽出一个旅进入湘鄂赣 和湘鄂西地区。
(八)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 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